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上中天,李賢站在李家的後院裏,手裏拿著一本叫《大荒經》的線裝書。
從李家宗祠那些祖傳之物裏找到算起,已經很多天了,愣是沒有從這些天書般的文字裏看出點名堂。
實實在在的字都認識,卻不知何意。
找青陽城著名的大儒解惑,滿腹經綸的夫子在一片之乎者也搖頭晃腦的話語中,也沒說清楚字字字認識,卻不解其意的《大荒經》到底說了什麽。
引經據典查閱典籍,最後也僅得出個“老夫才疏學淺,慚愧,慚愧”的結論。
此路不通,李賢也找了青陽城在練武一途頗有造詣之人。
那些人看完了《大荒經》的表現,和那幾個聞名遐邇的夫子如出一轍。
不知道,不清楚,不明白,三不政策順利實施,愁的李賢迴家的路上大罵全都是一群欺世盜名之輩。
沒路了,自己來,說不定瞎貓碰上死耗子了。
李朝歌留下的東西,看不懂也要看,有沒有用先不說,如今的他,是真的迫切需要提升自己的實力。
有比沒有強,看看沒壞處。
孫有才給石凳上的茶杯添了好幾次茶了,不打擾,不說話。老爺知道了這事,大為高興,肯讀書了,這孩子是真的想通了嗎?
李明山才不管想沒想通,能拿起書本就是好事,這功名怕是也能考個一個半個,李家多少有點錢,耗得起。
有點了煩了的李賢,將線裝書扔在桌子上,口中帶著點怒氣的說:“難道是我太笨了嗎?”
“少爺,別動氣,不早了,先休息,明天再看。”孫有才趕緊過來勸道。
李賢沒說話,徑直離去。
看書時間長了,腦袋發昏,一連好些天了,明天出去透透氣。
繁忙的逝水河也有船隻很少,過往行船大多都是遊人船隻的時節。
青陽城水路順水而下直通北陽王朝都城,大半的船隻都是載著北陽王朝急需的糧食,如今還沒到夏糧上市的時節,糧船稀少,給了遊人暢遊兩岸繁華景象的良機。
有錢人家早早定了大船小船,攜著小廝惡奴,美婢姬妾,沿江而下,兩岸景色入眼,美不勝收。
李賢所乘坐小船算不上小,躺在船頭的躺椅上,雙手枕著腦袋,碧藍天空如洗,有一絲風,偶爾掠過。
孫有才坐在船尾和搖船的船夫不遠處的地方,東看看西瞧瞧,少有的機會,讓他不放過入眼處能看到的繁華景象。
小船不起眼,船上之人,卻成了過往船隻和兩岸遊人競相討論的對象。
李賢神醫之名人盡皆知,李家這小小神醫卻閉門不見,上門的無論拿的是達官顯貴的拜帖,還是金銀珠寶,盡數原樣奉迴,沒聽人說過這位李神醫號過脈,看過病。
至於是這位李神醫浪得虛名還是等閑之人不入他高人法眼,沒人傾向於前者,實在是宋萬溪全然恢複的事實,讓人無法和浪得虛名聯係起來。
“哇,快看。”
岸上有人驚唿,隻見一道人踏水而來,腳尖輕點河麵,水波不泛,如履平地般從上百米之外,穩穩地縱身一躍,落在李賢的船頭。
小小船隻晃了一下,還以為撞船了的李賢,坐起來,抬眼處,便是眼前陌生道人,
道人並無兇險之意,再者方外之人,行走江湖,豈能如江洋大盜一般拔劍便殺,饒是如此,李賢也被嚇得不輕。
從躺椅上站起來,拱拱手施了一禮:“這位道長,難道有此雅興,不嫌棄我這一葉小船,共賞兩岸風景?”
“貧道走遍三山五嶽,名山大河也是足跡遍布,區區逝水河焉能入我之眼,如此風光實在談不上風景。”道人劍不離手,話也是那般硬氣,既沒有共賞一江綠水的興致,也沒有為難這個年輕後輩的想法。
“既如此,這位道長難不成還是來找我這年輕小輩的不成?”
“確實是來找你。”道人一揮手,冷冽道:“繁文縟節就不必了,坐下說話便是。年輕人你大可放寬心,道門之人大多與世無爭,況且我與你也無冤無仇,犯不著在這眾目睽睽之下和你動手。幾句話說完,貧道自會離去。”
和李賢預估不差,哪有一上來就打打殺殺的道人。
孫有才鬆了口氣,意外徒生,原本還以為來者不善,卻不想這道人縱然“冷”了點,也不至於在逝水河上幹出貽笑大方之事。
咱家少爺名聲是有,處處樹敵那是沒有的事,此實力不俗之道人,也犯不著在武道一途並不精通的少爺身上揚名立萬。
船夫五十多歲,眼瞅著一場風波平息,今日安心的把錢賺了,手握船槳,目不斜視的幹著自己的本職工作,再不往這邊看一眼。
李賢複又坐下,興致減了大半,也不知道這哪裏冒出來的道士,和自己有什麽好談的。
任憑河風吹起衣衫,道人看了眼逝水河上百舸爭流的場麵,望向前方的動作沒有變過,聲音沉鬱的道:“李公子近來名揚四方之事,我素有所知。這小小青陽城前有李朝歌縱橫天下,也算得上人傑地靈之地,出一兩個天賦異稟之人,也屬平常之事。可貧道思來想去,李公子揚名之事,諸多疑點至今不明;隻好唐突上船,問個明白。若有打擾的地方,還望李公子海涵。”
原來這方外之人的道長好奇心也是這般的重,什麽看破紅塵,追求大道,估計也是說說而已。
好在態度很好,讓李賢原本還有的厭惡也消泯了幾分。
“道長客氣了,你有問題盡管說,在下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道人一點沒客氣,直接道:“玉簫聲聲,牡丹花開,妖狼伏地,宋家解毒,這些都是真事嗎?”
“我說真的,你未必信;我說假的,也未必能消除你的疑慮。大多時候,很多人相信的隻是自己願意相信的而已。真真假假存乎於心,信則有,不信則無;如果還是有疑慮,隻能自己去求得答案,也算是了卻心願了。”任何人問他,他都會這麽迴答,愛信不信,不信拉倒,把你慣的。
信的人,怎麽都會信;不信的人怎麽都不信;自己說的有何用,這道長怕是糊塗了吧,何必多此一舉的問呢。
從李家宗祠那些祖傳之物裏找到算起,已經很多天了,愣是沒有從這些天書般的文字裏看出點名堂。
實實在在的字都認識,卻不知何意。
找青陽城著名的大儒解惑,滿腹經綸的夫子在一片之乎者也搖頭晃腦的話語中,也沒說清楚字字字認識,卻不解其意的《大荒經》到底說了什麽。
引經據典查閱典籍,最後也僅得出個“老夫才疏學淺,慚愧,慚愧”的結論。
此路不通,李賢也找了青陽城在練武一途頗有造詣之人。
那些人看完了《大荒經》的表現,和那幾個聞名遐邇的夫子如出一轍。
不知道,不清楚,不明白,三不政策順利實施,愁的李賢迴家的路上大罵全都是一群欺世盜名之輩。
沒路了,自己來,說不定瞎貓碰上死耗子了。
李朝歌留下的東西,看不懂也要看,有沒有用先不說,如今的他,是真的迫切需要提升自己的實力。
有比沒有強,看看沒壞處。
孫有才給石凳上的茶杯添了好幾次茶了,不打擾,不說話。老爺知道了這事,大為高興,肯讀書了,這孩子是真的想通了嗎?
李明山才不管想沒想通,能拿起書本就是好事,這功名怕是也能考個一個半個,李家多少有點錢,耗得起。
有點了煩了的李賢,將線裝書扔在桌子上,口中帶著點怒氣的說:“難道是我太笨了嗎?”
“少爺,別動氣,不早了,先休息,明天再看。”孫有才趕緊過來勸道。
李賢沒說話,徑直離去。
看書時間長了,腦袋發昏,一連好些天了,明天出去透透氣。
繁忙的逝水河也有船隻很少,過往行船大多都是遊人船隻的時節。
青陽城水路順水而下直通北陽王朝都城,大半的船隻都是載著北陽王朝急需的糧食,如今還沒到夏糧上市的時節,糧船稀少,給了遊人暢遊兩岸繁華景象的良機。
有錢人家早早定了大船小船,攜著小廝惡奴,美婢姬妾,沿江而下,兩岸景色入眼,美不勝收。
李賢所乘坐小船算不上小,躺在船頭的躺椅上,雙手枕著腦袋,碧藍天空如洗,有一絲風,偶爾掠過。
孫有才坐在船尾和搖船的船夫不遠處的地方,東看看西瞧瞧,少有的機會,讓他不放過入眼處能看到的繁華景象。
小船不起眼,船上之人,卻成了過往船隻和兩岸遊人競相討論的對象。
李賢神醫之名人盡皆知,李家這小小神醫卻閉門不見,上門的無論拿的是達官顯貴的拜帖,還是金銀珠寶,盡數原樣奉迴,沒聽人說過這位李神醫號過脈,看過病。
至於是這位李神醫浪得虛名還是等閑之人不入他高人法眼,沒人傾向於前者,實在是宋萬溪全然恢複的事實,讓人無法和浪得虛名聯係起來。
“哇,快看。”
岸上有人驚唿,隻見一道人踏水而來,腳尖輕點河麵,水波不泛,如履平地般從上百米之外,穩穩地縱身一躍,落在李賢的船頭。
小小船隻晃了一下,還以為撞船了的李賢,坐起來,抬眼處,便是眼前陌生道人,
道人並無兇險之意,再者方外之人,行走江湖,豈能如江洋大盜一般拔劍便殺,饒是如此,李賢也被嚇得不輕。
從躺椅上站起來,拱拱手施了一禮:“這位道長,難道有此雅興,不嫌棄我這一葉小船,共賞兩岸風景?”
“貧道走遍三山五嶽,名山大河也是足跡遍布,區區逝水河焉能入我之眼,如此風光實在談不上風景。”道人劍不離手,話也是那般硬氣,既沒有共賞一江綠水的興致,也沒有為難這個年輕後輩的想法。
“既如此,這位道長難不成還是來找我這年輕小輩的不成?”
“確實是來找你。”道人一揮手,冷冽道:“繁文縟節就不必了,坐下說話便是。年輕人你大可放寬心,道門之人大多與世無爭,況且我與你也無冤無仇,犯不著在這眾目睽睽之下和你動手。幾句話說完,貧道自會離去。”
和李賢預估不差,哪有一上來就打打殺殺的道人。
孫有才鬆了口氣,意外徒生,原本還以為來者不善,卻不想這道人縱然“冷”了點,也不至於在逝水河上幹出貽笑大方之事。
咱家少爺名聲是有,處處樹敵那是沒有的事,此實力不俗之道人,也犯不著在武道一途並不精通的少爺身上揚名立萬。
船夫五十多歲,眼瞅著一場風波平息,今日安心的把錢賺了,手握船槳,目不斜視的幹著自己的本職工作,再不往這邊看一眼。
李賢複又坐下,興致減了大半,也不知道這哪裏冒出來的道士,和自己有什麽好談的。
任憑河風吹起衣衫,道人看了眼逝水河上百舸爭流的場麵,望向前方的動作沒有變過,聲音沉鬱的道:“李公子近來名揚四方之事,我素有所知。這小小青陽城前有李朝歌縱橫天下,也算得上人傑地靈之地,出一兩個天賦異稟之人,也屬平常之事。可貧道思來想去,李公子揚名之事,諸多疑點至今不明;隻好唐突上船,問個明白。若有打擾的地方,還望李公子海涵。”
原來這方外之人的道長好奇心也是這般的重,什麽看破紅塵,追求大道,估計也是說說而已。
好在態度很好,讓李賢原本還有的厭惡也消泯了幾分。
“道長客氣了,你有問題盡管說,在下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道人一點沒客氣,直接道:“玉簫聲聲,牡丹花開,妖狼伏地,宋家解毒,這些都是真事嗎?”
“我說真的,你未必信;我說假的,也未必能消除你的疑慮。大多時候,很多人相信的隻是自己願意相信的而已。真真假假存乎於心,信則有,不信則無;如果還是有疑慮,隻能自己去求得答案,也算是了卻心願了。”任何人問他,他都會這麽迴答,愛信不信,不信拉倒,把你慣的。
信的人,怎麽都會信;不信的人怎麽都不信;自己說的有何用,這道長怕是糊塗了吧,何必多此一舉的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