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賀今行帶他進入待客的正廳,「也絕不是我娘她們的錯。」
持鴛正帶著侍童在廳裏擺弄梅花插瓶,清香滿室。見他迴來,上前接過他脫下的鬥篷,叫童兒拿迴郡主屋裏去。
小童蹬蹬跑出去了,他把那盒祛疤膏藥交給持鴛,「皇後娘娘給的,出自傅二小姐之手。」
持鴛瞭然地點頭,把圓盒放進袖袋裏,取出的卻是疊好的紙條,「冬師傅中午已來過,婢子晚些再去。」
「這東西不著急,總歸我不會用的。」賀今行低頭看賀冬傳的訊息,並沒有任何避忌。
持鴛便改到明日,然後才向顧橫之福禮,問:「公子劍南路生人,可吃辣?」問完覺得不妥,又補充道:「或有其他忌口?」
顧橫之忙迴了禮,簡略但認真地一一迴答。待人退下去廚房,他才鬆口氣,還好這座府上人丁稀少,更沒有女主人,不然他麵對她們估計手腳都不知怎麽安放。
「你很緊張嗎?」賀今行招唿他坐下。
「不想留下不好的印象。」顧橫之抿唇,他知道能在侯府留下的人,對今行都意義非凡。
「姑姑叫持鴛,原是我親娘的貼身侍女。她問你飲食忌口,應該打聽過你,是喜歡你的,別擔心。」賀今行語氣輕快,並沒有在意為什麽,隻當他靦腆。他看完紙條,把它推給他,「說昨晚的刺殺案吧。如果真是三撥人,你和我追的就不是一撥,你那邊可有什麽頭緒?」
顧橫之麵對他,很容易就重新放鬆下來,開始迴憶昨晚的經歷:「我追出兩條街,撞上了兵馬司的巡邏隊。」
他本來就要追上了,但那名刺客跳下屋頂,鑽進了街邊一條窄巷。他跟著追過街,一隊兵馬司的官兵恰好巡邏過來,以他行跡可疑為由,叫住他查問身份。
琉璃街那一片多是商人寓居,人住得雜,街巷也亂。加之夜晚天光不明,他停留片刻,再想追,已找不見那刺客蹤影。
然而五城兵馬司本就身負日夜巡邏、維護治安的職責,盯緊每一個可疑之人,正是負責的體現。
「這並不能夠說明什麽。自忠義侯上任,京中治安,尤其西城與南城,都好上許多是事實。」賀今行想了想,「或許還有其他疑點,比如刺客的身法行跡乃至那隊巡邏兵出現的時間地點?」
顧橫之說:「我不曾在京營入訓,不能做判斷。」
賀今行跟著否決自己,「我們也不知道當時兵馬司的巡邏布置。昨晚那名小旗說兵馬司近日為揖盜捕賊而增設了巡邏人次密度,就算真和刺客有勾連,也不會出現這樣明顯的破綻。」
他忽地想到午時出宮前,他與忠義侯相對無言的瞬間;而後一轉眼,昨夜驛館後巷的青幔馬車,謝大人半撩簾帷叫他那一聲,似在迴響。
他掐了下指尖,「你追出去之後,館丞帶人過來……館丞派人去取被褥,驛吏都不願,最後讓那個奴隸去。很快大夫趕到,發現使臣身死。我懷疑是那個奴隸,追到後巷……」
顧橫之又問了一些細節,最後道:「在發現使臣死亡之前,所有人的反應都很正常。」
他頷首道:「不論刺殺由誰主使,驛館從上到下都脫不了幹係,我傾向他們不是同謀。或許給誰行了些『方便』,但不知道會發生什麽。」
顧橫之對此沒有異議,但是,「謝大人是你外祖。」
他的語氣明顯有些小心翼翼,賀今行笑了一下:「是。不過當時發生的一切,我都如實做了供述,刑部肯定不會放過任何線索。兵馬司沒有審查刑案之權,他們過渡案件之後,應該也會被調查。」
但是顧橫之還是說:「如果你沒有送我迴去……」
「這不關你我的事。」賀今行打斷對方,「不論我們有沒有撞上現場,刺殺都會發生。人一死,要再想和談,不止是時間延後的問題,先前談好的條件很可能也要再談。如果南越要壓低條件,首要就是戰犯的去留,他們肯定不想把交人出來,那你們怎麽辦?」
主使刺殺之人,或許就是這個目的——朝廷顯然想講和,但有人不想,想把事態擴大。所以殺了使臣,要借他們南方軍的力量,去對抗朝廷。
顧橫之看著這個人,幾乎想要嘆息。
今行總是這樣,當你察覺到他難過試圖關心他的時候,他會向你表示「他沒事」「他很好」,然後反過來問你所麵臨的困難,試圖來幫助你。
但他從來不嘆氣,依靠對方何嚐不是一種交心的途徑。
他認真地迴答:「我們不能妥協。」
不是不可以,而是不能。他雖身在京城,背後卻是隕落在劍門關的同袍骨肉,妥協退後半步,都會踩上那些不能安息的魂魄和他們所堅守的信仰。
所以,哪怕被當作朝堂鬥爭的刀槍,也絕不能妥協。
賀今行並不意外,他感同身受,但不得不指出事實,「朝廷寅吃卯糧,國庫虧空已久,絕對不會同意任何額外的軍費支出。」
戰爭消耗的不隻是戰士,還有巨額的錢糧、馬匹、武器,以及民心。但有時候避戰並非全是為了和平,更主要地是因為軍費意義上的打不起來。
顧橫之沉默了很久。
這不隻是他一個人麵臨的難題,自然也無法靠他一個人解決。更何況他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武將,哪怕沒有放棄讀書,知曉經典會做文章,也並不擅長通過政事博弈或者解決財政經濟難題。
持鴛正帶著侍童在廳裏擺弄梅花插瓶,清香滿室。見他迴來,上前接過他脫下的鬥篷,叫童兒拿迴郡主屋裏去。
小童蹬蹬跑出去了,他把那盒祛疤膏藥交給持鴛,「皇後娘娘給的,出自傅二小姐之手。」
持鴛瞭然地點頭,把圓盒放進袖袋裏,取出的卻是疊好的紙條,「冬師傅中午已來過,婢子晚些再去。」
「這東西不著急,總歸我不會用的。」賀今行低頭看賀冬傳的訊息,並沒有任何避忌。
持鴛便改到明日,然後才向顧橫之福禮,問:「公子劍南路生人,可吃辣?」問完覺得不妥,又補充道:「或有其他忌口?」
顧橫之忙迴了禮,簡略但認真地一一迴答。待人退下去廚房,他才鬆口氣,還好這座府上人丁稀少,更沒有女主人,不然他麵對她們估計手腳都不知怎麽安放。
「你很緊張嗎?」賀今行招唿他坐下。
「不想留下不好的印象。」顧橫之抿唇,他知道能在侯府留下的人,對今行都意義非凡。
「姑姑叫持鴛,原是我親娘的貼身侍女。她問你飲食忌口,應該打聽過你,是喜歡你的,別擔心。」賀今行語氣輕快,並沒有在意為什麽,隻當他靦腆。他看完紙條,把它推給他,「說昨晚的刺殺案吧。如果真是三撥人,你和我追的就不是一撥,你那邊可有什麽頭緒?」
顧橫之麵對他,很容易就重新放鬆下來,開始迴憶昨晚的經歷:「我追出兩條街,撞上了兵馬司的巡邏隊。」
他本來就要追上了,但那名刺客跳下屋頂,鑽進了街邊一條窄巷。他跟著追過街,一隊兵馬司的官兵恰好巡邏過來,以他行跡可疑為由,叫住他查問身份。
琉璃街那一片多是商人寓居,人住得雜,街巷也亂。加之夜晚天光不明,他停留片刻,再想追,已找不見那刺客蹤影。
然而五城兵馬司本就身負日夜巡邏、維護治安的職責,盯緊每一個可疑之人,正是負責的體現。
「這並不能夠說明什麽。自忠義侯上任,京中治安,尤其西城與南城,都好上許多是事實。」賀今行想了想,「或許還有其他疑點,比如刺客的身法行跡乃至那隊巡邏兵出現的時間地點?」
顧橫之說:「我不曾在京營入訓,不能做判斷。」
賀今行跟著否決自己,「我們也不知道當時兵馬司的巡邏布置。昨晚那名小旗說兵馬司近日為揖盜捕賊而增設了巡邏人次密度,就算真和刺客有勾連,也不會出現這樣明顯的破綻。」
他忽地想到午時出宮前,他與忠義侯相對無言的瞬間;而後一轉眼,昨夜驛館後巷的青幔馬車,謝大人半撩簾帷叫他那一聲,似在迴響。
他掐了下指尖,「你追出去之後,館丞帶人過來……館丞派人去取被褥,驛吏都不願,最後讓那個奴隸去。很快大夫趕到,發現使臣身死。我懷疑是那個奴隸,追到後巷……」
顧橫之又問了一些細節,最後道:「在發現使臣死亡之前,所有人的反應都很正常。」
他頷首道:「不論刺殺由誰主使,驛館從上到下都脫不了幹係,我傾向他們不是同謀。或許給誰行了些『方便』,但不知道會發生什麽。」
顧橫之對此沒有異議,但是,「謝大人是你外祖。」
他的語氣明顯有些小心翼翼,賀今行笑了一下:「是。不過當時發生的一切,我都如實做了供述,刑部肯定不會放過任何線索。兵馬司沒有審查刑案之權,他們過渡案件之後,應該也會被調查。」
但是顧橫之還是說:「如果你沒有送我迴去……」
「這不關你我的事。」賀今行打斷對方,「不論我們有沒有撞上現場,刺殺都會發生。人一死,要再想和談,不止是時間延後的問題,先前談好的條件很可能也要再談。如果南越要壓低條件,首要就是戰犯的去留,他們肯定不想把交人出來,那你們怎麽辦?」
主使刺殺之人,或許就是這個目的——朝廷顯然想講和,但有人不想,想把事態擴大。所以殺了使臣,要借他們南方軍的力量,去對抗朝廷。
顧橫之看著這個人,幾乎想要嘆息。
今行總是這樣,當你察覺到他難過試圖關心他的時候,他會向你表示「他沒事」「他很好」,然後反過來問你所麵臨的困難,試圖來幫助你。
但他從來不嘆氣,依靠對方何嚐不是一種交心的途徑。
他認真地迴答:「我們不能妥協。」
不是不可以,而是不能。他雖身在京城,背後卻是隕落在劍門關的同袍骨肉,妥協退後半步,都會踩上那些不能安息的魂魄和他們所堅守的信仰。
所以,哪怕被當作朝堂鬥爭的刀槍,也絕不能妥協。
賀今行並不意外,他感同身受,但不得不指出事實,「朝廷寅吃卯糧,國庫虧空已久,絕對不會同意任何額外的軍費支出。」
戰爭消耗的不隻是戰士,還有巨額的錢糧、馬匹、武器,以及民心。但有時候避戰並非全是為了和平,更主要地是因為軍費意義上的打不起來。
顧橫之沉默了很久。
這不隻是他一個人麵臨的難題,自然也無法靠他一個人解決。更何況他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武將,哪怕沒有放棄讀書,知曉經典會做文章,也並不擅長通過政事博弈或者解決財政經濟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