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頁
被皇帝偷看心聲日誌後 作者:三傻二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說白了,之所以玄修練丹不問朝政,隻不過是實在卷不動之後幹脆擺爛而已。但如果不用很累很麻煩就能達成天下至尊所向披靡的結局,我們飛玄真君萬壽帝君又怎麽會不喜歡呢?
遙想太宗當年,雄姿英發,猶自要六下西洋,五伐漠北,方得辛苦克成大功,威震四夷。而飛玄真君清靜無為從容自持,談笑風生中就能底定天下,這樣的一份瀟灑自如,豈不是原邁先輩,大大的勝過他迷人的老祖宗嗎?
後代勝於前代,今人勝過前人,一代更比一代出色。這不正說明了真君治理下大安蒸蒸日上,如日未央嗎?
說實話,飛玄真君萬壽帝君的自信可能有點不足,性格也過於謙虛。在得到天書泄漏的消息之前,他還不知道自己未來會這麽偉大呢。
這意料之外的偉大當然更是意料之外的驚喜,巨大的情緒價值洶湧澎湃激烈起伏,衝擊得飛玄真君不可自抑,即使再三咬牙,也不得不露出了一抹扭曲而怪異的笑意!
——原來朕居然還有如此的潛力麽?
他就說嘛,上天造物必有用意。為何這皇位不偏不倚,不早不晚,恰恰就落到了他這個原本八竿子打不著的興獻王世子頭上?這不就是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期盼著他能開創一代盛世,創立比先祖更為輝煌的功業麽?
朕躬,有德啊!
心理需求得到空前滿足的皇帝舒服得頭皮發麻皮膚發癢,關節骨骼都泛起了鬆快的脆響——要不是現在還有宮人心腹隨時窺伺,他恐怕早就跳下蒲團煉得身形似鶴形,或者倒在床上四處翻滾,用手指甲將床單硬生生摳出大洞了!
當然,即使顧慮到外人旁觀,皇帝的臉色依舊是急劇變化難以自控,就算盡力壓製鎮定心情,也隻能勉強停留在一種似笑非笑似繃非繃的境界,仿佛下一刻就要壓製不住,放聲大笑出來。這表情如此之古怪稀奇,以至於提心弔膽窺伺在側的黃尚綱都起了滿腦子的官司:
——不是,不都說皇帝頭部的後遺症已經消失了嗎?這怎麽看著還這麽離譜了呢?
皇帝顯然不會在意大太監的心情。他咳嗽了幾聲,慢慢開口:
「你到文淵閣取一本《後漢書》來,朕要看一看。」
什麽「羅馬」他不明白,但對「大秦」還是有那麽一點印象的。聆聽天書之後,飛玄真君好奇大起,已經打算摸一摸這「羅馬」的底細了。
黃尚綱趕緊俯首答應,真君則重新閉上眼睛,再入寂滅深定之中:
【不過,雖然被視為世界歷史轉折的裏程碑之一,但長久以來,對《上虞條約》的研究是並不充分的,視角也很受局限。這在相當部分源於原始資料的匱乏——身處歷史轉折的個體並不總是能察覺到風向起伏的變化,至少在簽訂條約的當日,中葡兩國的主要參與都並沒有太看重這一場海戰的結果。葡萄牙一方的維第格拉伯爵將戰敗引以為莫大的恥辱,終身未曾提起一字;中方主持談判的海剛峰則秉持了從政以來公私分明的習慣,沒有在文集中記載交鋒的細節。所以長久以來,關於上虞條約僅存的詳細資料,居然隻有穆國公世子上陳給皇帝的《上虞奏報》。
但是吧,如果你選擇相信這一份奏報,那麽上虞條約的簽訂,其實就是「彰顯了中葡兩國源遠流長的友誼」、「帶來了一個世紀的和平」、「平等與自由的象徵」——這麽一大堆的溢美之詞,與事實不說是若合符節,至少也是毫不相幹;歷史學家們苦心孤詣去偽存真,進度緩慢也是有的。
直到一百五十年前,整理東印度公司檔案的專家們才有了意外之喜。他們從多年的廢紙中找到了前董事會主席儒望遺留的日記,而其中關於中國的部分則堪稱史學界的寶庫,在相當程度上改寫了甲寅變法之後中西交流的歷史研究。而其中,對《上虞條約》的衝擊,則是最巨大、最徹底的,幾乎完全扭轉了穆國公世子在奏報中為自己塑造的人設。
是的,雖然現在的初學者可能覺得不可思議,但在儒望日記問世之前,受《上虞奏報》的影響(僅存的隻有這麽一點資料,事實上也不能不受影響),學術界普遍認為,穆國公世子隻是談判中的邊緣人而已,他在奏報中表現得如此單純、無害、天真,完美的吻合了大眾的期待——一個涉世未深的,幼稚的,甚至有些愚蠢的貴族,完全無力左右談判的進程,隻能蜷縮在幕後圍觀交鋒,甚至有被葡萄牙人玩弄於股掌中的嫌疑——在日記出來之前,世子基本就是這麽個形象,就算有人質疑,也找不到什麽根據。
但日記完全改變了這一點;在儒望陪同參與《上虞條約》談判的十餘日中,他將幕前幕後的消息事無巨細一一記錄了下來;各種細節互相比對彼此瓜葛,揭露出了血淋淋的事實。其中關於穆國公世子的部分刺激而又敏感,以至於後世史學家甚至又戲稱《儒望日記》為《穆國公世子的雙麵人生》,兩種資料描述角度差距之大,即使現在看來也相當驚人。
至於怎麽個「雙麵人生」嘛……這裏我們可以稍舉一例——在穆國公世子的奏報中,他自己是「體貼大局」、「全力維持中葡友誼」,到了兩軍對壘的關鍵時刻,還在念念不忘的維護所謂外交的體麵,天真到近乎於迂腐;但在儒望的日記中,世子是這樣描述中葡兩國傳統友誼的:
遙想太宗當年,雄姿英發,猶自要六下西洋,五伐漠北,方得辛苦克成大功,威震四夷。而飛玄真君清靜無為從容自持,談笑風生中就能底定天下,這樣的一份瀟灑自如,豈不是原邁先輩,大大的勝過他迷人的老祖宗嗎?
後代勝於前代,今人勝過前人,一代更比一代出色。這不正說明了真君治理下大安蒸蒸日上,如日未央嗎?
說實話,飛玄真君萬壽帝君的自信可能有點不足,性格也過於謙虛。在得到天書泄漏的消息之前,他還不知道自己未來會這麽偉大呢。
這意料之外的偉大當然更是意料之外的驚喜,巨大的情緒價值洶湧澎湃激烈起伏,衝擊得飛玄真君不可自抑,即使再三咬牙,也不得不露出了一抹扭曲而怪異的笑意!
——原來朕居然還有如此的潛力麽?
他就說嘛,上天造物必有用意。為何這皇位不偏不倚,不早不晚,恰恰就落到了他這個原本八竿子打不著的興獻王世子頭上?這不就是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期盼著他能開創一代盛世,創立比先祖更為輝煌的功業麽?
朕躬,有德啊!
心理需求得到空前滿足的皇帝舒服得頭皮發麻皮膚發癢,關節骨骼都泛起了鬆快的脆響——要不是現在還有宮人心腹隨時窺伺,他恐怕早就跳下蒲團煉得身形似鶴形,或者倒在床上四處翻滾,用手指甲將床單硬生生摳出大洞了!
當然,即使顧慮到外人旁觀,皇帝的臉色依舊是急劇變化難以自控,就算盡力壓製鎮定心情,也隻能勉強停留在一種似笑非笑似繃非繃的境界,仿佛下一刻就要壓製不住,放聲大笑出來。這表情如此之古怪稀奇,以至於提心弔膽窺伺在側的黃尚綱都起了滿腦子的官司:
——不是,不都說皇帝頭部的後遺症已經消失了嗎?這怎麽看著還這麽離譜了呢?
皇帝顯然不會在意大太監的心情。他咳嗽了幾聲,慢慢開口:
「你到文淵閣取一本《後漢書》來,朕要看一看。」
什麽「羅馬」他不明白,但對「大秦」還是有那麽一點印象的。聆聽天書之後,飛玄真君好奇大起,已經打算摸一摸這「羅馬」的底細了。
黃尚綱趕緊俯首答應,真君則重新閉上眼睛,再入寂滅深定之中:
【不過,雖然被視為世界歷史轉折的裏程碑之一,但長久以來,對《上虞條約》的研究是並不充分的,視角也很受局限。這在相當部分源於原始資料的匱乏——身處歷史轉折的個體並不總是能察覺到風向起伏的變化,至少在簽訂條約的當日,中葡兩國的主要參與都並沒有太看重這一場海戰的結果。葡萄牙一方的維第格拉伯爵將戰敗引以為莫大的恥辱,終身未曾提起一字;中方主持談判的海剛峰則秉持了從政以來公私分明的習慣,沒有在文集中記載交鋒的細節。所以長久以來,關於上虞條約僅存的詳細資料,居然隻有穆國公世子上陳給皇帝的《上虞奏報》。
但是吧,如果你選擇相信這一份奏報,那麽上虞條約的簽訂,其實就是「彰顯了中葡兩國源遠流長的友誼」、「帶來了一個世紀的和平」、「平等與自由的象徵」——這麽一大堆的溢美之詞,與事實不說是若合符節,至少也是毫不相幹;歷史學家們苦心孤詣去偽存真,進度緩慢也是有的。
直到一百五十年前,整理東印度公司檔案的專家們才有了意外之喜。他們從多年的廢紙中找到了前董事會主席儒望遺留的日記,而其中關於中國的部分則堪稱史學界的寶庫,在相當程度上改寫了甲寅變法之後中西交流的歷史研究。而其中,對《上虞條約》的衝擊,則是最巨大、最徹底的,幾乎完全扭轉了穆國公世子在奏報中為自己塑造的人設。
是的,雖然現在的初學者可能覺得不可思議,但在儒望日記問世之前,受《上虞奏報》的影響(僅存的隻有這麽一點資料,事實上也不能不受影響),學術界普遍認為,穆國公世子隻是談判中的邊緣人而已,他在奏報中表現得如此單純、無害、天真,完美的吻合了大眾的期待——一個涉世未深的,幼稚的,甚至有些愚蠢的貴族,完全無力左右談判的進程,隻能蜷縮在幕後圍觀交鋒,甚至有被葡萄牙人玩弄於股掌中的嫌疑——在日記出來之前,世子基本就是這麽個形象,就算有人質疑,也找不到什麽根據。
但日記完全改變了這一點;在儒望陪同參與《上虞條約》談判的十餘日中,他將幕前幕後的消息事無巨細一一記錄了下來;各種細節互相比對彼此瓜葛,揭露出了血淋淋的事實。其中關於穆國公世子的部分刺激而又敏感,以至於後世史學家甚至又戲稱《儒望日記》為《穆國公世子的雙麵人生》,兩種資料描述角度差距之大,即使現在看來也相當驚人。
至於怎麽個「雙麵人生」嘛……這裏我們可以稍舉一例——在穆國公世子的奏報中,他自己是「體貼大局」、「全力維持中葡友誼」,到了兩軍對壘的關鍵時刻,還在念念不忘的維護所謂外交的體麵,天真到近乎於迂腐;但在儒望的日記中,世子是這樣描述中葡兩國傳統友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