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漁知道諾布一事想必是瞞不住了,有那麽一瞬間他想全盤托出,但張了張嘴,卻發現在經歷了這樣多後,他已經很難對傅至景開誠相見。
度過了忐忑的幾日,蔣文淩迴京的消息如期傳進了孟漁的耳朵裏。
蔣文淩在外將近六年,就連先帝駕崩都不曾露麵,此番迴京,雖是個閑散王爺,但也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
誰人不知當年的靖軒親王蔣文淩在弱冠之年就擊退蒙古,是朝中唯一有軍功在身的皇子,原也得朝中眾臣支持,豈知後來竟不愛江山愛美人,為了一個質子成了個殘廢,往後多年雖說是興修水利,但與被放逐並無大區別。
早朝時這幾年新進的官員皆在偷偷打量昔日的皇五子,隻見他的左手自然地垂在身側,一雙鳳眸麵對各色的目光卻十分鎮靜。
他與蔣文崢多年不見,皆已是人臣,局麵已定,兩個曾經水火不容的人竟也頭一迴心平氣和地並肩走出大殿。
「二哥,你我鬥了這麽多年,未曾想誰都沒贏。」蔣文淩的性子收斂了不少,一笑,「你說,這算不算天意弄人?」
蔣文崢沉吟,「既然迴來了,往後齊心為大衡效力也是一樣的。」
蔣文淩輕嘖一聲,「都到這地步了,你還是總愛說些冠冕堂皇的話,可惜……」他頓了頓,有幾分嘆息,「二哥,保重。」
雕欄玉砌的大殿富麗堂皇,一磚一瓦寫滿了歷代敗者的血淚,蔣文崢抬頭望著瓊樓玉宇,垂眸轉身進了殿內,似乎與新帝在交談要事,遲遲不再出來。
秋日微涼,孟漁站在宮簷下,遠遠聽見散朝的聲音,站起身,等了小一刻鍾,見著肩寬腿長的男子遙遙朝他走來。
五年多不見,蔣文淩曬黑了些,俊美的麵龐多了些日月雕刻的溝壑,行走如風氣勢不減,他闊步來到孟漁跟前,眼中的情緒濃烈了些。
孟漁道:「五王爺別來無恙?」
「都好。」蔣文淩竟有些哽咽,「當年我在華東聽聞噩耗,驚訝不已,隻是我愛莫能助,如今得見故人,喬雲亦很是歡喜。這些年你過得還好嗎?」
不再是喬奴,而是喬雲,倒是個好名字。
「說來話長。」孟漁左右看看,壓低聲音說,「我今日找你是想提醒你,陛下已在盤查當年之事,想來瞞不了多久。」
蔣文淩眉頭一皺,「你放心,若陛下召見,我會全盤將事情攬到自己身上,絕不會牽連劉翊陽。」
孟漁急道:「我不是這個意思……」
「我和喬雲得你們相助,才能在外過幾年安生日子,如今必不能再讓你們為了我二人背負罪名。」蔣文淩道,「再說,那畢竟是前朝事端,我遠離朝堂已久,陛下未必會追究。」
話是這樣說,可孟漁還是擔心傅至景會借題發揮,又唯恐對方拿這些事來困住他——傅至景不是做不出來,但這到底不好對蔣文淩解釋。
蔣文淩見他鬱鬱累累,不禁感慨人事滄桑,嘆道:「你變了許多。」
他從前總覺著孟漁與在蒙古時的諾布有幾分相似,時過境遷,如今孟漁倒變成了前些年諾布日日鬱鬱寡歡的模樣,兩人的命運也何其相同,都是金蟬脫殼、隱姓埋名才能重獲新生。
孟漁很有些麻木的得過且過,勉力笑說:「我一直謹記五哥的勸告,再也不敢胡亂充當好人了。」
倘若孟漁不想做好人,今日就不會為了牽出往事而提心弔膽。
蔣文淩不拆穿他的口是心非,眼見時辰不早,正要告辭,卻見得殿前伺候的小內監匆匆忙忙地往宮門跑。
蔣文淩攔住他,「何事如此慌張?」
小內監彎著腰行禮,「陛下口諭,傳見飛雲將軍,奴才怕將軍已經坐上迴府的馬車,這才加快腳程。」
孟漁和蔣文淩心中皆是一驚,對視一眼,後者放走小內監,道:「看來陛下已經知道了,見機行事罷。」
因著傅至景傳見劉翊陽一事,一整日孟漁都坐立不安,生怕聽見些不好的消息,但直到臨近傍晚,前朝後宮仍是平靜無波。
「少君,膳食已經準備好了。」
孟漁看了眼逐漸灰暗的天,想了想說:「先不要端上來,去光慶殿問問,陛下何時過來,我與他一起用膳。」
上一迴少君給陛下送了兩盤點心,當夜就鬧出跟十二王爺的事,這迴如此關切陛下,不會又要故技重施吧?
宮人麵麵相覷,孟漁見他們不動,心中奇怪,「怎麽一個兩個苦著臉,還不快去。」
內監這才提著褲腳往外跑。
孟漁惴惴地等了一會兒,聽見外頭傳來聲響,咬了咬下唇起身去迎。
他之前別說等傅至景用膳了,就連麵對傅至景時都沒什麽好臉色,這迴卻站在殿門擠恭迎聖駕,當真是做足了少君的本分。
事出反常必有妖。
傅至景望著他並非心甘情願的舉動,心底微微發苦,幾瞬,上前從容自若地牽住他的手往裏走,「我在半路聽下人說,你在等我用膳。」
他凝視著孟漁白皙的麵皮,祈禱孟漁別對他虛情假意,可希冀落了空。
孟漁溫順地點了點頭,「嗯,我在等陛下。」
陛下——帝王與少君,是傅至景親自將彼此架到了這個位置,終其一生,不可扭轉。
作者有話說
五哥,別來無恙。
第71章
太和殿罕見的一派和樂融融,宮人們卻越發的誠惶誠恐。
度過了忐忑的幾日,蔣文淩迴京的消息如期傳進了孟漁的耳朵裏。
蔣文淩在外將近六年,就連先帝駕崩都不曾露麵,此番迴京,雖是個閑散王爺,但也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
誰人不知當年的靖軒親王蔣文淩在弱冠之年就擊退蒙古,是朝中唯一有軍功在身的皇子,原也得朝中眾臣支持,豈知後來竟不愛江山愛美人,為了一個質子成了個殘廢,往後多年雖說是興修水利,但與被放逐並無大區別。
早朝時這幾年新進的官員皆在偷偷打量昔日的皇五子,隻見他的左手自然地垂在身側,一雙鳳眸麵對各色的目光卻十分鎮靜。
他與蔣文崢多年不見,皆已是人臣,局麵已定,兩個曾經水火不容的人竟也頭一迴心平氣和地並肩走出大殿。
「二哥,你我鬥了這麽多年,未曾想誰都沒贏。」蔣文淩的性子收斂了不少,一笑,「你說,這算不算天意弄人?」
蔣文崢沉吟,「既然迴來了,往後齊心為大衡效力也是一樣的。」
蔣文淩輕嘖一聲,「都到這地步了,你還是總愛說些冠冕堂皇的話,可惜……」他頓了頓,有幾分嘆息,「二哥,保重。」
雕欄玉砌的大殿富麗堂皇,一磚一瓦寫滿了歷代敗者的血淚,蔣文崢抬頭望著瓊樓玉宇,垂眸轉身進了殿內,似乎與新帝在交談要事,遲遲不再出來。
秋日微涼,孟漁站在宮簷下,遠遠聽見散朝的聲音,站起身,等了小一刻鍾,見著肩寬腿長的男子遙遙朝他走來。
五年多不見,蔣文淩曬黑了些,俊美的麵龐多了些日月雕刻的溝壑,行走如風氣勢不減,他闊步來到孟漁跟前,眼中的情緒濃烈了些。
孟漁道:「五王爺別來無恙?」
「都好。」蔣文淩竟有些哽咽,「當年我在華東聽聞噩耗,驚訝不已,隻是我愛莫能助,如今得見故人,喬雲亦很是歡喜。這些年你過得還好嗎?」
不再是喬奴,而是喬雲,倒是個好名字。
「說來話長。」孟漁左右看看,壓低聲音說,「我今日找你是想提醒你,陛下已在盤查當年之事,想來瞞不了多久。」
蔣文淩眉頭一皺,「你放心,若陛下召見,我會全盤將事情攬到自己身上,絕不會牽連劉翊陽。」
孟漁急道:「我不是這個意思……」
「我和喬雲得你們相助,才能在外過幾年安生日子,如今必不能再讓你們為了我二人背負罪名。」蔣文淩道,「再說,那畢竟是前朝事端,我遠離朝堂已久,陛下未必會追究。」
話是這樣說,可孟漁還是擔心傅至景會借題發揮,又唯恐對方拿這些事來困住他——傅至景不是做不出來,但這到底不好對蔣文淩解釋。
蔣文淩見他鬱鬱累累,不禁感慨人事滄桑,嘆道:「你變了許多。」
他從前總覺著孟漁與在蒙古時的諾布有幾分相似,時過境遷,如今孟漁倒變成了前些年諾布日日鬱鬱寡歡的模樣,兩人的命運也何其相同,都是金蟬脫殼、隱姓埋名才能重獲新生。
孟漁很有些麻木的得過且過,勉力笑說:「我一直謹記五哥的勸告,再也不敢胡亂充當好人了。」
倘若孟漁不想做好人,今日就不會為了牽出往事而提心弔膽。
蔣文淩不拆穿他的口是心非,眼見時辰不早,正要告辭,卻見得殿前伺候的小內監匆匆忙忙地往宮門跑。
蔣文淩攔住他,「何事如此慌張?」
小內監彎著腰行禮,「陛下口諭,傳見飛雲將軍,奴才怕將軍已經坐上迴府的馬車,這才加快腳程。」
孟漁和蔣文淩心中皆是一驚,對視一眼,後者放走小內監,道:「看來陛下已經知道了,見機行事罷。」
因著傅至景傳見劉翊陽一事,一整日孟漁都坐立不安,生怕聽見些不好的消息,但直到臨近傍晚,前朝後宮仍是平靜無波。
「少君,膳食已經準備好了。」
孟漁看了眼逐漸灰暗的天,想了想說:「先不要端上來,去光慶殿問問,陛下何時過來,我與他一起用膳。」
上一迴少君給陛下送了兩盤點心,當夜就鬧出跟十二王爺的事,這迴如此關切陛下,不會又要故技重施吧?
宮人麵麵相覷,孟漁見他們不動,心中奇怪,「怎麽一個兩個苦著臉,還不快去。」
內監這才提著褲腳往外跑。
孟漁惴惴地等了一會兒,聽見外頭傳來聲響,咬了咬下唇起身去迎。
他之前別說等傅至景用膳了,就連麵對傅至景時都沒什麽好臉色,這迴卻站在殿門擠恭迎聖駕,當真是做足了少君的本分。
事出反常必有妖。
傅至景望著他並非心甘情願的舉動,心底微微發苦,幾瞬,上前從容自若地牽住他的手往裏走,「我在半路聽下人說,你在等我用膳。」
他凝視著孟漁白皙的麵皮,祈禱孟漁別對他虛情假意,可希冀落了空。
孟漁溫順地點了點頭,「嗯,我在等陛下。」
陛下——帝王與少君,是傅至景親自將彼此架到了這個位置,終其一生,不可扭轉。
作者有話說
五哥,別來無恙。
第71章
太和殿罕見的一派和樂融融,宮人們卻越發的誠惶誠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