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過了多久,刀劍卷了刃,屍體結冰成堆,這場突然而起的戰鬥終於平息。
靖寧喘著氣,冰冷的空氣流入肺部,她卻覺得全身的血都熱了起來。
但她總覺得不對,四下尋覓,果然在那個小氈包裏一堆柴禾下找到了受傷的赤杼。
赤杼舊傷復發,又添新傷,隻做了簡單處理,凍得嘴唇發白,「六王子和十三王子,殺父弒君,罪不容誅。我的部下正在北部院與他們交戰,請公主殿下派兵相助,殺了他們,待我赤杼登基,公主殿下就是我的副君。」
在北黎人的習俗裏,大君的妻子就是他們的副君,位子相當於大宣的皇後,所擁有的權力卻不可相提並論。
「大君傷重,不要再多說話耗費力氣了。」靖寧脫下一件外袍,罩住赤杼的身體,「清除逆賊,維護正統,靖寧自當義不容辭。」
她看向林遠山和王正玄。
王正玄拱手道是,林遠山單膝跪地:「請殿下放心,末將這就去絞殺叛賊逆臣,一定將他們的人頭提到殿下麵前。」
他隻點了兩名禁軍,轉身走出氈包,眨眼便被黑魆魆的風雪湮沒,唯餘一點走動間甲片相擊的脆響。
「錚——」
激越琴聲已結,餘音卻久久不絕。坐在簷廊上彈琴的青年也遲遲未再有動作。
「你們翰林院為修前朝史,給才加入的編修都安排了許多事務。你近來總是早出晚歸,忙得不歇氣,這會兒怎麽有時間坐下撫琴一曲?」峨冠博帶的儒士走到他身後問。
裴明憫恍然驚醒一般,站起來,走到琴桌一側,整袖行禮:「父親。」
裴孟檀看著自己的兒子,熨帖的衣衫,交疊的雙手,躬身的幅度,哪怕說話的語氣,都一絲不苟得恰到好處。有子如此,他應該欣慰的。但他見過太多這樣的孩子,他有許許多多的學生,都研習孔孟之道,遵君子之禮。他的兒子就像是他的學生之一,恭謹有餘,親近不足。
他覺得自己該做些什麽來證明父子與師生不同,於是問:「可是翰林院給你分配的任務太難,或是你在編修中遇到了什麽問題?」
「確實有一些。我負責的部分裏有涉及到先秦王與先楚王之爭的事件,但相關的記載十分模糊,說法紛紜,不知道真相到底是哪一個。」裴明憫坦然道出,神色間難得帶上了一絲苦惱。
但這點苦惱很快就消失得無影無蹤,像被春風吹散了一般,他微微笑道:「不過這些問題都不急於一時解決,我就先放著做別的了,同時已經寫信給爺爺,請他老人家幫我找尋真相。」
裴孟檀剛剛張開想說「具體是什麽事件,為父的或許知道一些內情」的嘴巴又閉上了,話在舌頭上滾了幾圈,變成:「你祖父可迴信了?」
「尚未。」
冬日裏少見鳥雀,裴府又遠離市井喧囂,下人淨皆聰慧伶俐,以致於整座院子都靜悄悄。
裴孟檀搬過那張矮凳坐下,嘆道:「你是不是對我這個當爹的有意見?」十七八年,相聚時日不多,也未曾親自教養過你。
裴明憫卻心神一顫,提起袍擺,端端正正地跪在父親麵前,展臂疊掌磕頭。
「子不言父過。但父親既問,明憫以為,在此前的江南案中,父親不應該將黎民百姓做為政治爭鬥的籌碼,來達到一人或是一黨的目的。」
第197章 十九
簷鈴被風吹動,雪花跌到廊上,裴明憫依舊跪得筆直。
父親已經拂袖離開,他沒有受到任何責罰,但他覺得自己應當跪在這裏。
他想起了小時候。
五六歲的時候,在稷州荔園。爺爺給他和芷因講《論語》的學而篇,說「弟子入則孝,出則悌」,就是在家裏要孝順父母親長,出了門要尊敬兄姐友愛弟妹。
他把「出入」與「孝悌」四個字拆開理解,忽然覺得有些不好,問爺爺:「那阿澗是不是不孝順?」
比他小了大半歲的六妹妹也惴惴不安地點頭:「芷因也沒有孝順阿爹和阿娘。」
裴老爺子稀奇地問他們為什麽,得到因為爹娘不在家裏,他們自然也就沒有孝順爹娘的迴答後,哈哈大笑,差點把眼淚都笑出來,「我的乖乖喲,那是你們爹娘不成器,怎麽能怪到你們頭上呢?」
兩個小孩兒不懂,眼巴巴地望著他們的爺爺。
爺爺是天底下最厲害的人,什麽都會,什麽都懂。他倆有什麽不明白的問題、有什麽想要的東西,隻要告訴爺爺,就一定能得到解決。
爺爺果然慢慢地收了笑,說:「孝順有很多種。對親長事之以禮,不違抗他們的命令,把他們的疾病苦痛放在心上,替他們解決難事,都是孝順。」
「就像孔聖人因人製宜地迴答弟子問一樣,你們自然和書裏也是不一樣的。阿澗的爹娘在宣京騰不出手來,六兒的爹娘要遊歷天下,你們留在爺爺身邊,就是對爹娘的孝順。嗯,也是對爺爺我的孝順。」
芷因聽得似懂非懂,但不知為什麽就是覺得有些難過:「阿爹和阿娘不喜歡我嗎?」
裴老爺子摸摸她的頭髮,溫聲說:「他們當然喜歡你們,天底下哪兒有不愛自己骨血的父母?隻是一個人的所有感情都是有限的,對你們的爹娘來說,他們還有比照顧你們更重要的事情,所以必須暫時把你們放下。」
阿澗又問:「為什麽要放下,而不能在一起呢?他們不能迴稷州,但我們可以去找他們呀。」他知道自己和六妹妹不能獨自離家太遠,所以又補充說:「爺爺可以帶我們去。」
靖寧喘著氣,冰冷的空氣流入肺部,她卻覺得全身的血都熱了起來。
但她總覺得不對,四下尋覓,果然在那個小氈包裏一堆柴禾下找到了受傷的赤杼。
赤杼舊傷復發,又添新傷,隻做了簡單處理,凍得嘴唇發白,「六王子和十三王子,殺父弒君,罪不容誅。我的部下正在北部院與他們交戰,請公主殿下派兵相助,殺了他們,待我赤杼登基,公主殿下就是我的副君。」
在北黎人的習俗裏,大君的妻子就是他們的副君,位子相當於大宣的皇後,所擁有的權力卻不可相提並論。
「大君傷重,不要再多說話耗費力氣了。」靖寧脫下一件外袍,罩住赤杼的身體,「清除逆賊,維護正統,靖寧自當義不容辭。」
她看向林遠山和王正玄。
王正玄拱手道是,林遠山單膝跪地:「請殿下放心,末將這就去絞殺叛賊逆臣,一定將他們的人頭提到殿下麵前。」
他隻點了兩名禁軍,轉身走出氈包,眨眼便被黑魆魆的風雪湮沒,唯餘一點走動間甲片相擊的脆響。
「錚——」
激越琴聲已結,餘音卻久久不絕。坐在簷廊上彈琴的青年也遲遲未再有動作。
「你們翰林院為修前朝史,給才加入的編修都安排了許多事務。你近來總是早出晚歸,忙得不歇氣,這會兒怎麽有時間坐下撫琴一曲?」峨冠博帶的儒士走到他身後問。
裴明憫恍然驚醒一般,站起來,走到琴桌一側,整袖行禮:「父親。」
裴孟檀看著自己的兒子,熨帖的衣衫,交疊的雙手,躬身的幅度,哪怕說話的語氣,都一絲不苟得恰到好處。有子如此,他應該欣慰的。但他見過太多這樣的孩子,他有許許多多的學生,都研習孔孟之道,遵君子之禮。他的兒子就像是他的學生之一,恭謹有餘,親近不足。
他覺得自己該做些什麽來證明父子與師生不同,於是問:「可是翰林院給你分配的任務太難,或是你在編修中遇到了什麽問題?」
「確實有一些。我負責的部分裏有涉及到先秦王與先楚王之爭的事件,但相關的記載十分模糊,說法紛紜,不知道真相到底是哪一個。」裴明憫坦然道出,神色間難得帶上了一絲苦惱。
但這點苦惱很快就消失得無影無蹤,像被春風吹散了一般,他微微笑道:「不過這些問題都不急於一時解決,我就先放著做別的了,同時已經寫信給爺爺,請他老人家幫我找尋真相。」
裴孟檀剛剛張開想說「具體是什麽事件,為父的或許知道一些內情」的嘴巴又閉上了,話在舌頭上滾了幾圈,變成:「你祖父可迴信了?」
「尚未。」
冬日裏少見鳥雀,裴府又遠離市井喧囂,下人淨皆聰慧伶俐,以致於整座院子都靜悄悄。
裴孟檀搬過那張矮凳坐下,嘆道:「你是不是對我這個當爹的有意見?」十七八年,相聚時日不多,也未曾親自教養過你。
裴明憫卻心神一顫,提起袍擺,端端正正地跪在父親麵前,展臂疊掌磕頭。
「子不言父過。但父親既問,明憫以為,在此前的江南案中,父親不應該將黎民百姓做為政治爭鬥的籌碼,來達到一人或是一黨的目的。」
第197章 十九
簷鈴被風吹動,雪花跌到廊上,裴明憫依舊跪得筆直。
父親已經拂袖離開,他沒有受到任何責罰,但他覺得自己應當跪在這裏。
他想起了小時候。
五六歲的時候,在稷州荔園。爺爺給他和芷因講《論語》的學而篇,說「弟子入則孝,出則悌」,就是在家裏要孝順父母親長,出了門要尊敬兄姐友愛弟妹。
他把「出入」與「孝悌」四個字拆開理解,忽然覺得有些不好,問爺爺:「那阿澗是不是不孝順?」
比他小了大半歲的六妹妹也惴惴不安地點頭:「芷因也沒有孝順阿爹和阿娘。」
裴老爺子稀奇地問他們為什麽,得到因為爹娘不在家裏,他們自然也就沒有孝順爹娘的迴答後,哈哈大笑,差點把眼淚都笑出來,「我的乖乖喲,那是你們爹娘不成器,怎麽能怪到你們頭上呢?」
兩個小孩兒不懂,眼巴巴地望著他們的爺爺。
爺爺是天底下最厲害的人,什麽都會,什麽都懂。他倆有什麽不明白的問題、有什麽想要的東西,隻要告訴爺爺,就一定能得到解決。
爺爺果然慢慢地收了笑,說:「孝順有很多種。對親長事之以禮,不違抗他們的命令,把他們的疾病苦痛放在心上,替他們解決難事,都是孝順。」
「就像孔聖人因人製宜地迴答弟子問一樣,你們自然和書裏也是不一樣的。阿澗的爹娘在宣京騰不出手來,六兒的爹娘要遊歷天下,你們留在爺爺身邊,就是對爹娘的孝順。嗯,也是對爺爺我的孝順。」
芷因聽得似懂非懂,但不知為什麽就是覺得有些難過:「阿爹和阿娘不喜歡我嗎?」
裴老爺子摸摸她的頭髮,溫聲說:「他們當然喜歡你們,天底下哪兒有不愛自己骨血的父母?隻是一個人的所有感情都是有限的,對你們的爹娘來說,他們還有比照顧你們更重要的事情,所以必須暫時把你們放下。」
阿澗又問:「為什麽要放下,而不能在一起呢?他們不能迴稷州,但我們可以去找他們呀。」他知道自己和六妹妹不能獨自離家太遠,所以又補充說:「爺爺可以帶我們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