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古代的農村經濟,是個天然的自給自足的經濟。


    一個村落就是一個成熟的經濟體。如果不是需要鹽,鐵等生活必須用品,其實可以不用和外界交流,而且即使鹽鐵也是很長時間才需要一次。


    豪門士族形成的塢堡經濟,更是一個個獨立的經濟體,內部所需要的一切資源都可以自己生產。一個農戶隻要依附一個塢堡,就可以完全不用理會朝廷。


    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


    鑿井而飲,


    帝力於我何有哉。


    這就是周義一路見聞的真實寫照。


    史學上有中說法,是古代“皇權不下鄉”,就是皇帝的官僚體係管不到最底層的社會,以當時官僚組織的管理水平隻能處理郡縣一級的事物,再向下就是社會自己治理。


    從古代的官員的品級上也可以有所體現,九品縣官才入官僚體係的品級。


    蔡家自然也有一個塢堡,周邊依附蔡家的農戶也不少,方圓幾百裏,蔡家就如一個土皇帝一般的存在。蔡邕的迴歸,也讓蔡家的聲望暴漲一大截,尤其在蔡邕決定開堂講學之後。


    好像大儒們都喜歡講學,盧植就在幽州老家講過學,公孫瓚,劉備都聽過盧植的課。其實周義挺佩服這些大儒學者,這些講學可都是義務勞動,不收束脩,有教無類,誰來聽課都可以。一方麵是為了傳承和傳播自家學說,另一方麵也為當地的文化教育做出貢獻。


    中國的士族文人,或者說精英階層都承當著一定的社會責任,有義務為當地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有文化也得出文化。所以修橋鋪路者有之,扶弱救貧者有之,開堂講學者也有之。


    蔡邕這次講學還有一部分是周義的功勞,蔡邕有意把自己所學傳給周義,周義一聽隻搖腦袋:我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幹,你老還是找別人吧。當然話不能說的這麽直白,周義隻是推脫說:誌不在此!


    翁婿二人差點因為這件事把關係鬧僵了,直到周義說有辦法把蔡邕的那些書批量的印出來,讓前來聽課的人手一本。蔡邕才對周義有好臉色。


    這個時代知識傳播的成本是很高的,雖然蔡倫改進了造紙術,但是知識最主要的傳播載體還是竹簡,木瀆。比較貴重的東西可能寫在絹帛上,但成本更高不利於廣泛使用。


    一直以來周義都有想要實驗印刷術的想法,這樣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知識傳播的成本。這個時代東漢人口大概是六七千萬,相對於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和國家都具有人力資源的優勢。但是大量的人口被閑置,人口被限製在土地上,人力資源被嚴重浪費。


    想要激活龐大的人力資源,隻能靠教育,靠知識的廣泛傳播,而想要大多數人得到教育機會,教育的成本就要變得非常低。作為知識的重要載體,教育的主要資源之一的書籍就要非常的便宜。


    如果能用印刷術批量的印出書來,那是一個完美的解決方案。


    紙蔡倫已經造出來了,隻是合不合適印刷的問題,不合適本著實驗的精神改進,直到能印刷為止。所以周義苦命的日子又來了,還好這裏是蔡家,要什麽有什麽,隻要這個時代有的東西都可以弄過來,這給周義的實驗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一項創造發明,最怕的是技術路線不成熟,做無用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最後方向走錯了,那永遠也得不到想要的結果。


    這些問題在周義這裏都不存在,一切都在掌握之中,基礎條件已經具備,隻是差臨門一腳而已。


    在周義帶著工匠努力了兩個月之後,終於印出周義滿意的一頁書紙。


    蔡琰作為主母犒賞了每個工匠,作為文化人,蔡琰當然知道這一頁紙的重要性。


    這可是開創曆史的時刻,看著自家帶著光環的男人,蔡琰眼中閃爍的除了崇拜還是崇拜。


    征求了蔡邕的意見之後,周義決定開印的書是《春秋》,《春秋公羊傳》,春秋三傳漢代最著名的就是《公羊傳》,而蔡邕決定講的也是公羊傳。《春秋》最為原始教材當然要一同印出來。


    印刷經典雕版印刷是最好的選擇,書籍的字數不多,雕版還可以重複印刷。而如果用大名鼎鼎的活字印刷,完全是大炮打蚊子,大材小用了。再說,活字印刷周義也沒研究,不會啊。


    書成之日,蔡邕捧著嶄新飄著墨香的《春秋》,激動的快要說不出話來:


    “好,好,好,太好了……”


    就連蔡琰也是激動的滿臉淚光。


    一邊看著激動的蔡邕,一邊享受這蔡美眉崇拜的目光,周義還是有點享受的。


    蔡邕迫不及待的要周義把所有的藏書都印出來,弄得周義差點吐了一口老血,你不知道你老人家藏書有多少嗎?那是一個浩大的工程,周義可沒有這個耐性。


    好在技術都已經傳給了工匠,讓蔡邕自己去監督工匠即可。


    蔡邕講學已經在半年前傳遍四方,附近能來的讀書人都陸續的趕來,在加上蔡邕又給故友傳信說印出書籍的事情,近端時間來陳留的人不少,就是潁川的大儒也有帶學生來陳留的。還有陸續趕來在路上的。


    蔡大人這是要為周義造勢啊。


    周義這些天一直在忙印刷的事情,等到周義把事情給工匠和蔡邕交代清楚,出來一看:好家夥,少數有近千人。東漢的讀書人以及有這麽多了,想想孔夫子講學的時候才多少人。


    書印的少了,人手一本看是有難度,原來隻印了五百本,隻得重新加印。不得已周義還的親自上手,趕時間那。


    看來任何時代,人們對隻是的向往總是抱有極大的熱情,這也許就是這個民族品質,好學。


    直到蔡邕既定的講學的前一天,周義才把書印完。


    別的大儒講課,都是上來就說,滔滔不絕,聽懂聽不懂全憑悟性,那像蔡大人講課,上來每人先發一本教材,還是以前從來沒有見過的東西。


    這下震驚了所有前來聽講的學子,包括幾位大儒。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創業日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知識的搬運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知識的搬運工並收藏三國創業日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