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長社一戰,可以說是皇甫嵩的一個人指揮的表演。
周義和曹操也隻能淪為配角,充其量是及時趕到,錦上添花而已。
典韋是長社一戰的另一個受益者。如果說皇甫嵩是以兵法謀略聞名天下,而典韋卻是以個人勇武威震四海。波才有萬夫不當之勇,霸王之姿,黃巾的第一悍將單對單被典韋擊殺,成就典韋步戰無雙的威名。
黃巾起義就如同打開了潘多拉魔盒,英雄豪傑一個接一個的冒了出來。
有解良人關羽,洛陽城外連斬五將,以解洛陽之圍,朝廷之困。
有陳留人典韋,長社城外擊殺波才,步戰無雙。
有吳郡人孫堅,匹馬奪城成就江東猛虎的美名。
有遼西人公孫瓚,組建白馬義從所向披靡。
有袁紹,曹操,周義等知兵善戰,四處出擊。
更有大漢的戰神朱雋,皇甫嵩,盧植等人掌控天下兵馬圍剿黃巾。
任何人,隻要是想在大漢有所建樹都能在黃巾身上刷個存在。
大漢承平日久,階層固化,普通人想要出人頭地平時根本沒有機會。現在黃巾叛亂,改變階層和出身的機會就在眼前,各路英雄怎麽可能放過。群雄就好像聞到腥味的鯊魚一般,蜂擁而至。
朝廷的利益和群雄的目標高度重合,黃巾變得岌岌可危。
朱雋兵下南陽,皇甫嵩兵出東郡,盧植威逼張角老巢廣宗。
連續的勝利似乎助長了朝廷和靈帝信心,錯誤的認為黃巾叛亂不堪一擊,可以迅速平定。於是朝廷派出監軍四處巡視,催促作戰。
然而打仗最怕的就是不懂得人瞎指揮。南陽方麵的黃巾主力本就被擊潰,漢軍隻要乘勝追擊即可。為了剿滅黃巾殘部,漢軍傷亡比例直線上升。然而朝廷不管不顧,不斷的下令進攻,想要要迅速平定叛亂。
朱雋和皇甫嵩麵對的情況比較樂觀,還可以按照朝廷旨意行事,但是廣宗忙麵,盧植麵對的是截然不同的狀況。
張角三兄弟都在,黃巾起義的主力都集中在廣宗,雖然盧植指揮軍隊連戰連捷,但是想要快速的拿下廣宗是不可能的。此時的黃巾糧草充足,士氣未減,並且占據城池防守。漢軍隻能先紮營防守,製造攻城器械,尋找時機再行攻城。
帶著旨意而來的小黃門左豐,催促盧植加緊進攻。盧植是三軍統帥,大漢名將深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道理,不理會左豐。左豐又乘機向盧植索要賄賂,盧植是天下清流領袖,海內大儒,怎麽可能給宦官行賄。
本來以為討到一個好差事,沒想到來盧植軍中受了一肚子的氣,左豐越想越覺得不值,想想別的小黃門巡視地方,那個不是被笑臉相迎,有求必應。盧植竟然敢這樣對待自己,一定要讓盧植好看,怎麽說也得在皇帝麵前給盧植上點眼藥。
小人物不可怕,可怕的是小人,更可怕的是有了權力的小人。
就這樣,堂堂的三軍統帥被一個小人暗算了。漢靈帝認為盧植作戰不利,擁兵自重,詔盧植迴京,下獄。
如果周義此時還在洛陽,還可以事發之前警告左豐,有或者在盧植軍中,也可以想法化解此事。但是周義此時正跟隨皇甫嵩征戰東郡,鞭長莫及。隻能作罷,此次盧植隻有牢獄之災,沒有性命之危。
接替盧植指揮的董卓強攻廣宗,大敗,損兵折將。不得已皇甫嵩繼續北上,周義隨行,曹操領兵繼續平定東郡。
關羽被厚臉皮的曹操以軍中無大將要去,弄得周義一整肉痛。隻是關羽現在也是朝廷的將軍,也要聽朝廷的調遣。典韋現在還是自由身和周義一起北上廣宗,周義心裏還好受點。
朱雋久攻南陽的趙宏不下,靈帝大怒要詔朱雋迴京,但有鑒於盧植的前車之鑒,加上朝臣勸說,隻能作罷。漢靈帝劉宏此時也收到了教訓,比起損兵折將,無人可用,暫時損失點糧草不算什麽。朱雋逃過一劫。
全天下的目光都聚集在廣宗,天下兵馬也有一半聚集在此。
董卓的西涼軍,皇甫嵩的朝廷禁軍,盧植留下的北軍五校,幽州的地方軍如公孫瓚的白馬義從,袁紹的先登死士再加上張角的黃巾軍,總計五十多萬人。
指揮如此龐大的軍隊,需要精密的指揮係統和指揮的藝術。皇甫嵩無疑是大漢指揮領域的專家。漢軍調度有方,進退有據。反觀黃巾一方,人數龐雜,久戰不勝,軍心浮動,又加上張角病重而亡,張梁張寶難以服眾。
孫子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主孰有道,說的是誰能占據道義,比較的雙方的政治,是雙方君主的領導力。大漢是沿襲幾百年的皇權官僚製度,黃巾是靠宗教信仰,各有優劣。但黃巾隻是信仰張角一人,張角去世,黃巾馬上四分五裂。
將孰有能,說的是誰家的將領比較有本事。這方麵黃巾根本沒法和大漢相比,這個時代受過高等教育的都是士族中人,站在大漢一方,如皇甫嵩,朱雋,曹操,袁紹,周義,公孫瓚等。黃巾的將領都是草莽出生,隻能說有勇武之力,要說統軍作戰,差的不是一個檔次。此計黃巾敗一成。
天地孰得,說的是天時,地利,人和。雖然黃巾打出的口號是“蒼天已死,黃天當立”,但這隻是張角意淫的天時,此時大漢雖有邊患,但無強敵,朝廷政治根基並未動搖。同時洛陽占據易守難攻的地理位置,又有各地世家的鼎力支持,同時占據著地利,人和。此計黃巾有敗一成。
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說的是軍紀,戰鬥力,平時訓練。大漢主力是正規軍,黃巾隻是流民,去年可能還在家種地,怎麽可能和正規軍相比。此計黃巾敗三成。
賞罰孰明,說的是激勵製度。宗教製度的激勵製度,簡單粗暴,更多的是精神方麵的。反觀大漢,是充分放權,充分調動地方上的積極性。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物質的激勵有時候比純粹的精神激勵有力的多。此計黃巾又敗一成。
“五事七計”,而後知勝負,而後舉兵決戰。
五事,是道、天、地、將、法五個方麵。七事是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這七個科目。
無論怎麽計算,黃巾都是必敗無疑。
皇甫嵩也不負眾望。趁張角病逝之機,皇甫嵩抓住機會帶領漢軍一戰拿下廣宗,斬殺張梁。後又於曲陽斬殺張寶。同時朱雋平定南陽,曹操平定東郡。
黃巾叛亂至此平定。
</p>
長社一戰,可以說是皇甫嵩的一個人指揮的表演。
周義和曹操也隻能淪為配角,充其量是及時趕到,錦上添花而已。
典韋是長社一戰的另一個受益者。如果說皇甫嵩是以兵法謀略聞名天下,而典韋卻是以個人勇武威震四海。波才有萬夫不當之勇,霸王之姿,黃巾的第一悍將單對單被典韋擊殺,成就典韋步戰無雙的威名。
黃巾起義就如同打開了潘多拉魔盒,英雄豪傑一個接一個的冒了出來。
有解良人關羽,洛陽城外連斬五將,以解洛陽之圍,朝廷之困。
有陳留人典韋,長社城外擊殺波才,步戰無雙。
有吳郡人孫堅,匹馬奪城成就江東猛虎的美名。
有遼西人公孫瓚,組建白馬義從所向披靡。
有袁紹,曹操,周義等知兵善戰,四處出擊。
更有大漢的戰神朱雋,皇甫嵩,盧植等人掌控天下兵馬圍剿黃巾。
任何人,隻要是想在大漢有所建樹都能在黃巾身上刷個存在。
大漢承平日久,階層固化,普通人想要出人頭地平時根本沒有機會。現在黃巾叛亂,改變階層和出身的機會就在眼前,各路英雄怎麽可能放過。群雄就好像聞到腥味的鯊魚一般,蜂擁而至。
朝廷的利益和群雄的目標高度重合,黃巾變得岌岌可危。
朱雋兵下南陽,皇甫嵩兵出東郡,盧植威逼張角老巢廣宗。
連續的勝利似乎助長了朝廷和靈帝信心,錯誤的認為黃巾叛亂不堪一擊,可以迅速平定。於是朝廷派出監軍四處巡視,催促作戰。
然而打仗最怕的就是不懂得人瞎指揮。南陽方麵的黃巾主力本就被擊潰,漢軍隻要乘勝追擊即可。為了剿滅黃巾殘部,漢軍傷亡比例直線上升。然而朝廷不管不顧,不斷的下令進攻,想要要迅速平定叛亂。
朱雋和皇甫嵩麵對的情況比較樂觀,還可以按照朝廷旨意行事,但是廣宗忙麵,盧植麵對的是截然不同的狀況。
張角三兄弟都在,黃巾起義的主力都集中在廣宗,雖然盧植指揮軍隊連戰連捷,但是想要快速的拿下廣宗是不可能的。此時的黃巾糧草充足,士氣未減,並且占據城池防守。漢軍隻能先紮營防守,製造攻城器械,尋找時機再行攻城。
帶著旨意而來的小黃門左豐,催促盧植加緊進攻。盧植是三軍統帥,大漢名將深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道理,不理會左豐。左豐又乘機向盧植索要賄賂,盧植是天下清流領袖,海內大儒,怎麽可能給宦官行賄。
本來以為討到一個好差事,沒想到來盧植軍中受了一肚子的氣,左豐越想越覺得不值,想想別的小黃門巡視地方,那個不是被笑臉相迎,有求必應。盧植竟然敢這樣對待自己,一定要讓盧植好看,怎麽說也得在皇帝麵前給盧植上點眼藥。
小人物不可怕,可怕的是小人,更可怕的是有了權力的小人。
就這樣,堂堂的三軍統帥被一個小人暗算了。漢靈帝認為盧植作戰不利,擁兵自重,詔盧植迴京,下獄。
如果周義此時還在洛陽,還可以事發之前警告左豐,有或者在盧植軍中,也可以想法化解此事。但是周義此時正跟隨皇甫嵩征戰東郡,鞭長莫及。隻能作罷,此次盧植隻有牢獄之災,沒有性命之危。
接替盧植指揮的董卓強攻廣宗,大敗,損兵折將。不得已皇甫嵩繼續北上,周義隨行,曹操領兵繼續平定東郡。
關羽被厚臉皮的曹操以軍中無大將要去,弄得周義一整肉痛。隻是關羽現在也是朝廷的將軍,也要聽朝廷的調遣。典韋現在還是自由身和周義一起北上廣宗,周義心裏還好受點。
朱雋久攻南陽的趙宏不下,靈帝大怒要詔朱雋迴京,但有鑒於盧植的前車之鑒,加上朝臣勸說,隻能作罷。漢靈帝劉宏此時也收到了教訓,比起損兵折將,無人可用,暫時損失點糧草不算什麽。朱雋逃過一劫。
全天下的目光都聚集在廣宗,天下兵馬也有一半聚集在此。
董卓的西涼軍,皇甫嵩的朝廷禁軍,盧植留下的北軍五校,幽州的地方軍如公孫瓚的白馬義從,袁紹的先登死士再加上張角的黃巾軍,總計五十多萬人。
指揮如此龐大的軍隊,需要精密的指揮係統和指揮的藝術。皇甫嵩無疑是大漢指揮領域的專家。漢軍調度有方,進退有據。反觀黃巾一方,人數龐雜,久戰不勝,軍心浮動,又加上張角病重而亡,張梁張寶難以服眾。
孫子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主孰有道,說的是誰能占據道義,比較的雙方的政治,是雙方君主的領導力。大漢是沿襲幾百年的皇權官僚製度,黃巾是靠宗教信仰,各有優劣。但黃巾隻是信仰張角一人,張角去世,黃巾馬上四分五裂。
將孰有能,說的是誰家的將領比較有本事。這方麵黃巾根本沒法和大漢相比,這個時代受過高等教育的都是士族中人,站在大漢一方,如皇甫嵩,朱雋,曹操,袁紹,周義,公孫瓚等。黃巾的將領都是草莽出生,隻能說有勇武之力,要說統軍作戰,差的不是一個檔次。此計黃巾敗一成。
天地孰得,說的是天時,地利,人和。雖然黃巾打出的口號是“蒼天已死,黃天當立”,但這隻是張角意淫的天時,此時大漢雖有邊患,但無強敵,朝廷政治根基並未動搖。同時洛陽占據易守難攻的地理位置,又有各地世家的鼎力支持,同時占據著地利,人和。此計黃巾有敗一成。
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說的是軍紀,戰鬥力,平時訓練。大漢主力是正規軍,黃巾隻是流民,去年可能還在家種地,怎麽可能和正規軍相比。此計黃巾敗三成。
賞罰孰明,說的是激勵製度。宗教製度的激勵製度,簡單粗暴,更多的是精神方麵的。反觀大漢,是充分放權,充分調動地方上的積極性。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物質的激勵有時候比純粹的精神激勵有力的多。此計黃巾又敗一成。
“五事七計”,而後知勝負,而後舉兵決戰。
五事,是道、天、地、將、法五個方麵。七事是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這七個科目。
無論怎麽計算,黃巾都是必敗無疑。
皇甫嵩也不負眾望。趁張角病逝之機,皇甫嵩抓住機會帶領漢軍一戰拿下廣宗,斬殺張梁。後又於曲陽斬殺張寶。同時朱雋平定南陽,曹操平定東郡。
黃巾叛亂至此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