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有關當然不隻是連帶擔責,此處不好把話說清楚,但他相信顧橫之能聽明白。
後者果然即答:「才將事發,尚不明晰。」
兩人飛快地交換了個眼神。賀今行也認為當相時而動,便暫且放下此事,開始預備等會兒麵聖要怎麽說。
兩刻之後,殷侯麵色如常地出來。敘事聽問,這個時間差不多。
「郡主,到您了。」順喜輕甩拂塵。
陛下心情很不好啊。賀今行看著他的動作,心下沉了沉,今日恐怕會比自己預想的還要不容易,「爹,您要不先迴?」
賀易津不打算走:「爹在這裏等你。」
顧橫之問:「請問內監,陛下可有傳召我一道?」
順喜瞧向他的眼裏帶著探究,隻一瞬就垂下去,細聲說:「公子且耐心等著。」
陛下要他等,那就等著。
他頷首肅立,向賀今行伸出手,「我替你拿著。」
後者慢半拍才反應過來他指的是什麽,把那隻小手爐交給對方。
順喜看著兩人,但笑不語,伸臂作請。
抱樸殿內合易經八卦而設,殿宇幽深。太陽遲遲不出,天色陰陰,唯靠九座連枝燈熊熊燃燒才撐起光亮。
明德帝未靠禦座,站立於案前,指尖按著本攤開的奏摺。
順喜悄無聲息地迴到皇帝身邊侍立,除他之外殿內不見一名內侍。
賀今行沒有多看,依禮叩安。
皇帝邊看摺子邊說:「大半夜的吵到朕頭上來,叫朕如何能安?」
他低頭跪著,沒有接話。半夜的事不該他摻和,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明德帝自然不是為了遷怒,「你這封夾信的摺子送到許久,但朕現在才看,為的就是你能當麵對答。為何會去劍南道?」
賀今行如實迴答:「靈朝聽說赤城山有神醫,見麵難得,故而第一時間前往求醫問藥。」
他在摺子上也是這麽寫的。
「結果如何?」
「差了些機緣。」
明德帝停了片刻,看向他,「那撞上劍門關遇襲就是意外?」
那天對賀今行來說不是意外,他前往赤城山的第一目的就是為此,但此時他必須答:「不完全是。在前往赤城山的路上,就打算順道去劍門關看看。」
「你與顧橫之,何時相識?」
「兩年之前,在遙陵。」他抬頭迎著皇帝的目光,疊掌拜下去,直接跳過了所有試探與揣測,請求:「靈朝想求陛下恩典,為我與橫之賜婚。」
明德帝沉聲道:「你明知朕不會同意,為何還要開這個口?朕原本打算,你不說,朕就當沒有這迴事。」
賀今行直起半身,盯著地氈上的紋路,說:「陛下是阿朝的君父,不論阿朝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是否能令陛下歡欣,阿朝都不願隱瞞陛下。所以哪怕這件事說出來會讓陛下生氣,阿朝也想求得陛下寬宥與認可。」
「既視朕為君父,望朕歡欣,你親爹亦等在外麵,為何還要一意孤行?傷朕的心,也傷你爹的心。」
「阿朝自知任性,亦愧疚難當。但情不能自禁,既許下諾言,就當負起責任。」賀今行再度叩首,「求陛下成全。」
「說到底,還是朕和你爹在你心裏的分量不夠重啊。你就這麽喜歡那小子,要為他拋君棄父?」
明德帝走下來。順喜搬了張矮墩,伺候他坐下。他看跪在自己跟前的年輕人,就像看待自己不懂事的孩子一樣。
「朕一直把你當作親生的孩子,換一個人吧,在京裏挑,或者招贅上京來。朕不限製你。」
賀今行憶起初入京不久,他想和淳懿一起讀書,就去求明德帝。陛下問他為什麽。他說他不想做個笨蛋,知道讀書才能變得聰明,也知道陛下是金口玉言,所以就來求陛下恩典。
他本打算不成,就再去求皇後。但沒想到陛下直接同意了,不止讓裴皇後找了女先生,還允許他在淳懿上課時旁聽。
那段時日,明德帝不時會看他們聽講、學騎射,過問課業,甚至還有兩三迴教他們寫字。
他說:「記得有一年,裴大人教淳懿《資治通鑑》,有一句『知其不忠,則勿任而已矣。任以大柄,又從而猜之,鮮有不召亂者也。』靈朝從前隻疑惑雙方為何不能坦誠,不懂個中隱晦,現而今亦知陛下心憂。陛下讓阿朝與父親母親分別團聚,已是天恩;願讓阿朝留在京中,也是陛下慈愛。但除腹心之疾,而置諸股肱,何益?靈朝自幼惡疾纏身,痊癒無望,不如趁此一了百了,還能為君與父分憂。」
話語落地無聲,殿內燭火幽幽,殿外天沉欲雪。
一隊羽林衛從階下巡邏而過,給沉悶的宮城帶來了些響動。
顧橫之忽然想到,難得有和殷侯近距離接觸的時刻,自己或許應該說點什麽。
「賀大帥。」然而他開了口,才發覺不知該如何起頭才顯得不那麽突兀。事實上,他對今行的了解,並不包括他身邊的人與事。
賀易津微微一笑:「我聽阿已說,你是個話少的人,此時也不必刻意說什麽。他的事,我隻需要知道,不會插手。」
「阿已?」顧橫之第一次聽到這個稱唿,不由重複了一遍。
「哦,我夫人給他取的小名,要他記住過去。」賀易津注視著抱樸殿的朱紅門扇,聲音醇厚而平和。
他並不希望今行活在隻是聽說的過去裏,年輕人,就該走向未來。但誰又能說他這種想法就一定正確?所以他並不多加幹涉。
後者果然即答:「才將事發,尚不明晰。」
兩人飛快地交換了個眼神。賀今行也認為當相時而動,便暫且放下此事,開始預備等會兒麵聖要怎麽說。
兩刻之後,殷侯麵色如常地出來。敘事聽問,這個時間差不多。
「郡主,到您了。」順喜輕甩拂塵。
陛下心情很不好啊。賀今行看著他的動作,心下沉了沉,今日恐怕會比自己預想的還要不容易,「爹,您要不先迴?」
賀易津不打算走:「爹在這裏等你。」
顧橫之問:「請問內監,陛下可有傳召我一道?」
順喜瞧向他的眼裏帶著探究,隻一瞬就垂下去,細聲說:「公子且耐心等著。」
陛下要他等,那就等著。
他頷首肅立,向賀今行伸出手,「我替你拿著。」
後者慢半拍才反應過來他指的是什麽,把那隻小手爐交給對方。
順喜看著兩人,但笑不語,伸臂作請。
抱樸殿內合易經八卦而設,殿宇幽深。太陽遲遲不出,天色陰陰,唯靠九座連枝燈熊熊燃燒才撐起光亮。
明德帝未靠禦座,站立於案前,指尖按著本攤開的奏摺。
順喜悄無聲息地迴到皇帝身邊侍立,除他之外殿內不見一名內侍。
賀今行沒有多看,依禮叩安。
皇帝邊看摺子邊說:「大半夜的吵到朕頭上來,叫朕如何能安?」
他低頭跪著,沒有接話。半夜的事不該他摻和,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明德帝自然不是為了遷怒,「你這封夾信的摺子送到許久,但朕現在才看,為的就是你能當麵對答。為何會去劍南道?」
賀今行如實迴答:「靈朝聽說赤城山有神醫,見麵難得,故而第一時間前往求醫問藥。」
他在摺子上也是這麽寫的。
「結果如何?」
「差了些機緣。」
明德帝停了片刻,看向他,「那撞上劍門關遇襲就是意外?」
那天對賀今行來說不是意外,他前往赤城山的第一目的就是為此,但此時他必須答:「不完全是。在前往赤城山的路上,就打算順道去劍門關看看。」
「你與顧橫之,何時相識?」
「兩年之前,在遙陵。」他抬頭迎著皇帝的目光,疊掌拜下去,直接跳過了所有試探與揣測,請求:「靈朝想求陛下恩典,為我與橫之賜婚。」
明德帝沉聲道:「你明知朕不會同意,為何還要開這個口?朕原本打算,你不說,朕就當沒有這迴事。」
賀今行直起半身,盯著地氈上的紋路,說:「陛下是阿朝的君父,不論阿朝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是否能令陛下歡欣,阿朝都不願隱瞞陛下。所以哪怕這件事說出來會讓陛下生氣,阿朝也想求得陛下寬宥與認可。」
「既視朕為君父,望朕歡欣,你親爹亦等在外麵,為何還要一意孤行?傷朕的心,也傷你爹的心。」
「阿朝自知任性,亦愧疚難當。但情不能自禁,既許下諾言,就當負起責任。」賀今行再度叩首,「求陛下成全。」
「說到底,還是朕和你爹在你心裏的分量不夠重啊。你就這麽喜歡那小子,要為他拋君棄父?」
明德帝走下來。順喜搬了張矮墩,伺候他坐下。他看跪在自己跟前的年輕人,就像看待自己不懂事的孩子一樣。
「朕一直把你當作親生的孩子,換一個人吧,在京裏挑,或者招贅上京來。朕不限製你。」
賀今行憶起初入京不久,他想和淳懿一起讀書,就去求明德帝。陛下問他為什麽。他說他不想做個笨蛋,知道讀書才能變得聰明,也知道陛下是金口玉言,所以就來求陛下恩典。
他本打算不成,就再去求皇後。但沒想到陛下直接同意了,不止讓裴皇後找了女先生,還允許他在淳懿上課時旁聽。
那段時日,明德帝不時會看他們聽講、學騎射,過問課業,甚至還有兩三迴教他們寫字。
他說:「記得有一年,裴大人教淳懿《資治通鑑》,有一句『知其不忠,則勿任而已矣。任以大柄,又從而猜之,鮮有不召亂者也。』靈朝從前隻疑惑雙方為何不能坦誠,不懂個中隱晦,現而今亦知陛下心憂。陛下讓阿朝與父親母親分別團聚,已是天恩;願讓阿朝留在京中,也是陛下慈愛。但除腹心之疾,而置諸股肱,何益?靈朝自幼惡疾纏身,痊癒無望,不如趁此一了百了,還能為君與父分憂。」
話語落地無聲,殿內燭火幽幽,殿外天沉欲雪。
一隊羽林衛從階下巡邏而過,給沉悶的宮城帶來了些響動。
顧橫之忽然想到,難得有和殷侯近距離接觸的時刻,自己或許應該說點什麽。
「賀大帥。」然而他開了口,才發覺不知該如何起頭才顯得不那麽突兀。事實上,他對今行的了解,並不包括他身邊的人與事。
賀易津微微一笑:「我聽阿已說,你是個話少的人,此時也不必刻意說什麽。他的事,我隻需要知道,不會插手。」
「阿已?」顧橫之第一次聽到這個稱唿,不由重複了一遍。
「哦,我夫人給他取的小名,要他記住過去。」賀易津注視著抱樸殿的朱紅門扇,聲音醇厚而平和。
他並不希望今行活在隻是聽說的過去裏,年輕人,就該走向未來。但誰又能說他這種想法就一定正確?所以他並不多加幹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