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端午這夜一直瓢潑到夏至。
第095章 十七
申時。
日未出,天與地交混,暗沉沉不辨晝夜。
官道上,一匹快馬疾奔如閃電。馬上騎手身著鬥笠蓑衣,背插三支猩紅號旗,沿路車馬見之紛紛避讓。
騎手抽出的馬鞭一鞭比一鞭急,遠處雄渾的城池輪廓隱隱在望。
抱樸殿外的的紅牆下,秦毓章步履從容,為他打傘的內侍得一路小跑才能跟上速度。
到宮裏,順喜恰好在殿外,便停步等他一等,拱手道:「聽說相爺家的媒人已在昨日帶著禮上傅家納吉。」又側身作請,帶著笑說:「恭喜。」
秦毓章伸臂還請,邊走邊道:「多謝公公,不過三書六禮沒走完,還有得忙。」
「總是好事將近吶。」順喜帶著他繞過前殿,便不再走了,隻說:「陛下正等著大人呢。」
後殿做成了道場,一頭供奉著三清像,與前殿的寶座隻有一牆之隔。
皇帝盤坐於蒲團上,背對著元始天尊像,闔眼誦經。
「陛下 。」秦毓章行了禮,拿出摺子握在手裏,便直接進入正題:「赦罪銀已經全部清繳,繳納人戶計九百二十戶,共得一百八十萬兩。其中一百萬兩充入國庫,謝大人已清點過;餘下八十萬兩正陸續上呈宮中。」
經文聲驟停,明德帝緩緩睜開眼,「辛苦愛卿啦。」
「為陛下分憂,乃臣之本分。」秦毓章遞上奏摺,迴到原位肅立。
「這法子倒是立竿見影,隻是治標不治本,後患頗多。」明德帝看完整本摺子,嘆道:「且百姓多艱,令朕於心不忍啊。」
「非常時期自然要用非常之法。陛下仁心,但時勢不允,無法一一體恤;就像這筆錢也隻能解一時之急,是無可奈何之舉。」
「是這個理。」皇帝捧著麈尾扇起身,「趁著有一點錢,把三軍的軍費發了吧。」
秦毓章疊掌平舉至胸前,微微躬身,做出聆聽的姿勢。
「一百萬兩,撥三成給晉陽,差多少讓她去找王喻玄。朕聽說他兒子年前下了漢中,跟邊關將士一樣,離親遠行,年節不能歸。父母親長思之念之,想必他完全能夠共情。」
「至於剩下七成,就全部送往仙慈關。西北餉銀兩年未結,說出去不好聽啊。」皇帝慢慢踱步下祭壇,仰頭看向天頂,「七十萬,應當能讓西北的將士們吃飽穿暖了罷?」
藻井裏富麗堂皇的彩繪靜默無言,不堪迴答。
隻有秦毓章深深一揖:「臣遵旨。」
明德帝仰首佇立半晌,才低下頭,繼續道:「你替朕擬道旨,西北軍需就讓那個賀眠去送。」
說罷,他的左相卻沒及時應答,他眉毛一揚,「怎麽,去不得?」
「迴稟陛下,此前賀大人專門來找過微臣,說他們賀家族人這輩子都絕不踏入西北一步;要臣說一說桓統領,讓桓統領不要再亂點人。」
「嗯?這小肚雞腸的,多少年的事兒了還惦記著?」明德帝不禁發笑:「他家子弟一摞摞的,但依朕看,能長成大樹的隻這一棵苗苗,就得放手讓他歷經風雨才行。」
「這賀眠與賀易津是血濃於水的親叔侄,打斷骨頭連著筋,現在叔父能做主帥,日後侄子也能。毓章啊,你得指點指點賀卿,讓他莫要耽誤這塊可造之材。」
君臣對視片刻,秦毓章答道:「臣明白了。」
明德帝一甩麈尾,長嘆:「兒女都是債,做大家長的,不止兒女,子侄也是討債來的。到朕這兒,既為君又為父,更是兩頭難。」
他抬手搭上對方的肩膀,麵對自己這位左膀右臂,就仿佛在與自己對話。
「說起來,幼合這孩子也是朕和太後看著長大的,現在要娶妻成家,朕感慨萬分,太後想必亦欣慰不舍。且你這親家也是朕的肱骨之臣,你說,朕該不該給你們兩家賜婚?」
後殿兩側窗扇成排,因夏日炎熱,此時皆大方洞開。
風一來,窗外便是雨潺潺。而秦毓章立在這風雨聲裏,久久不語。
「有這麽為難嗎?」皇帝撤了手,扔掉麈尾扇,沉聲道:「若是不願,朕也不勉強。」
他攥住官袍,正欲下跪行禮謝恩,卻聽前殿響起雜亂的腳步聲。
「陛下!」歷來沉穩的大總管匆忙闖進來,聲音掩不住驚駭:「江南路八百裏急報!」
君臣立刻一同到前殿接見。
驛卒爬到禦前,被雨水浸透的號旗蓋住他抬起的後腦勺。
「江南路連日暴雨,江水暴漲,太平大壩決堤,洪水淹沒江南四州百餘縣。卑職奉齊總督之命,上報陛下,請朝廷馳援!」
話音隨驛卒的頭顱一起落下,滿殿皆靜。一息後,明德帝怒喝道:「速去叫裴孟檀、謝延卿和傅禹成前來!」
天色愈黑,被派去請人的幾名內侍卻來不及打起燈籠,接了傘便衝進雨裏,奔向各位重臣所在的官衙與府邸。
大門被拍得哐哐作響。
賀今行拿白紙蓋住桌上剛寫一半的信,一開門,門外的人剎不住勁兒地帶著水汽撲到他懷裏。
「今、今行!」江與疏抓著他的雙臂,抬起頭,臉色煞白。
他感覺到對方不止雙手,乃至渾身都在發抖,便將人帶到屋中坐下,一邊拍背順氣一邊問:「怎麽了?別著急,慢慢說。」
江與疏咽了下口水,強迫自己發出聲音:「太平大壩垮了……」
第095章 十七
申時。
日未出,天與地交混,暗沉沉不辨晝夜。
官道上,一匹快馬疾奔如閃電。馬上騎手身著鬥笠蓑衣,背插三支猩紅號旗,沿路車馬見之紛紛避讓。
騎手抽出的馬鞭一鞭比一鞭急,遠處雄渾的城池輪廓隱隱在望。
抱樸殿外的的紅牆下,秦毓章步履從容,為他打傘的內侍得一路小跑才能跟上速度。
到宮裏,順喜恰好在殿外,便停步等他一等,拱手道:「聽說相爺家的媒人已在昨日帶著禮上傅家納吉。」又側身作請,帶著笑說:「恭喜。」
秦毓章伸臂還請,邊走邊道:「多謝公公,不過三書六禮沒走完,還有得忙。」
「總是好事將近吶。」順喜帶著他繞過前殿,便不再走了,隻說:「陛下正等著大人呢。」
後殿做成了道場,一頭供奉著三清像,與前殿的寶座隻有一牆之隔。
皇帝盤坐於蒲團上,背對著元始天尊像,闔眼誦經。
「陛下 。」秦毓章行了禮,拿出摺子握在手裏,便直接進入正題:「赦罪銀已經全部清繳,繳納人戶計九百二十戶,共得一百八十萬兩。其中一百萬兩充入國庫,謝大人已清點過;餘下八十萬兩正陸續上呈宮中。」
經文聲驟停,明德帝緩緩睜開眼,「辛苦愛卿啦。」
「為陛下分憂,乃臣之本分。」秦毓章遞上奏摺,迴到原位肅立。
「這法子倒是立竿見影,隻是治標不治本,後患頗多。」明德帝看完整本摺子,嘆道:「且百姓多艱,令朕於心不忍啊。」
「非常時期自然要用非常之法。陛下仁心,但時勢不允,無法一一體恤;就像這筆錢也隻能解一時之急,是無可奈何之舉。」
「是這個理。」皇帝捧著麈尾扇起身,「趁著有一點錢,把三軍的軍費發了吧。」
秦毓章疊掌平舉至胸前,微微躬身,做出聆聽的姿勢。
「一百萬兩,撥三成給晉陽,差多少讓她去找王喻玄。朕聽說他兒子年前下了漢中,跟邊關將士一樣,離親遠行,年節不能歸。父母親長思之念之,想必他完全能夠共情。」
「至於剩下七成,就全部送往仙慈關。西北餉銀兩年未結,說出去不好聽啊。」皇帝慢慢踱步下祭壇,仰頭看向天頂,「七十萬,應當能讓西北的將士們吃飽穿暖了罷?」
藻井裏富麗堂皇的彩繪靜默無言,不堪迴答。
隻有秦毓章深深一揖:「臣遵旨。」
明德帝仰首佇立半晌,才低下頭,繼續道:「你替朕擬道旨,西北軍需就讓那個賀眠去送。」
說罷,他的左相卻沒及時應答,他眉毛一揚,「怎麽,去不得?」
「迴稟陛下,此前賀大人專門來找過微臣,說他們賀家族人這輩子都絕不踏入西北一步;要臣說一說桓統領,讓桓統領不要再亂點人。」
「嗯?這小肚雞腸的,多少年的事兒了還惦記著?」明德帝不禁發笑:「他家子弟一摞摞的,但依朕看,能長成大樹的隻這一棵苗苗,就得放手讓他歷經風雨才行。」
「這賀眠與賀易津是血濃於水的親叔侄,打斷骨頭連著筋,現在叔父能做主帥,日後侄子也能。毓章啊,你得指點指點賀卿,讓他莫要耽誤這塊可造之材。」
君臣對視片刻,秦毓章答道:「臣明白了。」
明德帝一甩麈尾,長嘆:「兒女都是債,做大家長的,不止兒女,子侄也是討債來的。到朕這兒,既為君又為父,更是兩頭難。」
他抬手搭上對方的肩膀,麵對自己這位左膀右臂,就仿佛在與自己對話。
「說起來,幼合這孩子也是朕和太後看著長大的,現在要娶妻成家,朕感慨萬分,太後想必亦欣慰不舍。且你這親家也是朕的肱骨之臣,你說,朕該不該給你們兩家賜婚?」
後殿兩側窗扇成排,因夏日炎熱,此時皆大方洞開。
風一來,窗外便是雨潺潺。而秦毓章立在這風雨聲裏,久久不語。
「有這麽為難嗎?」皇帝撤了手,扔掉麈尾扇,沉聲道:「若是不願,朕也不勉強。」
他攥住官袍,正欲下跪行禮謝恩,卻聽前殿響起雜亂的腳步聲。
「陛下!」歷來沉穩的大總管匆忙闖進來,聲音掩不住驚駭:「江南路八百裏急報!」
君臣立刻一同到前殿接見。
驛卒爬到禦前,被雨水浸透的號旗蓋住他抬起的後腦勺。
「江南路連日暴雨,江水暴漲,太平大壩決堤,洪水淹沒江南四州百餘縣。卑職奉齊總督之命,上報陛下,請朝廷馳援!」
話音隨驛卒的頭顱一起落下,滿殿皆靜。一息後,明德帝怒喝道:「速去叫裴孟檀、謝延卿和傅禹成前來!」
天色愈黑,被派去請人的幾名內侍卻來不及打起燈籠,接了傘便衝進雨裏,奔向各位重臣所在的官衙與府邸。
大門被拍得哐哐作響。
賀今行拿白紙蓋住桌上剛寫一半的信,一開門,門外的人剎不住勁兒地帶著水汽撲到他懷裏。
「今、今行!」江與疏抓著他的雙臂,抬起頭,臉色煞白。
他感覺到對方不止雙手,乃至渾身都在發抖,便將人帶到屋中坐下,一邊拍背順氣一邊問:「怎麽了?別著急,慢慢說。」
江與疏咽了下口水,強迫自己發出聲音:「太平大壩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