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頁
被皇帝偷看心聲日誌後 作者:三傻二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歸先生倒也很懂人情事故,寫散文都收著兩分筆力,甚至沒有用自己最為熟悉的題材。但還是那句話,人與人的文學天賦差得實在太大了。人家可能都沒怎麽用力,但對手卻實實在在是一敗塗地,連掙紮的餘地都沒有了。
總之,歸震川一揮而就,滿座傳看文章,一看一個不吱聲。雖然都說文無第二,但差距太大了傻子都看得出來。當著主人的麵打臉當然不好,但總不能在這麽多文人的麵前裝耳聾眼瞎,胡亂吹捧吧?
再說了,大家都是讀過書的,自然一眼就看出了眼下是什麽個局勢——這種裝x被打臉的套路,不活脫脫就是當年滕王閣序的再版麽?偏偏主人家還同樣姓閻!這種東西搞不好是要進歷史書成典故的,如今跳的太歡,是想著將來當個永垂不朽的小醜麽?
當然,區區一篇散文還不算什麽,官宦人家入仕京華,將來殿試上一決高下,還是要在策論上分勝負的。這一點就是閻家的強項,絕非尋常士人可以僭越了。
「策論就是議論時政,闡述政論,人家有個侍郎叔叔,自是大占優勢了。」穆祺還特意解釋,怕兩人心中存了些什麽:「這樣的優勢,不贏才叫奇怪。」
歸震川默然不語,海剛峰遲疑躊躇,如此沉默片刻,還是海先生小聲開口了:
「實際上,那位張太嶽也來參加文會了……」
穆祺:…………
他愕然片刻,居然情不自禁,對閻侍郎生出了一點同情。
·
閻家一口氣吃了兩發滕王閣序同版大招,閻侍郎本人如何想,外界還不得而知,但張太嶽的名聲,卻是青雲直上,在京中也流布甚廣了。
同為本朝的ssr,海剛峰就對張太嶽議政的言論印象極深,甚至能全文背誦:
「那位張先生說,如今天下多事,宗廟、倭寇、元史案,各項事端紛繁錯雜,難以決斷;但當今聖上慨然英發,卻從來不是優柔寡斷的人。雖然朝中多事,卻必定是快刀斬亂麻,在短時間內一舉定鼎,再無拖延……所以,朝中不日還會有大的風波。」
說到此處,海剛峰也有些猶豫。張太嶽在文會中論證得邏輯清晰,條條是道,由不得他不相信。但如今靜下來細細一想,還是深覺不可思議:遷太廟修元史辦海防,每一項都是千頭萬緒錯綜複雜的艱難政務,哪怕僅僅布置分派,也是莫大的工程;這樣繁重的工程,怎麽可能在倉促之間盡數決斷呢?
治大國如烹小鮮,欲速反不達……難道朝廷不明白這個道理麽?
但穆國公世子驚愕片刻,卻以極為怪異的表情緩緩點頭:
「連這一點都能猜到麽?果然是張太嶽……」
果然是國朝攝宗,三百年官場的精華凝萃,朝廷的人肉ai大模型。老道士一輩子陰陽怪氣雲山霧罩,玩的就是聖心莫測那一套。除了內閣幾個人精中的人精,恐怕連六部的堂官都摸不清聖意的底細。一個剛剛進京的士子能把皇帝的脾性看得如此透徹,這份眼光當真是老道得嚇人。
是金子哪裏都會發光,據說清流的許少湖已經在下手拉攏人才了……許閣老好見識啊!
海剛峰驚詫莫名:「真要這麽迅速麽?」
穆祺微微一笑:「陛下做事的風格就是如此。以現在的情形看,恐怕萬壽節前後就會有分曉……大約聖心別有考量吧。」
聖心有沒有考量他不知道,但從後世的考古來看,老道士的風格多半還是受了丹藥的影響。重金屬中毒引發了不可抑製的急躁與煩悶,忍耐力極速下降,行事越來越操切躁急;才有這種不顧實際,上頭硬幹,直接梭·哈的操作。
實際上,這種脾氣在後期越發明顯,以至於都被臣下摸清了套路。閆黨就經常在他服丹後送來進諫的奏疏,趁著老登藥性發作勃然大怒,框框下黑手整人。搞得朝政是烏煙瘴氣,無人敢言,直到眾怒沸騰,拱出了海剛峰這顆大雷為止。
算計了一輩子人心卻被下麵當猴子耍,這大概就是老登的福報,怪不得誰來。
不過,海剛峰當然不知道這樣不堪的緣由。他盡力去理解老登的決定,卻依舊是憂心忡忡:
「別的我也不敢議論,但海防的事情,恐怕不宜大張旗鼓吧?倭人的使節畢竟還在京中……」
倭人又不是傻的,怎麽還眼睜睜看著你籌備海防剿滅自己?狗急也會跳牆的,更何況倭寇比動物還是聰明了不少!
如今沿海空虛,要是提前引爆了禍亂,又該如何應付?
穆祺搖了搖頭,隻能噓一口氣:
「無論如何,聖上的決意是不可更改了……當然,接待倭人是我的差事,總不能真讓事情鬧到太大嘛。」
·
事情果然不出海剛峰的預料。整頓海防的消息宣揚後不過兩日的功夫,倭國使臣楠葉西忍便氣勢洶洶找上了門,麵色難看,舉止無禮,遠不是十數日前對著青詞畢恭畢敬的模樣。顯然,在東廠大肆抓捕倭人眼線、搜捕官員,皇帝又是這樣一幅強硬的麵孔;被接連刺激的使臣終於忍耐不住,決意公然試探了。
「我聽說上國正厲兵秣馬,欲圖謀我國!」他聲色俱厲:「我等恭敬朝貢,難道就換來上國這樣的對待嗎?何等背信棄義!」
正在仔細檢查公文與邸報的穆國公世子頭也不抬,隻是招手讓侍奉的僕役退下,然後才慢條斯理的開口:
總之,歸震川一揮而就,滿座傳看文章,一看一個不吱聲。雖然都說文無第二,但差距太大了傻子都看得出來。當著主人的麵打臉當然不好,但總不能在這麽多文人的麵前裝耳聾眼瞎,胡亂吹捧吧?
再說了,大家都是讀過書的,自然一眼就看出了眼下是什麽個局勢——這種裝x被打臉的套路,不活脫脫就是當年滕王閣序的再版麽?偏偏主人家還同樣姓閻!這種東西搞不好是要進歷史書成典故的,如今跳的太歡,是想著將來當個永垂不朽的小醜麽?
當然,區區一篇散文還不算什麽,官宦人家入仕京華,將來殿試上一決高下,還是要在策論上分勝負的。這一點就是閻家的強項,絕非尋常士人可以僭越了。
「策論就是議論時政,闡述政論,人家有個侍郎叔叔,自是大占優勢了。」穆祺還特意解釋,怕兩人心中存了些什麽:「這樣的優勢,不贏才叫奇怪。」
歸震川默然不語,海剛峰遲疑躊躇,如此沉默片刻,還是海先生小聲開口了:
「實際上,那位張太嶽也來參加文會了……」
穆祺:…………
他愕然片刻,居然情不自禁,對閻侍郎生出了一點同情。
·
閻家一口氣吃了兩發滕王閣序同版大招,閻侍郎本人如何想,外界還不得而知,但張太嶽的名聲,卻是青雲直上,在京中也流布甚廣了。
同為本朝的ssr,海剛峰就對張太嶽議政的言論印象極深,甚至能全文背誦:
「那位張先生說,如今天下多事,宗廟、倭寇、元史案,各項事端紛繁錯雜,難以決斷;但當今聖上慨然英發,卻從來不是優柔寡斷的人。雖然朝中多事,卻必定是快刀斬亂麻,在短時間內一舉定鼎,再無拖延……所以,朝中不日還會有大的風波。」
說到此處,海剛峰也有些猶豫。張太嶽在文會中論證得邏輯清晰,條條是道,由不得他不相信。但如今靜下來細細一想,還是深覺不可思議:遷太廟修元史辦海防,每一項都是千頭萬緒錯綜複雜的艱難政務,哪怕僅僅布置分派,也是莫大的工程;這樣繁重的工程,怎麽可能在倉促之間盡數決斷呢?
治大國如烹小鮮,欲速反不達……難道朝廷不明白這個道理麽?
但穆國公世子驚愕片刻,卻以極為怪異的表情緩緩點頭:
「連這一點都能猜到麽?果然是張太嶽……」
果然是國朝攝宗,三百年官場的精華凝萃,朝廷的人肉ai大模型。老道士一輩子陰陽怪氣雲山霧罩,玩的就是聖心莫測那一套。除了內閣幾個人精中的人精,恐怕連六部的堂官都摸不清聖意的底細。一個剛剛進京的士子能把皇帝的脾性看得如此透徹,這份眼光當真是老道得嚇人。
是金子哪裏都會發光,據說清流的許少湖已經在下手拉攏人才了……許閣老好見識啊!
海剛峰驚詫莫名:「真要這麽迅速麽?」
穆祺微微一笑:「陛下做事的風格就是如此。以現在的情形看,恐怕萬壽節前後就會有分曉……大約聖心別有考量吧。」
聖心有沒有考量他不知道,但從後世的考古來看,老道士的風格多半還是受了丹藥的影響。重金屬中毒引發了不可抑製的急躁與煩悶,忍耐力極速下降,行事越來越操切躁急;才有這種不顧實際,上頭硬幹,直接梭·哈的操作。
實際上,這種脾氣在後期越發明顯,以至於都被臣下摸清了套路。閆黨就經常在他服丹後送來進諫的奏疏,趁著老登藥性發作勃然大怒,框框下黑手整人。搞得朝政是烏煙瘴氣,無人敢言,直到眾怒沸騰,拱出了海剛峰這顆大雷為止。
算計了一輩子人心卻被下麵當猴子耍,這大概就是老登的福報,怪不得誰來。
不過,海剛峰當然不知道這樣不堪的緣由。他盡力去理解老登的決定,卻依舊是憂心忡忡:
「別的我也不敢議論,但海防的事情,恐怕不宜大張旗鼓吧?倭人的使節畢竟還在京中……」
倭人又不是傻的,怎麽還眼睜睜看著你籌備海防剿滅自己?狗急也會跳牆的,更何況倭寇比動物還是聰明了不少!
如今沿海空虛,要是提前引爆了禍亂,又該如何應付?
穆祺搖了搖頭,隻能噓一口氣:
「無論如何,聖上的決意是不可更改了……當然,接待倭人是我的差事,總不能真讓事情鬧到太大嘛。」
·
事情果然不出海剛峰的預料。整頓海防的消息宣揚後不過兩日的功夫,倭國使臣楠葉西忍便氣勢洶洶找上了門,麵色難看,舉止無禮,遠不是十數日前對著青詞畢恭畢敬的模樣。顯然,在東廠大肆抓捕倭人眼線、搜捕官員,皇帝又是這樣一幅強硬的麵孔;被接連刺激的使臣終於忍耐不住,決意公然試探了。
「我聽說上國正厲兵秣馬,欲圖謀我國!」他聲色俱厲:「我等恭敬朝貢,難道就換來上國這樣的對待嗎?何等背信棄義!」
正在仔細檢查公文與邸報的穆國公世子頭也不抬,隻是招手讓侍奉的僕役退下,然後才慢條斯理的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