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老爺子已顯出老態的臉上再一次溢出笑來:「爺爺確實可以帶你們去大宣的任何地方。但是你爹要留在宣京,那爺爺就不能再待在那裏。所以阿澗想去的話,爺爺隻能派人送你去。」
他想念很久沒有見麵的爹娘,但也很喜歡和爺爺待在一起,頓時猶豫不決。與此同時,疑惑更甚:「爺爺從宣京迴到稷州,爹爹就從稷州到了宣京。為什麽不能都在稷州,一定要去宣京嗎?」
團團圓圓不好嗎?荔園很大,可以住下很多人。
裴老爺子深深地頷首,指著亭台外麵的一株大樹,「你們看這樹,它的根紮在地裏,養分也從地裏來。然而最美麗的花朵,卻開在高高的枝頭,最接近天空與太陽的地方。因為越高的地方才能越好地接受陽光雨露,結出最豐碩的果實。我們裴家就像這棵樹,根在稷州,花兒卻必須開在宣京。哪怕暫時被西風壓倒,也不影響整棵樹枝繁葉茂。現在開花兒的是你們爹娘,日後就是你們,所以不必太過想念爹娘。」
暑氣蒸騰的時節,難得涼風陣陣,吹得滿樹枝葉與花朵一齊嘩嘩作響。
阿澗仰頭盯著那些花朵,然後轉動目光,沒頭沒腦地問了一句:「那爹爹孝順您了嗎?」
「你爹在宣京把他屁股底下那把椅子坐穩了,就是對他老子最大的孝順。」老爺子不急著把這些給他們說明白,孩子嘛。
他隨手把書一放,站起來:「今日天氣好,不讀書了,爺爺帶你們去釣魚。」
見倆小孩兒下意識看向他沒翻過一頁的書,「聖賢書這東西,用處有兩個,一個是放到文廟裏供著,另一個就是教你們這樣小的小孩兒。但孟夫子自己都說,盡信書不如無書。所以你們長大以後,要是遇到什麽事兒和這書上說的不一樣,拿不準主意,那就把書扔到一邊兒去,信你們自己的。當然,必須是在你們長大以後。」
爺爺釣魚從不失手。但裴明憫已經記不得那天釣到了多少魚,隻記得爺爺帶笑的麵容,一下就轉到給他取字的那一天。
爺爺說,明憫啊,就是君子明而憫。
庭院裏大雪紛紛揚揚,他想著爺爺,卻忽然聽見他娘急促的聲音。
「兒子!」裴夫人一進院子就看到兒子跪在簷廊上的身影,翠色長衫外一件袍子也沒披,立即提著衣裙奔過去。
他也立即抓著琴桌一角站起來,「母親。」
「這麽大的雪,好好地跪什麽跪?」她帶著哭腔把他攬進懷裏,他躬身靜靜地依偎著她,手還撐在琴桌上。
裴夫人穩定好情緒才緩緩把他放開,然後紅著眼眶說:「別和你爹計較,啊。」
裴明憫站穩了,搖頭:「是兒子的過錯,與父親無關。」
他把母親送迴正院,再迴來,小廝奉上一隻信筒:「老太爺的信。」
算算日子也該到了,但他仍舊十分驚喜,讓小廝自去領賞,接過信筒邊拆邊往院裏走,看到一半卻停下腳步。
「先楚王妃是承平張氏女,張……」他說著看了一眼北麵屋簷上的高天。
第二日一早,便冒著雪出城去了至誠寺。
晨間照常與弘海法師飲茶論道的張厭深聽小沙彌來報,剛進嘴的一口茶在喉嚨哽了一下。
「裴方雎這老小子,喝他一壺茶,不知道什麽時候才能徹底咽到肚子裏。」他茶杯正好空了,說著就要再斟一杯。
弘海法師卻先一步把自己的茶壺端走,豎掌道:「張施主,一飲一啄,不可恣意。」
張厭深的笑容一下子消失了,飛快地伸長手臂掂了一下茶壺底,不高興地說:「分明就是法師想獨喝這最後一杯。」
弘海法師不應他,笑眯眯地向他擺擺手,碎步離開禪房。
「張先生好。」裴明憫放下帶來的一套鵝絨護膝,端正地行禮,在老人示意之後才坐下。
張厭深慈愛地看著他,一把年紀的人對於剛剛長大的雛鳥總是無限包容,更何況是個品行學問樣貌皆優的孩子。算起來,應該是他白賺了裴方雎的便宜。
裴明憫道出來意:「翰林院奉陛下之命修中慶史,避不開先帝的諸多兒女,尤其是最為出色的那幾位。但我查看了所有我能查看的卷宗記錄,關於諸王的事跡眾說紛紜,有些說法自相矛盾,或互為駁斥,真假難辨。所以我想向親歷過中慶年的人打聽真實。我寫信向我爺爺求助,他老人家迴了信,卻讓我來找您,說您肯定比他清楚。」
他舔了下嘴唇,稍作停頓,「爺爺說,您是承平張家人,是先楚王妃的叔叔。在諸皇子封王開府之前,曾任過他們的老師。」
一老一少四目相對,張厭深目光灼灼,卻不是針對眼前少年,「你們宋大學士把這樣的任務分配給你,真是人盡其用。」
他盤腿坐正了,一舉一動透出些許寧西世族的影子,頷首道:「不錯,先楚王妃是我嫡親兄長的女兒,在我未脫離家族之前,她很親近我。我沒有兒女,視她如親生。」
裴明憫有些驚訝,暗道,難怪不曾聽人把張先生和承平張氏一併提起。但他沒有開口,而是保持著傾聽的姿態。
張厭深繼續說:「不過你爺爺說他不知多少,那是在誑你。我和他同年入的翰林院,後來同時升任侍講學士,給諸皇子皇女講學,那時候他們就已經有分立之勢。隻是你爺爺深諳中立之道,曉得推拒,且長袖善舞,從不公開站隊。」
他想念很久沒有見麵的爹娘,但也很喜歡和爺爺待在一起,頓時猶豫不決。與此同時,疑惑更甚:「爺爺從宣京迴到稷州,爹爹就從稷州到了宣京。為什麽不能都在稷州,一定要去宣京嗎?」
團團圓圓不好嗎?荔園很大,可以住下很多人。
裴老爺子深深地頷首,指著亭台外麵的一株大樹,「你們看這樹,它的根紮在地裏,養分也從地裏來。然而最美麗的花朵,卻開在高高的枝頭,最接近天空與太陽的地方。因為越高的地方才能越好地接受陽光雨露,結出最豐碩的果實。我們裴家就像這棵樹,根在稷州,花兒卻必須開在宣京。哪怕暫時被西風壓倒,也不影響整棵樹枝繁葉茂。現在開花兒的是你們爹娘,日後就是你們,所以不必太過想念爹娘。」
暑氣蒸騰的時節,難得涼風陣陣,吹得滿樹枝葉與花朵一齊嘩嘩作響。
阿澗仰頭盯著那些花朵,然後轉動目光,沒頭沒腦地問了一句:「那爹爹孝順您了嗎?」
「你爹在宣京把他屁股底下那把椅子坐穩了,就是對他老子最大的孝順。」老爺子不急著把這些給他們說明白,孩子嘛。
他隨手把書一放,站起來:「今日天氣好,不讀書了,爺爺帶你們去釣魚。」
見倆小孩兒下意識看向他沒翻過一頁的書,「聖賢書這東西,用處有兩個,一個是放到文廟裏供著,另一個就是教你們這樣小的小孩兒。但孟夫子自己都說,盡信書不如無書。所以你們長大以後,要是遇到什麽事兒和這書上說的不一樣,拿不準主意,那就把書扔到一邊兒去,信你們自己的。當然,必須是在你們長大以後。」
爺爺釣魚從不失手。但裴明憫已經記不得那天釣到了多少魚,隻記得爺爺帶笑的麵容,一下就轉到給他取字的那一天。
爺爺說,明憫啊,就是君子明而憫。
庭院裏大雪紛紛揚揚,他想著爺爺,卻忽然聽見他娘急促的聲音。
「兒子!」裴夫人一進院子就看到兒子跪在簷廊上的身影,翠色長衫外一件袍子也沒披,立即提著衣裙奔過去。
他也立即抓著琴桌一角站起來,「母親。」
「這麽大的雪,好好地跪什麽跪?」她帶著哭腔把他攬進懷裏,他躬身靜靜地依偎著她,手還撐在琴桌上。
裴夫人穩定好情緒才緩緩把他放開,然後紅著眼眶說:「別和你爹計較,啊。」
裴明憫站穩了,搖頭:「是兒子的過錯,與父親無關。」
他把母親送迴正院,再迴來,小廝奉上一隻信筒:「老太爺的信。」
算算日子也該到了,但他仍舊十分驚喜,讓小廝自去領賞,接過信筒邊拆邊往院裏走,看到一半卻停下腳步。
「先楚王妃是承平張氏女,張……」他說著看了一眼北麵屋簷上的高天。
第二日一早,便冒著雪出城去了至誠寺。
晨間照常與弘海法師飲茶論道的張厭深聽小沙彌來報,剛進嘴的一口茶在喉嚨哽了一下。
「裴方雎這老小子,喝他一壺茶,不知道什麽時候才能徹底咽到肚子裏。」他茶杯正好空了,說著就要再斟一杯。
弘海法師卻先一步把自己的茶壺端走,豎掌道:「張施主,一飲一啄,不可恣意。」
張厭深的笑容一下子消失了,飛快地伸長手臂掂了一下茶壺底,不高興地說:「分明就是法師想獨喝這最後一杯。」
弘海法師不應他,笑眯眯地向他擺擺手,碎步離開禪房。
「張先生好。」裴明憫放下帶來的一套鵝絨護膝,端正地行禮,在老人示意之後才坐下。
張厭深慈愛地看著他,一把年紀的人對於剛剛長大的雛鳥總是無限包容,更何況是個品行學問樣貌皆優的孩子。算起來,應該是他白賺了裴方雎的便宜。
裴明憫道出來意:「翰林院奉陛下之命修中慶史,避不開先帝的諸多兒女,尤其是最為出色的那幾位。但我查看了所有我能查看的卷宗記錄,關於諸王的事跡眾說紛紜,有些說法自相矛盾,或互為駁斥,真假難辨。所以我想向親歷過中慶年的人打聽真實。我寫信向我爺爺求助,他老人家迴了信,卻讓我來找您,說您肯定比他清楚。」
他舔了下嘴唇,稍作停頓,「爺爺說,您是承平張家人,是先楚王妃的叔叔。在諸皇子封王開府之前,曾任過他們的老師。」
一老一少四目相對,張厭深目光灼灼,卻不是針對眼前少年,「你們宋大學士把這樣的任務分配給你,真是人盡其用。」
他盤腿坐正了,一舉一動透出些許寧西世族的影子,頷首道:「不錯,先楚王妃是我嫡親兄長的女兒,在我未脫離家族之前,她很親近我。我沒有兒女,視她如親生。」
裴明憫有些驚訝,暗道,難怪不曾聽人把張先生和承平張氏一併提起。但他沒有開口,而是保持著傾聽的姿態。
張厭深繼續說:「不過你爺爺說他不知多少,那是在誑你。我和他同年入的翰林院,後來同時升任侍講學士,給諸皇子皇女講學,那時候他們就已經有分立之勢。隻是你爺爺深諳中立之道,曉得推拒,且長袖善舞,從不公開站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