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頁
被皇帝偷看心聲日誌後 作者:三傻二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122章 招供
征伐倭寇的艦隊於七月盛暑之時返迴, 經山東駛往金陵,預備在此簽署終戰的條約。不過,在正式談判之前, 悄悄外出的穆國公世子還要處理一些小事——緊趕慢趕一個月之後,朝廷的使者居然也恰恰在這幾日抵達金陵,送來了朝廷給世子定罪的公文。
當然, 不需要世子對這大半年來朝廷局勢的發展有什麽深入的了解, 他隻要看一眼使者那張慘白到略無人色的臉,就已經知道京城政治交鋒的結局了。能夠拿到千裏出使直麵政敵魁首的重任, 這位使者當然是倒穆派中的翹楚。但也正因為如此, 當他在途中聽到了東瀛大敗虧輸的消息之後,心中才驟然生出了莫大的絕望:
無論如何, 這一局都是錯盡錯覺,輸得是幹幹淨淨,再無迴旋的餘地了!
可怎麽會這樣呢?明明, 明明一切謀算的都那麽妥當,明明已經團結了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明明翻盤的可能那麽渺小,隻要東瀛能夠勉強守住門戶, 他們都可以藉機控製局勢, 扼住穆氏的咽喉;可這樣優勢在我的局麵,怎麽就一轉而變為葬身之地了呢?
——都是那些廢物倭人的錯!哪怕他們輸得不那麽慘,哪怕他們勉力保住一條褲衩, 自己都還能撒潑打滾, 用殺良冒功的罪名拚命將水攪渾。可現在對方連太廟獻俘的人質都給抓了迴來,就算倒穆派口綻蓮花, 又能如何?
僅僅是軍功其實還無所謂;但穆國公世子乃至戚元靖俞誌輔等,要麽是荒謬絕倫的勛貴子弟, 要麽是軍隊中默默無名的基層小官,都不是經由朝廷正規軍事係統選拔出來的將領,也完全脫離於官僚體係之外;這樣的人都能帶隊打勝仗,那就意味著皇帝已經掌握了一支獨立於現有體係的可靠武裝,國家最強大的暴力機器,再不由文官壟斷了。
這是晴天霹靂一樣的消息,其意義不亞於外戚出身的衛將軍一擊而破匈奴之龍城……不,或者還猶有過之——孝武皇帝雖然禦下極嚴,但在巫蠱發癲之前,行事還是大致有規律可循的;可當今聖上……
一念及此,使者就不自覺的感到了暈眩。
而最可悲的是,即使勝負已分,倒穆派再無掙紮餘地,使者也不能不忍住這滿心滾水一樣的熬煎,咬牙切齒的走完流程——雖然實際上大家懂的都懂,但倒穆派名義上給穆祺找的罪名可不是非法抗倭(他們還沒大膽到這個份上),而是一堆莫名其妙的雞毛蒜皮,指責穆祺「跋扈」、「無禮」、「腹非心謗」之類;既然罪名與抗倭無關,當然也不能因為海戰的勝利而終止。即使隻是尊重形式,使者也必須要當著穆國公世子的麵將這長篇大論的定罪公文念完,一一誦讀倒穆派筆桿子用於羞辱對方所精心設計的種種措辭。
——當然,從現在的局勢看,這東西到底羞辱的是誰,那就實在不一定了。
穆國公世子垂手肅立,老老實實的聽完了這封酣暢淋漓的彈劾檄文,躬身行禮,以表對朝廷的敬意,然後說了一句非常要命的話:
「我需要跪下來接嗎?」
傳令的使者緩緩吐出一口濁氣,用那張慘白的臉看著他。
「我記得先前海剛峰海知府接內閣的公文,都是跪接的。」穆祺自言自語:「所以我需要跪下來給使者磕兩個頭嗎?」
這讓使者怎麽迴答?他一句話也答不了,隻能木訥站在原地,臉上是一種近乎於空茫的絕望。
大概是見局麵太過尷尬了,還是同樣奉命趕來的海剛峰心存寬大,從旁解釋了一句:
「依高祖及太宗皇帝之《大誥》,舉凡內閣會同六部合下的公文,地方四品及以下的官員需要跪接,四品以上隻需站立行禮即可。國公府算是超品,無需跪接。」
懂禮儀懂規矩就是有這樣的好處,至少能堵住某人的嘴不叫他隨便發癲。穆國世子哼了一聲,隻能轉移話題:
「以朝廷的慣例,我當上書自辯。但現在尚有要務,無暇分身,可否請使者寬緩幾日?」
這個時候還要假惺惺請求什麽「寬緩」,無疑是於跳到臉上開嘲諷。大概是絕望到了頂點破罐子破摔,使者也懶得擺出什麽搖尾乞憐的卑微模樣,幹脆硬邦邦開口:
「你要做什麽?」
「高祖皇帝仰承天命,混一華夏;然龍馭賓天之前,所念念不忘的,仍舊是東南的倭患。」世子道:「如今仰仗聖上的洪福,艦隊僥倖忝滅了東瀛的賊寇,不可以不上告高祖在天之靈。我想,在啟程返京之前,總該在孝陵前祭祀一二才對。」
使者沉默了。
無論朝堂上爭論得多麽厲害,至今為止聖聖相因,抗倭都是絕對的政治正確,不容否認的基礎共識,尤其是在金陵,尤其是在江南——沒錯,江南可能有不少與倭人私下勾結搞走私的勢力,但卻有更多被倭寇騷擾得家破人亡的受害者,血海深仇莫可消弭,誰也不敢說個不字。
而更妙的是,在金陵祭祀高祖甚至不存在禮法上的任何阻礙。穆國公世子說得毫無差錯,高皇帝晚年的確是念念不忘於剿倭的大任,除了囑咐沿海百姓備兵防衛之外,還特意下詔褒獎抗倭的將士,即使是引車賣漿之輩,隻要能在抗倭中立有卓著功勳,亦可引入宮掖,由高皇帝當麵嘉獎。這一道詔令至今仍舊有效,即使不能覲見於生前,亦可祭拜於死後——搞幾顆人頭來拜一拜高祖,是列代皇帝都無法拒絕的政治正確。
征伐倭寇的艦隊於七月盛暑之時返迴, 經山東駛往金陵,預備在此簽署終戰的條約。不過,在正式談判之前, 悄悄外出的穆國公世子還要處理一些小事——緊趕慢趕一個月之後,朝廷的使者居然也恰恰在這幾日抵達金陵,送來了朝廷給世子定罪的公文。
當然, 不需要世子對這大半年來朝廷局勢的發展有什麽深入的了解, 他隻要看一眼使者那張慘白到略無人色的臉,就已經知道京城政治交鋒的結局了。能夠拿到千裏出使直麵政敵魁首的重任, 這位使者當然是倒穆派中的翹楚。但也正因為如此, 當他在途中聽到了東瀛大敗虧輸的消息之後,心中才驟然生出了莫大的絕望:
無論如何, 這一局都是錯盡錯覺,輸得是幹幹淨淨,再無迴旋的餘地了!
可怎麽會這樣呢?明明, 明明一切謀算的都那麽妥當,明明已經團結了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明明翻盤的可能那麽渺小,隻要東瀛能夠勉強守住門戶, 他們都可以藉機控製局勢, 扼住穆氏的咽喉;可這樣優勢在我的局麵,怎麽就一轉而變為葬身之地了呢?
——都是那些廢物倭人的錯!哪怕他們輸得不那麽慘,哪怕他們勉力保住一條褲衩, 自己都還能撒潑打滾, 用殺良冒功的罪名拚命將水攪渾。可現在對方連太廟獻俘的人質都給抓了迴來,就算倒穆派口綻蓮花, 又能如何?
僅僅是軍功其實還無所謂;但穆國公世子乃至戚元靖俞誌輔等,要麽是荒謬絕倫的勛貴子弟, 要麽是軍隊中默默無名的基層小官,都不是經由朝廷正規軍事係統選拔出來的將領,也完全脫離於官僚體係之外;這樣的人都能帶隊打勝仗,那就意味著皇帝已經掌握了一支獨立於現有體係的可靠武裝,國家最強大的暴力機器,再不由文官壟斷了。
這是晴天霹靂一樣的消息,其意義不亞於外戚出身的衛將軍一擊而破匈奴之龍城……不,或者還猶有過之——孝武皇帝雖然禦下極嚴,但在巫蠱發癲之前,行事還是大致有規律可循的;可當今聖上……
一念及此,使者就不自覺的感到了暈眩。
而最可悲的是,即使勝負已分,倒穆派再無掙紮餘地,使者也不能不忍住這滿心滾水一樣的熬煎,咬牙切齒的走完流程——雖然實際上大家懂的都懂,但倒穆派名義上給穆祺找的罪名可不是非法抗倭(他們還沒大膽到這個份上),而是一堆莫名其妙的雞毛蒜皮,指責穆祺「跋扈」、「無禮」、「腹非心謗」之類;既然罪名與抗倭無關,當然也不能因為海戰的勝利而終止。即使隻是尊重形式,使者也必須要當著穆國公世子的麵將這長篇大論的定罪公文念完,一一誦讀倒穆派筆桿子用於羞辱對方所精心設計的種種措辭。
——當然,從現在的局勢看,這東西到底羞辱的是誰,那就實在不一定了。
穆國公世子垂手肅立,老老實實的聽完了這封酣暢淋漓的彈劾檄文,躬身行禮,以表對朝廷的敬意,然後說了一句非常要命的話:
「我需要跪下來接嗎?」
傳令的使者緩緩吐出一口濁氣,用那張慘白的臉看著他。
「我記得先前海剛峰海知府接內閣的公文,都是跪接的。」穆祺自言自語:「所以我需要跪下來給使者磕兩個頭嗎?」
這讓使者怎麽迴答?他一句話也答不了,隻能木訥站在原地,臉上是一種近乎於空茫的絕望。
大概是見局麵太過尷尬了,還是同樣奉命趕來的海剛峰心存寬大,從旁解釋了一句:
「依高祖及太宗皇帝之《大誥》,舉凡內閣會同六部合下的公文,地方四品及以下的官員需要跪接,四品以上隻需站立行禮即可。國公府算是超品,無需跪接。」
懂禮儀懂規矩就是有這樣的好處,至少能堵住某人的嘴不叫他隨便發癲。穆國世子哼了一聲,隻能轉移話題:
「以朝廷的慣例,我當上書自辯。但現在尚有要務,無暇分身,可否請使者寬緩幾日?」
這個時候還要假惺惺請求什麽「寬緩」,無疑是於跳到臉上開嘲諷。大概是絕望到了頂點破罐子破摔,使者也懶得擺出什麽搖尾乞憐的卑微模樣,幹脆硬邦邦開口:
「你要做什麽?」
「高祖皇帝仰承天命,混一華夏;然龍馭賓天之前,所念念不忘的,仍舊是東南的倭患。」世子道:「如今仰仗聖上的洪福,艦隊僥倖忝滅了東瀛的賊寇,不可以不上告高祖在天之靈。我想,在啟程返京之前,總該在孝陵前祭祀一二才對。」
使者沉默了。
無論朝堂上爭論得多麽厲害,至今為止聖聖相因,抗倭都是絕對的政治正確,不容否認的基礎共識,尤其是在金陵,尤其是在江南——沒錯,江南可能有不少與倭人私下勾結搞走私的勢力,但卻有更多被倭寇騷擾得家破人亡的受害者,血海深仇莫可消弭,誰也不敢說個不字。
而更妙的是,在金陵祭祀高祖甚至不存在禮法上的任何阻礙。穆國公世子說得毫無差錯,高皇帝晚年的確是念念不忘於剿倭的大任,除了囑咐沿海百姓備兵防衛之外,還特意下詔褒獎抗倭的將士,即使是引車賣漿之輩,隻要能在抗倭中立有卓著功勳,亦可引入宮掖,由高皇帝當麵嘉獎。這一道詔令至今仍舊有效,即使不能覲見於生前,亦可祭拜於死後——搞幾顆人頭來拜一拜高祖,是列代皇帝都無法拒絕的政治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