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劈裏啪啦地說完,雙方都呆住了。
半晌,趕車的大哥放開老人,低著頭說:「對不住,您老人家別往心裏去。」然後走開兩步,抹了把臉,對賀今行說:「小哥,看你和這位老爹認識,勸勸他吧,啊。我們也不想這樣,但沒辦法。」
後者卻久久無言。
他能說什麽?此情此景,勸慰的話無非「逝者已矣,生者節哀」一類,他可以想出許多,然而一句也說不出口。
生離死別,誰也不能代替承受或是放下。更何況這一次並非天災,而是人禍。
他憑什麽勸?拿什麽勸?
賀今行看著愣在原地的王老伯,如枯木朽株,仿佛一陣風來就能將人吹得粉碎。
他的心像是還沉在水底,隻有身體從澄河裏遊了出來。
時辰將至,運屍的板車緩緩駛動。老人如夢初醒,卻沒再去要自己兒子的屍體,隻癡癡地跟在後頭。
埋屍之地不遠,繞過半座山,便見星夜挖出的五六丈寬的大圓坑。
衛軍連夜搜尋許久,死者直接運到這裏,坑裏已堆了不少屍體,坑邊圍著一些從流民營找過來的人。
他們被衛軍帶過來,找不到親人,隻能守在這裏,一個個地認。每有新的一車運過來,他們就如臨大敵,挨著辨認完了,沒發現熟識的人,才長出一口氣。再等到下一車,循環往復。
害怕認出自己的親人,又害怕親人沒有音訊,是屍骨無存。
從傷患營裏來的這一車填到屍坑裏,屍體累疊正好過焚燒線。值守的衛軍拿著矛將流民驅趕開,傾倒好桐油,扔了個火把下去。
火苗迎著風起勢,隻一瞬,便燎滿了整個圓坑。
「兒子!」王老伯大叫一聲,撲過去,跪倒在衛軍交叉的長矛前。
大火燒得滋啦作響,火焰撩人,他雙手捂住臉,痛哭悄無聲息。
賀今行請衛軍收迴長矛,攬住老人的肩背,守在他身邊。目光卻穿過大火,掃過在場或麻木或怔愣的每一張臉,再向其後的廣大空間望去。
經過一天一夜,泥濘的田野已被曬幹,旭日初升,照得草木、山路與飛鳥熠熠生輝。
山河可以復歸原樣,但人呢?
天地蒼茫,何處是歸鄉?四方開闊,何處有出路?
少年眨了眨眼,歪頭在肩膀上蹭去烤出的汗水,稍稍加重力氣抱住老人,啞著聲音說:「您別怕,我給您養老送終。」
老人轉過頭來,露出老淚縱橫的一張臉,渾濁的眼睛看著他好久,才慢慢地搖頭。
緊握在一起的兩雙手卻一直沒放,直到屍坑裏的大火熄滅。
迴到營地,正好是施粥的時辰,營帳前的空地裏挨挨擠擠人滿為患。
王老伯拉著賀今行在人群裏鑽進鑽出,不知怎地就找到了隊伍的尾巴,排了小半個時辰,一人領到一碗。
稀湯裏飄著幾粒米,清得可以映出人影。
賀今行看著自己的倒影出神,卻被王老伯拽了一下,「快吃!」
他抬頭看去,卻見周好幾雙眼睛都盯著他手裏的碗。王老伯半擋在他身前,他趕忙一仰而盡。
施粥之後不多時,營地入口一陣騷動,一群醫者打扮的人湧過去,不多時又簇擁著一行人走過來。
幾個醫童跑動著大喊,說李太醫來了,讓傷患們排好隊救醫。
賀今行依照醫童的指揮站好,前後左右皆是能走動的人,才注意到他先前所在的營帳空了,而另一座營帳裏沒有人能起身。
他想到那個萍水相逢來不及認識的人,按了按心口,肚子裏卻迴應了一陣晃蕩水聲。
為傷者切診的不止李太醫,攏共六七個大夫,一個一列挨著把脈,到賀今行這裏,卻正好是李太醫。
一身布衣的大夫扣著他的脈,注視他片刻,說:「你是,賀今行?」
「李太醫認得我?」他微微驚訝。
「我是個愛看熱鬧的人。狀元郎麽,跨馬遊街,飛揚少年。」李太醫頓了頓,微微笑道:「不過我第一次聽說你,是在孟大人家中問診。我看到幾條幹肉,稀奇他終於開竅,結果他說是兩個有閑心的小子送的束脩。」
少年卻沉默下來。
李太醫隻略一提,便讓他換了一隻手,迴到當下的話題,問了些身體情況,皺眉道:「你這脈象倒是有些稀奇。」
他不著痕跡地抽出手,說:「晚輩身有舊疾,昨日隻是脫力太過,此時無甚大礙。」
李太醫看他片刻,收手而立,「既沒事,那就別待在這裏占位子。」似乎是覺得自己這話太尖銳,又補充道:「你手腳擦傷太多,容易染上穢物。」
「您是說會起疫病?」賀今行的眉心立時攢在了一起。
「死傷太多,天氣又這麽熱,哪怕即時清理死者屍體,起疫也幾乎是無可避免。」李太醫望向天空,夕陽西下,空氣卻仍舊燥熱無比。他早上被汗水浸透的衣衫到現在都沒幹過,隻能無奈地嘆道:「雨停了,太陽出來,也不全是好事。」
賀今行順著他的視線看去,不必想便能明白他的意思,也憂慮起來。
現今不過六月中旬,不知還有多少個大太陽要掛到天上。
「我等行醫,雖說是『盡人事、聽天命』,但也希望是真的盡到了最大的努力。既然小賀大人要迴去,那就替我給齊大人和侯爺帶句話,我們需要更多的藥物和人手,給患者的吃食也得多加些穀糧。」李太醫並不問他是怎麽到這裏的,隻拍了拍他的胳膊。
半晌,趕車的大哥放開老人,低著頭說:「對不住,您老人家別往心裏去。」然後走開兩步,抹了把臉,對賀今行說:「小哥,看你和這位老爹認識,勸勸他吧,啊。我們也不想這樣,但沒辦法。」
後者卻久久無言。
他能說什麽?此情此景,勸慰的話無非「逝者已矣,生者節哀」一類,他可以想出許多,然而一句也說不出口。
生離死別,誰也不能代替承受或是放下。更何況這一次並非天災,而是人禍。
他憑什麽勸?拿什麽勸?
賀今行看著愣在原地的王老伯,如枯木朽株,仿佛一陣風來就能將人吹得粉碎。
他的心像是還沉在水底,隻有身體從澄河裏遊了出來。
時辰將至,運屍的板車緩緩駛動。老人如夢初醒,卻沒再去要自己兒子的屍體,隻癡癡地跟在後頭。
埋屍之地不遠,繞過半座山,便見星夜挖出的五六丈寬的大圓坑。
衛軍連夜搜尋許久,死者直接運到這裏,坑裏已堆了不少屍體,坑邊圍著一些從流民營找過來的人。
他們被衛軍帶過來,找不到親人,隻能守在這裏,一個個地認。每有新的一車運過來,他們就如臨大敵,挨著辨認完了,沒發現熟識的人,才長出一口氣。再等到下一車,循環往復。
害怕認出自己的親人,又害怕親人沒有音訊,是屍骨無存。
從傷患營裏來的這一車填到屍坑裏,屍體累疊正好過焚燒線。值守的衛軍拿著矛將流民驅趕開,傾倒好桐油,扔了個火把下去。
火苗迎著風起勢,隻一瞬,便燎滿了整個圓坑。
「兒子!」王老伯大叫一聲,撲過去,跪倒在衛軍交叉的長矛前。
大火燒得滋啦作響,火焰撩人,他雙手捂住臉,痛哭悄無聲息。
賀今行請衛軍收迴長矛,攬住老人的肩背,守在他身邊。目光卻穿過大火,掃過在場或麻木或怔愣的每一張臉,再向其後的廣大空間望去。
經過一天一夜,泥濘的田野已被曬幹,旭日初升,照得草木、山路與飛鳥熠熠生輝。
山河可以復歸原樣,但人呢?
天地蒼茫,何處是歸鄉?四方開闊,何處有出路?
少年眨了眨眼,歪頭在肩膀上蹭去烤出的汗水,稍稍加重力氣抱住老人,啞著聲音說:「您別怕,我給您養老送終。」
老人轉過頭來,露出老淚縱橫的一張臉,渾濁的眼睛看著他好久,才慢慢地搖頭。
緊握在一起的兩雙手卻一直沒放,直到屍坑裏的大火熄滅。
迴到營地,正好是施粥的時辰,營帳前的空地裏挨挨擠擠人滿為患。
王老伯拉著賀今行在人群裏鑽進鑽出,不知怎地就找到了隊伍的尾巴,排了小半個時辰,一人領到一碗。
稀湯裏飄著幾粒米,清得可以映出人影。
賀今行看著自己的倒影出神,卻被王老伯拽了一下,「快吃!」
他抬頭看去,卻見周好幾雙眼睛都盯著他手裏的碗。王老伯半擋在他身前,他趕忙一仰而盡。
施粥之後不多時,營地入口一陣騷動,一群醫者打扮的人湧過去,不多時又簇擁著一行人走過來。
幾個醫童跑動著大喊,說李太醫來了,讓傷患們排好隊救醫。
賀今行依照醫童的指揮站好,前後左右皆是能走動的人,才注意到他先前所在的營帳空了,而另一座營帳裏沒有人能起身。
他想到那個萍水相逢來不及認識的人,按了按心口,肚子裏卻迴應了一陣晃蕩水聲。
為傷者切診的不止李太醫,攏共六七個大夫,一個一列挨著把脈,到賀今行這裏,卻正好是李太醫。
一身布衣的大夫扣著他的脈,注視他片刻,說:「你是,賀今行?」
「李太醫認得我?」他微微驚訝。
「我是個愛看熱鬧的人。狀元郎麽,跨馬遊街,飛揚少年。」李太醫頓了頓,微微笑道:「不過我第一次聽說你,是在孟大人家中問診。我看到幾條幹肉,稀奇他終於開竅,結果他說是兩個有閑心的小子送的束脩。」
少年卻沉默下來。
李太醫隻略一提,便讓他換了一隻手,迴到當下的話題,問了些身體情況,皺眉道:「你這脈象倒是有些稀奇。」
他不著痕跡地抽出手,說:「晚輩身有舊疾,昨日隻是脫力太過,此時無甚大礙。」
李太醫看他片刻,收手而立,「既沒事,那就別待在這裏占位子。」似乎是覺得自己這話太尖銳,又補充道:「你手腳擦傷太多,容易染上穢物。」
「您是說會起疫病?」賀今行的眉心立時攢在了一起。
「死傷太多,天氣又這麽熱,哪怕即時清理死者屍體,起疫也幾乎是無可避免。」李太醫望向天空,夕陽西下,空氣卻仍舊燥熱無比。他早上被汗水浸透的衣衫到現在都沒幹過,隻能無奈地嘆道:「雨停了,太陽出來,也不全是好事。」
賀今行順著他的視線看去,不必想便能明白他的意思,也憂慮起來。
現今不過六月中旬,不知還有多少個大太陽要掛到天上。
「我等行醫,雖說是『盡人事、聽天命』,但也希望是真的盡到了最大的努力。既然小賀大人要迴去,那就替我給齊大人和侯爺帶句話,我們需要更多的藥物和人手,給患者的吃食也得多加些穀糧。」李太醫並不問他是怎麽到這裏的,隻拍了拍他的胳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