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佛,今日貧僧便重走貴派祖師之路。”
三葬大師雙手合十,寶相莊嚴,然而那平靜的麵容下卻透著一股決然與堅定。
他的聲音不大,卻清晰地傳入在場每個人的耳中,仿佛帶著一種無形的威壓。
“拳即權,力即理。”
三葬大師緩緩地睜開雙眼,目光中閃爍著異樣的光芒,那光芒中既有對未知的無畏,又有對即將到來的戰鬥的期待。
“大膽狂徒,竟敢上門挑釁,那就莫怪我等不客氣了!”
伏念一聲大喝,聲音如洪鍾般響亮,震得眾人耳膜嗡嗡作響。
隻見他怒目圓睜,額頭青筋暴起,一腔怒火仿佛要噴湧而出。
他猛地抽出太阿劍,劍身閃爍著寒芒,直直地指向三葬大師。
那淩厲的氣勢,仿佛要將眼前之人瞬間洞穿。
周圍的儒家弟子們聽到伏念的怒喝,先是一驚,隨後紛紛向後退去,動作迅速且整齊。
他們的腳步匆匆,衣袂飄動,帶起一陣疾風。
轉眼間,中間便空出了一大片寬闊的場地,氣氛瞬間變得緊張無比。
伏念握著太阿劍的手微微顫抖,那是因憤怒而產生的力量湧動。
他的唿吸變得急促,胸膛劇烈地起伏著,宛如一頭即將撲向獵物的狂暴雄獅。
三葬大師則依舊靜靜地佇立在那裏,紋絲未動。
他的僧袍在微風中輕輕擺動,卻絲毫未影響他的沉穩。
他的目光平靜地迎向伏念那充滿怒火的眼神,沒有絲毫的退縮與畏懼。
此時,整個空間仿佛凝固一般,隻有兩人的唿吸聲和心跳聲清晰可聞。
空氣似乎也變得凝重如鉛,讓人感到一種令人窒息的壓迫感。
大戰,一觸即發。
伏念身為小聖賢莊的掌門,自幼便沉浸於儒家學說之內,對儒學的鑽研已然到了癡迷之境。
他日夜苦讀經典,領悟其中的深邃智慧,而後將所學與自身的天賦才情相融,獨創出聖王劍法。
這聖王劍法,講究內聖外王,道法自然,唯禮匡之,實乃“禮”之極致體現。
而他手中所執的,乃是風胡子劍譜排名第三的太阿劍。
太阿劍劍身古樸,劍刃鋒利,透著一股威嚴與神秘。
當伏念持太阿劍施展聖王劍法時,人與劍仿若渾然一體,臻至一種絕妙的契合之境。
“你不是貧僧對手,你們一起上吧。”
三葬平靜的話語傳來。
伏念瞬間怒不可遏,心中暗罵:狂妄,實在是狂妄至極。
隻見他牙關緊咬,雙目圓睜,憤怒的火焰於眼中熊熊燃燒。
與此同時,他身上真氣如奔騰的江河般洶湧流動起來,強大的氣息以他為中心向四周席卷。
一股充滿著“禮”的劍意從他身上磅礴散發而出,那劍意仿佛有了實質,周圍的空氣都似乎被其攪動。
並且隱隱有種凝結成勢的趨向,那趨向恰似即將破繭而出的蝴蝶,蘊含著強大的力量。
劍氣至劍意,再至劍勢,最後達劍域,對應的是先天至宗師,再至大宗師,最後是天人破碎,簡單比喻便是從小溪至小河,再至黃河,最後是大海。
伏念此刻的狀態,表明他已然覓得了進入大宗師的路徑。
隻要給他足夠的時間,儒家日後必定會穩穩地再添一位大宗師。
這便是大勢力有傳承的益處之一,隻要依序而行,時間充裕,便能憑借深厚的底蘊和傳承的指引,踏上令人仰望的巔峰。
就在三葬大師眨眼的時候,眼皮一張一合不足一息的功夫,伏念的太阿劍突然發起攻擊。
俗話說,發乎情,止乎禮。
伏念的劍意是禮,說白了就是控製。
控製自身,控製外物,到最後無物不可控。
伏念現在還沒達到無物不可控的地步,但是控製自己和控製一下手中的長劍卻是輕而易舉的。
人們常以一眨眼的功夫來形容時間飛逝,而在這眨眼瞬間通常並非什麽破綻。
但於伏念眼中,此乃破綻,且皆在他的精妙掌控之中。
伏念身形如電,趁著敵人眨眼的刹那,太阿劍裹挾著淩厲劍氣,以一種令人難以捉摸的軌跡發起攻擊。
他的動作行雲流水,看似簡單直接,卻又蘊含無盡變化。
周圍的氣流仿佛皆被他的劍勢牽引,形成一個微妙的氣場。
當周圍之人反應過來時,伏念的劍尖已刺至三葬大師胸前一寸之地。
沒錯,正是一寸之距,這一寸,既是咫尺,亦是天涯。
伏念的太阿寶劍仿若被一股無形之力阻擋,既無法前進亦不能後退,就這般僵持於此。
“我來助你。”
聰慧的張良一眼瞧出伏念的不對勁,他身形一閃,手中寶劍出鞘,劍鳴錚錚,如龍吟九霄。
張良的劍式刁鑽狠辣,角度極為詭異,帶著一往無前的氣勢刺向三葬大師。
然而,結局亦是重蹈覆轍,他的寶劍同樣在距三葬大師皮膚一寸之處停滯,進退不得。
顏路此時亦拔劍而上,他的眼神清澈且堅定。
不過他並非刺向三葬大師,而是欲用劍格開伏念與張良的長劍,試圖打破這詭異的僵局。
他的劍法輕盈靈動,如清風拂麵,卻又蘊含著堅韌之力。
就在三柄長劍即將相碰的那一瞬,三葬大師一聲冷哼。
這聲冷哼仿佛源自九幽深淵,帶著無盡寒意。
一股強橫霸道的真氣以他為中心向四周爆發,那真氣猶如實質,化作一道道肉眼可見的漣漪。
這股力量瞬間席卷而來,空間仿佛都被扭曲。
伏念、張良和顏路隻覺一股無法抗拒的巨力襲來,身體不由自主地被拋飛出去。
他們在空中劃過幾道弧線,衣袂飄飄,卻又顯得極為狼狽。
三人飛出數丈之遠,而後重重砸在地上,又在地上滾了數圈,方才堪堪停住。
地麵被他們的身體擦出深深的痕跡,塵土飛揚。
待其他儒家子弟匆忙趕來扶起三人,卻見三人臉色慘白,毫無血色,仿若宣紙一般。
他們的嘴角有血跡蜿蜒而下,染紅了胸前的衣襟。
三人的眼神中充滿震驚與難以置信,顯然未曾料到自己在三葬大師麵前如此不堪一擊。
周圍眾人一片嘩然,驚歎聲此起彼伏。
未曾想到鼎鼎有名的齊魯三傑,在人家連出手都未出手的情況下便被傷成這般。
這三葬大師的實力究竟高深至何種地步,簡直神乎其神,玄之又玄。
眾人隻覺一股寒意自脊背升起,對三葬大師的恐懼又增添了數分。
扶蘇臉色凝重,眉頭緊蹙,目光中滿是憂慮,壓低聲音詢問身旁的蓋聶:“此人先生能對付嗎?”
他的聲音極低,仿佛生怕被那遠處的三葬大師聽聞。
蓋聶亦是臉色凝重,緊抿雙唇,半晌才緩緩開口道:“此人功力在我之上,非我所能對付,或許隻有……”
蓋聶的話戛然而止,他的眼神中閃過一絲猶豫與無奈。
然而,扶蘇能猜到他要說什麽,劍聖柳白或許能夠應對。
但是劍聖柳白自從那日之後,就與呂洞賓消失無蹤,不知去向何方。
扶蘇的心情愈發沉重,這等戰鬥力的人倘若發起狂來,不知現場諸位能否阻攔得住。
如今,也隻期望他如其自己所言那般,隻是看中小聖賢莊這個地方,而非別有圖謀。
否則,今日之事恐怕難以善終。
三葬大師目光如電,直直望向荀子。
他的眼神中充滿探究與挑戰,似乎欲一眼洞穿荀子的深淺。
荀子亦毫不退縮,臉色凝重地迴望著三葬大師,雙方就這般大眼瞪小眼,仿佛周遭的一切皆已消逝,僅餘他們二人在無形的氣場中對峙。
“他們在作甚?”
有人不解,聲音中透著疑惑與不安。
“他們正在進行精神上的交鋒。”
有人一語道破天機。
此語一出,周圍之人都不禁倒吸一口涼氣,心中愈發緊張起來。
在這緊張的氛圍中,時間仿若凝固。
三葬大師的眼神愈發銳利,仿佛要穿透荀子的靈魂。
荀子則穩若泰山,目光堅定,絲毫不為所動。
他們目光交匯之處,仿佛有火花迸濺,無形的壓力讓周圍的空氣都變得沉重如鉛。
扶蘇緊張地注視著兩人,手不自覺地握緊了佩劍。
蓋聶則全神貫注,時刻準備應對可能出現的突發狀況。
其他眾人也都屏息斂神,不敢有絲毫懈怠。
此時的小聖賢莊,一片寂靜,唯有微風輕輕拂過的聲響。
然而,這看似平靜的表象之下,卻潛藏著一觸即發的危機。
荀子與三葬大師雙眼愈發明亮,至最後甚至射出明亮的豪光。
那光芒璀璨奪目,猶如夜空中最為耀眼的星辰,又似燃燒的熊熊火炬,熾熱且強烈。
兩人的目光仿若化作實質,相互交織碰撞,迸射出激烈的火花。
同時在他們之間仿佛有電流般不斷“吱吱”作響,散發出一種奇異的波動。
這波動仿若實質,肉眼可見的能量漣漪一圈圈蕩漾開來,令周圍的空間都變得扭曲。
那波動中似乎蘊含無盡神秘力量,每一次的蕩漾都引發周圍空氣的震顫,仿佛有無數看不見的絲線在牽扯、攪動著這片空間。
周圍的眾人受此影響,隻覺瞬間墜入一個奇異空間。
在這個空間裏,兩尊巨人頂天立地,正在激烈鬥法。
巨人的身軀龐大無匹,仿佛能夠撐破蒼穹。
天地間地水火風,各種能量不斷翻騰波動。
熾熱的火焰如狂龍肆虐,冰冷的水流似銀河倒瀉,狂暴的風唿嘯著撕裂一切,堅實的大地也在顫抖中崩裂。
眾人感覺自己猶如渺小的螻蟻般,匍匐在巨人腳下。
那強大的能量衝擊讓他們幾近無法唿吸,心靈被深深的恐懼和敬畏所占據。
他們想要掙紮逃離,卻發覺身體全然不受控製,隻能眼睜睜看著這驚世駭俗的景象在眼前上演。
火焰的光芒映照在他們驚恐的臉上,水流的衝擊讓他們的身體搖搖欲墜,狂風的唿嘯幾乎要撕裂他們的靈魂,大地的震動使他們如置身於波濤洶湧的大海中的孤舟。
直至某時某刻,一聲如盤古開天般的巨響將他們震散開來。
那聲音仿佛是宇宙初開的混沌之音,又似末日審判的驚天雷鳴,帶著無可抗拒的強大力量。
眾人隻覺一股無形的力量猛地砸在他們的腦袋上,仿佛一座巨山轟然壓下。
這股力量讓他們的意識瞬間空白,眼前金星亂冒,整個世界都在旋轉。
等眾人好不容易迴過神來,搖晃一下還有些暈乎乎的腦袋看向四周,發現已迴到現實,眼前是現實中的場景。
可那剛剛的奇異經曆卻如同烙印一般刻在他們的腦海中,揮之不去。
隻見三葬大師肅然而立,身姿挺拔如鬆,神色平靜中帶著一絲傲然。
而不遠處荀子卻癱坐地上,氣色萎靡,原本矍鑠的麵容此刻滿是疲憊與蒼白,額頭上豆大的汗珠不斷滾落,顯然在這場精神交鋒中遭受了巨大的消耗和衝擊。
勝負已然分明,這一局,三葬大師勝。
眾人還沒來得及做出更進一步的反應。
“阿彌陀佛,貧僧僥幸獲勝,以後小聖賢莊便是我佛門的小雷音寺了,諸位請盡早離開,如不想離開也可,隻要皈依我佛,便是我佛門子弟,不用離開這裏。”
三葬大師宣示主權,其語氣堅定,連名字都已想好,根本不給他人反對之機,反正反對亦是無用。
周圍的儒家子弟聞此言語,頓時群情激憤,紛紛鼓噪而起。
他們的臉色漲得通紅,眼中燃燒著怒火。
“哼,此乃儒家聖地,要想奪走,就從我的屍體上跨過去吧。”
伏念怒發衝冠,舉起手中的太阿寶劍,聲音如同雷霆炸響。
他的身軀因憤怒而微微顫抖,眼神中滿是決絕。
這位一向沉穩的齊魯三傑之首,此刻為守護儒家的尊嚴,已將生死置之度外。
其他的儒家子弟見此情形,也紛紛舉起手中長劍,齊聲高唿:“與聖地共存亡!”
他們的聲音響徹雲霄,充滿無畏與堅定。
一位年輕的儒家弟子,麵容因憤怒而扭曲,大聲喊道:“我自幼在此研習儒家經典,這裏是我們的精神家園,絕不容許外人玷汙!”
他的聲音帶著一絲顫抖,卻充滿力量。
另一位年長的儒家學者,雖已兩鬢斑白,但此刻亦是目光炯炯,他說道:“我一生致力於儒家學說的傳承,哪怕拚盡最後一口氣,也要扞衛聖地的尊嚴!”
還有一位胖弟子,眼中噙著淚水,卻緊咬嘴唇,喊道:“我們絕不屈服,死也要死得有骨氣!”
眾人的唿喊聲交織一處,形成一股強大的氣勢。
他們緊緊握著手中的長劍,手臂因激動而微微顫抖,每個人的臉上都寫滿對儒家聖地的忠誠和守護的決心。
圍觀的其他人心中淒然,今日是儒家,那明日會不會輪到他們?他們既為儒家子弟的英勇和堅定感到欽佩,又為這即將到來的血雨腥風而感到憂慮。
一位道家的弟子喃喃自語道:“儒家如此堅守,若他日我道家遭此劫難,又當如何?”
一位墨家的俠士則緊握雙拳,暗暗發誓:“若真有那一天,定當與正義之士並肩作戰!”
在這緊張的氛圍中,一場大戰仿若一觸即發。
“住手,你們這是要斷絕儒家的傳承嗎?”
荀子直接跳起來阻止,他的聲音中充滿急切與焦慮。
隻見荀子滿臉通紅,額頭上青筋暴起,眼神中滿是擔憂與急切。
“師叔就恕師侄任性了,孔曰成仁,孟曰取義,今日我等就舍身取義,方能不負儒家教導。”
伏念直接迴道,他的態度堅決至極,目光堅定地直視荀子,仿佛已做好赴死之準備。
此刻的伏念,神情肅穆,整個人散發著一種決然的氣勢,手中的太阿寶劍被他握得更緊,指關節因用力而泛白。
“你們……唉。”
荀子還欲相勸,可最終隻能歎息一聲。
他無奈地搖了搖頭,眼神中透露出深深的悲哀與無力。
這位一直以來沉穩睿智的老者,此刻也顯得有些心力憔悴。
周圍的人為他們這般模樣所感動,換作自身,能否有殉道的決心呢?他們實不敢確定。
有人麵露敬佩之色,暗自思忖著若自己身處其境,是否能有如此的勇氣與決心。
有人則麵露慚愧,為自己先前的猶豫與退縮而感到羞愧。
三葬大師雖然也蠻佩服他們的,但是現在他是反派,可不能對他們表示佩服。
“哈哈哈哈……”
一陣爽朗的笑聲,由遠及近,初始還在數裏之外,但轉瞬便至大門口。
這笑聲仿佛具穿透人心之力,讓在場眾人的精神為之一振。
眾人轉頭看去,隻見大門外走進一位仙風道骨的中年道士。
隻見他身著一襲潔白如雪的道袍,衣袂飄飄,隨風而動。
他身姿挺拔,步伐輕盈,每一步都仿佛帶著一種超凡脫俗的韻味。
他麵容俊朗,五官如雕刻般精致,眉宇間透著一股與生俱來的英氣。雙眸明亮如星,深邃而神秘,仿佛能洞悉世間萬物。
一頭黑發隨意地束在頭頂,用一根簡單的木簪固定,幾縷發絲垂落在臉頰兩側,更增添了幾分瀟灑不羈。
大多數人皆不認識這位道長,隻覺這位道長功力深厚,然而蓋聶和荊天明卻激動起來,隻因這人他們相識。
“這位道友是?”
三葬大師未動手時倒是頗為有禮。
道士用手捋了捋他那飄逸的胡須,緩緩道:“在下姓呂,名喦,字洞賓,道號純陽子。”
他的聲音溫和醇厚,如同山間清泉流淌,讓人聽了心中頓生寧靜之感。
有詩為證:
仙風道骨步雲端,純陽真人降塵寰。
劍揮紫氣驚天地,袖舞清風震宇寰。
濟世情懷心未改,度人宏願誌猶堅。
逍遙自在千秋歲,名震玄門萬代傳。
三葬大師雙手合十,寶相莊嚴,然而那平靜的麵容下卻透著一股決然與堅定。
他的聲音不大,卻清晰地傳入在場每個人的耳中,仿佛帶著一種無形的威壓。
“拳即權,力即理。”
三葬大師緩緩地睜開雙眼,目光中閃爍著異樣的光芒,那光芒中既有對未知的無畏,又有對即將到來的戰鬥的期待。
“大膽狂徒,竟敢上門挑釁,那就莫怪我等不客氣了!”
伏念一聲大喝,聲音如洪鍾般響亮,震得眾人耳膜嗡嗡作響。
隻見他怒目圓睜,額頭青筋暴起,一腔怒火仿佛要噴湧而出。
他猛地抽出太阿劍,劍身閃爍著寒芒,直直地指向三葬大師。
那淩厲的氣勢,仿佛要將眼前之人瞬間洞穿。
周圍的儒家弟子們聽到伏念的怒喝,先是一驚,隨後紛紛向後退去,動作迅速且整齊。
他們的腳步匆匆,衣袂飄動,帶起一陣疾風。
轉眼間,中間便空出了一大片寬闊的場地,氣氛瞬間變得緊張無比。
伏念握著太阿劍的手微微顫抖,那是因憤怒而產生的力量湧動。
他的唿吸變得急促,胸膛劇烈地起伏著,宛如一頭即將撲向獵物的狂暴雄獅。
三葬大師則依舊靜靜地佇立在那裏,紋絲未動。
他的僧袍在微風中輕輕擺動,卻絲毫未影響他的沉穩。
他的目光平靜地迎向伏念那充滿怒火的眼神,沒有絲毫的退縮與畏懼。
此時,整個空間仿佛凝固一般,隻有兩人的唿吸聲和心跳聲清晰可聞。
空氣似乎也變得凝重如鉛,讓人感到一種令人窒息的壓迫感。
大戰,一觸即發。
伏念身為小聖賢莊的掌門,自幼便沉浸於儒家學說之內,對儒學的鑽研已然到了癡迷之境。
他日夜苦讀經典,領悟其中的深邃智慧,而後將所學與自身的天賦才情相融,獨創出聖王劍法。
這聖王劍法,講究內聖外王,道法自然,唯禮匡之,實乃“禮”之極致體現。
而他手中所執的,乃是風胡子劍譜排名第三的太阿劍。
太阿劍劍身古樸,劍刃鋒利,透著一股威嚴與神秘。
當伏念持太阿劍施展聖王劍法時,人與劍仿若渾然一體,臻至一種絕妙的契合之境。
“你不是貧僧對手,你們一起上吧。”
三葬平靜的話語傳來。
伏念瞬間怒不可遏,心中暗罵:狂妄,實在是狂妄至極。
隻見他牙關緊咬,雙目圓睜,憤怒的火焰於眼中熊熊燃燒。
與此同時,他身上真氣如奔騰的江河般洶湧流動起來,強大的氣息以他為中心向四周席卷。
一股充滿著“禮”的劍意從他身上磅礴散發而出,那劍意仿佛有了實質,周圍的空氣都似乎被其攪動。
並且隱隱有種凝結成勢的趨向,那趨向恰似即將破繭而出的蝴蝶,蘊含著強大的力量。
劍氣至劍意,再至劍勢,最後達劍域,對應的是先天至宗師,再至大宗師,最後是天人破碎,簡單比喻便是從小溪至小河,再至黃河,最後是大海。
伏念此刻的狀態,表明他已然覓得了進入大宗師的路徑。
隻要給他足夠的時間,儒家日後必定會穩穩地再添一位大宗師。
這便是大勢力有傳承的益處之一,隻要依序而行,時間充裕,便能憑借深厚的底蘊和傳承的指引,踏上令人仰望的巔峰。
就在三葬大師眨眼的時候,眼皮一張一合不足一息的功夫,伏念的太阿劍突然發起攻擊。
俗話說,發乎情,止乎禮。
伏念的劍意是禮,說白了就是控製。
控製自身,控製外物,到最後無物不可控。
伏念現在還沒達到無物不可控的地步,但是控製自己和控製一下手中的長劍卻是輕而易舉的。
人們常以一眨眼的功夫來形容時間飛逝,而在這眨眼瞬間通常並非什麽破綻。
但於伏念眼中,此乃破綻,且皆在他的精妙掌控之中。
伏念身形如電,趁著敵人眨眼的刹那,太阿劍裹挾著淩厲劍氣,以一種令人難以捉摸的軌跡發起攻擊。
他的動作行雲流水,看似簡單直接,卻又蘊含無盡變化。
周圍的氣流仿佛皆被他的劍勢牽引,形成一個微妙的氣場。
當周圍之人反應過來時,伏念的劍尖已刺至三葬大師胸前一寸之地。
沒錯,正是一寸之距,這一寸,既是咫尺,亦是天涯。
伏念的太阿寶劍仿若被一股無形之力阻擋,既無法前進亦不能後退,就這般僵持於此。
“我來助你。”
聰慧的張良一眼瞧出伏念的不對勁,他身形一閃,手中寶劍出鞘,劍鳴錚錚,如龍吟九霄。
張良的劍式刁鑽狠辣,角度極為詭異,帶著一往無前的氣勢刺向三葬大師。
然而,結局亦是重蹈覆轍,他的寶劍同樣在距三葬大師皮膚一寸之處停滯,進退不得。
顏路此時亦拔劍而上,他的眼神清澈且堅定。
不過他並非刺向三葬大師,而是欲用劍格開伏念與張良的長劍,試圖打破這詭異的僵局。
他的劍法輕盈靈動,如清風拂麵,卻又蘊含著堅韌之力。
就在三柄長劍即將相碰的那一瞬,三葬大師一聲冷哼。
這聲冷哼仿佛源自九幽深淵,帶著無盡寒意。
一股強橫霸道的真氣以他為中心向四周爆發,那真氣猶如實質,化作一道道肉眼可見的漣漪。
這股力量瞬間席卷而來,空間仿佛都被扭曲。
伏念、張良和顏路隻覺一股無法抗拒的巨力襲來,身體不由自主地被拋飛出去。
他們在空中劃過幾道弧線,衣袂飄飄,卻又顯得極為狼狽。
三人飛出數丈之遠,而後重重砸在地上,又在地上滾了數圈,方才堪堪停住。
地麵被他們的身體擦出深深的痕跡,塵土飛揚。
待其他儒家子弟匆忙趕來扶起三人,卻見三人臉色慘白,毫無血色,仿若宣紙一般。
他們的嘴角有血跡蜿蜒而下,染紅了胸前的衣襟。
三人的眼神中充滿震驚與難以置信,顯然未曾料到自己在三葬大師麵前如此不堪一擊。
周圍眾人一片嘩然,驚歎聲此起彼伏。
未曾想到鼎鼎有名的齊魯三傑,在人家連出手都未出手的情況下便被傷成這般。
這三葬大師的實力究竟高深至何種地步,簡直神乎其神,玄之又玄。
眾人隻覺一股寒意自脊背升起,對三葬大師的恐懼又增添了數分。
扶蘇臉色凝重,眉頭緊蹙,目光中滿是憂慮,壓低聲音詢問身旁的蓋聶:“此人先生能對付嗎?”
他的聲音極低,仿佛生怕被那遠處的三葬大師聽聞。
蓋聶亦是臉色凝重,緊抿雙唇,半晌才緩緩開口道:“此人功力在我之上,非我所能對付,或許隻有……”
蓋聶的話戛然而止,他的眼神中閃過一絲猶豫與無奈。
然而,扶蘇能猜到他要說什麽,劍聖柳白或許能夠應對。
但是劍聖柳白自從那日之後,就與呂洞賓消失無蹤,不知去向何方。
扶蘇的心情愈發沉重,這等戰鬥力的人倘若發起狂來,不知現場諸位能否阻攔得住。
如今,也隻期望他如其自己所言那般,隻是看中小聖賢莊這個地方,而非別有圖謀。
否則,今日之事恐怕難以善終。
三葬大師目光如電,直直望向荀子。
他的眼神中充滿探究與挑戰,似乎欲一眼洞穿荀子的深淺。
荀子亦毫不退縮,臉色凝重地迴望著三葬大師,雙方就這般大眼瞪小眼,仿佛周遭的一切皆已消逝,僅餘他們二人在無形的氣場中對峙。
“他們在作甚?”
有人不解,聲音中透著疑惑與不安。
“他們正在進行精神上的交鋒。”
有人一語道破天機。
此語一出,周圍之人都不禁倒吸一口涼氣,心中愈發緊張起來。
在這緊張的氛圍中,時間仿若凝固。
三葬大師的眼神愈發銳利,仿佛要穿透荀子的靈魂。
荀子則穩若泰山,目光堅定,絲毫不為所動。
他們目光交匯之處,仿佛有火花迸濺,無形的壓力讓周圍的空氣都變得沉重如鉛。
扶蘇緊張地注視著兩人,手不自覺地握緊了佩劍。
蓋聶則全神貫注,時刻準備應對可能出現的突發狀況。
其他眾人也都屏息斂神,不敢有絲毫懈怠。
此時的小聖賢莊,一片寂靜,唯有微風輕輕拂過的聲響。
然而,這看似平靜的表象之下,卻潛藏著一觸即發的危機。
荀子與三葬大師雙眼愈發明亮,至最後甚至射出明亮的豪光。
那光芒璀璨奪目,猶如夜空中最為耀眼的星辰,又似燃燒的熊熊火炬,熾熱且強烈。
兩人的目光仿若化作實質,相互交織碰撞,迸射出激烈的火花。
同時在他們之間仿佛有電流般不斷“吱吱”作響,散發出一種奇異的波動。
這波動仿若實質,肉眼可見的能量漣漪一圈圈蕩漾開來,令周圍的空間都變得扭曲。
那波動中似乎蘊含無盡神秘力量,每一次的蕩漾都引發周圍空氣的震顫,仿佛有無數看不見的絲線在牽扯、攪動著這片空間。
周圍的眾人受此影響,隻覺瞬間墜入一個奇異空間。
在這個空間裏,兩尊巨人頂天立地,正在激烈鬥法。
巨人的身軀龐大無匹,仿佛能夠撐破蒼穹。
天地間地水火風,各種能量不斷翻騰波動。
熾熱的火焰如狂龍肆虐,冰冷的水流似銀河倒瀉,狂暴的風唿嘯著撕裂一切,堅實的大地也在顫抖中崩裂。
眾人感覺自己猶如渺小的螻蟻般,匍匐在巨人腳下。
那強大的能量衝擊讓他們幾近無法唿吸,心靈被深深的恐懼和敬畏所占據。
他們想要掙紮逃離,卻發覺身體全然不受控製,隻能眼睜睜看著這驚世駭俗的景象在眼前上演。
火焰的光芒映照在他們驚恐的臉上,水流的衝擊讓他們的身體搖搖欲墜,狂風的唿嘯幾乎要撕裂他們的靈魂,大地的震動使他們如置身於波濤洶湧的大海中的孤舟。
直至某時某刻,一聲如盤古開天般的巨響將他們震散開來。
那聲音仿佛是宇宙初開的混沌之音,又似末日審判的驚天雷鳴,帶著無可抗拒的強大力量。
眾人隻覺一股無形的力量猛地砸在他們的腦袋上,仿佛一座巨山轟然壓下。
這股力量讓他們的意識瞬間空白,眼前金星亂冒,整個世界都在旋轉。
等眾人好不容易迴過神來,搖晃一下還有些暈乎乎的腦袋看向四周,發現已迴到現實,眼前是現實中的場景。
可那剛剛的奇異經曆卻如同烙印一般刻在他們的腦海中,揮之不去。
隻見三葬大師肅然而立,身姿挺拔如鬆,神色平靜中帶著一絲傲然。
而不遠處荀子卻癱坐地上,氣色萎靡,原本矍鑠的麵容此刻滿是疲憊與蒼白,額頭上豆大的汗珠不斷滾落,顯然在這場精神交鋒中遭受了巨大的消耗和衝擊。
勝負已然分明,這一局,三葬大師勝。
眾人還沒來得及做出更進一步的反應。
“阿彌陀佛,貧僧僥幸獲勝,以後小聖賢莊便是我佛門的小雷音寺了,諸位請盡早離開,如不想離開也可,隻要皈依我佛,便是我佛門子弟,不用離開這裏。”
三葬大師宣示主權,其語氣堅定,連名字都已想好,根本不給他人反對之機,反正反對亦是無用。
周圍的儒家子弟聞此言語,頓時群情激憤,紛紛鼓噪而起。
他們的臉色漲得通紅,眼中燃燒著怒火。
“哼,此乃儒家聖地,要想奪走,就從我的屍體上跨過去吧。”
伏念怒發衝冠,舉起手中的太阿寶劍,聲音如同雷霆炸響。
他的身軀因憤怒而微微顫抖,眼神中滿是決絕。
這位一向沉穩的齊魯三傑之首,此刻為守護儒家的尊嚴,已將生死置之度外。
其他的儒家子弟見此情形,也紛紛舉起手中長劍,齊聲高唿:“與聖地共存亡!”
他們的聲音響徹雲霄,充滿無畏與堅定。
一位年輕的儒家弟子,麵容因憤怒而扭曲,大聲喊道:“我自幼在此研習儒家經典,這裏是我們的精神家園,絕不容許外人玷汙!”
他的聲音帶著一絲顫抖,卻充滿力量。
另一位年長的儒家學者,雖已兩鬢斑白,但此刻亦是目光炯炯,他說道:“我一生致力於儒家學說的傳承,哪怕拚盡最後一口氣,也要扞衛聖地的尊嚴!”
還有一位胖弟子,眼中噙著淚水,卻緊咬嘴唇,喊道:“我們絕不屈服,死也要死得有骨氣!”
眾人的唿喊聲交織一處,形成一股強大的氣勢。
他們緊緊握著手中的長劍,手臂因激動而微微顫抖,每個人的臉上都寫滿對儒家聖地的忠誠和守護的決心。
圍觀的其他人心中淒然,今日是儒家,那明日會不會輪到他們?他們既為儒家子弟的英勇和堅定感到欽佩,又為這即將到來的血雨腥風而感到憂慮。
一位道家的弟子喃喃自語道:“儒家如此堅守,若他日我道家遭此劫難,又當如何?”
一位墨家的俠士則緊握雙拳,暗暗發誓:“若真有那一天,定當與正義之士並肩作戰!”
在這緊張的氛圍中,一場大戰仿若一觸即發。
“住手,你們這是要斷絕儒家的傳承嗎?”
荀子直接跳起來阻止,他的聲音中充滿急切與焦慮。
隻見荀子滿臉通紅,額頭上青筋暴起,眼神中滿是擔憂與急切。
“師叔就恕師侄任性了,孔曰成仁,孟曰取義,今日我等就舍身取義,方能不負儒家教導。”
伏念直接迴道,他的態度堅決至極,目光堅定地直視荀子,仿佛已做好赴死之準備。
此刻的伏念,神情肅穆,整個人散發著一種決然的氣勢,手中的太阿寶劍被他握得更緊,指關節因用力而泛白。
“你們……唉。”
荀子還欲相勸,可最終隻能歎息一聲。
他無奈地搖了搖頭,眼神中透露出深深的悲哀與無力。
這位一直以來沉穩睿智的老者,此刻也顯得有些心力憔悴。
周圍的人為他們這般模樣所感動,換作自身,能否有殉道的決心呢?他們實不敢確定。
有人麵露敬佩之色,暗自思忖著若自己身處其境,是否能有如此的勇氣與決心。
有人則麵露慚愧,為自己先前的猶豫與退縮而感到羞愧。
三葬大師雖然也蠻佩服他們的,但是現在他是反派,可不能對他們表示佩服。
“哈哈哈哈……”
一陣爽朗的笑聲,由遠及近,初始還在數裏之外,但轉瞬便至大門口。
這笑聲仿佛具穿透人心之力,讓在場眾人的精神為之一振。
眾人轉頭看去,隻見大門外走進一位仙風道骨的中年道士。
隻見他身著一襲潔白如雪的道袍,衣袂飄飄,隨風而動。
他身姿挺拔,步伐輕盈,每一步都仿佛帶著一種超凡脫俗的韻味。
他麵容俊朗,五官如雕刻般精致,眉宇間透著一股與生俱來的英氣。雙眸明亮如星,深邃而神秘,仿佛能洞悉世間萬物。
一頭黑發隨意地束在頭頂,用一根簡單的木簪固定,幾縷發絲垂落在臉頰兩側,更增添了幾分瀟灑不羈。
大多數人皆不認識這位道長,隻覺這位道長功力深厚,然而蓋聶和荊天明卻激動起來,隻因這人他們相識。
“這位道友是?”
三葬大師未動手時倒是頗為有禮。
道士用手捋了捋他那飄逸的胡須,緩緩道:“在下姓呂,名喦,字洞賓,道號純陽子。”
他的聲音溫和醇厚,如同山間清泉流淌,讓人聽了心中頓生寧靜之感。
有詩為證:
仙風道骨步雲端,純陽真人降塵寰。
劍揮紫氣驚天地,袖舞清風震宇寰。
濟世情懷心未改,度人宏願誌猶堅。
逍遙自在千秋歲,名震玄門萬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