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了謊,但也沒有全撒謊,她去的時候確實沒起來呀!吳媽媽也不是特意打賞她的。
幾個小丫頭半信半疑的:「真沒有?」
顧二丫搖了搖頭:「不信你們自己看,能找到人家賞我的東西嗎?」
她這樣一說,那些小丫頭才意識到,她們還真沒看見顧二丫帶什麽東西迴來。
進府的時候他們大多數都是空手進來的,頂了天帶點衣服,進府以後恰好碰上常管事沒有苛扣,發了衣裳,除了衣裳以外還有一些「首飾」,說是「首飾」,多數也都是布條裁出來的髮帶,再不然就是紮的絨花,連耳墜子也沒有,所有人有什麽東西都一清二楚。
從顧二丫迴來以後,他們就沒見她動過屋子裏放東西的櫃子,要是真賞了她什麽,總不能還帶在身上吧?
想明白以後,有人便說:「也是你命不好,不然去的時候碰上吳媽媽醒著,怎麽也能得個什麽東西。」
顧二丫本來是在整理床鋪的,聽了這話脾氣再好也忍不住迴頭:「得不著東西就得不著,關我命好不好什麽事兒?我命是不好,不然也不會被賣,那我的命不好,你們的命又能好到哪兒去呢?」
這不純純自損八百,傷敵一千麽?
她平常麵團似的人,難得發脾氣,這會兒突然開口,反倒讓那些小丫頭愣住了,好一會兒才有人接話:「不過開個玩笑罷了,你急什麽?」
如果是換做方大廚子跟她說那些話之前,她大概會想一想是不是他們所說的命真的不好,但聽到方大廚子說了那些話以後,她忽然就跟打通了任督二脈一樣——管他們說什麽呢!她要是聽了一些話不高興,也沒必要哄著他們,盡管說出來就是了,反正誰也不欠誰的,她對他們也無所求嘛。
顧二丫撇過頭:「玩笑也要我覺得好笑才是玩笑。」
那些人徹底說不出話了。
都是年紀小的丫頭,最大的也就十歲,最小的就像顧二丫這樣的才五歲,小孩子嘛,情緒都擺在臉上,幾個人被顧二丫懟了一通,臉上就不高興了,互相看看對方,收拾收拾睡覺去了。
第二天,顧二丫就發覺自己被排擠了。
她頓了頓,沒說什麽,自己一個人去了灶間等著吃飯。
下人之間也是有關係的親疏遠近的,有一些關係好的甚至還會互相留飯。畢竟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準時迴來吃飯,大廚房過了時間就熄火了,要是來的晚了,指不定就得餓上半天了,所以有些人會幫著把當天的好飯菜揀一些出來留著,自己央著師傅們留個火,迴頭熱一熱能吃。
小丫頭們別的還沒學著,這些拉幫結派的東西是學的最快的,以及那些流傳在下人們口中的「潛規則」,他們總是最先明白。
說不上好不好,有些「潛規則」確實很實用,能吃上一口熱乎的飯,或是多賺點銀子,也沒什麽過錯,都是為了自己過得更好罷了。
但也有些不好的。
譬如吳媽媽和常管事掐架,便讓這些小丫頭們明白,人與人之間是有派係的,你和誰好,就得得罪另一邊,倘若哪邊人多一些、勢重一些,他們便自然而然的偏向過去了。
和顧二丫同屋的四個丫頭未必個個都覺得她不好,昨天她說的那些話也沒有刻意針對誰,但當其他幾個人像商量好的一般不理她、不和她說話,連吃飯也不在一道兒的時候,那個獨立在外頭的人也很難不加入他們。
一是心理上從眾,二就是也怕自己會變成那個樣子,被她們聯合排擠。
說顧二丫心裏不難過是不可能的,她畢竟才五歲大,再懂事能懂個什麽?隻知道她們不樂意再和自己走一起了,有時候還會背著她竊竊私語,一見了她就立馬閉嘴,露出你知我知的微妙表情。
但也因為她隻有五歲,煩惱和不高興還暫且羈絆不住她,就像下大雨的時候會颳風,風吹過她的身體,讓她瑟瑟發抖,可等到雨停了風停了,太陽一照,她就什麽都忘了。
興許下次會想起吧,但誰知道下次是什麽時候呢?
顧二丫隻難過了一瞬,就高高興興吃飯去了。
常管事昨天才採購的新鮮食材,再經由方大廚子的精妙烹飪,今天的飯她吃著都覺得格外的香——明明隻是普通的雞蛋炒黃瓜,再配一份醬肉絲,就讓她埋頭吃得香噴噴的了。
她不放在心上,和她同屋的丫頭們反倒不自在起來了,她們開始懷疑起自己了。
具體懷疑什麽,她們沒告訴顧二丫,但顧二丫自己發現了一點——她們開始吵架了。
因為本質上每個人的想法不一樣,比較激進的人覺得就不該理她,另一邊的人呢,覺得顧二丫根本沒做錯什麽,她自己能跟著激進一些的人不和顧二丫講話已經是退讓了,現在顧二丫表現出來的是根本不受影響,那他們這單方麵的冷落孤立有什麽意思?
給自己沒事兒找事兒幹麽?
不過兩三日,這兩方的人就吵起來了,各自都有各自的道理和想法,誰也沒辦法加入誰、融入誰,幹脆一拍兩散了。
她們不再像前幾天那樣看見她就走開,或者顧二丫說話當沒聽見,而是又來找顧二丫玩了,約著她一起打熱水、吃飯,有一迴其中一個小丫頭還帶了一盒點心迴來問她吃不吃。
把另一撥人氣了個半死。
顧二丫倒也沒說什麽,她們願意和她說話,她就搭上兩句,不樂意說的時候她也自娛自樂,頗有種「任爾東西南北風」,我自巍然不動的氣魄。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幾個小丫頭半信半疑的:「真沒有?」
顧二丫搖了搖頭:「不信你們自己看,能找到人家賞我的東西嗎?」
她這樣一說,那些小丫頭才意識到,她們還真沒看見顧二丫帶什麽東西迴來。
進府的時候他們大多數都是空手進來的,頂了天帶點衣服,進府以後恰好碰上常管事沒有苛扣,發了衣裳,除了衣裳以外還有一些「首飾」,說是「首飾」,多數也都是布條裁出來的髮帶,再不然就是紮的絨花,連耳墜子也沒有,所有人有什麽東西都一清二楚。
從顧二丫迴來以後,他們就沒見她動過屋子裏放東西的櫃子,要是真賞了她什麽,總不能還帶在身上吧?
想明白以後,有人便說:「也是你命不好,不然去的時候碰上吳媽媽醒著,怎麽也能得個什麽東西。」
顧二丫本來是在整理床鋪的,聽了這話脾氣再好也忍不住迴頭:「得不著東西就得不著,關我命好不好什麽事兒?我命是不好,不然也不會被賣,那我的命不好,你們的命又能好到哪兒去呢?」
這不純純自損八百,傷敵一千麽?
她平常麵團似的人,難得發脾氣,這會兒突然開口,反倒讓那些小丫頭愣住了,好一會兒才有人接話:「不過開個玩笑罷了,你急什麽?」
如果是換做方大廚子跟她說那些話之前,她大概會想一想是不是他們所說的命真的不好,但聽到方大廚子說了那些話以後,她忽然就跟打通了任督二脈一樣——管他們說什麽呢!她要是聽了一些話不高興,也沒必要哄著他們,盡管說出來就是了,反正誰也不欠誰的,她對他們也無所求嘛。
顧二丫撇過頭:「玩笑也要我覺得好笑才是玩笑。」
那些人徹底說不出話了。
都是年紀小的丫頭,最大的也就十歲,最小的就像顧二丫這樣的才五歲,小孩子嘛,情緒都擺在臉上,幾個人被顧二丫懟了一通,臉上就不高興了,互相看看對方,收拾收拾睡覺去了。
第二天,顧二丫就發覺自己被排擠了。
她頓了頓,沒說什麽,自己一個人去了灶間等著吃飯。
下人之間也是有關係的親疏遠近的,有一些關係好的甚至還會互相留飯。畢竟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準時迴來吃飯,大廚房過了時間就熄火了,要是來的晚了,指不定就得餓上半天了,所以有些人會幫著把當天的好飯菜揀一些出來留著,自己央著師傅們留個火,迴頭熱一熱能吃。
小丫頭們別的還沒學著,這些拉幫結派的東西是學的最快的,以及那些流傳在下人們口中的「潛規則」,他們總是最先明白。
說不上好不好,有些「潛規則」確實很實用,能吃上一口熱乎的飯,或是多賺點銀子,也沒什麽過錯,都是為了自己過得更好罷了。
但也有些不好的。
譬如吳媽媽和常管事掐架,便讓這些小丫頭們明白,人與人之間是有派係的,你和誰好,就得得罪另一邊,倘若哪邊人多一些、勢重一些,他們便自然而然的偏向過去了。
和顧二丫同屋的四個丫頭未必個個都覺得她不好,昨天她說的那些話也沒有刻意針對誰,但當其他幾個人像商量好的一般不理她、不和她說話,連吃飯也不在一道兒的時候,那個獨立在外頭的人也很難不加入他們。
一是心理上從眾,二就是也怕自己會變成那個樣子,被她們聯合排擠。
說顧二丫心裏不難過是不可能的,她畢竟才五歲大,再懂事能懂個什麽?隻知道她們不樂意再和自己走一起了,有時候還會背著她竊竊私語,一見了她就立馬閉嘴,露出你知我知的微妙表情。
但也因為她隻有五歲,煩惱和不高興還暫且羈絆不住她,就像下大雨的時候會颳風,風吹過她的身體,讓她瑟瑟發抖,可等到雨停了風停了,太陽一照,她就什麽都忘了。
興許下次會想起吧,但誰知道下次是什麽時候呢?
顧二丫隻難過了一瞬,就高高興興吃飯去了。
常管事昨天才採購的新鮮食材,再經由方大廚子的精妙烹飪,今天的飯她吃著都覺得格外的香——明明隻是普通的雞蛋炒黃瓜,再配一份醬肉絲,就讓她埋頭吃得香噴噴的了。
她不放在心上,和她同屋的丫頭們反倒不自在起來了,她們開始懷疑起自己了。
具體懷疑什麽,她們沒告訴顧二丫,但顧二丫自己發現了一點——她們開始吵架了。
因為本質上每個人的想法不一樣,比較激進的人覺得就不該理她,另一邊的人呢,覺得顧二丫根本沒做錯什麽,她自己能跟著激進一些的人不和顧二丫講話已經是退讓了,現在顧二丫表現出來的是根本不受影響,那他們這單方麵的冷落孤立有什麽意思?
給自己沒事兒找事兒幹麽?
不過兩三日,這兩方的人就吵起來了,各自都有各自的道理和想法,誰也沒辦法加入誰、融入誰,幹脆一拍兩散了。
她們不再像前幾天那樣看見她就走開,或者顧二丫說話當沒聽見,而是又來找顧二丫玩了,約著她一起打熱水、吃飯,有一迴其中一個小丫頭還帶了一盒點心迴來問她吃不吃。
把另一撥人氣了個半死。
顧二丫倒也沒說什麽,她們願意和她說話,她就搭上兩句,不樂意說的時候她也自娛自樂,頗有種「任爾東西南北風」,我自巍然不動的氣魄。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