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頁
被皇帝偷看心聲日誌後 作者:三傻二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不過穆祺也早有準備,穩準狠的踩中了對方的痛點——劉禮手上也是有歷史迴響的,而根據泄漏的隻言片語來看,北伐成功後的相父聲望更隆香火更甚,甚至連劉禮和他爹昭烈帝的牌位,都被供奉在了武侯祠中。
這種事往好了說叫君臣合祀,尖酸一點就叫蹭香火。活著抱人家大腿死了蹭人家香火,你們老劉家這口軟飯吃得值啊!
劉禮好歹有點羞恥心,還不敢躺下來打滾大喊相父的軟飯就是香,所以被穆祺懟了一句之後隻有閉嘴,現在都有點萎。
穆祺揮一揮手,屏幕中彈出一副新的地圖。這是他花費歷史偏差值兌換來的工業區發展圖表,以各種顏色的圓點標記出了甲寅變法之後大安國土上各類工廠數量的變更。劉禮仔細看了一迴,不覺有些詫異:
「你這個工廠的布置……」
再怎麽瓜皮,人家也是有基本的戰略目光的。如今掃一眼工廠分布範圍,立刻就能覺察出不對來。
「工業區的分布怎麽會弄成這個樣子?」劉禮皺眉道:「民用工業和兵工廠完全混在一起了,輕工業和重工業也安排得相當近;而且這個工業區的位置……」
他伸手點了一點,地圖上的經緯界限逐一消失,而各處聚集的工業區開始閃現光芒。排除地勢幹擾後形勢一目了然了,這些工業區基本都散落在經濟中心及地勢險要的要津,尤其是分布於北方的幾座大型生產基地,幾乎從南到北鎖住了京城的咽喉。
因為缺乏經驗,工業化早期的生產分布必定是相當淩亂的,能夠呈現這樣明顯的規律,肯定是有人在蓄意引導。
穆祺道:「我想,這應該是未來的我故意安排的吧。」
「為什麽?」
「當然是為了我的長遠目標了。」穆祺心平氣和:「怎麽,你覺得我辛辛苦苦發展生產力,是為了給飛玄真君服務的嗎?」
劉禮正欲開口,卻忽的打了個冷顫——他猛然記起來了,在他們這三人組當中,穆祺一向都是最極端、最癲狂、最不願意妥協的那一個。他是絕對純正的,不容絲毫懷疑的,激進派。
這種激進到不顧一切的人物,會安守本分的為一個尖刻殘酷的封建帝王服務,老老實實的締造一個虛無縹緲的所謂「變法」嗎?
……當然,對於飛玄真君來說,盛世是會有的,財富也是會有的,連無邊無際的權力也是能保持的;但是,由激進派贈送的禮物,可從來都是在暗處標好了價格喲。
第73章 謀劃
如此沉默了片刻, 劉禮喃喃開口了:
「你的計劃是什麽?」
「我也不是很清楚。」穆祺很坦誠:「說實話,你不能指望我能在現在這種局麵下運籌帷幄,提前幾十年就預定好結局。大多數時候我也是走一步看一步, 甚至要等到後世的結果展現在眼前,才能勉強猜出事情的進展……」
他敲了敲桌子,又調出來一份資料。比起啥都不懂隻會看著洋人拍馬屁然後在被褥裏扭得像條特大號蛆蠅的老登, 他這個現代人至少還知道窮根究底, 花費偏差值翻一翻這些暴論的底細。而果不其然,費神一翻後立刻就找出了華點——據這篇暴論引用的資料介紹, 那本由洋道士斯密寫成的意林風大作《中華見聞》是牆內開花牆外香, 在中原沒有激起什麽反響,但流傳到歐洲後卻大受歡迎, 直接締造出了後世赫赫有名的「自由放任學派」,主張以華為師,效法大安, 減少管製減少約束,克製權力恢復自由,「管得最少的政府才是最好的政府」。
——隻能說, 歐陸大儒也是大儒, 上頭之後小嘴叭叭的很會念經。
不過大儒的水平還是有的。斯密的原典裏對「自由放任」的論證非常粗糙,僅僅是以飛玄真君的「無為而治」作為證據。而後世的歐洲學士們就非常專業了,他們設法弄到了大安內閣的檔案, 在詳細統計後得出了一個重要的結論:雖然甲寅變法後整個國家的經濟在快速繁榮, 生產活動日益複雜,但內閣處理的公文卻並沒有明顯的變動;如果以公文的數量來衡量政府的權力, 那麽經濟發展居然並沒有導致權力的擴張——這還不能說明大安朝廷「高貴的克製」嗎?
能開宗立派的人就是不一般,你看看這反思的角度和方法, 不比純粹硬舔的低端貨色高明到不知哪裏去了?要不是身處其中明晰根底,恐怕穆祺也要被忽悠得精神錯亂。
不過沒有關係,歐陸大儒念的經準不準是一迴事,人家找出來的事實又是另一迴事。從公文數量來判斷政府權力確實是非常精妙的思路,如果變法幾十年經濟擴張十幾倍後公文數量居然沒有什麽大的變化,那隻能說明一件事——
「變法沒有觸及根本。」穆祺平靜道:「國家的製度仍然是落後、保守、腐朽的,這種草台班子一樣的朝廷根本沒有辦法處理過多的事務。它不是不想管,而是純粹的管不了,或者說根本意識不到自己要管。在朝廷有限的管轄之外,大量的經濟活動基本是在毫無約束中野蠻生長,雖然生機勃勃,但也混亂不堪……」
的確是混亂不堪,從所謂豆汁閣老的尷尬事件中就能發現端倪了——堂堂中華上國的朝廷,居然連一個最基本的合同預估都無法完成,直到糧食運到港口才後知後覺的發現倉庫不夠,不得不臨時緊急調撥;而調撥來的府庫又居然破爛成了那個樣子,存放半年不到就一爛爛一片,臭氣熏得人人慾嘔……毫無估計、毫無預期、毫無管理,和村口唱大戲的有什麽區別?
這種事往好了說叫君臣合祀,尖酸一點就叫蹭香火。活著抱人家大腿死了蹭人家香火,你們老劉家這口軟飯吃得值啊!
劉禮好歹有點羞恥心,還不敢躺下來打滾大喊相父的軟飯就是香,所以被穆祺懟了一句之後隻有閉嘴,現在都有點萎。
穆祺揮一揮手,屏幕中彈出一副新的地圖。這是他花費歷史偏差值兌換來的工業區發展圖表,以各種顏色的圓點標記出了甲寅變法之後大安國土上各類工廠數量的變更。劉禮仔細看了一迴,不覺有些詫異:
「你這個工廠的布置……」
再怎麽瓜皮,人家也是有基本的戰略目光的。如今掃一眼工廠分布範圍,立刻就能覺察出不對來。
「工業區的分布怎麽會弄成這個樣子?」劉禮皺眉道:「民用工業和兵工廠完全混在一起了,輕工業和重工業也安排得相當近;而且這個工業區的位置……」
他伸手點了一點,地圖上的經緯界限逐一消失,而各處聚集的工業區開始閃現光芒。排除地勢幹擾後形勢一目了然了,這些工業區基本都散落在經濟中心及地勢險要的要津,尤其是分布於北方的幾座大型生產基地,幾乎從南到北鎖住了京城的咽喉。
因為缺乏經驗,工業化早期的生產分布必定是相當淩亂的,能夠呈現這樣明顯的規律,肯定是有人在蓄意引導。
穆祺道:「我想,這應該是未來的我故意安排的吧。」
「為什麽?」
「當然是為了我的長遠目標了。」穆祺心平氣和:「怎麽,你覺得我辛辛苦苦發展生產力,是為了給飛玄真君服務的嗎?」
劉禮正欲開口,卻忽的打了個冷顫——他猛然記起來了,在他們這三人組當中,穆祺一向都是最極端、最癲狂、最不願意妥協的那一個。他是絕對純正的,不容絲毫懷疑的,激進派。
這種激進到不顧一切的人物,會安守本分的為一個尖刻殘酷的封建帝王服務,老老實實的締造一個虛無縹緲的所謂「變法」嗎?
……當然,對於飛玄真君來說,盛世是會有的,財富也是會有的,連無邊無際的權力也是能保持的;但是,由激進派贈送的禮物,可從來都是在暗處標好了價格喲。
第73章 謀劃
如此沉默了片刻, 劉禮喃喃開口了:
「你的計劃是什麽?」
「我也不是很清楚。」穆祺很坦誠:「說實話,你不能指望我能在現在這種局麵下運籌帷幄,提前幾十年就預定好結局。大多數時候我也是走一步看一步, 甚至要等到後世的結果展現在眼前,才能勉強猜出事情的進展……」
他敲了敲桌子,又調出來一份資料。比起啥都不懂隻會看著洋人拍馬屁然後在被褥裏扭得像條特大號蛆蠅的老登, 他這個現代人至少還知道窮根究底, 花費偏差值翻一翻這些暴論的底細。而果不其然,費神一翻後立刻就找出了華點——據這篇暴論引用的資料介紹, 那本由洋道士斯密寫成的意林風大作《中華見聞》是牆內開花牆外香, 在中原沒有激起什麽反響,但流傳到歐洲後卻大受歡迎, 直接締造出了後世赫赫有名的「自由放任學派」,主張以華為師,效法大安, 減少管製減少約束,克製權力恢復自由,「管得最少的政府才是最好的政府」。
——隻能說, 歐陸大儒也是大儒, 上頭之後小嘴叭叭的很會念經。
不過大儒的水平還是有的。斯密的原典裏對「自由放任」的論證非常粗糙,僅僅是以飛玄真君的「無為而治」作為證據。而後世的歐洲學士們就非常專業了,他們設法弄到了大安內閣的檔案, 在詳細統計後得出了一個重要的結論:雖然甲寅變法後整個國家的經濟在快速繁榮, 生產活動日益複雜,但內閣處理的公文卻並沒有明顯的變動;如果以公文的數量來衡量政府的權力, 那麽經濟發展居然並沒有導致權力的擴張——這還不能說明大安朝廷「高貴的克製」嗎?
能開宗立派的人就是不一般,你看看這反思的角度和方法, 不比純粹硬舔的低端貨色高明到不知哪裏去了?要不是身處其中明晰根底,恐怕穆祺也要被忽悠得精神錯亂。
不過沒有關係,歐陸大儒念的經準不準是一迴事,人家找出來的事實又是另一迴事。從公文數量來判斷政府權力確實是非常精妙的思路,如果變法幾十年經濟擴張十幾倍後公文數量居然沒有什麽大的變化,那隻能說明一件事——
「變法沒有觸及根本。」穆祺平靜道:「國家的製度仍然是落後、保守、腐朽的,這種草台班子一樣的朝廷根本沒有辦法處理過多的事務。它不是不想管,而是純粹的管不了,或者說根本意識不到自己要管。在朝廷有限的管轄之外,大量的經濟活動基本是在毫無約束中野蠻生長,雖然生機勃勃,但也混亂不堪……」
的確是混亂不堪,從所謂豆汁閣老的尷尬事件中就能發現端倪了——堂堂中華上國的朝廷,居然連一個最基本的合同預估都無法完成,直到糧食運到港口才後知後覺的發現倉庫不夠,不得不臨時緊急調撥;而調撥來的府庫又居然破爛成了那個樣子,存放半年不到就一爛爛一片,臭氣熏得人人慾嘔……毫無估計、毫無預期、毫無管理,和村口唱大戲的有什麽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