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儒學剛剛嶄露頭角的他放下儒道,皈依佛門,對儒士來說不亞於奇恥大辱。然而任親友師長如何規勸斥罵,千般手段使盡,他一如磐石勁鬆,不改其心,從一介沙彌修行成護國住持。
他與張厭深四十年未見,在對方迴京之後,予了對方一間禪房。
哪怕此時被當麵狠狠駁斥,卻發自肺腑地大笑道:「可我看你啊,還是向從前一樣,傲得很。雖是俗人,卻不可說平凡。」
而後接了對方遞來的茶盞。
張厭深將信紙在桌角鋪平,視線跟隨手指慢慢撫過挺勁的字跡,輕聲一嘆。
「學生啊,你會以何等姿態歸來?」
弘海法師正低頭飲茶,抬眼似欲有話說。恰有小沙彌小跑過來,說有兩位小施主來找張施主,他出口的話變了一變,「這又是哪兩位學生來看你?」
「他們各自家學淵源,一承其祖父,一承其父,算不得我的學生。」張厭深擺擺手,又笑了笑,出門去,站在簷下等那兩個少年人前來。
「張先生!」蟹青色的衣擺剛剛飄出轉角石牆,響亮的聲音便緊隨著傳來。
晏塵水瞅見弘海法師也在,聲氣頓時弱了幾分,恭敬地行禮道「住持好」。
與少年並肩同行的是裴明憫。他穿著一身淺水綠撒蓮葉的長衫,在夏日陽光下清爽又柔和,也淺笑著向住持問好。
弘海法師豎掌迴禮,「兩位小施主想必為要事而來,老衲便不打攪你們。」
不必與老友打招唿,就逕自抱著那把陶壺迴自己的禪房去了。
晏塵水看著法師離開,悄悄鬆了口氣。
裴明憫覺得稀奇,「你怕住持做什麽?」
「我小時候,我爹娘常帶著我來這兒嘛。我娘是燒香求保佑,我爹是拜佛問疑難,求籤解經都要問到弘海法師,他有時候可兇了,像那什麽那羅延金剛一樣。」晏塵水說完四下看看,附耳過去:「其實我爹也怕他。」
然而他做出姿勢,聲音卻沒跟著低多少。張厭深聽到了這一句,迴頭指著他笑道:「你爹是敬而畏,和你可不一樣。法師不嚴肅些,怎麽鎮住你這調皮鬼?」
晏塵水立即鳴冤:「雖說我爹是您的學生,但張先生您也不能這麽偏心,說他就是敬畏,說我就是調皮啊。我可是正經人。」
「好好好。」張厭深被逗得笑容大了些,示意他們各自坐下,道:「你是正經人,那就說正經事罷。」
裴明憫搬過一張圓凳,在老者麵前端正坐下,才說:「我和塵水此來,是想請教先生。江南水患至今,形勢幾經變化。初時欽差未至,災情僅靠地方官員一紙文書,就像是模糊不清的一團亂麻;但隨著欽差進駐,地方官貪墨擅權之事被查,賑災銀籌措成功,局勢漸漸明晰;而罪員落網被抓,賑災糧從稷州運到江南,災情得到控製,局麵理當是塵埃將定,漸要平息。但為何最近幾日朝堂上的情況卻變得撲朔迷離了起來?我有些看不懂。」
「對。」晏塵水眨了眨眼睛,接著說:「總督、布政使、再加個死了的按察使,江南路能說得上話的大官被一鍋端,按理說是天大的事兒啊,再怎麽也得激起朝野議論吧?可這幾天,怎麽各個衙門都沒聽到有幾個人說這事兒。太安靜了,反常得緊。」
話落,禪房裏驟然安靜下來。
張厭深本是坐著,此時卻按著方幾站起來,看著窗下光影,言簡意深道:「山雨欲來,風滿樓啊。」
「先生的意思是,還有大事將要發生,齊孫二人鋃鐺入獄隻是小事?」裴明憫沉吟少頃,皺眉道:「但江南洪災殃及千萬百姓,路治官府與豪商勾結為禍數年,還有什麽比一路民生更大的事?《論語》說……」
他未說完,便被張厭深抬手打斷,「聖賢書當讀,但不可按圖索驥,完全照著書理來做事看事。道理之所以是道理,就是因為它隻能做為指導我們行事的理念,幫助我們減少犯錯的準則,卻不能做為實際操作的方法指南。世間事千變萬化,若盡用一套方法去做、去看,那豈不是處處僵化,事事四不像?」
裴明憫怔了怔,繼而抿唇,低頭思索。
張厭深並不急著繼續,而是一直將目光放在這少年身上,帶著慣常的溫和。
半晌,少年忽地抬頭,拱手作揖:「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學生受教,多謝先生。」
張厭深伸手台起他的手臂,注視著他,說:「翰林院是個好地方,翰林出身就是最穩當的晉升階梯,但安逸易生隱患。你是裴家子,當為青山竹,不可行差一著、踏錯半步,更不可貽誤學問、自滯成長。」
老人的話字字尋常,但其間諄諄教誨,裴明憫聞之便能感受到,不自覺反手抓著對方的手臂,「先生。」
「我與你祖父少時同窗而學,他的心血,盡付諸於你。」張厭深動了動頭顱,沒有問出未盡的「你可明白」四個字。
「爺爺他……」裴明憫在剎那間想起許多自己與爺爺相處的畫麵。
裴老爺子致仕時尚能跨馬彎弓,算得上老當益壯,卻隻能在遠離京城的稷州含飴弄孫。到如今,蒼蒼者化為白,動搖者脫而落,再難駕車打獵。而他親手教養的嫡孫將要成人,就如同漸朽的老樹用自身所有養分催生出的幼木將要成材。
裴明憫一瞬間有許多的話想說,但他想說給對方聽的人卻不在這裏。
他與張厭深四十年未見,在對方迴京之後,予了對方一間禪房。
哪怕此時被當麵狠狠駁斥,卻發自肺腑地大笑道:「可我看你啊,還是向從前一樣,傲得很。雖是俗人,卻不可說平凡。」
而後接了對方遞來的茶盞。
張厭深將信紙在桌角鋪平,視線跟隨手指慢慢撫過挺勁的字跡,輕聲一嘆。
「學生啊,你會以何等姿態歸來?」
弘海法師正低頭飲茶,抬眼似欲有話說。恰有小沙彌小跑過來,說有兩位小施主來找張施主,他出口的話變了一變,「這又是哪兩位學生來看你?」
「他們各自家學淵源,一承其祖父,一承其父,算不得我的學生。」張厭深擺擺手,又笑了笑,出門去,站在簷下等那兩個少年人前來。
「張先生!」蟹青色的衣擺剛剛飄出轉角石牆,響亮的聲音便緊隨著傳來。
晏塵水瞅見弘海法師也在,聲氣頓時弱了幾分,恭敬地行禮道「住持好」。
與少年並肩同行的是裴明憫。他穿著一身淺水綠撒蓮葉的長衫,在夏日陽光下清爽又柔和,也淺笑著向住持問好。
弘海法師豎掌迴禮,「兩位小施主想必為要事而來,老衲便不打攪你們。」
不必與老友打招唿,就逕自抱著那把陶壺迴自己的禪房去了。
晏塵水看著法師離開,悄悄鬆了口氣。
裴明憫覺得稀奇,「你怕住持做什麽?」
「我小時候,我爹娘常帶著我來這兒嘛。我娘是燒香求保佑,我爹是拜佛問疑難,求籤解經都要問到弘海法師,他有時候可兇了,像那什麽那羅延金剛一樣。」晏塵水說完四下看看,附耳過去:「其實我爹也怕他。」
然而他做出姿勢,聲音卻沒跟著低多少。張厭深聽到了這一句,迴頭指著他笑道:「你爹是敬而畏,和你可不一樣。法師不嚴肅些,怎麽鎮住你這調皮鬼?」
晏塵水立即鳴冤:「雖說我爹是您的學生,但張先生您也不能這麽偏心,說他就是敬畏,說我就是調皮啊。我可是正經人。」
「好好好。」張厭深被逗得笑容大了些,示意他們各自坐下,道:「你是正經人,那就說正經事罷。」
裴明憫搬過一張圓凳,在老者麵前端正坐下,才說:「我和塵水此來,是想請教先生。江南水患至今,形勢幾經變化。初時欽差未至,災情僅靠地方官員一紙文書,就像是模糊不清的一團亂麻;但隨著欽差進駐,地方官貪墨擅權之事被查,賑災銀籌措成功,局勢漸漸明晰;而罪員落網被抓,賑災糧從稷州運到江南,災情得到控製,局麵理當是塵埃將定,漸要平息。但為何最近幾日朝堂上的情況卻變得撲朔迷離了起來?我有些看不懂。」
「對。」晏塵水眨了眨眼睛,接著說:「總督、布政使、再加個死了的按察使,江南路能說得上話的大官被一鍋端,按理說是天大的事兒啊,再怎麽也得激起朝野議論吧?可這幾天,怎麽各個衙門都沒聽到有幾個人說這事兒。太安靜了,反常得緊。」
話落,禪房裏驟然安靜下來。
張厭深本是坐著,此時卻按著方幾站起來,看著窗下光影,言簡意深道:「山雨欲來,風滿樓啊。」
「先生的意思是,還有大事將要發生,齊孫二人鋃鐺入獄隻是小事?」裴明憫沉吟少頃,皺眉道:「但江南洪災殃及千萬百姓,路治官府與豪商勾結為禍數年,還有什麽比一路民生更大的事?《論語》說……」
他未說完,便被張厭深抬手打斷,「聖賢書當讀,但不可按圖索驥,完全照著書理來做事看事。道理之所以是道理,就是因為它隻能做為指導我們行事的理念,幫助我們減少犯錯的準則,卻不能做為實際操作的方法指南。世間事千變萬化,若盡用一套方法去做、去看,那豈不是處處僵化,事事四不像?」
裴明憫怔了怔,繼而抿唇,低頭思索。
張厭深並不急著繼續,而是一直將目光放在這少年身上,帶著慣常的溫和。
半晌,少年忽地抬頭,拱手作揖:「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學生受教,多謝先生。」
張厭深伸手台起他的手臂,注視著他,說:「翰林院是個好地方,翰林出身就是最穩當的晉升階梯,但安逸易生隱患。你是裴家子,當為青山竹,不可行差一著、踏錯半步,更不可貽誤學問、自滯成長。」
老人的話字字尋常,但其間諄諄教誨,裴明憫聞之便能感受到,不自覺反手抓著對方的手臂,「先生。」
「我與你祖父少時同窗而學,他的心血,盡付諸於你。」張厭深動了動頭顱,沒有問出未盡的「你可明白」四個字。
「爺爺他……」裴明憫在剎那間想起許多自己與爺爺相處的畫麵。
裴老爺子致仕時尚能跨馬彎弓,算得上老當益壯,卻隻能在遠離京城的稷州含飴弄孫。到如今,蒼蒼者化為白,動搖者脫而落,再難駕車打獵。而他親手教養的嫡孫將要成人,就如同漸朽的老樹用自身所有養分催生出的幼木將要成材。
裴明憫一瞬間有許多的話想說,但他想說給對方聽的人卻不在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