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頁
[歷史同人] 當同人文推到秦皇漢武麵前 作者:西羚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相傳是漢人戴德所著的《大戴禮記》最早記錄:「胎教之道,書之玉版,藏之金匱,置之宗廟,以為後世戒。(1)」
《大戴禮記·保傅》引用古書《青史氏之記》曰:「王後腹之,七月而就宴室,太史持銅而禦戶左,太宰持鬥而禦戶右。比及三月者,王後所求聲音非禮樂,則太師蘊琴而稱不習,所求滋味非正味,則太宰倚鬥而言曰:不敢以待王太子。」
西漢劉向的《列女傳》也以周文王姬昌之母太任舉例:「及其有娠,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也。」
除此之外還有西漢賈誼的《新書·胎教雜記》,這裏舉例的變成了周成王的母親太薑,也是老說法,就不贅言了。
我們可以看到,這些胎教書都是男人寫得,而且不是男性大夫或者婦產醫生,而是儒生。
周朝一向是儒生理想中的「大同社會」,周太王的夫人太薑 、周王季的夫人太任 、周文王的夫人太姒一起被稱為「周朝三太」,她們是周朝三位開國先王的夫人,也被認為是胎教的開創者。但是說起來非常神奇,現存的考古周朝中完全沒見到相關典籍,最早是在漢代典籍和文物中見到(2)。
比如西漢馬王堆漢墓出土的《胎產書》,是一本懷胎方麵的醫書,對懷胎後的每月變化、養胎安胎措施有相關描述。甚至還有求子生男秘方和飲食禁忌。
但是直白點講,有用嗎?科學嗎?
有是有,但有的地方比較局限,比如它完全不提父親應該如何做。但是我們現代從婚檢、備孕到胎教和產後,都是規範父母雙方的,這也非常有必要。】
「周王三太講究胎教?我們怎麽沒聽說過?」
大秦朝,不少官員祖上就是在周朝為官,包括嬴政的祖上。
於是大家齊齊疑惑了。
秦滅東周,也繼承了周朝的不少書籍,周朝有什麽胎教書他們怎麽不知道(3)?
.
民間的婦人都被弄糊塗了:「那胎教到底是有用還是沒用?」
男人則是不屑:「女人懷孕生孩子,關男人什麽事?我又不是不能讓女人懷孕,我播種,她懷孕,生的不好是她沒本事,難不成讓我一起受罪?」
他媳婦驚訝又不可思議地看著自己丈夫:原來他是知道女人懷孕時受罪的……
可是既然知道,為何還是讓她不斷地生,她又不是沒生兒子,還是不斷地生。
大家都說她多子多福,但是不停地生孩子和一個人帶四五個孩子的辛苦,隻有自己知道……
【胎教對孕婦有一點幫助,但是也不能完全依賴胎教,覺得靠胎教就能解決所有教育問題。
首先,孕婦的情緒變化劇烈不是受孕婦自己控製的,孕期體內激素會劇烈增加,產後再劇烈下跌,與平日完全不同。
其次,孩子的性格是由基因決定,不是懷孕那幾個月就可以決定,許多孩子生來長相性格都像父親,這是靠胎教能決定的嗎?還有些皇後賢惠又規矩,太子又是謀逆又是逼宮,性格跟母親一點也不像,這是胎教可以決定的嗎?
約束一個本就虛弱的孕婦,還不如約束丈夫。
現代科學證明,從胎兒成型時開始,父親與母親的互動就能夠通過母親的情緒被胎兒感知到。
換句話說,父親在母親懷孕期間虐待母親,比如吼叫怒罵母親,對胎兒而言就是一種難聽的「噪音」,會被他記仇,可能導致孩子生來就與父親感情不和(4)。
再者說生子秘方或者生男秘籍,完全沒用!現代科學已經可以做人工試管嬰兒,但也不能決定性別,性別是由男性精子裏含不含y染色體裏決定的,自然界沒有任何植物或者動物可以替代。
也就是說,生男生女依然取決於父親。
如果粉絲們有備孕或者生子需求,推薦大家看一下現代婦產科醫院推出的《備孕須知》,以及《育兒手冊》。華夏現在14億人口就有不斷進步的現代婦產科的很大關係,我們在一夫一妻的時代還能生14億人口,可想而知嬰兒的死亡率降低了多少。】
李治聽了長長長長的一串孕產知識,聽得若有所思。
就算不為自己,為了大唐的人口,也得多多注意。
尤其是李唐皇室,被天幕說過出過最多的太上皇,身為皇帝,怎麽不為皇子們的教育問題憂心!
若是胎教期間約束父母就能解決問題,他也願意嚐試。
等聽到後麵,李治和武後同時驚到坐起,幾乎是異口同聲:
「後世竟然是一夫一妻!」
「一夫一妻還能生14億!」
李治想了想:「不對,一夫一妻不代表不能納妾,我們不也是一夫一妻。」
武後更了解女人:「不陛下,長樂是女子,若是一夫一妻多妾,她不會是這種語氣。後世的一夫一妻,定然就隻有一夫一妻!」
李治沒管後世是不是一夫一妻製,首先想到的是孩子的存活率。
他跟武後育有6個孩子,雖然安定公主早夭,但也有5個孩子立住了。
當然,他也知道民間沒有皇家這樣好的條件和太醫,但隻要一想到民間隻能娶得起一位妻子的男子家中也能有5、6個孩子,就覺得心潮澎湃。
若是家家戶戶有5、6個孩子,兵丁、徭役、賦稅都不缺人,大唐何愁人口不興旺、國家不富強?
李治眼神灼灼地盯著那《備孕須知》和《育兒手冊》:「天幕既然提到,或許這次的獎勵就是這些書籍。就算沒有,大唐匯聚天下名醫來編纂。」
《大戴禮記·保傅》引用古書《青史氏之記》曰:「王後腹之,七月而就宴室,太史持銅而禦戶左,太宰持鬥而禦戶右。比及三月者,王後所求聲音非禮樂,則太師蘊琴而稱不習,所求滋味非正味,則太宰倚鬥而言曰:不敢以待王太子。」
西漢劉向的《列女傳》也以周文王姬昌之母太任舉例:「及其有娠,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也。」
除此之外還有西漢賈誼的《新書·胎教雜記》,這裏舉例的變成了周成王的母親太薑,也是老說法,就不贅言了。
我們可以看到,這些胎教書都是男人寫得,而且不是男性大夫或者婦產醫生,而是儒生。
周朝一向是儒生理想中的「大同社會」,周太王的夫人太薑 、周王季的夫人太任 、周文王的夫人太姒一起被稱為「周朝三太」,她們是周朝三位開國先王的夫人,也被認為是胎教的開創者。但是說起來非常神奇,現存的考古周朝中完全沒見到相關典籍,最早是在漢代典籍和文物中見到(2)。
比如西漢馬王堆漢墓出土的《胎產書》,是一本懷胎方麵的醫書,對懷胎後的每月變化、養胎安胎措施有相關描述。甚至還有求子生男秘方和飲食禁忌。
但是直白點講,有用嗎?科學嗎?
有是有,但有的地方比較局限,比如它完全不提父親應該如何做。但是我們現代從婚檢、備孕到胎教和產後,都是規範父母雙方的,這也非常有必要。】
「周王三太講究胎教?我們怎麽沒聽說過?」
大秦朝,不少官員祖上就是在周朝為官,包括嬴政的祖上。
於是大家齊齊疑惑了。
秦滅東周,也繼承了周朝的不少書籍,周朝有什麽胎教書他們怎麽不知道(3)?
.
民間的婦人都被弄糊塗了:「那胎教到底是有用還是沒用?」
男人則是不屑:「女人懷孕生孩子,關男人什麽事?我又不是不能讓女人懷孕,我播種,她懷孕,生的不好是她沒本事,難不成讓我一起受罪?」
他媳婦驚訝又不可思議地看著自己丈夫:原來他是知道女人懷孕時受罪的……
可是既然知道,為何還是讓她不斷地生,她又不是沒生兒子,還是不斷地生。
大家都說她多子多福,但是不停地生孩子和一個人帶四五個孩子的辛苦,隻有自己知道……
【胎教對孕婦有一點幫助,但是也不能完全依賴胎教,覺得靠胎教就能解決所有教育問題。
首先,孕婦的情緒變化劇烈不是受孕婦自己控製的,孕期體內激素會劇烈增加,產後再劇烈下跌,與平日完全不同。
其次,孩子的性格是由基因決定,不是懷孕那幾個月就可以決定,許多孩子生來長相性格都像父親,這是靠胎教能決定的嗎?還有些皇後賢惠又規矩,太子又是謀逆又是逼宮,性格跟母親一點也不像,這是胎教可以決定的嗎?
約束一個本就虛弱的孕婦,還不如約束丈夫。
現代科學證明,從胎兒成型時開始,父親與母親的互動就能夠通過母親的情緒被胎兒感知到。
換句話說,父親在母親懷孕期間虐待母親,比如吼叫怒罵母親,對胎兒而言就是一種難聽的「噪音」,會被他記仇,可能導致孩子生來就與父親感情不和(4)。
再者說生子秘方或者生男秘籍,完全沒用!現代科學已經可以做人工試管嬰兒,但也不能決定性別,性別是由男性精子裏含不含y染色體裏決定的,自然界沒有任何植物或者動物可以替代。
也就是說,生男生女依然取決於父親。
如果粉絲們有備孕或者生子需求,推薦大家看一下現代婦產科醫院推出的《備孕須知》,以及《育兒手冊》。華夏現在14億人口就有不斷進步的現代婦產科的很大關係,我們在一夫一妻的時代還能生14億人口,可想而知嬰兒的死亡率降低了多少。】
李治聽了長長長長的一串孕產知識,聽得若有所思。
就算不為自己,為了大唐的人口,也得多多注意。
尤其是李唐皇室,被天幕說過出過最多的太上皇,身為皇帝,怎麽不為皇子們的教育問題憂心!
若是胎教期間約束父母就能解決問題,他也願意嚐試。
等聽到後麵,李治和武後同時驚到坐起,幾乎是異口同聲:
「後世竟然是一夫一妻!」
「一夫一妻還能生14億!」
李治想了想:「不對,一夫一妻不代表不能納妾,我們不也是一夫一妻。」
武後更了解女人:「不陛下,長樂是女子,若是一夫一妻多妾,她不會是這種語氣。後世的一夫一妻,定然就隻有一夫一妻!」
李治沒管後世是不是一夫一妻製,首先想到的是孩子的存活率。
他跟武後育有6個孩子,雖然安定公主早夭,但也有5個孩子立住了。
當然,他也知道民間沒有皇家這樣好的條件和太醫,但隻要一想到民間隻能娶得起一位妻子的男子家中也能有5、6個孩子,就覺得心潮澎湃。
若是家家戶戶有5、6個孩子,兵丁、徭役、賦稅都不缺人,大唐何愁人口不興旺、國家不富強?
李治眼神灼灼地盯著那《備孕須知》和《育兒手冊》:「天幕既然提到,或許這次的獎勵就是這些書籍。就算沒有,大唐匯聚天下名醫來編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