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頁
被皇帝偷看心聲日誌後 作者:三傻二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歐陽進笑容滿麵,用意不言而喻。草蛇灰線,伏筆千裏。趙巨卿歐陽進等倒穆元老蟄伏如此之久,也並不隻是逍遙世外無所事事,同樣隱匿了大量的暗子,做足了充分的預備。大規模的軍事會戰中,打仗就是打的錢。隻要捏緊錢袋子,軍隊還能翻到天上去不成?
打仗,我不行;搞錢,你不行。文官們把持朝政百餘年,手腕絕不是吃素的。雖然他們不懂軍務,卻早就已經摸清了敵手可能翻盤的一切要隘,並設置下了充分的防線——雖然無法明說,但大家早有共識:如高祖太宗一樣威重令行的皇帝,是再也不能有了!
「我隱隱聽說,姓穆的小子狂妄自大,居然還在山東宣揚冠軍侯霍去病之事。真是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歐陽進冷笑:「不過他以霍去病自況,倒是正好方便下手——就算孫猴子神通廣大,莫非便能翻出朝廷的掌心了?」
自古名將以韓白衛霍著稱,但對於朝廷文官來說,冠軍侯霍去病卻比淮陰侯韓信好拿捏得多。不同於「驅市人為兵」的兵仙,冠軍侯打仗天生富貴,要強兵,要壯馬,要天下最精銳高明的騎兵,而後才能橫行漠北,所向披靡;但強兵壯馬、鎧甲糧草,哪一項不是吞金的怪獸?隻要卡住軍隊的後勤,那任憑冠軍侯全身是鐵,又能打出幾顆釘子?
這一番安排縝密周詳,由不得大家不從心底裏生出欽佩來。果然薑還是老的辣,無論穆國公世子在籌謀什麽,倒穆派的高手都已經未雨綢繆,提前堵死了所有的疏漏。仔細想來,無論怎麽來講,如今爭鬥的局勢,都是以眾老登對陣小癲公,優勢在我。
既然優勢在我,大家當然要表現表現,爭取日後論功行賞,分得高位。同樣受邀而來的某位禮部郎中便開口進言了:
「雖然穆祺已經是甕中之鱉,但到底穆國公府樹大根深,一時不好措手。下官想,是不是先將他的羽翼剪除一二,敲山震虎?」
歐陽進瞥了他一眼:
「尊駕是說?」
「下官的意識是,張太嶽這一幹人……」
此言一出,歐陽進也是微微一愣。作為元祖倒穆派,他當然記得上虞之戰前後與張太嶽等進行的那一番纏鬥。原本以為己方傾巢出動泰山壓頂,即使不能一擊中的,亦足以重傷敵手;不料新晉翰林學士張太嶽驟然殺出,長袖善舞運籌帷幄,居然堪堪和他們殺了個旗鼓相當、不了了之,搞得大家很沒有顏麵,也算結下了舊仇。
趁著優勢在我,清算清算舊仇也是應有之義。但歐陽進到底是老謀深算,並沒有立刻開口,而是舉杯啜飲,目光四下裏一掃。另一位倒穆元老刑部尚書趙巨卿坐在遠處,與他目光相觸之後,微微搖一搖頭,以口型說了一個「興」字。
到底是合作了這麽久,彼此相知默契。僅僅一個對視,歐陽進就明白了趙巨卿的意思——在編撰《興獻皇帝語錄》之後,張太嶽已經被當今飛玄真君視為了翰林院中忠誠的帝黨,獎掖有加;無憑無據貿然下手,實在有冒犯皇權的嫌疑。他們悍然圍攻穆國公世子,已經極大刺激了皇帝的權威,如果肆無忌憚擴大攻勢,恐怕會被飛玄真君視為臣下奪權的先兆。到時候至尊拚力反擊,魚死網破之下,他們絕對討不了好處。
既然《語錄》尚在,張太嶽就必須在;這一部典籍,算是保了他姓張的十幾年的安穩平靜吶。
世子已經遠去,但世子留下的《語錄》卻還在保護著他的黨羽;這一道銅牆鐵壁不可逾越,重臣們亦不能不止步。
歐陽進心中微微一嘆,隻能開口:
「此事先擱下吧,以後再說。」
·
送走赴宴勾兌的十幾位官吏後,隻有兩位倒穆派創始人歐陽進與趙巨卿留了下來,共同商議下一波攻勢,打算策動京郊致仕的官吏一同上書,再給穆祺上上壓力。
一一檢查了上書的名單之後,趙巨卿猶豫了片刻。倒穆派人才濟濟,雖然聲勢最大跳得最高的是歐陽進,但真正運籌帷幄厘定大計的卻是不粘高手趙巨卿。隻不過政爭數十日以來,他都是隱居幕後不露聲色,深諳後發製人的道家精髓。到了現在,政潮洶湧不可遏製,他似乎也該站起來一唿百應,設法摘取勝利的果實了。謀定後動,從來都是趙尚書做事的風格
……可是,可是,不知為何,大概是某種老牌官吏保守敷衍的本能作祟,隻要想到最終決戰的宏大場麵,趙尚書就總是不由自主的覺得心悸——當然,這種心悸應該是毫無來由的;他已經彌補了一切疏漏,預備下種種殺招,絕沒有對手翻身的餘地。隻是……
趙巨卿垂下了眼睛,將彈劾的名單遞了過去。
「這些老先生,就煩安公代為聯絡了。」他稱唿著歐陽進的號:「倒穆畢竟是大事,安公多多出麵,才能積攢威望,方便以後起復嘛。我這在任的官員,倒是不好隨意走動的。」
無論如何,還是遵從本心,暫且後退一步,將戰友護至身前再說吧。
思危、思變、思退,保護自身的安全,比盲目的進取可重要太多了。
·
總的來說,倒穆派的策略其實是相當穩妥而正確的。軍事的成敗與否他們無法幹涉,但隻要掐住了後勤的脖子,那什麽樣的軍隊也不可能發動戰爭。給養既然斷絕,穆國公世子的敗相就已經註定了。這是自古以文馭武的密法,容不得一個後生作妖。
打仗,我不行;搞錢,你不行。文官們把持朝政百餘年,手腕絕不是吃素的。雖然他們不懂軍務,卻早就已經摸清了敵手可能翻盤的一切要隘,並設置下了充分的防線——雖然無法明說,但大家早有共識:如高祖太宗一樣威重令行的皇帝,是再也不能有了!
「我隱隱聽說,姓穆的小子狂妄自大,居然還在山東宣揚冠軍侯霍去病之事。真是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歐陽進冷笑:「不過他以霍去病自況,倒是正好方便下手——就算孫猴子神通廣大,莫非便能翻出朝廷的掌心了?」
自古名將以韓白衛霍著稱,但對於朝廷文官來說,冠軍侯霍去病卻比淮陰侯韓信好拿捏得多。不同於「驅市人為兵」的兵仙,冠軍侯打仗天生富貴,要強兵,要壯馬,要天下最精銳高明的騎兵,而後才能橫行漠北,所向披靡;但強兵壯馬、鎧甲糧草,哪一項不是吞金的怪獸?隻要卡住軍隊的後勤,那任憑冠軍侯全身是鐵,又能打出幾顆釘子?
這一番安排縝密周詳,由不得大家不從心底裏生出欽佩來。果然薑還是老的辣,無論穆國公世子在籌謀什麽,倒穆派的高手都已經未雨綢繆,提前堵死了所有的疏漏。仔細想來,無論怎麽來講,如今爭鬥的局勢,都是以眾老登對陣小癲公,優勢在我。
既然優勢在我,大家當然要表現表現,爭取日後論功行賞,分得高位。同樣受邀而來的某位禮部郎中便開口進言了:
「雖然穆祺已經是甕中之鱉,但到底穆國公府樹大根深,一時不好措手。下官想,是不是先將他的羽翼剪除一二,敲山震虎?」
歐陽進瞥了他一眼:
「尊駕是說?」
「下官的意識是,張太嶽這一幹人……」
此言一出,歐陽進也是微微一愣。作為元祖倒穆派,他當然記得上虞之戰前後與張太嶽等進行的那一番纏鬥。原本以為己方傾巢出動泰山壓頂,即使不能一擊中的,亦足以重傷敵手;不料新晉翰林學士張太嶽驟然殺出,長袖善舞運籌帷幄,居然堪堪和他們殺了個旗鼓相當、不了了之,搞得大家很沒有顏麵,也算結下了舊仇。
趁著優勢在我,清算清算舊仇也是應有之義。但歐陽進到底是老謀深算,並沒有立刻開口,而是舉杯啜飲,目光四下裏一掃。另一位倒穆元老刑部尚書趙巨卿坐在遠處,與他目光相觸之後,微微搖一搖頭,以口型說了一個「興」字。
到底是合作了這麽久,彼此相知默契。僅僅一個對視,歐陽進就明白了趙巨卿的意思——在編撰《興獻皇帝語錄》之後,張太嶽已經被當今飛玄真君視為了翰林院中忠誠的帝黨,獎掖有加;無憑無據貿然下手,實在有冒犯皇權的嫌疑。他們悍然圍攻穆國公世子,已經極大刺激了皇帝的權威,如果肆無忌憚擴大攻勢,恐怕會被飛玄真君視為臣下奪權的先兆。到時候至尊拚力反擊,魚死網破之下,他們絕對討不了好處。
既然《語錄》尚在,張太嶽就必須在;這一部典籍,算是保了他姓張的十幾年的安穩平靜吶。
世子已經遠去,但世子留下的《語錄》卻還在保護著他的黨羽;這一道銅牆鐵壁不可逾越,重臣們亦不能不止步。
歐陽進心中微微一嘆,隻能開口:
「此事先擱下吧,以後再說。」
·
送走赴宴勾兌的十幾位官吏後,隻有兩位倒穆派創始人歐陽進與趙巨卿留了下來,共同商議下一波攻勢,打算策動京郊致仕的官吏一同上書,再給穆祺上上壓力。
一一檢查了上書的名單之後,趙巨卿猶豫了片刻。倒穆派人才濟濟,雖然聲勢最大跳得最高的是歐陽進,但真正運籌帷幄厘定大計的卻是不粘高手趙巨卿。隻不過政爭數十日以來,他都是隱居幕後不露聲色,深諳後發製人的道家精髓。到了現在,政潮洶湧不可遏製,他似乎也該站起來一唿百應,設法摘取勝利的果實了。謀定後動,從來都是趙尚書做事的風格
……可是,可是,不知為何,大概是某種老牌官吏保守敷衍的本能作祟,隻要想到最終決戰的宏大場麵,趙尚書就總是不由自主的覺得心悸——當然,這種心悸應該是毫無來由的;他已經彌補了一切疏漏,預備下種種殺招,絕沒有對手翻身的餘地。隻是……
趙巨卿垂下了眼睛,將彈劾的名單遞了過去。
「這些老先生,就煩安公代為聯絡了。」他稱唿著歐陽進的號:「倒穆畢竟是大事,安公多多出麵,才能積攢威望,方便以後起復嘛。我這在任的官員,倒是不好隨意走動的。」
無論如何,還是遵從本心,暫且後退一步,將戰友護至身前再說吧。
思危、思變、思退,保護自身的安全,比盲目的進取可重要太多了。
·
總的來說,倒穆派的策略其實是相當穩妥而正確的。軍事的成敗與否他們無法幹涉,但隻要掐住了後勤的脖子,那什麽樣的軍隊也不可能發動戰爭。給養既然斷絕,穆國公世子的敗相就已經註定了。這是自古以文馭武的密法,容不得一個後生作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