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隻是眾人以前沒有見過這一種階梯,是新生事物。在場的人,有儒學的領袖,有士族的精英,大家都算是見多識廣,可是也是第一次見到有人可以把字書寫在紙上,並且整齊劃一,而且還充滿藝術的美感。
廢話,書上的字可是蔡邕親手書寫為模板印出來的,蔡大人還用上了自已創作的“飛白體”能不有藝術美感嗎。對青史留名這件事,蔡大人抱有極大的熱情。
經過蔡琰介紹,周義才知道趕來的大儒都有誰,有清河的崔琰,王經,南陽的許慈等人。周義想了想,對這些人都沒有印象,曆史上好像沒有記載。這些人自有蔡邕招待,周義對這些大儒到不是太上心。
周義關心的是這次來聽蔡邕講學的士子中有沒有有名的人,比如說荀彧,郭嘉,徐庶這些人。之前周義碰到的都是武將,謀臣一個也沒有碰到。之前在太學聽盧植講課的時候,也沒有碰到謀臣,讓周義好生失望。如果能趁這個機會結識幾個謀臣,那是再好不過了。
有道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多方打探,記憶中的名人一個沒有。來此聽課的大多還是陳留的本地人,來混個名聲,結識朋友。遠處的隻有潁川的幾個士子,但是不是印象中的那幾個。
看來大儒講學,在這個時代,就像是後世的大學辦的短期商學培訓班一樣。
學校搭建一個平台,老師傳授自己的學術,培訓班學員很少是為了學習知識而來,為的是可以結交更多的朋友,拓展自己的人脈。大家各取所需,熱熱鬧鬧把戲唱完。
蔡家好比是大學要的是名望,
蔡邕好比老師,擴大了自己名望,又宣講了自己的學術。
各地士子好比培訓班的學員,來此地是為了認識更多的人。出去以後也可以說我聽過誰誰誰講課,我是誰誰的學生,來提高自己的身價。無論是在漢末還是後世這類人都是比比皆是。
劉備就是其中的代表,聽過盧植講課,就到處說自己是盧植的學生,提高自己的名望。在盧植門下劉備還認識了貴人拓展了人脈,同樣聽盧植講課的公孫瓚就是劉備的貴人和好基友。
這種情況下真正有名望和學識的士子是不會來的。讓周義白白的高興一場。
要說此次獲益最大的還是周義,蔡邕講學,有一部分是為周義的印刷術造勢。還專門留出半天讓周義講解印刷術。
畢竟講學三個月就不全是蔡邕一個人在講,別的客串的大儒也有幾次講課的機會。要不然大家名望差不多,誰來給你捧場。從這一點來講,周義覺得和後世的培訓班更像了,商學院培訓班還時不時的請企業領導,行業專家前去客串講課。
周義認認真真的為大家講解了印刷術,大家都各自驚奇。這個時代沒有專利一說,大家也不會用這個去賺錢,著書立傳也隻為文名,為傳世。
到了交流環節,就有人站起來提問:“德仁兄,印刷術如此繁瑣和神奇,你是怎麽想到的那?”
“‘君子性非異也,善假於物也’,我這也是受到荀子老人家的啟發。荀子老人家,教導我們要善於利用工具,才能提高效率。”周義總不能說我本來就知道,這樣還不被人打死,還的搬出古人來做背書。
接著周義開始編故事,自己如何從印章中得到啟發,突來奇想如果能如印章一樣把字印在紙上就好了,於是開始試驗,萬幸被自已實現了……
下邊一片沉默,周義心說這麽精彩的故事你們不應該鼓掌嗎?
“德仁兄,荀子的話是這樣解釋的嗎?”終於下邊有人出聲。
你關注重點好不好,我在說印刷術這個偉大的發明,你在給我摳字眼。
荀子的這句話這樣解釋不對嗎?
顯然周義低估了這個時代人們對古代典籍的重視程度,對古代典籍是有明確的解釋的。還沒有人這麽解釋過這句話,大家通常理解都是要借助外部力量,沒有人具體指工具。
周義這樣解釋就成了墨家的支持者,這可是牽涉到學術門派的爭鬥。
大漢的這個時候,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墨家的一切都被認為是奇技淫巧,不值一提。
但是周義不知道這些,為了讓大家理解,又鼓吹了工具的重要性。
到最後蔡邕都看不下去了,直接讓人把周義叫了下去。但周義的些言辭在士子中造成不小的轟動。
任何一個時代,思想的解放都是非常困難的,尤其是觀念的變革。不過觀點一經提出,隻要經常討論,最後往往對這件事有更正確的看法。
至於大家最後有沒有接受這種觀點,要靠時間去考驗。
不過以後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士族中人介紹周義的時候都是說:“這就是善假於物也的周義周德仁。”
一時間倒也傳為美談。
蔡邕的講學還沒有講完,朝廷的旨意就到了,當然不是給蔡邕的,是給周義的。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任命破虜將軍,山陽亭侯周義為遼東太守,到幽州牧劉虞帳下聽宣,平定遼東判亂。收到旨意後三日內啟程。”
原來漁陽人張純,前太山太守張舉與烏桓人勾結,發動叛亂,聚眾十萬餘人,殺害朝廷命官,和大漢百姓,朝廷讓宗室的劉虞擔任幽州牧負責平叛。劉虞上任前點名讓周義到賬下效力。
現在是中平三年初,按說明年張純才會叛亂,難道記錯了,不管了。既然朝廷宣召,平叛就是。
蔡琰和周義結婚才一年多,周義就要重赴邊關平亂,當然是舍不得。當天夜裏蔡琰和周義也是極盡纏綿,來做最後的告別。
次日,周義跨上萬裏煙雲駒,踏上征程,順便繞道和典韋告別。其實是想看看典韋有沒有可能和周義一同北上。戰場上多一個典韋這樣的猛將,有時候足矣改變戰局。
周義和典韋雖然都在陳留,但是一個是在衛國,一個是在已吾。就是一個在開封,一個在商丘。中間隻見過一麵。
到典韋家一看,典家娘子還很是熱情,畢竟典家娘子和典韋成婚還是周義保的媒。可是等周義說明來意,典家娘子的臉色就沉了下來,對周義再也沒有好臉色。你想把人家男人拐上戰場,典家娘子能有好臉色才怪。
周義一看算了,就絕口不再提此事,與典韋盤桓半日,就要離去。看來此次典韋一同北上有難度。
沒想到,出門的時候,典家娘子已經把典韋的東西收拾好了。這真是峰迴路轉,大戶人家的女子真是不可小覷。
倒是周義以小人之心度女子之腹了。
</p>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隻是眾人以前沒有見過這一種階梯,是新生事物。在場的人,有儒學的領袖,有士族的精英,大家都算是見多識廣,可是也是第一次見到有人可以把字書寫在紙上,並且整齊劃一,而且還充滿藝術的美感。
廢話,書上的字可是蔡邕親手書寫為模板印出來的,蔡大人還用上了自已創作的“飛白體”能不有藝術美感嗎。對青史留名這件事,蔡大人抱有極大的熱情。
經過蔡琰介紹,周義才知道趕來的大儒都有誰,有清河的崔琰,王經,南陽的許慈等人。周義想了想,對這些人都沒有印象,曆史上好像沒有記載。這些人自有蔡邕招待,周義對這些大儒到不是太上心。
周義關心的是這次來聽蔡邕講學的士子中有沒有有名的人,比如說荀彧,郭嘉,徐庶這些人。之前周義碰到的都是武將,謀臣一個也沒有碰到。之前在太學聽盧植講課的時候,也沒有碰到謀臣,讓周義好生失望。如果能趁這個機會結識幾個謀臣,那是再好不過了。
有道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多方打探,記憶中的名人一個沒有。來此聽課的大多還是陳留的本地人,來混個名聲,結識朋友。遠處的隻有潁川的幾個士子,但是不是印象中的那幾個。
看來大儒講學,在這個時代,就像是後世的大學辦的短期商學培訓班一樣。
學校搭建一個平台,老師傳授自己的學術,培訓班學員很少是為了學習知識而來,為的是可以結交更多的朋友,拓展自己的人脈。大家各取所需,熱熱鬧鬧把戲唱完。
蔡家好比是大學要的是名望,
蔡邕好比老師,擴大了自己名望,又宣講了自己的學術。
各地士子好比培訓班的學員,來此地是為了認識更多的人。出去以後也可以說我聽過誰誰誰講課,我是誰誰的學生,來提高自己的身價。無論是在漢末還是後世這類人都是比比皆是。
劉備就是其中的代表,聽過盧植講課,就到處說自己是盧植的學生,提高自己的名望。在盧植門下劉備還認識了貴人拓展了人脈,同樣聽盧植講課的公孫瓚就是劉備的貴人和好基友。
這種情況下真正有名望和學識的士子是不會來的。讓周義白白的高興一場。
要說此次獲益最大的還是周義,蔡邕講學,有一部分是為周義的印刷術造勢。還專門留出半天讓周義講解印刷術。
畢竟講學三個月就不全是蔡邕一個人在講,別的客串的大儒也有幾次講課的機會。要不然大家名望差不多,誰來給你捧場。從這一點來講,周義覺得和後世的培訓班更像了,商學院培訓班還時不時的請企業領導,行業專家前去客串講課。
周義認認真真的為大家講解了印刷術,大家都各自驚奇。這個時代沒有專利一說,大家也不會用這個去賺錢,著書立傳也隻為文名,為傳世。
到了交流環節,就有人站起來提問:“德仁兄,印刷術如此繁瑣和神奇,你是怎麽想到的那?”
“‘君子性非異也,善假於物也’,我這也是受到荀子老人家的啟發。荀子老人家,教導我們要善於利用工具,才能提高效率。”周義總不能說我本來就知道,這樣還不被人打死,還的搬出古人來做背書。
接著周義開始編故事,自己如何從印章中得到啟發,突來奇想如果能如印章一樣把字印在紙上就好了,於是開始試驗,萬幸被自已實現了……
下邊一片沉默,周義心說這麽精彩的故事你們不應該鼓掌嗎?
“德仁兄,荀子的話是這樣解釋的嗎?”終於下邊有人出聲。
你關注重點好不好,我在說印刷術這個偉大的發明,你在給我摳字眼。
荀子的這句話這樣解釋不對嗎?
顯然周義低估了這個時代人們對古代典籍的重視程度,對古代典籍是有明確的解釋的。還沒有人這麽解釋過這句話,大家通常理解都是要借助外部力量,沒有人具體指工具。
周義這樣解釋就成了墨家的支持者,這可是牽涉到學術門派的爭鬥。
大漢的這個時候,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墨家的一切都被認為是奇技淫巧,不值一提。
但是周義不知道這些,為了讓大家理解,又鼓吹了工具的重要性。
到最後蔡邕都看不下去了,直接讓人把周義叫了下去。但周義的些言辭在士子中造成不小的轟動。
任何一個時代,思想的解放都是非常困難的,尤其是觀念的變革。不過觀點一經提出,隻要經常討論,最後往往對這件事有更正確的看法。
至於大家最後有沒有接受這種觀點,要靠時間去考驗。
不過以後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士族中人介紹周義的時候都是說:“這就是善假於物也的周義周德仁。”
一時間倒也傳為美談。
蔡邕的講學還沒有講完,朝廷的旨意就到了,當然不是給蔡邕的,是給周義的。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任命破虜將軍,山陽亭侯周義為遼東太守,到幽州牧劉虞帳下聽宣,平定遼東判亂。收到旨意後三日內啟程。”
原來漁陽人張純,前太山太守張舉與烏桓人勾結,發動叛亂,聚眾十萬餘人,殺害朝廷命官,和大漢百姓,朝廷讓宗室的劉虞擔任幽州牧負責平叛。劉虞上任前點名讓周義到賬下效力。
現在是中平三年初,按說明年張純才會叛亂,難道記錯了,不管了。既然朝廷宣召,平叛就是。
蔡琰和周義結婚才一年多,周義就要重赴邊關平亂,當然是舍不得。當天夜裏蔡琰和周義也是極盡纏綿,來做最後的告別。
次日,周義跨上萬裏煙雲駒,踏上征程,順便繞道和典韋告別。其實是想看看典韋有沒有可能和周義一同北上。戰場上多一個典韋這樣的猛將,有時候足矣改變戰局。
周義和典韋雖然都在陳留,但是一個是在衛國,一個是在已吾。就是一個在開封,一個在商丘。中間隻見過一麵。
到典韋家一看,典家娘子還很是熱情,畢竟典家娘子和典韋成婚還是周義保的媒。可是等周義說明來意,典家娘子的臉色就沉了下來,對周義再也沒有好臉色。你想把人家男人拐上戰場,典家娘子能有好臉色才怪。
周義一看算了,就絕口不再提此事,與典韋盤桓半日,就要離去。看來此次典韋一同北上有難度。
沒想到,出門的時候,典家娘子已經把典韋的東西收拾好了。這真是峰迴路轉,大戶人家的女子真是不可小覷。
倒是周義以小人之心度女子之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