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無所謂,端起茶來一飲而盡。
景平笑著又給他續一杯,將自己的寬座讓了:「楊大哥這邊坐,一路趕迴來餓了吧,我去張羅點吃的,你們先聊。」
說完,很有眼力價兒地迴避了。
楊徐目露笑意看景平離開,跟著正襟危坐凜聲道:「王爺恕罪,卑職行蹤暴露了。」
自趙晟遇刺之後,楊徐就被李爻留在幽州,暗查刺客、山匪的底細,時間一晃快對頭年了,收效甚微。
這事早在官麵上不知過了多少輪,就連被招安的山匪都讓皇上悉數坑殺,看似是斬草除根端幹淨了。
可李爻派去的避役們查到那些被坑殺的山匪都是嘍囉。其中很多人的妻小還在村鎮中正常過活,他們是日子實在過不下去,才做出占山為王、落草為寇的行徑。眼見「誠心招安」趕快降了,不想落得慘死的下場。
拖家帶口的勞苦人多是不會輕易去做滅九族的大案。
這道理至今沒人在禦前挑明,但大夥兒都知道——匪首沒找到。
楊徐稱見到莊別留多次親自帶官軍上山,犁地似的搜,毫無收效。
他懷疑他們官匪勾結。
無奈莊別留本人極為謹慎。以楊徐的身手,幾次盯梢都險些被發現,楊徐惦記李爻要他謹慎為上,幹脆在府衙門口戳攤兒,賣了半年的炊餅。
結果正事進展緩慢,他餅倒是賣得不錯。衙門口全都混了臉熟。
但無論是誰,夜路走多了,總有忘念經的時候。
就在前兩天黎明時分,楊徐出攤兒烙好第一鍋餅,鋪麵上就來了個夜行客,扔下幾個大子兒要兩個熱餅夾蛋。
楊徐吆喝一聲「好嘞」,手裏忙活,順便抬眼看人。
二人目光對上,都是一愣。
跟著各自懷揣著疑慮,裝作無事發生——楊徐見過那人,又想不起在哪見過,對方似乎也如此。
半日之後,他記起來了:那人是左相蘇禾身邊的侍衛!
他為何到此地來?
事情越想越不對,他擔心暴露,攤兒也不要了,一路快馬加鞭往都城趕迴來。
饒是如此,路上依舊遇到了「山匪」伏擊,好在自身武藝不俗,算有驚無險。
楊徐說到這,揭開衣袖。他左臂上纏著白帛,滲出殷紅。
李爻心底生出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緊迫感,像大暴雨來臨前的死寂,惹人心慌。
而他慣於獨自消化慌亂,在楊徐肩上穩穩一按:「一會兒先把傷處理好,不要迴內侍庭報導。今日歇在我府上,天亮之後我尋個更安全的地方,你暫時不要露麵。」
事實證明,李爻確實比滾蛋敏銳,對危機有絕對的敏感。
三日之後的大朝上,幽州傳來一道急奏。
八百裏加急的文書直接殿呈。
趙晟沒什麽精神地拆開看,看到一半眉毛立起來了。
尚書令知道定然不是好事,但他身居其位,硬著頭皮道:「不知有何可為陛下分憂?」
趙晟將奏書扔給樊星:「給他們說說!」
樊星小心翼翼,拿起來看,見這奏書是幽州刺史莊別留髮來的,寫了三件事。
第一件,幽州流民迴鄉,不知因何而起,近日私下言論頗有燥亂之意,多言說老天不給百姓好日子,輿言、亂象該如何引導應對,請陛下示下安排;
第二件,蒙兀內政分裂,主戰老將病重,可汗主和,且主戰的沒有主和的嘴皮子利索,連原先支持與南晉繼續開戰的大汗也被消磨了戰意。聽說老將為此心急得不行,要撐病立下軍令狀攻打燕北關。而主和一派聽聞南晉大舉徵兵,生怕偷雞不成蝕把米,索性將此消息傳來,同時向南晉借兵十萬,意圖自行平定內亂,承諾事成之後雙方各自安治。
頭一條趙晟沒有新招,無非是給個棗打三巴掌的路數;
至於第二條,荒謬至極!簡直天大的笑話!你們關門打架,要我的人陪葬?趙晟理都沒理。
讓趙晟眉毛立正的是最後一條。
莊別留稱,聖上幽州遇刺,讓他夙夜難安,明察暗訪多日,查得事情是朝中有內應——內侍庭護衛楊徐暗中與山匪勾連,幾日前被發現後慌忙逃竄。
景平聽到這,垂著眼睛眸色深沉地想:自沈沖提醒至今已經大半年了,晏初一直想要撫平波瀾、不忍見爺爺駐守的舊地塗炭,看來蒼天終歸不眷顧。大亂將來……於我的算計倒也並非壞事。
而李爻則是暗罵:倒打一耙,來得真快。
楊徐是受他差遣留在幽州暗查謀刺之事,皇上知道。
莊別留說楊徐勾連山匪,更不如直接說他李爻要忤逆謀反!
功成不得身退,早晚被扣上謀反的帽子挨一刀。
那倒黴催的免死鐵券打的鐲子都救不了。
眼下隻看趙晟怎麽想。他若當眾袒護一句「是朕讓楊徐留下的」,這事可以立刻翻篇。
可是……
「莊卿此信何意,朕有點不明白,哪位愛卿能給朕解惑?」趙晟坐在殿上,他無論與李爻有何猜忌齟齬,手上還總是撚著曾贈對方的腰佩。
殿上安寂一片,沒人接話。
景平把算計歸迴當下,站在李爻側後方已經懶得憤怒了,出列道:「陛下,微臣替王爺心生悲涼。」
趙晟眼角一抽,他當然聽到過流言蜚語,說李爻與這小徒孫關係並非單純。
景平笑著又給他續一杯,將自己的寬座讓了:「楊大哥這邊坐,一路趕迴來餓了吧,我去張羅點吃的,你們先聊。」
說完,很有眼力價兒地迴避了。
楊徐目露笑意看景平離開,跟著正襟危坐凜聲道:「王爺恕罪,卑職行蹤暴露了。」
自趙晟遇刺之後,楊徐就被李爻留在幽州,暗查刺客、山匪的底細,時間一晃快對頭年了,收效甚微。
這事早在官麵上不知過了多少輪,就連被招安的山匪都讓皇上悉數坑殺,看似是斬草除根端幹淨了。
可李爻派去的避役們查到那些被坑殺的山匪都是嘍囉。其中很多人的妻小還在村鎮中正常過活,他們是日子實在過不下去,才做出占山為王、落草為寇的行徑。眼見「誠心招安」趕快降了,不想落得慘死的下場。
拖家帶口的勞苦人多是不會輕易去做滅九族的大案。
這道理至今沒人在禦前挑明,但大夥兒都知道——匪首沒找到。
楊徐稱見到莊別留多次親自帶官軍上山,犁地似的搜,毫無收效。
他懷疑他們官匪勾結。
無奈莊別留本人極為謹慎。以楊徐的身手,幾次盯梢都險些被發現,楊徐惦記李爻要他謹慎為上,幹脆在府衙門口戳攤兒,賣了半年的炊餅。
結果正事進展緩慢,他餅倒是賣得不錯。衙門口全都混了臉熟。
但無論是誰,夜路走多了,總有忘念經的時候。
就在前兩天黎明時分,楊徐出攤兒烙好第一鍋餅,鋪麵上就來了個夜行客,扔下幾個大子兒要兩個熱餅夾蛋。
楊徐吆喝一聲「好嘞」,手裏忙活,順便抬眼看人。
二人目光對上,都是一愣。
跟著各自懷揣著疑慮,裝作無事發生——楊徐見過那人,又想不起在哪見過,對方似乎也如此。
半日之後,他記起來了:那人是左相蘇禾身邊的侍衛!
他為何到此地來?
事情越想越不對,他擔心暴露,攤兒也不要了,一路快馬加鞭往都城趕迴來。
饒是如此,路上依舊遇到了「山匪」伏擊,好在自身武藝不俗,算有驚無險。
楊徐說到這,揭開衣袖。他左臂上纏著白帛,滲出殷紅。
李爻心底生出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緊迫感,像大暴雨來臨前的死寂,惹人心慌。
而他慣於獨自消化慌亂,在楊徐肩上穩穩一按:「一會兒先把傷處理好,不要迴內侍庭報導。今日歇在我府上,天亮之後我尋個更安全的地方,你暫時不要露麵。」
事實證明,李爻確實比滾蛋敏銳,對危機有絕對的敏感。
三日之後的大朝上,幽州傳來一道急奏。
八百裏加急的文書直接殿呈。
趙晟沒什麽精神地拆開看,看到一半眉毛立起來了。
尚書令知道定然不是好事,但他身居其位,硬著頭皮道:「不知有何可為陛下分憂?」
趙晟將奏書扔給樊星:「給他們說說!」
樊星小心翼翼,拿起來看,見這奏書是幽州刺史莊別留髮來的,寫了三件事。
第一件,幽州流民迴鄉,不知因何而起,近日私下言論頗有燥亂之意,多言說老天不給百姓好日子,輿言、亂象該如何引導應對,請陛下示下安排;
第二件,蒙兀內政分裂,主戰老將病重,可汗主和,且主戰的沒有主和的嘴皮子利索,連原先支持與南晉繼續開戰的大汗也被消磨了戰意。聽說老將為此心急得不行,要撐病立下軍令狀攻打燕北關。而主和一派聽聞南晉大舉徵兵,生怕偷雞不成蝕把米,索性將此消息傳來,同時向南晉借兵十萬,意圖自行平定內亂,承諾事成之後雙方各自安治。
頭一條趙晟沒有新招,無非是給個棗打三巴掌的路數;
至於第二條,荒謬至極!簡直天大的笑話!你們關門打架,要我的人陪葬?趙晟理都沒理。
讓趙晟眉毛立正的是最後一條。
莊別留稱,聖上幽州遇刺,讓他夙夜難安,明察暗訪多日,查得事情是朝中有內應——內侍庭護衛楊徐暗中與山匪勾連,幾日前被發現後慌忙逃竄。
景平聽到這,垂著眼睛眸色深沉地想:自沈沖提醒至今已經大半年了,晏初一直想要撫平波瀾、不忍見爺爺駐守的舊地塗炭,看來蒼天終歸不眷顧。大亂將來……於我的算計倒也並非壞事。
而李爻則是暗罵:倒打一耙,來得真快。
楊徐是受他差遣留在幽州暗查謀刺之事,皇上知道。
莊別留說楊徐勾連山匪,更不如直接說他李爻要忤逆謀反!
功成不得身退,早晚被扣上謀反的帽子挨一刀。
那倒黴催的免死鐵券打的鐲子都救不了。
眼下隻看趙晟怎麽想。他若當眾袒護一句「是朕讓楊徐留下的」,這事可以立刻翻篇。
可是……
「莊卿此信何意,朕有點不明白,哪位愛卿能給朕解惑?」趙晟坐在殿上,他無論與李爻有何猜忌齟齬,手上還總是撚著曾贈對方的腰佩。
殿上安寂一片,沒人接話。
景平把算計歸迴當下,站在李爻側後方已經懶得憤怒了,出列道:「陛下,微臣替王爺心生悲涼。」
趙晟眼角一抽,他當然聽到過流言蜚語,說李爻與這小徒孫關係並非單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