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經過十幾年秘密準備的黃巾起義,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時間就被平定。大漢朝廷又一次顯示了自己的威嚴。漢靈帝再一次感覺到自己的英明神武,大漢朝廷權威不容挑釁。
為了彰顯自己的文治武功,漢靈帝決定改年號為中平,寓意天下安定。
中平元年。
在解決掉一次大的政治危機之後,統治集團內部總是其樂融融,一片和諧。該封的封,該賞的賞。
皇甫嵩拜左車騎將軍,領冀州牧,封槐裏侯,食邑八千戶。
朱雋拜右車騎將軍,任命為光祿大夫,封錢塘侯,食邑五千戶。
盧植也官府原職,任尚書。
周義加封破虜將軍,山陽亭侯。
曹操加封平寇將軍,領濟南相。
關羽因在靈帝麵前表現突出,破格封為越騎校尉,漢壽亭侯。
典韋是以遊俠身份前來助戰,平定黃巾之後隻拿了封賞,沒有給官職。
關羽直接被編入北軍武校,這是大漢正規軍的主力,負責洛陽周邊地區安全。靈帝最喜歡重用關羽這樣的平民子弟,有本事,同時還沒有太多的政治根基,想要在官場上生存,隻能緊緊的向皇帝靠攏。
周義雖然被封為破虜將軍,還賜府邸一座。但是隻是個閑著,並不領軍,府邸還是原來周義從少府搶來的院子,隻是給換了個名字,朝廷承認周義可以開府而已。
天下平定之後,大漢政治結構又迴到宦官,外戚,士族士大夫,地方軍人勢力相互博弈平衡的格局。漢靈帝雖然昏庸,貪圖玩樂,但是政治智慧確實不低。
東漢本來是皇權與士族共治天下,但是隨著承平日久,士族不斷壯大,社會根基越來越深厚,對皇權產生的製約力也越來越強。
皇權用來製約士族的官僚集團,也都被士族把持著。皇帝不想被士族製約,就隻能培養自己親近的人,就是宦官和外戚。這兩種人的榮華富貴全係於皇帝一身,更有私人性質的關係,皇帝當然更信任這兩種人。皇帝就用宦官和外戚去對抗士族和官僚集團。
士族反製的手段就是不斷的加強自己“以天下為己任”的象形,占據著輿論的壓力。
宦官和外戚的利益往往還不一致,矛盾重重,所以又相互製衡。皇帝也隻能交替的扶持宦官或外戚,維持平衡。宦官和外戚作為皇權的延續,壓製著士族和地方軍人的勢力,同時宦官和外戚還相互製衡,保證皇權穩固。
漢靈帝就像一個雜技演員,同事把這四個球拋入空中,但是又能保證這四個球不掉落在地上。
大漢朝廷依舊沉浸在這種精致的政治架構之中,但是在更大的曆史框架之中,危機正在快速降臨。小冰期的到來,導致各地天災不斷,但是朝廷上依舊高談闊論,民間的疾苦沒有人解決。
朝廷的解決辦法就是漢靈帝不斷的下罪己詔,這也是儒家天人感應給出的解釋。天災一定是因為君王失德,自從漢武大帝萬年下輪台罪己詔之後,漢朝好像就有這個傳統。
但是大的氣候變遷條件來臨,罪己詔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皇帝下罪己詔之後,仍然天災不斷,導致皇權和朝廷的威信嚴重下降。無知的民眾開始信仰民間的宗教,黃巾暴亂的太平教就是其中之一。士族集團不再對皇權產生畏懼,有能力這開始盯著這個最高的位置,以待天時有變,都想自立為王。
更可怕的是為了正壓黃巾起義,朝廷把兵權,財政權下放。這兩樣東西放下去容易,收迴來就難,各地小的起義不斷,朝廷又沒有能力派兵平亂,隻能依靠地方自已解決。兵權和財政權牢牢的掌控在地方勢力手中,再也迴不到中央。
皇權的或者說皇帝意誌的延伸是以龐大的中央財政作為基礎的,在中央財政的基礎上官僚和地方軍人才會聽命於皇權,現在把財政和軍權下發,使大漢帝國本來就被士族壯大侵蝕的中央財政更加艱難。
賣官鬻爵也許正是漢靈帝和宦官外戚集團想出來,解決中央財政燃眉之急的方法。朝廷的官職就那麽多,不管賣不賣都是士族的人把持著,皇帝說了又不算,還不如賣掉換點錢,增加中央財政。同時還能讓士族們為了僅有的職位爭奪狗咬狗,何樂而不為呢?
皇帝有正統性,有權力。
士族有錢,有社會根基,有名望,占據著倫理道德。
軍人有武力,槍杆子裏麵自古有力量。
宦官和外戚作為皇權的延續,也擁有權力。
這五個政治集團各自抱團求生存,集團之間又鬥的不亦樂乎。
周義作為旁觀者當然知道這其中潛藏的危機,但是在當時的環境中這中政治格局對每個人都有利,每個勢力集團都守著自己的地盤不肯鬆口。
正可謂“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當局著迷,旁觀者清。
但就如一句話所說,當下的安排就是最好的結果。這種格局是多方博弈出來的,周義知道弊端,但是沒有能力改變。周義手中根本沒有能夠改變這種狀況的資源,不管是政治資源,還是經濟資源。
周義現在隻是一個賦閑在家的虛職將軍,職場相當的失意。
不過沒關係,職場失意,情場得意。在周義死皮賴臉的不恥下問中,終於弄清了蔡琰的真正心思。
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有小希這個叛徒。蔡小姐的秘密一點也藏不住,或許蔡琰也根本不想藏吧。
周義就厚著臉皮跑到盧植府上,好說歹說讓盧公做媒,向蔡家提親。盧植和蔡邕是至交,隻要盧植出麵,蔡邕肯定不會反對。
盧植還真是個好人,為此並沒有聽信周義的一麵之詞,在詢問了蔡琰的意見之後,才向在吳地避禍的蔡邕寫信陳述此時。有盧公大人做保,蔡邕也痛痛快快的答應這門婚事。並且專門從吳地趕迴洛陽。當年陷害蔡邕的人大多不在當政,蔡邕倒是可以借此機會從吳地返迴。
老丈人要見毛腳女婿,誰還沒有點心理壓力。
好在周義現在也不是無名之輩,又有盧公背書,再加上蔡邕也是個老好人,周義和蔡琰又是彼此有意,總之一切都幸福的模樣。
</p>
經過十幾年秘密準備的黃巾起義,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時間就被平定。大漢朝廷又一次顯示了自己的威嚴。漢靈帝再一次感覺到自己的英明神武,大漢朝廷權威不容挑釁。
為了彰顯自己的文治武功,漢靈帝決定改年號為中平,寓意天下安定。
中平元年。
在解決掉一次大的政治危機之後,統治集團內部總是其樂融融,一片和諧。該封的封,該賞的賞。
皇甫嵩拜左車騎將軍,領冀州牧,封槐裏侯,食邑八千戶。
朱雋拜右車騎將軍,任命為光祿大夫,封錢塘侯,食邑五千戶。
盧植也官府原職,任尚書。
周義加封破虜將軍,山陽亭侯。
曹操加封平寇將軍,領濟南相。
關羽因在靈帝麵前表現突出,破格封為越騎校尉,漢壽亭侯。
典韋是以遊俠身份前來助戰,平定黃巾之後隻拿了封賞,沒有給官職。
關羽直接被編入北軍武校,這是大漢正規軍的主力,負責洛陽周邊地區安全。靈帝最喜歡重用關羽這樣的平民子弟,有本事,同時還沒有太多的政治根基,想要在官場上生存,隻能緊緊的向皇帝靠攏。
周義雖然被封為破虜將軍,還賜府邸一座。但是隻是個閑著,並不領軍,府邸還是原來周義從少府搶來的院子,隻是給換了個名字,朝廷承認周義可以開府而已。
天下平定之後,大漢政治結構又迴到宦官,外戚,士族士大夫,地方軍人勢力相互博弈平衡的格局。漢靈帝雖然昏庸,貪圖玩樂,但是政治智慧確實不低。
東漢本來是皇權與士族共治天下,但是隨著承平日久,士族不斷壯大,社會根基越來越深厚,對皇權產生的製約力也越來越強。
皇權用來製約士族的官僚集團,也都被士族把持著。皇帝不想被士族製約,就隻能培養自己親近的人,就是宦官和外戚。這兩種人的榮華富貴全係於皇帝一身,更有私人性質的關係,皇帝當然更信任這兩種人。皇帝就用宦官和外戚去對抗士族和官僚集團。
士族反製的手段就是不斷的加強自己“以天下為己任”的象形,占據著輿論的壓力。
宦官和外戚的利益往往還不一致,矛盾重重,所以又相互製衡。皇帝也隻能交替的扶持宦官或外戚,維持平衡。宦官和外戚作為皇權的延續,壓製著士族和地方軍人的勢力,同時宦官和外戚還相互製衡,保證皇權穩固。
漢靈帝就像一個雜技演員,同事把這四個球拋入空中,但是又能保證這四個球不掉落在地上。
大漢朝廷依舊沉浸在這種精致的政治架構之中,但是在更大的曆史框架之中,危機正在快速降臨。小冰期的到來,導致各地天災不斷,但是朝廷上依舊高談闊論,民間的疾苦沒有人解決。
朝廷的解決辦法就是漢靈帝不斷的下罪己詔,這也是儒家天人感應給出的解釋。天災一定是因為君王失德,自從漢武大帝萬年下輪台罪己詔之後,漢朝好像就有這個傳統。
但是大的氣候變遷條件來臨,罪己詔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皇帝下罪己詔之後,仍然天災不斷,導致皇權和朝廷的威信嚴重下降。無知的民眾開始信仰民間的宗教,黃巾暴亂的太平教就是其中之一。士族集團不再對皇權產生畏懼,有能力這開始盯著這個最高的位置,以待天時有變,都想自立為王。
更可怕的是為了正壓黃巾起義,朝廷把兵權,財政權下放。這兩樣東西放下去容易,收迴來就難,各地小的起義不斷,朝廷又沒有能力派兵平亂,隻能依靠地方自已解決。兵權和財政權牢牢的掌控在地方勢力手中,再也迴不到中央。
皇權的或者說皇帝意誌的延伸是以龐大的中央財政作為基礎的,在中央財政的基礎上官僚和地方軍人才會聽命於皇權,現在把財政和軍權下發,使大漢帝國本來就被士族壯大侵蝕的中央財政更加艱難。
賣官鬻爵也許正是漢靈帝和宦官外戚集團想出來,解決中央財政燃眉之急的方法。朝廷的官職就那麽多,不管賣不賣都是士族的人把持著,皇帝說了又不算,還不如賣掉換點錢,增加中央財政。同時還能讓士族們為了僅有的職位爭奪狗咬狗,何樂而不為呢?
皇帝有正統性,有權力。
士族有錢,有社會根基,有名望,占據著倫理道德。
軍人有武力,槍杆子裏麵自古有力量。
宦官和外戚作為皇權的延續,也擁有權力。
這五個政治集團各自抱團求生存,集團之間又鬥的不亦樂乎。
周義作為旁觀者當然知道這其中潛藏的危機,但是在當時的環境中這中政治格局對每個人都有利,每個勢力集團都守著自己的地盤不肯鬆口。
正可謂“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當局著迷,旁觀者清。
但就如一句話所說,當下的安排就是最好的結果。這種格局是多方博弈出來的,周義知道弊端,但是沒有能力改變。周義手中根本沒有能夠改變這種狀況的資源,不管是政治資源,還是經濟資源。
周義現在隻是一個賦閑在家的虛職將軍,職場相當的失意。
不過沒關係,職場失意,情場得意。在周義死皮賴臉的不恥下問中,終於弄清了蔡琰的真正心思。
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有小希這個叛徒。蔡小姐的秘密一點也藏不住,或許蔡琰也根本不想藏吧。
周義就厚著臉皮跑到盧植府上,好說歹說讓盧公做媒,向蔡家提親。盧植和蔡邕是至交,隻要盧植出麵,蔡邕肯定不會反對。
盧植還真是個好人,為此並沒有聽信周義的一麵之詞,在詢問了蔡琰的意見之後,才向在吳地避禍的蔡邕寫信陳述此時。有盧公大人做保,蔡邕也痛痛快快的答應這門婚事。並且專門從吳地趕迴洛陽。當年陷害蔡邕的人大多不在當政,蔡邕倒是可以借此機會從吳地返迴。
老丈人要見毛腳女婿,誰還沒有點心理壓力。
好在周義現在也不是無名之輩,又有盧公背書,再加上蔡邕也是個老好人,周義和蔡琰又是彼此有意,總之一切都幸福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