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下再無人敢出頭。
「大家都沒異議,很好。」他雙掌一合,「再說第二樁,小賀大人所提議的『統計人口、清算田畝』之事,本台預備在莫棄爭到任之後,著手進行。本台初到江南之時就下過令,任何人在江南境內,都不能以低於官府定下的低價買賣田地,若是在清算過程中被逮到有人陽奉陰違,即刻捉拿問罪,沒收其田產充公。大家可有意見?」
被他掃視的諸官紛紛縮脖搖頭,不敢與他對視;腦子轉得快的還鬥膽拍上一句「製台大人高見」。
「都沒有,那就說定了。今天到此為止,下去做事吧。」許輕名頷首作為結束,「另外,在此之前能拿出可行的章程的,記著找本台領賞。」
先前還心思活絡的人皆乖覺不少,一齊行禮告退。
嬴淳懿靠著椅背,向左手邊覷了一眼,說:「許大人好手段。」
而後提高聲音叫住正欲離開的眾人:「本侯也給諸位大人指條明路。齊孫二人雖被押解進京,離秋後斬首不遠,但事情結束尚早。若是識時務,就該好好考慮怎麽將功折罪,別肖想那些有的沒的。」
諸人又謝過侯爺,神色不一,不知做何盤算。
沈亦德與張文俊二人不知為何,對賀今行的態度親近了許多,邀他一道離開。但他還有事需得上峰允準,遂請他們先走,自己等人散盡,才上前行禮,「侯爺,許大人。」
而坐在原處繼續批閱文書的代領總督大人,捺卷提筆,仍如尋常寫文作詩的書生一般溫和。
「待賑災結束,這批人不知要換多少,所以不必留情麵。」許輕名忽然對他說,又像是對忠義侯先前所說的迴答。
「大人做事,自有道理。」賀今行應道,卻對朝廷不急著處理江南官場的態度,有了更深層的想法。
朝廷政令由政事堂出,政事堂由秦相爺做主。秦相爺一直冷著齊孫二人的案子,或許在考慮到賑災之外,也是專門留下這些有汙跡的官員,好讓許輕名有把柄可握,進而能更順利地控製江南路?
運籌帷幄,謀算至此,難怪許輕名視其為恩師。
他心中閃過一些想法,拱手直言所請:「下官此迴臨州,再對接募捐物資之後,想隨運送賑災糧的船再走一趟稷州。」
「稷州?」嬴淳懿叩了下扶手,「我記得稷州也剛換知州不久,是王喻玄的兒子接了楊語鹹的任?」
「對,王大公子緊趕慢趕,才在大年三十之前趕到稷州。」許輕名知道此事,便不介意給對方確認一遍,再對賀今行道:「柳從心在稷州養傷有些時日,是該把他帶迴來了。」
「除了柳從心,下官還有一個目的。」後者卻說起王老伯,簡單解釋了自己和對方的相遇,「他去歲因重明湖泛濫被毀屋淹田,而帶著孫子孫女來江南尋親,但今夏在淮州又因兩次洪患,失去所有家人。他祖籍遙陵,有田地寄存在村上,下官答應送他迴家。請侯爺與製台允準。」
「命運弄人。」許輕名嘆了一聲,「你既順道,送一送也不妨事。」
嬴淳懿也不反對,見他仍站在原地麵色遲疑,便問:「小賀大人還有何事?」
賀今行拋下猶豫,疊掌作揖,躬身道:「江南繁華天下無雙,一直吸引著許多其他路的人背井離鄉前來討生活。但一場滔天巨洪,不知沖毀多少性命與事業,除了王老伯,或許還有更多受到創傷的人也想迴到家鄉。哪怕是在江南路紮根的人,也有可能因此次洪災在江南舉目無親,想去投奔其他路的親人,而因種種現實原因無法成行。」
「下官是想,官府是否可以送他們迴去?既能幫助他們完成心願,也能減輕江南路內部的安置壓力。」
「送、外地人、迴鄉?」許輕名反覆念了兩遍,停筆沉思。
「主要是想迴家鄉和想去別路投奔親友的人。」賀今行解釋:「下官了解過,江南以商業為主,人口流動極大,而土地多屬於江南本地的世家大族和鄉紳豪商,外來行商的普通生意人占有的土地非常少。他們一旦遭遇天災人禍,財物大量損失,又無安身立命之本,重頭再來十分不易,不如迴到有一定根基的老家。比如江陰縣的流民,有半數都非江南本地人。」
他們在江南流離失所,無處可去;而故鄉與親人遠隔一方,不可望也不可即。
若是能送他們迴去,或許能讓他們多升出一些活下去的盼頭。
「這倒是個法子。」嬴淳懿撐著下頜說:「他們迴去比留在這裏強,而我們也不用再操心他們後續的賑濟與安置問題。不過,要送人迴去,就得先調查各人籍貫與意向。眼下淮州疫病未消,其他三州流民四溢,做起來並不容易。」
「怎麽送,送迴去當地怎麽接,也是問題。」許輕名接著他的話說,指尖筆桿轉了轉,「這樣吧,我先寫信和周邊幾路的總督通個氣,了解一下他們對此事的想法,日後好做對接。」
「下官隻是提出想法,後續落實還需仰賴侯爺、製台大人以及多位同僚。」賀今行坦然說罷,再拱手一拜。
他不是神仙,也不夠位高權重,能力有限。但他有一分力,便出一分力,就問心無愧。
許輕名看著少年說:「我現在是江南總督,盡力讓每一個身在江南的百姓活下去、活得好,就是我的責任。」語氣嚴肅,但神態卻很柔和。
「小賀大人去完成你的任務。」嬴淳懿做了決定,「此事我和許大人會想辦法。」
「大家都沒異議,很好。」他雙掌一合,「再說第二樁,小賀大人所提議的『統計人口、清算田畝』之事,本台預備在莫棄爭到任之後,著手進行。本台初到江南之時就下過令,任何人在江南境內,都不能以低於官府定下的低價買賣田地,若是在清算過程中被逮到有人陽奉陰違,即刻捉拿問罪,沒收其田產充公。大家可有意見?」
被他掃視的諸官紛紛縮脖搖頭,不敢與他對視;腦子轉得快的還鬥膽拍上一句「製台大人高見」。
「都沒有,那就說定了。今天到此為止,下去做事吧。」許輕名頷首作為結束,「另外,在此之前能拿出可行的章程的,記著找本台領賞。」
先前還心思活絡的人皆乖覺不少,一齊行禮告退。
嬴淳懿靠著椅背,向左手邊覷了一眼,說:「許大人好手段。」
而後提高聲音叫住正欲離開的眾人:「本侯也給諸位大人指條明路。齊孫二人雖被押解進京,離秋後斬首不遠,但事情結束尚早。若是識時務,就該好好考慮怎麽將功折罪,別肖想那些有的沒的。」
諸人又謝過侯爺,神色不一,不知做何盤算。
沈亦德與張文俊二人不知為何,對賀今行的態度親近了許多,邀他一道離開。但他還有事需得上峰允準,遂請他們先走,自己等人散盡,才上前行禮,「侯爺,許大人。」
而坐在原處繼續批閱文書的代領總督大人,捺卷提筆,仍如尋常寫文作詩的書生一般溫和。
「待賑災結束,這批人不知要換多少,所以不必留情麵。」許輕名忽然對他說,又像是對忠義侯先前所說的迴答。
「大人做事,自有道理。」賀今行應道,卻對朝廷不急著處理江南官場的態度,有了更深層的想法。
朝廷政令由政事堂出,政事堂由秦相爺做主。秦相爺一直冷著齊孫二人的案子,或許在考慮到賑災之外,也是專門留下這些有汙跡的官員,好讓許輕名有把柄可握,進而能更順利地控製江南路?
運籌帷幄,謀算至此,難怪許輕名視其為恩師。
他心中閃過一些想法,拱手直言所請:「下官此迴臨州,再對接募捐物資之後,想隨運送賑災糧的船再走一趟稷州。」
「稷州?」嬴淳懿叩了下扶手,「我記得稷州也剛換知州不久,是王喻玄的兒子接了楊語鹹的任?」
「對,王大公子緊趕慢趕,才在大年三十之前趕到稷州。」許輕名知道此事,便不介意給對方確認一遍,再對賀今行道:「柳從心在稷州養傷有些時日,是該把他帶迴來了。」
「除了柳從心,下官還有一個目的。」後者卻說起王老伯,簡單解釋了自己和對方的相遇,「他去歲因重明湖泛濫被毀屋淹田,而帶著孫子孫女來江南尋親,但今夏在淮州又因兩次洪患,失去所有家人。他祖籍遙陵,有田地寄存在村上,下官答應送他迴家。請侯爺與製台允準。」
「命運弄人。」許輕名嘆了一聲,「你既順道,送一送也不妨事。」
嬴淳懿也不反對,見他仍站在原地麵色遲疑,便問:「小賀大人還有何事?」
賀今行拋下猶豫,疊掌作揖,躬身道:「江南繁華天下無雙,一直吸引著許多其他路的人背井離鄉前來討生活。但一場滔天巨洪,不知沖毀多少性命與事業,除了王老伯,或許還有更多受到創傷的人也想迴到家鄉。哪怕是在江南路紮根的人,也有可能因此次洪災在江南舉目無親,想去投奔其他路的親人,而因種種現實原因無法成行。」
「下官是想,官府是否可以送他們迴去?既能幫助他們完成心願,也能減輕江南路內部的安置壓力。」
「送、外地人、迴鄉?」許輕名反覆念了兩遍,停筆沉思。
「主要是想迴家鄉和想去別路投奔親友的人。」賀今行解釋:「下官了解過,江南以商業為主,人口流動極大,而土地多屬於江南本地的世家大族和鄉紳豪商,外來行商的普通生意人占有的土地非常少。他們一旦遭遇天災人禍,財物大量損失,又無安身立命之本,重頭再來十分不易,不如迴到有一定根基的老家。比如江陰縣的流民,有半數都非江南本地人。」
他們在江南流離失所,無處可去;而故鄉與親人遠隔一方,不可望也不可即。
若是能送他們迴去,或許能讓他們多升出一些活下去的盼頭。
「這倒是個法子。」嬴淳懿撐著下頜說:「他們迴去比留在這裏強,而我們也不用再操心他們後續的賑濟與安置問題。不過,要送人迴去,就得先調查各人籍貫與意向。眼下淮州疫病未消,其他三州流民四溢,做起來並不容易。」
「怎麽送,送迴去當地怎麽接,也是問題。」許輕名接著他的話說,指尖筆桿轉了轉,「這樣吧,我先寫信和周邊幾路的總督通個氣,了解一下他們對此事的想法,日後好做對接。」
「下官隻是提出想法,後續落實還需仰賴侯爺、製台大人以及多位同僚。」賀今行坦然說罷,再拱手一拜。
他不是神仙,也不夠位高權重,能力有限。但他有一分力,便出一分力,就問心無愧。
許輕名看著少年說:「我現在是江南總督,盡力讓每一個身在江南的百姓活下去、活得好,就是我的責任。」語氣嚴肅,但神態卻很柔和。
「小賀大人去完成你的任務。」嬴淳懿做了決定,「此事我和許大人會想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