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頁
被皇帝偷看心聲日誌後 作者:三傻二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此語一出,別人倒也罷了,不過唯唯聽命而已。隻有垂手縮迴人堆中的世子眼角一跳,小心抬起頭來,若有似無的瞥了皇帝一眼。
第139章 莫名憂慮
顯然, 誰也不可能詢問這「美洲」到底是什麽來路。所以,在仔細聆聽完皇帝的口諭之後,大家隻能將關竅記在心裏, 而後再次匍匐行禮,恭齡聖上的訓示。
到此為止,皇帝與重臣之間數月一次的當麵溝通就算是結束了。飛玄真君徑直入內, 再不迴顧;大臣們則垂頭屏息, 肅立恭送,等到皇帝的影子消失於屏風之後, 才由宮人招唿, 逐個離開內殿。
往常重臣們覲見之後下朝休憩,都是由李再芳黃尚綱等大太監負責迎候招待。但現在黃、李兩位失去了在禦前行走的資格, 就隻有由思善公主一力頂上,拎著拂塵送大家出門。本來這種私密獨處的時間是內閣與司禮監間彼此勾兌的好時候,哪怕幹不了什麽大事, 私下也能打聽打聽皇帝的心情。但在場的眾人沒有一個與思善公主相熟,勾兌也不知如何勾起,所以一行人跟著公主走了半晌, 還是閆閣老硬著頭皮打破了僵局:
「不知聖上禦體如何?」
思善公主默然了許久, 仿佛才艱難組織好了言辭,應付這並不擅長的局麵:
「聖上月前曾偶染微恙,但已無大礙。近日更在著意調養, 很快就能康健如常。」
一來一往, 臣下慣例的問安已經結束。但閆閣老人老成精,卻本能地察覺到了某種古怪的跡象:
「聖上在調養?可近日西苑並未傳召太醫啊。」
思善公主又愣了一愣, 有些僵硬的迴話:
「陛下的口諭,不必——不必傳召太醫。宮中所用的都是南洋的方物, 與中土的藥物藥性殊異。太醫連南洋的氣候體性不懂,又能從補藥中看出個什麽所以然來……」
閆閣老:??!!
好吧,現在不用費盡心機做什麽猜測了,思善公主畢竟是太年輕也太簡單,心機段位與絕不能與昔日的大太監相比;兩句話後嘴上沒個把門,居然直接吐露出了實情。所謂「不必傳召太醫」,指的莫非是——
閆閣老聲音都變尖了:「聖上是自己給自己開的補藥?」
這算什麽?「終學醫,有所成,自撰一良方」嗎?
好吧,現在醫學尚且沒有進步到後日那種浩如煙海精妙淵深的地步,基礎理論仍然大量依賴於常識乃至玄學,專業門檻其實相當薄弱。有閑有心的士大夫在醫書上花幾年功夫,基本也能開方抓藥,應付一點日常的頭疼鬧熱;多半還不會把人吃死。可是,以當今聖上往日的閱歷來看,他所擁有的一切醫學常識恐怕都來源於道經,來源於方士,來源於歷年的丹藥活體實驗;那這個含金量,恐怕就相當之——
閆閣老的臉色變得微妙起來了。
不隻是閆閣老神色微妙,在場重臣之中,但凡意識到了公主的言下之意,那表情就沒有一個不詭異的。出於正常人的良心,以及儒家士大夫的忠心,諸位臣子心中掙紮萬千,很想犯顏直諫,痛痛快快地大眾指出皇帝這荒謬絕倫的舉止,防微杜漸,避免將來的大害;但在忠心與良心之外,又有某種根深蒂固的畏懼與忌憚橫亙於胸口,絕不敢貿然開口,冒犯了真君數十年的積威。兩種心境彼此激戰,竟爾難以決斷;等到將將分出勝負,卻又已經被送到了宮門以外,再也沒有從容開口的功夫了。
事已至此,眼見宮門已在眼前,眾人心中反倒是略略鬆了一口氣,終於不用再麵對無用掙紮的良心。於是重臣們拱手行禮道別,隻托公主轉呈對皇帝的殷殷問候之意,便匆匆出門而去。
·
按照往常的慣例,皇帝擺下麵的大臣也擺,在入宮覲見聆聽完訓示之後,重臣們就可以各自迴府「思考國家大計」,順便喝兩杯美酒散淡散淡,排解被老登折磨的鬱氣。但自從穆國公世子這個該死的卷王入掌機要之後,往昔平靜恬淡的桃源時光就一去不返了。在幾次慘痛的實踐之後,閆閣老許閣老等已經充分認識到了當下這悲哀的現實——你當然可以遵循老規矩,舒舒服服的迴家休閑,但世子很可能就會當仁不讓,老實不客氣的將內閣所有的重要公文統統取走,讓老臣們從此隻能坐在家中發呆,淪為中樞底蘊深厚的花瓶。
君子不可一日無權,更不能容忍小輩騎到頭上。事到如今,哪怕再不情願,大家也隻有硬著頭皮捲起來了。
如今外務處新設立,中樞的分工也有了調整。閆、許等繼續到內閣辦事,主持國家的大計,穆世子則領著一班臨時工走入內閣旁開設的小小隔間,照常指導外務處的工作,落實詳細事務。
若以分工而論,內閣主持大計者當然可以談笑風生,清淡悠閑;負責具體瑣事的外務處卻是奔走往來的牛馬,一刻也鬆懈不得。外務處行走的眾人早已養成習慣,入門就要鋪紙研墨、草擬公文,檢查帳簿,連寒暄談論的功夫也沒有。但今天……今天張太嶽站立桌前,展開一份奏摺之後,卻忽的猶豫了片刻。
「聖上如今,真是在服用南洋的補藥?」
沒有人敢接這一句近乎自言自語的疑問,還是施施然走入的世子迴了一句:
「這是自然,否則日常用的血燕又從何而來?」
說完這句,他不覺又微微而笑
「又是沉香,又是龍涎;又是血燕,又是西洋的人參。陛下深居宮中,似乎很喜歡這些外來的補藥啊……這些事要是傳出去,怕不是將來還有人議論,說國朝苦苦與西班牙人為敵,不是為了什麽大義名分,而隻是為了南洋的珍奇藥物呢。」
第139章 莫名憂慮
顯然, 誰也不可能詢問這「美洲」到底是什麽來路。所以,在仔細聆聽完皇帝的口諭之後,大家隻能將關竅記在心裏, 而後再次匍匐行禮,恭齡聖上的訓示。
到此為止,皇帝與重臣之間數月一次的當麵溝通就算是結束了。飛玄真君徑直入內, 再不迴顧;大臣們則垂頭屏息, 肅立恭送,等到皇帝的影子消失於屏風之後, 才由宮人招唿, 逐個離開內殿。
往常重臣們覲見之後下朝休憩,都是由李再芳黃尚綱等大太監負責迎候招待。但現在黃、李兩位失去了在禦前行走的資格, 就隻有由思善公主一力頂上,拎著拂塵送大家出門。本來這種私密獨處的時間是內閣與司禮監間彼此勾兌的好時候,哪怕幹不了什麽大事, 私下也能打聽打聽皇帝的心情。但在場的眾人沒有一個與思善公主相熟,勾兌也不知如何勾起,所以一行人跟著公主走了半晌, 還是閆閣老硬著頭皮打破了僵局:
「不知聖上禦體如何?」
思善公主默然了許久, 仿佛才艱難組織好了言辭,應付這並不擅長的局麵:
「聖上月前曾偶染微恙,但已無大礙。近日更在著意調養, 很快就能康健如常。」
一來一往, 臣下慣例的問安已經結束。但閆閣老人老成精,卻本能地察覺到了某種古怪的跡象:
「聖上在調養?可近日西苑並未傳召太醫啊。」
思善公主又愣了一愣, 有些僵硬的迴話:
「陛下的口諭,不必——不必傳召太醫。宮中所用的都是南洋的方物, 與中土的藥物藥性殊異。太醫連南洋的氣候體性不懂,又能從補藥中看出個什麽所以然來……」
閆閣老:??!!
好吧,現在不用費盡心機做什麽猜測了,思善公主畢竟是太年輕也太簡單,心機段位與絕不能與昔日的大太監相比;兩句話後嘴上沒個把門,居然直接吐露出了實情。所謂「不必傳召太醫」,指的莫非是——
閆閣老聲音都變尖了:「聖上是自己給自己開的補藥?」
這算什麽?「終學醫,有所成,自撰一良方」嗎?
好吧,現在醫學尚且沒有進步到後日那種浩如煙海精妙淵深的地步,基礎理論仍然大量依賴於常識乃至玄學,專業門檻其實相當薄弱。有閑有心的士大夫在醫書上花幾年功夫,基本也能開方抓藥,應付一點日常的頭疼鬧熱;多半還不會把人吃死。可是,以當今聖上往日的閱歷來看,他所擁有的一切醫學常識恐怕都來源於道經,來源於方士,來源於歷年的丹藥活體實驗;那這個含金量,恐怕就相當之——
閆閣老的臉色變得微妙起來了。
不隻是閆閣老神色微妙,在場重臣之中,但凡意識到了公主的言下之意,那表情就沒有一個不詭異的。出於正常人的良心,以及儒家士大夫的忠心,諸位臣子心中掙紮萬千,很想犯顏直諫,痛痛快快地大眾指出皇帝這荒謬絕倫的舉止,防微杜漸,避免將來的大害;但在忠心與良心之外,又有某種根深蒂固的畏懼與忌憚橫亙於胸口,絕不敢貿然開口,冒犯了真君數十年的積威。兩種心境彼此激戰,竟爾難以決斷;等到將將分出勝負,卻又已經被送到了宮門以外,再也沒有從容開口的功夫了。
事已至此,眼見宮門已在眼前,眾人心中反倒是略略鬆了一口氣,終於不用再麵對無用掙紮的良心。於是重臣們拱手行禮道別,隻托公主轉呈對皇帝的殷殷問候之意,便匆匆出門而去。
·
按照往常的慣例,皇帝擺下麵的大臣也擺,在入宮覲見聆聽完訓示之後,重臣們就可以各自迴府「思考國家大計」,順便喝兩杯美酒散淡散淡,排解被老登折磨的鬱氣。但自從穆國公世子這個該死的卷王入掌機要之後,往昔平靜恬淡的桃源時光就一去不返了。在幾次慘痛的實踐之後,閆閣老許閣老等已經充分認識到了當下這悲哀的現實——你當然可以遵循老規矩,舒舒服服的迴家休閑,但世子很可能就會當仁不讓,老實不客氣的將內閣所有的重要公文統統取走,讓老臣們從此隻能坐在家中發呆,淪為中樞底蘊深厚的花瓶。
君子不可一日無權,更不能容忍小輩騎到頭上。事到如今,哪怕再不情願,大家也隻有硬著頭皮捲起來了。
如今外務處新設立,中樞的分工也有了調整。閆、許等繼續到內閣辦事,主持國家的大計,穆世子則領著一班臨時工走入內閣旁開設的小小隔間,照常指導外務處的工作,落實詳細事務。
若以分工而論,內閣主持大計者當然可以談笑風生,清淡悠閑;負責具體瑣事的外務處卻是奔走往來的牛馬,一刻也鬆懈不得。外務處行走的眾人早已養成習慣,入門就要鋪紙研墨、草擬公文,檢查帳簿,連寒暄談論的功夫也沒有。但今天……今天張太嶽站立桌前,展開一份奏摺之後,卻忽的猶豫了片刻。
「聖上如今,真是在服用南洋的補藥?」
沒有人敢接這一句近乎自言自語的疑問,還是施施然走入的世子迴了一句:
「這是自然,否則日常用的血燕又從何而來?」
說完這句,他不覺又微微而笑
「又是沉香,又是龍涎;又是血燕,又是西洋的人參。陛下深居宮中,似乎很喜歡這些外來的補藥啊……這些事要是傳出去,怕不是將來還有人議論,說國朝苦苦與西班牙人為敵,不是為了什麽大義名分,而隻是為了南洋的珍奇藥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