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他停頓稍許,緩緩勾唇道:「據本侯所知,江南路衙門乃是九路衙門裏度支最為富足的一個,每年除去上繳朝廷的稅銀,仍有盈餘,年年累積下來,也該是一筆不少的錢。這筆錢一點一滴皆出自你們治下的百姓身上,朝廷籌撥賑災銀需要時間,這段時間安置救濟災民的費用就由這筆錢頂上,難道不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再據你們上報朝廷的奏表,江南四州的官倉與義倉合計起來,存糧足夠支撐整個江南近二十天的賑濟。加上度支盈餘,少說撐一個月沒有問題,何以如此著急向朝廷索要賑災銀?」
孫妙年咂巴下嘴,坐迴去,看向斜下方,不與前者對視。
「總督衙門是還有些錢,但數額並沒有侯爺所想的那麽多。朝廷稅賦連年攀高,能留存衙門裏的也就幾萬兩,不超過一隻手的數。而救災賑災中調動指派牽涉甚廣,除了各處衙門,還有本地的世家大族與平頭百姓,但不論地位高低,都不能白拿人的物資,讓人白白賣命。把話說敞亮了,就是樣樣都要錢,消耗還不小。」齊宗源吹了吹茶湯,飲下一口茶,才繼續道:「況且我江南商業發達,糧食生產就落於下處,有再多的錢,也隻能到別的路州去買糧。這個時候,不好買啊。」
他抬眼視向堂中,「大當家做慣了生意,又負責運糧,最清楚這些,與侯爺和各位欽使說說罷。」
「迴大人的話。」柳飛雁應聲站起來,麵向欽差使團這一邊,沉聲道:「賑災所用主要是稻米。若是平常,米價大約是一兩銀子兩石白米、四石稻穀,豐年略低,歉年略高,猶以五六月青黃不接之時最貴,但貴也就貴個幾十上百文。然而此次洪災之後,不止江南路內,周邊漢中、江北、廣泉各路亦是物價飛漲,米價已升至一兩銀子五鬥白米、八鬥稻穀,其餘大小麥粟高粱豆類等等也差不多翻了一番,而未來時日內是漲是跌還難以預料。且暴雨不停,洪水不退,漕運航線也遭到了巨大的影響,有些便利的碼頭段時間內無法重新啟用,轉運的成本跟著就高了起來。」
「這麽貴?」賀今行不禁驚訝地問出聲,「各地官府就任由米價飛漲?」
「大家都不是傻子,如果糧價不漲,哪個肯賣?若讓他們囤著,私底下偷偷地買賣,價格就會更加離奇。」柳飛雁麵上閃過一絲苦笑,嘆道:「以從漢中路稷州買糧再運迴臨州為例,哪怕不算我柳氏商行的人力與船隻耗費,一石稻穀的成本也要一兩五至一兩八,而白米存儲裝運比稻穀要精細得多,一石至少要三兩銀子。」
「不過若是一次買賣千石以上,價格應當可以壓低兩個點。」
少年擰著長眉,接著問:「運輸需要多少時間?」
柳飛雁答道:「來迴裝卸至少需要四天時間,若是途中遇上暴雨洪漲,還會延期。」
他快速地心算了一遍,「按現在的市價,再以大宣律所規定的最低標準一人一天四兩米計,江南一天的賑濟就要一萬六到一萬八千石糧食,折中下來,耗費大約四萬兩銀子。而運一次糧,至少要夠用八天……不,以防萬一,最好一趟至少買十天的糧。」
「今日已是初八。」嬴淳懿聽完,麵沉如水,接著道:「也就是說,我們必須在十天內,湊夠至少四十萬兩銀子。」
第105章 二十六
「四十萬兩,怎麽湊?」孫妙年問出了眾人心中所想。
「先把情況上報朝廷,咱們這裏同時想辦法,兩不耽誤。」齊宗源說,「諸位有什麽想法都可以提,集思廣益。」
然而沈亦德先前已經代朝中說過,要體諒朝廷,這話誰都沒法接,便都沉默下來。
忽有一人起身,走到堂中,拱手示過左右,將大家目光吸引過去。卻是戶部郎中張文俊。
「下官就直說了吧。」他滿臉愁雲,神色為難,咬著字似難以出口,但吐句卻清晰無比:「戶部暫且是拿不出錢的。來之前,堂官就叮囑下官轉告齊大人,若是賑濟糧吃緊,就請齊大人先在江南路內籌一籌錢。」
戶部堂官謝延卿出身江南清河謝氏,齊宗源上任以來與他打過幾迴交道,略有齟齬。但那都是情勢所迫,他自認不值一提,皺眉道:「謝大人這是什麽意思?江南路如今這個狀況,本台去哪裏籌?」
「謝大人說,江南四州有錢有勢的世族豪商眾多,百姓遭災,這些世族與豪商卻未必,先請他們捐贈些銀兩,應個急,總是可以的。」張文俊對著他深深一揖,「謝大人還說,他在江南住了十幾年,直到去歲才上京,對江南各處的情形,齊大人、孫大人與馮大人的雷霆手段,都心裏有數。還請諸位大人以救災為緊,勿要推搪。」
齊宗源聽罷,拉下臉來,「謝大人這是把責任都推到本台頭上來了。」
張文俊麵色更苦,但不得不迴話:「正如沈大人所說,朝廷一定會為江南籌措賑災銀,隻要齊大人先撐一陣,戶部籌到錢就會第一時間撥款下來。」他頓了頓,低頭說:「若齊大人覺得難辦,也可上表陳情,再與謝大人商議。」
「陳什麽情,他謝大人遠在宣京,本台難道還能飛過去質問他不成?」齊宗源怒而揮袖,半臂重重硌上扶手。
「這倒是個辦法。」嬴淳懿卻道:「歷來地方遭遇天災,請當地名商望族捐獻的事例也不算少。江南富裕之鄉,又是商業重地,想必積有餘財的不少,拿出四十萬兩應當不難。」
「再據你們上報朝廷的奏表,江南四州的官倉與義倉合計起來,存糧足夠支撐整個江南近二十天的賑濟。加上度支盈餘,少說撐一個月沒有問題,何以如此著急向朝廷索要賑災銀?」
孫妙年咂巴下嘴,坐迴去,看向斜下方,不與前者對視。
「總督衙門是還有些錢,但數額並沒有侯爺所想的那麽多。朝廷稅賦連年攀高,能留存衙門裏的也就幾萬兩,不超過一隻手的數。而救災賑災中調動指派牽涉甚廣,除了各處衙門,還有本地的世家大族與平頭百姓,但不論地位高低,都不能白拿人的物資,讓人白白賣命。把話說敞亮了,就是樣樣都要錢,消耗還不小。」齊宗源吹了吹茶湯,飲下一口茶,才繼續道:「況且我江南商業發達,糧食生產就落於下處,有再多的錢,也隻能到別的路州去買糧。這個時候,不好買啊。」
他抬眼視向堂中,「大當家做慣了生意,又負責運糧,最清楚這些,與侯爺和各位欽使說說罷。」
「迴大人的話。」柳飛雁應聲站起來,麵向欽差使團這一邊,沉聲道:「賑災所用主要是稻米。若是平常,米價大約是一兩銀子兩石白米、四石稻穀,豐年略低,歉年略高,猶以五六月青黃不接之時最貴,但貴也就貴個幾十上百文。然而此次洪災之後,不止江南路內,周邊漢中、江北、廣泉各路亦是物價飛漲,米價已升至一兩銀子五鬥白米、八鬥稻穀,其餘大小麥粟高粱豆類等等也差不多翻了一番,而未來時日內是漲是跌還難以預料。且暴雨不停,洪水不退,漕運航線也遭到了巨大的影響,有些便利的碼頭段時間內無法重新啟用,轉運的成本跟著就高了起來。」
「這麽貴?」賀今行不禁驚訝地問出聲,「各地官府就任由米價飛漲?」
「大家都不是傻子,如果糧價不漲,哪個肯賣?若讓他們囤著,私底下偷偷地買賣,價格就會更加離奇。」柳飛雁麵上閃過一絲苦笑,嘆道:「以從漢中路稷州買糧再運迴臨州為例,哪怕不算我柳氏商行的人力與船隻耗費,一石稻穀的成本也要一兩五至一兩八,而白米存儲裝運比稻穀要精細得多,一石至少要三兩銀子。」
「不過若是一次買賣千石以上,價格應當可以壓低兩個點。」
少年擰著長眉,接著問:「運輸需要多少時間?」
柳飛雁答道:「來迴裝卸至少需要四天時間,若是途中遇上暴雨洪漲,還會延期。」
他快速地心算了一遍,「按現在的市價,再以大宣律所規定的最低標準一人一天四兩米計,江南一天的賑濟就要一萬六到一萬八千石糧食,折中下來,耗費大約四萬兩銀子。而運一次糧,至少要夠用八天……不,以防萬一,最好一趟至少買十天的糧。」
「今日已是初八。」嬴淳懿聽完,麵沉如水,接著道:「也就是說,我們必須在十天內,湊夠至少四十萬兩銀子。」
第105章 二十六
「四十萬兩,怎麽湊?」孫妙年問出了眾人心中所想。
「先把情況上報朝廷,咱們這裏同時想辦法,兩不耽誤。」齊宗源說,「諸位有什麽想法都可以提,集思廣益。」
然而沈亦德先前已經代朝中說過,要體諒朝廷,這話誰都沒法接,便都沉默下來。
忽有一人起身,走到堂中,拱手示過左右,將大家目光吸引過去。卻是戶部郎中張文俊。
「下官就直說了吧。」他滿臉愁雲,神色為難,咬著字似難以出口,但吐句卻清晰無比:「戶部暫且是拿不出錢的。來之前,堂官就叮囑下官轉告齊大人,若是賑濟糧吃緊,就請齊大人先在江南路內籌一籌錢。」
戶部堂官謝延卿出身江南清河謝氏,齊宗源上任以來與他打過幾迴交道,略有齟齬。但那都是情勢所迫,他自認不值一提,皺眉道:「謝大人這是什麽意思?江南路如今這個狀況,本台去哪裏籌?」
「謝大人說,江南四州有錢有勢的世族豪商眾多,百姓遭災,這些世族與豪商卻未必,先請他們捐贈些銀兩,應個急,總是可以的。」張文俊對著他深深一揖,「謝大人還說,他在江南住了十幾年,直到去歲才上京,對江南各處的情形,齊大人、孫大人與馮大人的雷霆手段,都心裏有數。還請諸位大人以救災為緊,勿要推搪。」
齊宗源聽罷,拉下臉來,「謝大人這是把責任都推到本台頭上來了。」
張文俊麵色更苦,但不得不迴話:「正如沈大人所說,朝廷一定會為江南籌措賑災銀,隻要齊大人先撐一陣,戶部籌到錢就會第一時間撥款下來。」他頓了頓,低頭說:「若齊大人覺得難辦,也可上表陳情,再與謝大人商議。」
「陳什麽情,他謝大人遠在宣京,本台難道還能飛過去質問他不成?」齊宗源怒而揮袖,半臂重重硌上扶手。
「這倒是個辦法。」嬴淳懿卻道:「歷來地方遭遇天災,請當地名商望族捐獻的事例也不算少。江南富裕之鄉,又是商業重地,想必積有餘財的不少,拿出四十萬兩應當不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