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頁
被皇帝偷看心聲日誌後 作者:三傻二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可是,正常的事情就能到處說嗎?一個世襲罔替的勛貴,給朝廷煉丹居然煉得家底精光,你這哪裏是在哭窮,分明是在打飛玄真君的臉!
真君勃然大怒,猛拍一下桌子:「胡鬧!你小子成何體統!」
怒斥過後,他忽的想起一件大事,厲聲開口:「這幾句不許記下來!」
奉命做禦前會議記錄的張翰林嚇得一個哆嗦,趕緊揮動毛筆,卻隻是在白紙上點了一點,什麽都沒有塗抹——人家張太嶽多麽聰明,在世子開始爆雷的時候就迅速停止了記錄,根本不必等皇帝吩咐。這就是頂級ssr 的眼力勁,迥非尋常卡拉米可比。這樣的貼心貼腸,誠心如意,不比儒望那個怨種高明得多?
還是自己人用著放心,誠哉斯言。
真君憤怒半晌,還是冷著臉抖了抖衣袖,施施然坐好,並沒有再開口斥罵。
政治的本質還是區分陣營。穆國公世子這番話當然狂悖混亂匪夷所思,但如果考慮到他的身份和背景,其實也不算什麽。飛玄真君隻覺得應對不佳頗為難堪,並不以為世子是蓄謀要當眾創人下自己的麵子——這就是口碑與身份的雙重作用;要是換作旁人來這麽一迴,估計蹲詔獄都是免不了的。
甚而言之,在一時的火氣平息之後,真君也漸漸察覺到了穆祺瘋話下的意思——當眾叫苦的確很不體麵,國公府也未必就真到了沒錢的地步;世子主動請纓南下,多半還是想在戰場上趁機撈一筆。國朝的慣例,臨陣克敵之後,相當一部分戰利品與俘虜是可以由高級將領自行處置的,無論或留或賣,都是極為豐厚的一筆收入。這樣一筆收入,當然可以解國公府燃眉之急,更足以讓世子動心。反之,如果皇帝要派幾個位高權重的太監隨行,那分到的利潤可就要少得多了。利益相關,也無怪乎人家要出來發這個癲。
真君有人樣的時候還是很有人樣的,從來不在銀錢上與自己人為難,更何況現在還是慷倭寇之慨。所以他略一沉吟,還是決定敲打兩句:
「你小子胡說八道,朕怎麽放心?除非安分守己,否則絕不許南下。」
這話的意思,不就是隻要安分守己,那就可以順順堂堂獨自南下麽?世子老老實實行禮答應;皇帝思來想去,卻又添了一句:
「即使南下,也絕不許隨意幹預戰事。兵兇戰危,一切都要有大將臨機應變,輪不到你這個孺子說話。此外,倭寇兇狠詭詐,不通仁義,斷不可以常理,臨敵之時,手軟不得。」
好吧這倒的確是句人話。但「手軟不得」未免也太過於兇狠淩厲,大失天子的體麵——兵者兇器,聖人不得已用之;即使不得已用兵,也該當眾表明兵戈兇險的悲哀與惶恐,留足退步的餘地;哪裏有這樣殺氣騰騰,言辭中毫不留情的?所以張太嶽都愣了一愣,鬥膽抬頭看了看皇帝。可聖上再沒有其他的表示,他也隻有老老實實記了下來,心中頗為迷惘。
……所以說,朝政這潭水就是深吶,深得神仙都摸不到底;就算當朝頂級的ssr,也隻有慢慢的學。
·
正月初五,皇帝召內閣、兵部、戶部、都督府諸長官,敲定了出兵的大計;正月初七,戚元靖即受命統領軍務,率領兩千火槍兵及重軍械輜重南下「支援」——說是支援,實際上隻是為了給山東諸地的地方官留一點麵子;這兩千火槍兵已經算是皇帝老底中的精銳,帶著這樣的精銳南下,無論官職大小,都是欽差。而皇帝捨得派出這兩千精銳,也算是豁出了老本一把梭·哈,真是擺爛十餘年罕見的魄力與果決,足以令尚存希望的大臣們欣喜鼓舞,不能自已——而且,這種魄力居然是用在折騰倭寇而非折騰修仙上,那就更讓人喜悅了。
手握這樣一支關鍵的底牌南下,戚元靖振奮之餘,更不乏惶恐;人家隻是萌新不是傻子。拿到部隊物資後稍稍在心中估算一迴,立刻就能明白這一次進軍的份量,僅僅建軍的開銷與軍費的投入,就絕對是匪夷所思的投資——可問題是,這樣一筆重大緊要的投資,期待的當然也是至關重要的迴報。自己這渾無根基籍籍無名的山野武人,這能承受起如此的期許嗎?
出於某種本能的謹慎,戚元靖一路上表現得非常小心,與兵卒同飲同食同起同臥,一應操演與戰務事必躬親,不敢有絲毫的懈怠;每逢大事小事,還都處處稟報隨行的穆國公世子,充分表達了恭順的態度。
不過,穆國公世子依然秉持了上虞時的態度,除了在火器運輸方麵的專業問題發表意見之外,其餘軍務統統是沉默對之,隻在匯報後答一個「可」字,將吉祥物的身份詮釋得非常到位,嚴謹遵從飛玄真君傳令南下時不得幹預軍務的口諭;也正因如此,軍中不知有穆而唯知有戚,權責統一軍令整肅,主將運轉起來亦如臂使指。
在軍隊即將抵達山東境內時,戚元靖卻從錦衣衛處收到了極為驚人的消息——沿海的線人一路追尋倭寇行蹤,卻發現大小船隻出沒於東南海濤之上,群聚蟻附往來如織,馬不停蹄的一路北上,兵鋒直指台州、登州;船隻數量眾多,幾乎不能計算。
這樣的匯報當然有誇大之處,但事實卻似乎無可置疑。以至於穆國公世子默默聽完匯報,居然都破例問了一句:
「倭寇都聚在一起了?」
戚元靖躬身:「是。」
真君勃然大怒,猛拍一下桌子:「胡鬧!你小子成何體統!」
怒斥過後,他忽的想起一件大事,厲聲開口:「這幾句不許記下來!」
奉命做禦前會議記錄的張翰林嚇得一個哆嗦,趕緊揮動毛筆,卻隻是在白紙上點了一點,什麽都沒有塗抹——人家張太嶽多麽聰明,在世子開始爆雷的時候就迅速停止了記錄,根本不必等皇帝吩咐。這就是頂級ssr 的眼力勁,迥非尋常卡拉米可比。這樣的貼心貼腸,誠心如意,不比儒望那個怨種高明得多?
還是自己人用著放心,誠哉斯言。
真君憤怒半晌,還是冷著臉抖了抖衣袖,施施然坐好,並沒有再開口斥罵。
政治的本質還是區分陣營。穆國公世子這番話當然狂悖混亂匪夷所思,但如果考慮到他的身份和背景,其實也不算什麽。飛玄真君隻覺得應對不佳頗為難堪,並不以為世子是蓄謀要當眾創人下自己的麵子——這就是口碑與身份的雙重作用;要是換作旁人來這麽一迴,估計蹲詔獄都是免不了的。
甚而言之,在一時的火氣平息之後,真君也漸漸察覺到了穆祺瘋話下的意思——當眾叫苦的確很不體麵,國公府也未必就真到了沒錢的地步;世子主動請纓南下,多半還是想在戰場上趁機撈一筆。國朝的慣例,臨陣克敵之後,相當一部分戰利品與俘虜是可以由高級將領自行處置的,無論或留或賣,都是極為豐厚的一筆收入。這樣一筆收入,當然可以解國公府燃眉之急,更足以讓世子動心。反之,如果皇帝要派幾個位高權重的太監隨行,那分到的利潤可就要少得多了。利益相關,也無怪乎人家要出來發這個癲。
真君有人樣的時候還是很有人樣的,從來不在銀錢上與自己人為難,更何況現在還是慷倭寇之慨。所以他略一沉吟,還是決定敲打兩句:
「你小子胡說八道,朕怎麽放心?除非安分守己,否則絕不許南下。」
這話的意思,不就是隻要安分守己,那就可以順順堂堂獨自南下麽?世子老老實實行禮答應;皇帝思來想去,卻又添了一句:
「即使南下,也絕不許隨意幹預戰事。兵兇戰危,一切都要有大將臨機應變,輪不到你這個孺子說話。此外,倭寇兇狠詭詐,不通仁義,斷不可以常理,臨敵之時,手軟不得。」
好吧這倒的確是句人話。但「手軟不得」未免也太過於兇狠淩厲,大失天子的體麵——兵者兇器,聖人不得已用之;即使不得已用兵,也該當眾表明兵戈兇險的悲哀與惶恐,留足退步的餘地;哪裏有這樣殺氣騰騰,言辭中毫不留情的?所以張太嶽都愣了一愣,鬥膽抬頭看了看皇帝。可聖上再沒有其他的表示,他也隻有老老實實記了下來,心中頗為迷惘。
……所以說,朝政這潭水就是深吶,深得神仙都摸不到底;就算當朝頂級的ssr,也隻有慢慢的學。
·
正月初五,皇帝召內閣、兵部、戶部、都督府諸長官,敲定了出兵的大計;正月初七,戚元靖即受命統領軍務,率領兩千火槍兵及重軍械輜重南下「支援」——說是支援,實際上隻是為了給山東諸地的地方官留一點麵子;這兩千火槍兵已經算是皇帝老底中的精銳,帶著這樣的精銳南下,無論官職大小,都是欽差。而皇帝捨得派出這兩千精銳,也算是豁出了老本一把梭·哈,真是擺爛十餘年罕見的魄力與果決,足以令尚存希望的大臣們欣喜鼓舞,不能自已——而且,這種魄力居然是用在折騰倭寇而非折騰修仙上,那就更讓人喜悅了。
手握這樣一支關鍵的底牌南下,戚元靖振奮之餘,更不乏惶恐;人家隻是萌新不是傻子。拿到部隊物資後稍稍在心中估算一迴,立刻就能明白這一次進軍的份量,僅僅建軍的開銷與軍費的投入,就絕對是匪夷所思的投資——可問題是,這樣一筆重大緊要的投資,期待的當然也是至關重要的迴報。自己這渾無根基籍籍無名的山野武人,這能承受起如此的期許嗎?
出於某種本能的謹慎,戚元靖一路上表現得非常小心,與兵卒同飲同食同起同臥,一應操演與戰務事必躬親,不敢有絲毫的懈怠;每逢大事小事,還都處處稟報隨行的穆國公世子,充分表達了恭順的態度。
不過,穆國公世子依然秉持了上虞時的態度,除了在火器運輸方麵的專業問題發表意見之外,其餘軍務統統是沉默對之,隻在匯報後答一個「可」字,將吉祥物的身份詮釋得非常到位,嚴謹遵從飛玄真君傳令南下時不得幹預軍務的口諭;也正因如此,軍中不知有穆而唯知有戚,權責統一軍令整肅,主將運轉起來亦如臂使指。
在軍隊即將抵達山東境內時,戚元靖卻從錦衣衛處收到了極為驚人的消息——沿海的線人一路追尋倭寇行蹤,卻發現大小船隻出沒於東南海濤之上,群聚蟻附往來如織,馬不停蹄的一路北上,兵鋒直指台州、登州;船隻數量眾多,幾乎不能計算。
這樣的匯報當然有誇大之處,但事實卻似乎無可置疑。以至於穆國公世子默默聽完匯報,居然都破例問了一句:
「倭寇都聚在一起了?」
戚元靖躬身:「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