任它如何旋轉顛簸,那支箍在中心的燭火都不會傾倒、熄滅。它將一直燃燒,直到蠟炬成灰。
顧橫之雙手接住迴落的滾燈,如同捧著一顆星星,再一次送到他麵前。
「願君新歲安康。」有如此燈,顛撲不滅,和光長明。
他怔怔地接過來,忽然不敢注視對方,隻盯著燈中光亮。
許久,才輕聲道:「與君同願耳。」
天化十六年的除夕,就在寧西路的某處官道旁過去。
對他們這樣的人來說,相聚總是難得,別離才是常事。
翻過年,顧橫之南下去追迴蒙陰的隊伍,賀今行的時間要鬆緩一些,可以慢慢西遊迴雲織。
啟程前,他讓賀冬考慮迴宣京,西北到底不如中原,沒必要和他一塊兒走。
後者叫他別打那些主意,主子就算及冠,在他眼裏也是個孩子,隻有親自跟著才能放心。
賀冬不願意,賀今行也沒有辦法。和這些長輩相處久了,他一動腦筋就會被看穿。
兩人在初十到縣城,外擴的城牆已修築過半。牆體上都堆著厚厚的雪,看不出質地,但已初步可見日後的規模。
賀今行又去檢查了井渠,看過水門,才悄悄地進城。
衙門還在放年假,他誰也沒驚動。
宣京的消息緊隨而來,年前朝廷爭吵不休的兩個人選都有了著落。
其一,謝靈意毛遂自薦,向皇帝陳請下地方查稅。
「翰林清貴,有代天子巡查的資格;編修位卑資歷淺,鹽茶稅道上的官吏雖忌憚,但尚可以接受;他與忠義侯走得近,裴相爺一派也不會過於反對。」
朝官對此互相妥協達成平衡,賀今行並不意外。但有謝延卿致仕在前,明德帝肯點頭,就多了幾分有意為之的微妙,定然有其他打算。
賀冬在一旁跟著看了些,結果給氣笑了:「這些個當官的,都會打算盤。瞅著謝靈意不通稅務,覺得好欺負,還不準謝大人一起去呢。」
有好幾位官員上奏皇帝,極陳謝大人勞苦功高,當給足謝大人顏麵,令其迴江南榮養。其實就是怕謝延卿致仕之後,名正言順地出現在欽差隊伍裏。
賀今行說:「不可能讓謝大人去的。」
幾十年的老戶官,真讓他上手查,別說裏外兩套帳,再來幾層障眼法都能給捋得清清楚楚。
他看到後麵,「謝靈意的目的,應該也是想與謝大人一同南下。」
陛下贊謝靈意勇氣可嘉,擇完欽差班底,問他還需要些什麽。他請禁軍兩百,尚方寶劍一柄,從廣泉路查起。
謝延卿要迴江南。但江南路的商業因為前年的水患損失慘重,清過一迴田,查過一迴稅,又還在免賦稅期間,不可能從這裏開始。
選擇廣泉路開刀,謝靈意就能帶著禁軍護送自己的祖父到江南路。
他思及此,取來紙筆信紙,「清河縣乃臨州治下,我給康大人寫信,托他對外祖父照顧一二。」
賀冬就幫他研磨。
「迴江南的路不好走,廣泉路的稅也不好查。」
鹽茶兩稅皆是商稅,除去江南,就以廣泉商業最為發達。且廣泉路又產海鹽又產茶,兩稅合計是此迴要查的五路之中最重的,其間的水想必也深得很。
謝靈意此番一去,就挑了塊最硬的骨頭。啃得下來,後路未必暢通,啃不下來,卻是一點後路都沒有了。況且鹽茶清稅還關係著國庫的填補,意義重大,除了地方爭鬥,朝廷亦必起傾軋。
但廣泉路離賀今行太遠,他也並不擅長行商一道,對官商之間的門道也隻是略知一二,不知該如何才能幫上忙。他琢磨過後,決定向王玡天去信請教。
其二,則是出使南越的人選。
除夕那日的小朝會上,巡查鹽茶稅的欽差敲定之後,提及此事,有名職階不高的官員提名了翰林院另一位編纂裴澗。
理由很簡單,裴編纂狀元出身,風姿高雅,形容俊秀,禮儀完美,又精通南越古話,年紀輕能趕長路能吃苦,是非常合適的人選嘛。
翰林學士冷笑,當我翰林院是予取予求的館子麽,挑走一個又要一個。他以裴明憫沒有出使經驗,且忙於編修中慶史誌為由,認為這個提議並不妥。
傅禹成當時就跳出來反駁。
經驗這玩意兒,誰不是歷練出來的?我大宣開國以來多少年輕使節,揚名番邦?
另外史誌這東西,說重要確實重要,皇帝下令編寫,翰林院就怠慢不得,每月每旬都要報得出進度。但說它有多緊急吧,那也沒有。史誌什麽時候不能寫?出使南越卻是迫在眉睫。朝廷需要他,不能因為他是裴相爺的兒子就護著吧?
這番爭論過了除夕宮宴,才由禦筆硃批一錘定音。
使節依然由禮部侍郎王正玄擔任,而裴明憫則停下手頭史誌的編寫,作為王侍郎的副手一同前往南越。
賀今行收到消息時,按時間推算,欽差將至廣泉,使團才將出發。在出使一事上,朝廷內部的態度至少看起來是一樣的,都希望速戰速決。己方準備做足了,和談的成敗關鍵就在於南越一方。
但南越人貪婪狡詐不提,西涼人是否還會繼續在中間搞鬼,也得打個問號。
賀冬說:「裴氏與顧氏乃世交,雖不通婚,但交情一直在。帶個裴家人去,效果肯定比讓王正玄一個人去要好吧?」
顧橫之雙手接住迴落的滾燈,如同捧著一顆星星,再一次送到他麵前。
「願君新歲安康。」有如此燈,顛撲不滅,和光長明。
他怔怔地接過來,忽然不敢注視對方,隻盯著燈中光亮。
許久,才輕聲道:「與君同願耳。」
天化十六年的除夕,就在寧西路的某處官道旁過去。
對他們這樣的人來說,相聚總是難得,別離才是常事。
翻過年,顧橫之南下去追迴蒙陰的隊伍,賀今行的時間要鬆緩一些,可以慢慢西遊迴雲織。
啟程前,他讓賀冬考慮迴宣京,西北到底不如中原,沒必要和他一塊兒走。
後者叫他別打那些主意,主子就算及冠,在他眼裏也是個孩子,隻有親自跟著才能放心。
賀冬不願意,賀今行也沒有辦法。和這些長輩相處久了,他一動腦筋就會被看穿。
兩人在初十到縣城,外擴的城牆已修築過半。牆體上都堆著厚厚的雪,看不出質地,但已初步可見日後的規模。
賀今行又去檢查了井渠,看過水門,才悄悄地進城。
衙門還在放年假,他誰也沒驚動。
宣京的消息緊隨而來,年前朝廷爭吵不休的兩個人選都有了著落。
其一,謝靈意毛遂自薦,向皇帝陳請下地方查稅。
「翰林清貴,有代天子巡查的資格;編修位卑資歷淺,鹽茶稅道上的官吏雖忌憚,但尚可以接受;他與忠義侯走得近,裴相爺一派也不會過於反對。」
朝官對此互相妥協達成平衡,賀今行並不意外。但有謝延卿致仕在前,明德帝肯點頭,就多了幾分有意為之的微妙,定然有其他打算。
賀冬在一旁跟著看了些,結果給氣笑了:「這些個當官的,都會打算盤。瞅著謝靈意不通稅務,覺得好欺負,還不準謝大人一起去呢。」
有好幾位官員上奏皇帝,極陳謝大人勞苦功高,當給足謝大人顏麵,令其迴江南榮養。其實就是怕謝延卿致仕之後,名正言順地出現在欽差隊伍裏。
賀今行說:「不可能讓謝大人去的。」
幾十年的老戶官,真讓他上手查,別說裏外兩套帳,再來幾層障眼法都能給捋得清清楚楚。
他看到後麵,「謝靈意的目的,應該也是想與謝大人一同南下。」
陛下贊謝靈意勇氣可嘉,擇完欽差班底,問他還需要些什麽。他請禁軍兩百,尚方寶劍一柄,從廣泉路查起。
謝延卿要迴江南。但江南路的商業因為前年的水患損失慘重,清過一迴田,查過一迴稅,又還在免賦稅期間,不可能從這裏開始。
選擇廣泉路開刀,謝靈意就能帶著禁軍護送自己的祖父到江南路。
他思及此,取來紙筆信紙,「清河縣乃臨州治下,我給康大人寫信,托他對外祖父照顧一二。」
賀冬就幫他研磨。
「迴江南的路不好走,廣泉路的稅也不好查。」
鹽茶兩稅皆是商稅,除去江南,就以廣泉商業最為發達。且廣泉路又產海鹽又產茶,兩稅合計是此迴要查的五路之中最重的,其間的水想必也深得很。
謝靈意此番一去,就挑了塊最硬的骨頭。啃得下來,後路未必暢通,啃不下來,卻是一點後路都沒有了。況且鹽茶清稅還關係著國庫的填補,意義重大,除了地方爭鬥,朝廷亦必起傾軋。
但廣泉路離賀今行太遠,他也並不擅長行商一道,對官商之間的門道也隻是略知一二,不知該如何才能幫上忙。他琢磨過後,決定向王玡天去信請教。
其二,則是出使南越的人選。
除夕那日的小朝會上,巡查鹽茶稅的欽差敲定之後,提及此事,有名職階不高的官員提名了翰林院另一位編纂裴澗。
理由很簡單,裴編纂狀元出身,風姿高雅,形容俊秀,禮儀完美,又精通南越古話,年紀輕能趕長路能吃苦,是非常合適的人選嘛。
翰林學士冷笑,當我翰林院是予取予求的館子麽,挑走一個又要一個。他以裴明憫沒有出使經驗,且忙於編修中慶史誌為由,認為這個提議並不妥。
傅禹成當時就跳出來反駁。
經驗這玩意兒,誰不是歷練出來的?我大宣開國以來多少年輕使節,揚名番邦?
另外史誌這東西,說重要確實重要,皇帝下令編寫,翰林院就怠慢不得,每月每旬都要報得出進度。但說它有多緊急吧,那也沒有。史誌什麽時候不能寫?出使南越卻是迫在眉睫。朝廷需要他,不能因為他是裴相爺的兒子就護著吧?
這番爭論過了除夕宮宴,才由禦筆硃批一錘定音。
使節依然由禮部侍郎王正玄擔任,而裴明憫則停下手頭史誌的編寫,作為王侍郎的副手一同前往南越。
賀今行收到消息時,按時間推算,欽差將至廣泉,使團才將出發。在出使一事上,朝廷內部的態度至少看起來是一樣的,都希望速戰速決。己方準備做足了,和談的成敗關鍵就在於南越一方。
但南越人貪婪狡詐不提,西涼人是否還會繼續在中間搞鬼,也得打個問號。
賀冬說:「裴氏與顧氏乃世交,雖不通婚,但交情一直在。帶個裴家人去,效果肯定比讓王正玄一個人去要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