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單單與文慎相似,他這才發覺傅至景冷厲的眼神與衡帝是何等的如出一轍,恍惚間他仿佛能窺見假以時日傅至景站在權力頂峰時殺伐果斷的畫麵。
張敬的話裏有許多待確認之事,信與不信隻待衡帝定奪。
不多時,大內監取來塵封多年的梅花金簪——簪身曾在大火裏燒得扭曲,請工匠修繕過,並未有太大分別。
衡帝命傅至景隨大內監進內室比對烙印。
孟漁頹然地垂首,等待自己的去路。
隆冬的天,地龍燒不暖他的身軀,他鬢角背後盡是冷汗,很快就浸了衣衫。
一炷香的時間,大內監踱步出來,先是憐憫看了一眼孟漁,繼而低聲說:「陛下,傅大人腳底確實有疤,與先皇後遺物花紋吻合。」
衡帝勃然大怒,轉身掃走了桌麵的硯台,厚重的硯台砰的一聲砸在地麵,未幹涸的墨水血一樣地濺在了孟漁的眼角,他心灰意冷地抬起頭,兩行清淚被墨跡汙染,掛在臉上滑稽又可笑。
殿內眾人皆跪地叩首,等待天子發話。
孟漁畏死,匍匐到衡帝跟前,兩隻手抓住衡帝的衣角,如鯁在喉,「父皇,兒臣不知,兒臣什麽都不知道……」
是劉震川說他從小珍藏到大的玉環乃先皇後遺物,是衡帝親口認證他是衡國的九皇子、為其賜名封號,怎麽能說不認就不認?
玉環……當日他隨傅至景上京赴考,若非路遇山匪被洗劫一空,他們不會和張敬走散,他也不會因為不忍傅至景風餐露宿而典當玉環——是傅至景帶他去了當行。
巨大的窒息感蓋住了孟漁的口鼻,他抖抖瑟瑟迴頭看傅至景,訥聲說:「你在騙我?」
傅至景坦蕩地與之對視,像是看一個將死之人,眼裏沒有半點溫情。
為什麽會變成這樣?
他和傅至景自幼相識,莫逆於心,難道連這也是假的嗎?
孟漁撲向傅至景,勢要一個迴答,「你說話!」
傅至景不是很能言善辯嗎,為什麽這個時候不開口了?
反倒是劉震川叩首為孟漁求饒,「陛下,九……不知者無罪,請陛下看在孟漁……」
「住嘴。」衡帝麵色冷森,雷霆大怒,「張敬罪犯欺君,但念其保護皇九子有功,先關押侯監,再做處置,至於文賢……」
他大步走至書桌,抬筆擬旨,「賤民孟漁,冒認皇脈,死有餘辜,遂打入天牢,年後賜死。」
孟漁骨顫肉驚,哭著哀求道:「父皇,兒臣真的什麽都不知道……」怕惹得衡帝震怒,惶惶然改口,「草民、草民什麽都不知道,陛下饒命。」
可無論他如何哀求,這個他叫了幾年父皇的男人都沒有半點憐憫之意。
衡帝將聖旨狠狠擲在他跟前,揚聲,「即刻宣欽天監監正、太常寺卿、太常寺宗正卿、通政使司通政使前來覲見。」
禁軍上前左右擒住魂飛膽裂的孟漁,將人連拖帶拽地押出光慶殿。
他掙脫不開,雙手被扭斷似的疼痛,拖地的雙腿不住蹬著,凝視傅至景挺直跪立的背影,聲嘶力竭,「為什麽要騙我,為什麽?」
悽厲的痛哭聲傳進傅至景的耳裏,他眉眼如霜似不為所動,求情的話到了嘴邊又硬生生地咽了迴去——蔣文淩因諾布被牽製的覆車之鑑歷歷在目,他絕不可以明知故犯、重蹈覆轍。
衡帝坐於主位,擺擺手,大內監會意上前,「劉將軍,傅侍郎,請隨奴才到殿外等候。」
傅至景身形動彈一下,沒站起來。
大內監好心想攙他一把,他抬手示意不必,慢悠悠地撐著地麵起身。
衡帝目不轉睛地望著新認的皇九子,忽地開口,「你與孟漁乃金蘭之交,怎的不為他求情?」
傅至景沉吟片刻,恭敬道:「陛下心中已有決斷,身為臣民,應當謹遵聖意,不敢違忤。」
衡帝不明不白地笑了聲,連說了兩個好字,揮一下手,「出去吧。」
傅至景倒退三步,轉身一步步走出比天高、比海闊的內殿,站到了方才孟漁所站立之地,抬頭望著同一塊金碧輝煌的牌匾。
這短短的一段路,他走了二十多年。
鵝毛大雪飛揚,要變天了。
作者有話說
(指指點點指指點點):負心漢,王八蛋。
第48章
京都出了件駭人聽聞的大事。
衡帝認迴來的皇九子蔣文賢居然是隻假冒偽劣的狸貓,真正的龍脈乃禦前欽點的探花郎、現任吏部侍郎傅至景。
幾年來,傅至景在民間頗有威望,這位侍郎大人霞姿月韻、夭矯不群、清正廉潔,為國為民辦了不少實打實的正事,是為人人讚譽的好官。
反觀皇九子蔣文賢——不,如今該叫迴他的本名孟漁,聽聞他在國子監就讀時就常與紈絝子弟鬥雞走狗,每次小考無不拿個墊底,連大學士都對此束手無策。
再看看他在禮部任職的這些年有沒有為百姓做過實事,細細數來,竟是一樁都沒有。
有人問了,那幾場有模有樣的宴會難道不能作為其功績嗎?
宗室子弟用來取樂的筵席,平頭百姓連片燈籠的微光都沒看見,沒享到這個福,自然也不必念他的好。
這樣說來,孟漁當真是一事無成,白占了個殿下的名頭,魚目混珠,死不足惜了。
咚咚咚——
又到夜半三更時。
張敬的話裏有許多待確認之事,信與不信隻待衡帝定奪。
不多時,大內監取來塵封多年的梅花金簪——簪身曾在大火裏燒得扭曲,請工匠修繕過,並未有太大分別。
衡帝命傅至景隨大內監進內室比對烙印。
孟漁頹然地垂首,等待自己的去路。
隆冬的天,地龍燒不暖他的身軀,他鬢角背後盡是冷汗,很快就浸了衣衫。
一炷香的時間,大內監踱步出來,先是憐憫看了一眼孟漁,繼而低聲說:「陛下,傅大人腳底確實有疤,與先皇後遺物花紋吻合。」
衡帝勃然大怒,轉身掃走了桌麵的硯台,厚重的硯台砰的一聲砸在地麵,未幹涸的墨水血一樣地濺在了孟漁的眼角,他心灰意冷地抬起頭,兩行清淚被墨跡汙染,掛在臉上滑稽又可笑。
殿內眾人皆跪地叩首,等待天子發話。
孟漁畏死,匍匐到衡帝跟前,兩隻手抓住衡帝的衣角,如鯁在喉,「父皇,兒臣不知,兒臣什麽都不知道……」
是劉震川說他從小珍藏到大的玉環乃先皇後遺物,是衡帝親口認證他是衡國的九皇子、為其賜名封號,怎麽能說不認就不認?
玉環……當日他隨傅至景上京赴考,若非路遇山匪被洗劫一空,他們不會和張敬走散,他也不會因為不忍傅至景風餐露宿而典當玉環——是傅至景帶他去了當行。
巨大的窒息感蓋住了孟漁的口鼻,他抖抖瑟瑟迴頭看傅至景,訥聲說:「你在騙我?」
傅至景坦蕩地與之對視,像是看一個將死之人,眼裏沒有半點溫情。
為什麽會變成這樣?
他和傅至景自幼相識,莫逆於心,難道連這也是假的嗎?
孟漁撲向傅至景,勢要一個迴答,「你說話!」
傅至景不是很能言善辯嗎,為什麽這個時候不開口了?
反倒是劉震川叩首為孟漁求饒,「陛下,九……不知者無罪,請陛下看在孟漁……」
「住嘴。」衡帝麵色冷森,雷霆大怒,「張敬罪犯欺君,但念其保護皇九子有功,先關押侯監,再做處置,至於文賢……」
他大步走至書桌,抬筆擬旨,「賤民孟漁,冒認皇脈,死有餘辜,遂打入天牢,年後賜死。」
孟漁骨顫肉驚,哭著哀求道:「父皇,兒臣真的什麽都不知道……」怕惹得衡帝震怒,惶惶然改口,「草民、草民什麽都不知道,陛下饒命。」
可無論他如何哀求,這個他叫了幾年父皇的男人都沒有半點憐憫之意。
衡帝將聖旨狠狠擲在他跟前,揚聲,「即刻宣欽天監監正、太常寺卿、太常寺宗正卿、通政使司通政使前來覲見。」
禁軍上前左右擒住魂飛膽裂的孟漁,將人連拖帶拽地押出光慶殿。
他掙脫不開,雙手被扭斷似的疼痛,拖地的雙腿不住蹬著,凝視傅至景挺直跪立的背影,聲嘶力竭,「為什麽要騙我,為什麽?」
悽厲的痛哭聲傳進傅至景的耳裏,他眉眼如霜似不為所動,求情的話到了嘴邊又硬生生地咽了迴去——蔣文淩因諾布被牽製的覆車之鑑歷歷在目,他絕不可以明知故犯、重蹈覆轍。
衡帝坐於主位,擺擺手,大內監會意上前,「劉將軍,傅侍郎,請隨奴才到殿外等候。」
傅至景身形動彈一下,沒站起來。
大內監好心想攙他一把,他抬手示意不必,慢悠悠地撐著地麵起身。
衡帝目不轉睛地望著新認的皇九子,忽地開口,「你與孟漁乃金蘭之交,怎的不為他求情?」
傅至景沉吟片刻,恭敬道:「陛下心中已有決斷,身為臣民,應當謹遵聖意,不敢違忤。」
衡帝不明不白地笑了聲,連說了兩個好字,揮一下手,「出去吧。」
傅至景倒退三步,轉身一步步走出比天高、比海闊的內殿,站到了方才孟漁所站立之地,抬頭望著同一塊金碧輝煌的牌匾。
這短短的一段路,他走了二十多年。
鵝毛大雪飛揚,要變天了。
作者有話說
(指指點點指指點點):負心漢,王八蛋。
第48章
京都出了件駭人聽聞的大事。
衡帝認迴來的皇九子蔣文賢居然是隻假冒偽劣的狸貓,真正的龍脈乃禦前欽點的探花郎、現任吏部侍郎傅至景。
幾年來,傅至景在民間頗有威望,這位侍郎大人霞姿月韻、夭矯不群、清正廉潔,為國為民辦了不少實打實的正事,是為人人讚譽的好官。
反觀皇九子蔣文賢——不,如今該叫迴他的本名孟漁,聽聞他在國子監就讀時就常與紈絝子弟鬥雞走狗,每次小考無不拿個墊底,連大學士都對此束手無策。
再看看他在禮部任職的這些年有沒有為百姓做過實事,細細數來,竟是一樁都沒有。
有人問了,那幾場有模有樣的宴會難道不能作為其功績嗎?
宗室子弟用來取樂的筵席,平頭百姓連片燈籠的微光都沒看見,沒享到這個福,自然也不必念他的好。
這樣說來,孟漁當真是一事無成,白占了個殿下的名頭,魚目混珠,死不足惜了。
咚咚咚——
又到夜半三更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