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光入內,飄散的灰塵落定,長達幾十丈的倉庫一覽無餘,空無一物。


    就像一個巨大的空落落的胃。


    賀今行看著空蕩蕩的大倉,五髒六腑似有火燒一般,眼前光暈閃爍,不得不抬手扶住門框。


    「這裏不是糧倉嗎?」秦幼合開口便想起昨晚聽到的對話,聲音由高到低,將最後的疑問吞進了肚子裏。


    他下意識地去找前者,卻見對方臉色煞白,滿頭是汗,嚇得他趕忙把人攙住,焦聲問:「今行,你怎麽了?」


    「……等一下,就好。」賀今行抓緊秦幼合的手,彎下脊樑,大顆的汗珠砸落在腳下的褐色土地上,帶走他微不可聞的呢喃。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


    「你、你別嚇我呀今行!」秦幼合撈住他,急得跟著出了,越急越不知道該怎麽辦,忽然靈光一閃,趕忙轉頭去找莫棄爭,「莫大人,您來……」


    卻見這位鐵麵無私的縣令已是淚流滿麵。


    莫棄爭伸出顫抖的手,伸向本該堆滿糧食的地方,半晌隻抓住了一把飛舞的塵埃。


    「淮州三十六縣,近四百萬百姓的存糧啊。」他撕開喉嚨,啞聲哭道,聲聲飽含憤怒與悲痛,「這些畜生!」


    秦幼合被嚇了一跳,手足無措地問:「你們都怎麽了呀?我能幫你們做什麽嗎?」


    「沒事,」賀今行拽了他一下,竭力抻直身體,在他看過來時微微笑了笑,然後對莫棄爭說:「莫大人,我們再去看下一座倉庫吧。」


    「好、好。」莫棄爭連聲點頭,轉頭就走,一麵自言自語:「興許其他大倉裏還有糧呢,隻是這一個沒有。」


    他們又不死心地一一查看了剩餘四座糧倉,然而每一座都和第一座一樣,不見半粒糧食。


    賀今行拉攏最後一座大倉的倉門,與莫棄爭對視一眼,皆是欲說還休。


    能說什麽呢?明明早就猜到會是這樣的局麵,但為什麽親眼所見時,仍不敢置信,痛得仿佛裂心斷腸。


    樹濤陣陣,正午至陽之時,兩人卻入墜冰窟,遍體生寒。


    然而他們不能為此耽擱太久,賀今行說:「我與幼合要盡快趕迴臨州,將這個消息告知欽差,再請齊大人孫大人與欽差使團一同想辦法盡早籌夠錢,好以最快的速度去買糧。」


    「我來時便讓老包準備了船隻,你們迴去就能啟程。」莫棄爭頷首,邊走邊道:「我會盡力收納淮州各處的流民,我江陰縣存糧還能抵上一陣,再多的便拜託欽差了。」


    三人原路返迴,見原本擁簇的二三十餘人盡皆不見,隻有柳三尺守在一邊。


    而柳大小姐迎風立於路中,見他們來,曼聲道:「情況正如各位所見,這裏自五月中旬便沒人看守了。」


    賀今行立刻問:「柳大小姐知曉個中內情?」


    柳逾言並未即時迴答,而是先說起前因,「江南的官場爛透了。從前有個許輕名,還能撐一撐,上麵的一府兩司有什麽太過分的決定,他敢爭,也能掙迴讓大家都滿意的結果。現在他走了,各州府便徹底與上麵沆瀣一氣。」


    莫棄爭接著問:「與我淮州義倉有何關係?」


    「莫大人別急,先聽我說完。」柳逾言展顏一笑,「州府的義倉按律本該還糧於民,但江南路自本朝以來未曾實施過此律一迴,從官府到百姓,都默認繳到義倉的糧算是稅賦的一種,不必還也不會還。所以每年的糧食最後都會被賣掉。許大人與其他知州的區別在於,其他州裏收上來就會賣掉,而他是等到秋收後再賣,並且會根據賣糧所得的錢款減免秋稅。」


    她指向山間的糧倉,「這裏的糧食從二月開始,到五月初,分了十批運出去售賣,共得二萬兩。齊宗源四千兩,孫妙年與馮於驍各三千兩,淮州知州明麵上分帳三千兩,實得五千兩,再有淮州清吏司等各處關節瓜分剩下的五千兩。」


    莫棄爭怒極反笑:「你這麽清楚,顯然你背後的柳氏商行也參與其中,牟利也不少罷?」


    「莫大人錯了。」柳逾言搖頭,「木匠家裏無凳坐,賣油娘子水梳頭。我柳氏轉運分銷這十趟,分文不得。」


    「商人本性逐利,本縣不信你們就甘願打白工。」


    「我們當然不想打白工,但我們沒得選。」柳逾言冷下臉,緩緩地說:「整個江南路,除了你莫問,所有縣官、州官乃至齊宗源,都與我有帳冊往來。不止倒賣常平倉存糧,所有金銀物事交易,皆一筆一筆記載得清清楚楚。你們若不信,我大可將帳冊交予你們一觀。」


    莫棄爭道:「這是私相授受,中飽私囊。如果帳冊屬實,一旦見了光,整個江南路都必將受到震動。但你柳氏商行牽扯其中,也絕不可能全身而退,這令我不得不思考你此舉的目的。若說你是突然覺醒良知,要捨身取義,改過自新,那是沒可能的。所以本縣無法相信你的說辭,除非你說明你的真實目的。」


    賀今行與莫縣令所見略同,擰著眉思索許久,想不通,便幹脆直接問:「柳大小姐到底想要什麽?」


    第112章 三十三


    「請小賀大人借一步說話。」


    柳逾言隻肯單獨告訴賀今行。


    然而後者站在原地,一時沒有動作。


    張厭深曾教導他們,為官講究一個「明」字。君子不欺暗室,但有些易起爭議的事未必說得清,事後辨解也浪費時間與精力,所以不如在行事時就盡量處於光天化日之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六州歌頭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謜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謜並收藏六州歌頭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