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頁
這個炮灰有點東西[快穿] 作者:輕雲上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另外,隨信託人送了五百個大錢,十斤臘肉,叫您也跟著補補身子,別牽心她。」
那大娘一邊忍不住抹淚,一邊跟著點頭:
「如此我就放心了,這個孽障真是要把我當娘的心都給帶走了呀!你說當初嫁那麽遠圖個啥喲!」
說著掏出兩個銅板遞給秋東。
秋東推辭不要:
「舉手之勞而已,您何必如此見外?」
大娘見秋東說的真誠,從圍裙兜裏摸出一個煮熟準備給小孫女吃的雞子塞進秋東手裏,不給秋東推拒的機會,胖乎乎的身體小跑著離開。
怪可愛的。
鄭氏心下嘆氣,覺得大兒抹不開臉,誰來都饒兩個銅板,這生意還怎麽做的下去?
麵上不漏出分毫,拉著秋東坐了,從籃子裏拿出半路買的,炸的金黃酥脆的饅頭片,讓他就著鹹菜吃。
她在邊兒上細細跟他說接下來的打算:
「娘聽大管家的意思,若此次大少爺府試得過,得了童生名頭,老爺便要為他在鄉下置幾百畝田地,到時候那邊缺個管事,我兒能寫會算,娘想辦法去求一求大管事,應該不難。」
秋東擱下手裏的饅頭片,輕輕拍了鄭氏手臂以作安撫,見鄭氏看過來,小聲道:
「娘,您別為我的事操心,最多兩月,我這邊的差事便穩了,往後您再也不用為我的生計憂心了。」
鄭氏不解:「是尋了哪裏的差事?」
秋東搖頭,暫時還不可說,若讓鄭氏知道他也過了縣試,還是以第二名的成績過了縣試,說不定會動了讓烏植把他認迴去,好好培養的心思。
在鄭氏看來,這就是她能給他的最好選擇。
但對秋東而言簡直是災難,如果非要選一個人做爹的話,秋東寧可要麻煩更少的穀陶。
第74章 府試相遇
在等待府試的日子, 秋東抽空給書肆老闆抄了一本啟蒙韻律。
老闆做這行生意耳目通達,早就知曉秋東縣試成績,明白秋東這樣的水準, 隻要府試正常發揮,一個童生名額肯定能拿到手, 為結個善緣,又主動幫秋東處理了府試保人之事。
有五位村人和一名秀才公作保, 秋東順利報名府試, 隻等四月開考。
如此一來二去, 秋東和老闆便熟識起來, 他有空閑就去書肆看書,一待就是大半天,老闆也笑眯眯的不說什麽, 還主動幫他搜集歷年府試文集。
有一天秋東在角落安靜看書的時候,胖乎乎的錢老闆坐到他旁邊, 真心建議:
「小郎君府試之後盡量想辦法找個夫子, 最好能進大書院讀書, 我這裏藏書有限,能在市麵上流通的都是些老調重彈的東西, 真正的好資源掌握在書院那些人手裏, 能被好夫子點撥一句, 勝讀三年書, 這話再真沒有了!」
秋東其實早發現了這個問題,知識壟斷的年代, 四書五經確實在市麵上流傳, 但那些東西說一句晦澀難懂毫不誇張。
聖賢書人人可有,但該如何斷句, 如何理解,每一句又是先賢在哪種情況下,哪些時代背景中說的,則是各家隻傳給嫡係子弟的東西,全不會往外流傳半句。
沒有人指導的情況下,隻能靠自己揣摩。
若不是秋東有996這個作弊神器,想要將那些晦澀的知識融會貫通,沒有幾年苦功夫根本不可能。
就說眼下,世家大儒們對每一句都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和主張,進而產生了各種學派。放到秋東這種全靠自學之人身上,就非常容易走岔路,還不知道能從聖賢書中領悟出什麽「歪門邪說」,貽笑大方。
就是人常說的「一瓶水不響,半瓶水晃蕩」,坊間這樣的人不是沒有,而是太多太多了。
錢老闆一日日觀察下來,發現秋東不驕不躁,十分能耐得住性子,悟性又好,是個讀書的好苗子,怕他走錯路耽擱了,才好心一提。
甚至想說,若秋東囊中羞澀的話,他可以提供幫助。
秋東心裏有數,謝過錢老闆好意,晌午去街邊吃了一碗臊子麵便準備家去,下午還得繼續出攤呢!
結果遠遠瞧見家門口蹲著個十分不耐煩的身影,近走兩步,發現來人竟是他醒來後第一迴見麵的三弟穀苗。
才十三歲的小子,許是正抽條的原因,長得高高瘦瘦,袖口短了一截兒,見著秋東這個大哥,立馬沒好氣的從懷裏掏出一封信塞給他:
「老四給你的信,我不管他是什麽態度,但打我這兒,娘偏心你,拿了家裏的東西給你走門路跑差事我管不著,可將來養老的時候,別想兄弟幾個平攤,話我先放這兒,不合規矩的事我不幹!」
秋東:「……」
秋東已經很多年沒見過這種叉燒了,再次細細打量穀苗,身量隨了鄭氏,眼瞧著隨便長長就能超過穀陶那個當爹的,但臉型和五官,真真是和穀陶一個模子裏刻出來的。
他也不打算叫對方進門,就在門口和對方把話往清楚了掰扯:
「你也知道把我這當大哥的趕出家門,以後給父母養老是要你們兄弟二人平攤的?怎麽,分家產的時候,我當大哥的就得了一口破鍋兩張瘸腿凳子,好處全留給你和老四,那時候怎麽沒見你跳出來說規矩?說我應該分走七成家產?
這時候跟我說規矩,說父母要跟老大養老過日子?合著好處你想全占了,壞處丁點兒不沾邊兒,淨想美事呢?以為我平日不跟你計較,就真是傻的不成?」
那大娘一邊忍不住抹淚,一邊跟著點頭:
「如此我就放心了,這個孽障真是要把我當娘的心都給帶走了呀!你說當初嫁那麽遠圖個啥喲!」
說著掏出兩個銅板遞給秋東。
秋東推辭不要:
「舉手之勞而已,您何必如此見外?」
大娘見秋東說的真誠,從圍裙兜裏摸出一個煮熟準備給小孫女吃的雞子塞進秋東手裏,不給秋東推拒的機會,胖乎乎的身體小跑著離開。
怪可愛的。
鄭氏心下嘆氣,覺得大兒抹不開臉,誰來都饒兩個銅板,這生意還怎麽做的下去?
麵上不漏出分毫,拉著秋東坐了,從籃子裏拿出半路買的,炸的金黃酥脆的饅頭片,讓他就著鹹菜吃。
她在邊兒上細細跟他說接下來的打算:
「娘聽大管家的意思,若此次大少爺府試得過,得了童生名頭,老爺便要為他在鄉下置幾百畝田地,到時候那邊缺個管事,我兒能寫會算,娘想辦法去求一求大管事,應該不難。」
秋東擱下手裏的饅頭片,輕輕拍了鄭氏手臂以作安撫,見鄭氏看過來,小聲道:
「娘,您別為我的事操心,最多兩月,我這邊的差事便穩了,往後您再也不用為我的生計憂心了。」
鄭氏不解:「是尋了哪裏的差事?」
秋東搖頭,暫時還不可說,若讓鄭氏知道他也過了縣試,還是以第二名的成績過了縣試,說不定會動了讓烏植把他認迴去,好好培養的心思。
在鄭氏看來,這就是她能給他的最好選擇。
但對秋東而言簡直是災難,如果非要選一個人做爹的話,秋東寧可要麻煩更少的穀陶。
第74章 府試相遇
在等待府試的日子, 秋東抽空給書肆老闆抄了一本啟蒙韻律。
老闆做這行生意耳目通達,早就知曉秋東縣試成績,明白秋東這樣的水準, 隻要府試正常發揮,一個童生名額肯定能拿到手, 為結個善緣,又主動幫秋東處理了府試保人之事。
有五位村人和一名秀才公作保, 秋東順利報名府試, 隻等四月開考。
如此一來二去, 秋東和老闆便熟識起來, 他有空閑就去書肆看書,一待就是大半天,老闆也笑眯眯的不說什麽, 還主動幫他搜集歷年府試文集。
有一天秋東在角落安靜看書的時候,胖乎乎的錢老闆坐到他旁邊, 真心建議:
「小郎君府試之後盡量想辦法找個夫子, 最好能進大書院讀書, 我這裏藏書有限,能在市麵上流通的都是些老調重彈的東西, 真正的好資源掌握在書院那些人手裏, 能被好夫子點撥一句, 勝讀三年書, 這話再真沒有了!」
秋東其實早發現了這個問題,知識壟斷的年代, 四書五經確實在市麵上流傳, 但那些東西說一句晦澀難懂毫不誇張。
聖賢書人人可有,但該如何斷句, 如何理解,每一句又是先賢在哪種情況下,哪些時代背景中說的,則是各家隻傳給嫡係子弟的東西,全不會往外流傳半句。
沒有人指導的情況下,隻能靠自己揣摩。
若不是秋東有996這個作弊神器,想要將那些晦澀的知識融會貫通,沒有幾年苦功夫根本不可能。
就說眼下,世家大儒們對每一句都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和主張,進而產生了各種學派。放到秋東這種全靠自學之人身上,就非常容易走岔路,還不知道能從聖賢書中領悟出什麽「歪門邪說」,貽笑大方。
就是人常說的「一瓶水不響,半瓶水晃蕩」,坊間這樣的人不是沒有,而是太多太多了。
錢老闆一日日觀察下來,發現秋東不驕不躁,十分能耐得住性子,悟性又好,是個讀書的好苗子,怕他走錯路耽擱了,才好心一提。
甚至想說,若秋東囊中羞澀的話,他可以提供幫助。
秋東心裏有數,謝過錢老闆好意,晌午去街邊吃了一碗臊子麵便準備家去,下午還得繼續出攤呢!
結果遠遠瞧見家門口蹲著個十分不耐煩的身影,近走兩步,發現來人竟是他醒來後第一迴見麵的三弟穀苗。
才十三歲的小子,許是正抽條的原因,長得高高瘦瘦,袖口短了一截兒,見著秋東這個大哥,立馬沒好氣的從懷裏掏出一封信塞給他:
「老四給你的信,我不管他是什麽態度,但打我這兒,娘偏心你,拿了家裏的東西給你走門路跑差事我管不著,可將來養老的時候,別想兄弟幾個平攤,話我先放這兒,不合規矩的事我不幹!」
秋東:「……」
秋東已經很多年沒見過這種叉燒了,再次細細打量穀苗,身量隨了鄭氏,眼瞧著隨便長長就能超過穀陶那個當爹的,但臉型和五官,真真是和穀陶一個模子裏刻出來的。
他也不打算叫對方進門,就在門口和對方把話往清楚了掰扯:
「你也知道把我這當大哥的趕出家門,以後給父母養老是要你們兄弟二人平攤的?怎麽,分家產的時候,我當大哥的就得了一口破鍋兩張瘸腿凳子,好處全留給你和老四,那時候怎麽沒見你跳出來說規矩?說我應該分走七成家產?
這時候跟我說規矩,說父母要跟老大養老過日子?合著好處你想全占了,壞處丁點兒不沾邊兒,淨想美事呢?以為我平日不跟你計較,就真是傻的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