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頁
被皇帝偷看心聲日誌後 作者:三傻二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是老道士當著滿朝重臣的麵許諾的職權,你要是不滿意,可以到西苑去抗議嘛!
大概是早早聽聞了穆國公世子在內閣飛揚跋扈的種種惡行,即使麵對如此赤·裸裸的搶班奪權,禮部堂官依然不敢反抗,乖乖把大印和相關公文全數移交,隨後便溜之大吉,直接開擺了事。
禮部開擺,世子卻當仁不讓,拿到大印後立刻召集了負責恩榮宴的官吏,一項一項的審核流程,但越審核卻越發皺眉——恩榮宴操辦了數百次之久,各項規製早已成熟,禮部能更動的大概也隻有宴會後君臣同樂的部分。但官僚應循守舊,安排的娛樂項目也相當之無趣,不過是些雜耍、幻術(魔術)、雜劇等,反覆上演,了無新意。難怪世子大為不滿:
「聖上的口諭,是要在典禮中炫示國力,震懾蠻夷;彰顯堂堂上國的氣象。你們上一堆雜耍小曲,能彰顯個什麽?難道朝廷就靠著這些玩意兒震懾蠻夷不成?」
如今中原的外藩也是懂漢字曉漢學的,你拉一支壯馬精兵出來還能震他們一震,咿呀呀的唱幾聲頂個球用!
這一個帽子大無可大,壓得官吏們言語不得,但垂眉順目之時,神色間卻總是略有不服——當然,人家也的確應該不服。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現在京營戍衛的兵力爛成了什麽樣大家都不是不知道,你要精兵壯馬震懾蠻夷,難道禮部還能給你從太宗皇帝陵墓裏刨一支軍隊出來不成?你當這還是宣武永樂年間,本朝布狗天下所向披靡的時候呢?
——說來可笑,真要是宣武永樂時候也不用搞什麽威懾了,大安的旗幟往地上一插就是威懾。高祖太宗朝時能做大安的狗就是天下最大的榮幸,合該是倭國使節千方百計來舔禮部才是。如今卻是還要絞盡腦汁的恐嚇一個小小蠻夷,地位上真不知道差了幾等了!
一念及此,眾位勞苦功高的禮部官吏都有些不爽,忍不住悄悄的瞥大剌剌坐在正中的世子,以及世子兩邊門神一樣站著的兩個士人,心下大為腹誹:
真是勛貴出身不知天高地厚,渾然不曉得時局的艱難!
仿佛是感知到了手下的怨念,世子嘆了口氣:
「算了,我知道你們是習以為常,也難以更改了。橫豎本世子受皇命前來,就是要辦好這件差事的,如今也推不得勞苦。你們先迴家聽信吧,我先與海先生及張先生商議出個章程再說。這兩位先生都是精通藩學的專才,沒有人比他們更懂外藩事務,你們也可以不必操心了!」
此言一出,滿堂官吏的臉色立刻又變了。一上來就橫挑鼻子豎挑眼的上級當然十分可惡,但如果上級挑剔之後願意自己處理而非pua下屬,甚至還願意給下屬放個半天事假,那就是貼心貼腸,足以讓大家感激涕零的好領導了。
於是巴不得這一聲招唿,上下官吏立刻亂鬧鬧答應了下來,連連拱手謝過,迫不及待退出了大堂。不過片刻功夫,偌大殿閣內便隻剩下了怡然自得的世子,以及站立兩側,猶自懵然不知的海、張兩位「藩學專家」;至於專家麵上神情的變化,則委實精彩之至。
……在早有預料的情況下,居然還敢跟著世子出門辦事;海張兩位能遭遇這個局麵,委實也是咎由自取呢。
·
穆祺一點也不謙虛,支開禮部官吏後便將上下都換成了自己的人,隨後立刻派貼心的親隨到各國會館請人,將高麗琉球暹羅倭國交趾等等的使節統統拉了過來,算是辦了一個東亞及東南亞各國的小聚會,三湊四湊也能算個亞洲聯盟了。
作為聚會的主人,世子特意將地點安排在了穆國公府於郊外的莊園,叫人熱熱鬧鬧布置了好大一桌宴席。他一人獨占一桌,旁邊是海剛峰與張太嶽陪宴,往下則依次是各位藩國的使節與陪臣,自己高踞上首俯瞰下方,真仿佛是意氣風發春風得意,一時間真有亞洲洲長的風範。
可惜,下麵坐的是桀驁不馴的外藩,不是禮部恭敬順從的下屬。剛剛寒暄過數句之後,交趾的使節很快就站起來頂牛:
「聽說世子受命接管了外藩觀禮的事宜,我等為世子賀。不過,世子請我等前來,不知有何貴幹?往昔上國的禮部堂官辦事,可從沒有在私邸見麵的。這是否太過頭了些?」
交趾使節也不是沒有聽過穆國公世子的名聲。但他一介外臣無牽無掛,又不怕在中原的皇帝麵前丟臉,當然不必忌憚區區一個癲公。再說,禮部經驗嫻熟的堂官尚且無奈他何,何況一個初出茅廬的勛貴子弟?!因此言語之間,便極為不客氣了。
交趾素來桀驁不馴,與上國大臣件唇齒交鋒更是常有的事情,如今霸淩霸淩懵懂無知的萌新世子,也算叫他見識見識外交場合的人心險惡,免得到處發自己的勛貴脾氣,還真以為天下無人能治得了他了!
其餘的質問也就罷了,所謂「過頭」雲雲實在是無禮之至,簡直有藐視聖旨的嫌疑,。即使對外藩事務一無所知的海剛峰與張太嶽,聞之也不覺皺眉,神情微妙之至。
但世子依舊從容,隻是平靜開口:
「本人召見諸位,隻是想告知觀禮流程上的一些小小變更而已。」
聞聽「變更」二字,在場的使節都微微皺起了眉。外藩觀禮都有固定的規製,凡有更張必須提前告知,以防蠻夷無知驚嘩,這是從太宗永樂朝便有的慣例——不過嘛,單單隻看「蠻夷無知」四個字,也能知道貓膩,朝廷特意提前告知,絕不是出於什麽殷殷的體恤之情。
大概是早早聽聞了穆國公世子在內閣飛揚跋扈的種種惡行,即使麵對如此赤·裸裸的搶班奪權,禮部堂官依然不敢反抗,乖乖把大印和相關公文全數移交,隨後便溜之大吉,直接開擺了事。
禮部開擺,世子卻當仁不讓,拿到大印後立刻召集了負責恩榮宴的官吏,一項一項的審核流程,但越審核卻越發皺眉——恩榮宴操辦了數百次之久,各項規製早已成熟,禮部能更動的大概也隻有宴會後君臣同樂的部分。但官僚應循守舊,安排的娛樂項目也相當之無趣,不過是些雜耍、幻術(魔術)、雜劇等,反覆上演,了無新意。難怪世子大為不滿:
「聖上的口諭,是要在典禮中炫示國力,震懾蠻夷;彰顯堂堂上國的氣象。你們上一堆雜耍小曲,能彰顯個什麽?難道朝廷就靠著這些玩意兒震懾蠻夷不成?」
如今中原的外藩也是懂漢字曉漢學的,你拉一支壯馬精兵出來還能震他們一震,咿呀呀的唱幾聲頂個球用!
這一個帽子大無可大,壓得官吏們言語不得,但垂眉順目之時,神色間卻總是略有不服——當然,人家也的確應該不服。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現在京營戍衛的兵力爛成了什麽樣大家都不是不知道,你要精兵壯馬震懾蠻夷,難道禮部還能給你從太宗皇帝陵墓裏刨一支軍隊出來不成?你當這還是宣武永樂年間,本朝布狗天下所向披靡的時候呢?
——說來可笑,真要是宣武永樂時候也不用搞什麽威懾了,大安的旗幟往地上一插就是威懾。高祖太宗朝時能做大安的狗就是天下最大的榮幸,合該是倭國使節千方百計來舔禮部才是。如今卻是還要絞盡腦汁的恐嚇一個小小蠻夷,地位上真不知道差了幾等了!
一念及此,眾位勞苦功高的禮部官吏都有些不爽,忍不住悄悄的瞥大剌剌坐在正中的世子,以及世子兩邊門神一樣站著的兩個士人,心下大為腹誹:
真是勛貴出身不知天高地厚,渾然不曉得時局的艱難!
仿佛是感知到了手下的怨念,世子嘆了口氣:
「算了,我知道你們是習以為常,也難以更改了。橫豎本世子受皇命前來,就是要辦好這件差事的,如今也推不得勞苦。你們先迴家聽信吧,我先與海先生及張先生商議出個章程再說。這兩位先生都是精通藩學的專才,沒有人比他們更懂外藩事務,你們也可以不必操心了!」
此言一出,滿堂官吏的臉色立刻又變了。一上來就橫挑鼻子豎挑眼的上級當然十分可惡,但如果上級挑剔之後願意自己處理而非pua下屬,甚至還願意給下屬放個半天事假,那就是貼心貼腸,足以讓大家感激涕零的好領導了。
於是巴不得這一聲招唿,上下官吏立刻亂鬧鬧答應了下來,連連拱手謝過,迫不及待退出了大堂。不過片刻功夫,偌大殿閣內便隻剩下了怡然自得的世子,以及站立兩側,猶自懵然不知的海、張兩位「藩學專家」;至於專家麵上神情的變化,則委實精彩之至。
……在早有預料的情況下,居然還敢跟著世子出門辦事;海張兩位能遭遇這個局麵,委實也是咎由自取呢。
·
穆祺一點也不謙虛,支開禮部官吏後便將上下都換成了自己的人,隨後立刻派貼心的親隨到各國會館請人,將高麗琉球暹羅倭國交趾等等的使節統統拉了過來,算是辦了一個東亞及東南亞各國的小聚會,三湊四湊也能算個亞洲聯盟了。
作為聚會的主人,世子特意將地點安排在了穆國公府於郊外的莊園,叫人熱熱鬧鬧布置了好大一桌宴席。他一人獨占一桌,旁邊是海剛峰與張太嶽陪宴,往下則依次是各位藩國的使節與陪臣,自己高踞上首俯瞰下方,真仿佛是意氣風發春風得意,一時間真有亞洲洲長的風範。
可惜,下麵坐的是桀驁不馴的外藩,不是禮部恭敬順從的下屬。剛剛寒暄過數句之後,交趾的使節很快就站起來頂牛:
「聽說世子受命接管了外藩觀禮的事宜,我等為世子賀。不過,世子請我等前來,不知有何貴幹?往昔上國的禮部堂官辦事,可從沒有在私邸見麵的。這是否太過頭了些?」
交趾使節也不是沒有聽過穆國公世子的名聲。但他一介外臣無牽無掛,又不怕在中原的皇帝麵前丟臉,當然不必忌憚區區一個癲公。再說,禮部經驗嫻熟的堂官尚且無奈他何,何況一個初出茅廬的勛貴子弟?!因此言語之間,便極為不客氣了。
交趾素來桀驁不馴,與上國大臣件唇齒交鋒更是常有的事情,如今霸淩霸淩懵懂無知的萌新世子,也算叫他見識見識外交場合的人心險惡,免得到處發自己的勛貴脾氣,還真以為天下無人能治得了他了!
其餘的質問也就罷了,所謂「過頭」雲雲實在是無禮之至,簡直有藐視聖旨的嫌疑,。即使對外藩事務一無所知的海剛峰與張太嶽,聞之也不覺皺眉,神情微妙之至。
但世子依舊從容,隻是平靜開口:
「本人召見諸位,隻是想告知觀禮流程上的一些小小變更而已。」
聞聽「變更」二字,在場的使節都微微皺起了眉。外藩觀禮都有固定的規製,凡有更張必須提前告知,以防蠻夷無知驚嘩,這是從太宗永樂朝便有的慣例——不過嘛,單單隻看「蠻夷無知」四個字,也能知道貓膩,朝廷特意提前告知,絕不是出於什麽殷殷的體恤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