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聞公公養病多時。」
稟祿:「勞王爺掛記,奴才已無大礙。」
掛不掛記的都是場麵話,彼此心知肚明。內廷執行的那場杖刑摁不住風聲,皇後盛怒,嚴懲護主不周的奴才。芻狗之流仗勢已久,能扼下勢頭,朝廷內外頗多慶幸言語。
殊不知宦官把控宮闈,一手遮天,正是壓垮前朝江山的最後一根稻草。文官恥於將大朔如今擬作前朝當時,也不得不引以為鑑。尤其這兩年,攝政王為女,所見局限,最易偏聽偏信。
以禦史、翰林學士為首的一批文官未雨綢繆,隔三岔五便寫出長篇大論,念到鳳丹堇耳朵長繭子。論功將付書玉抬舉到昭清殿前,一則是因大司徒犯錯不至貶謫,到底被削不少親信官職,鳳丹堇不能把這批世家老臣得罪得太徹底。二則就是用來分出職權,堵住悠悠眾口。
堵不住。
內監無權頂不破天,得權便往奸佞。這些年稟祿設私獄刑罰,內廷上下唯他馬首是瞻,種種劣跡已然成為言官的眼中釘肉中刺。從前滴水不漏,現在有錯可循,即要搶機削他氣焰,削下馬來。
「大司馬舉證鄧僉串通夷狄細作刺殺,是大義滅親,更是光明磊落。大司馬戎馬出身,自先帝在時鞠躬盡瘁,有目共睹。即便有攘敵平亂之功,也深知難脫嫌疑,便閉門不出,請刑部清查。」禦史大夫雙手持笏,聲音朗朗,「臣以為,所有與祭壇相關嫌疑人等,都應按此章程辦事!」
「臣附議!」禮部尚書越眾而出,「祭壇守備是鄧僉瀆職之失,放細作行刺。可祭文擺放護送是司禮監督管。送祭文的太監死了,刺客頂替,竟無一人察覺。究竟是這麽多人都瞎了眼,還是共犯一麵之詞!」
不少人從笏板上邊覷攝政王方向,再看她階下的稟祿。
「祭祀過去近一月,鄧僉為首的賊人已然論罪押上斷頭台,而你們今日才發現還有疑犯未抓。」鳳丹堇平鋪直敘道,「眾卿家,說的是這個意思嗎?」
禦史跪下,「臣愚鈍。驚聞罪人薛懷明貪汙勾結,牽涉重大,不敢擅自另論其它,打草驚蛇。可賊人氣焰日盛,萬萬不可再姑息下去。」
翰林大學士緊隨出列:「朝臣居前,內患難諫。三公既為表率肅清朝野,宮闈之內卻有奸佞矇混君聽。臣要參掌事太監稟祿,數年來行事無章,擅權僭越。屢犯私開刑獄、屈打成招、蔑視律法等數條罪名!」
殿中其餘官員閉口不言,靜到蹊蹺。今安看向半幅垂簾後的攝政王,女子金釵麵容俱藏屏障後,什麽也看不清。
目光往下,稟祿已經跪地磕頭,「奴才有罪。奴才罰的隻有宮人違令犯錯,一應口供證詞也都遞過刑部交底,再呈殿下,從不敢逾越律法——」
「大膽閹人,昭清殿前豈有你開口狡辯的資格!」禦史大夫並指斥罵,「就算祭祀之亂沒有你參與其中。當年陛下遇刺,抓住的夷狄細作也是死在你手上,這才斷了追查下去的線索。都說你禦前救駕有功,你若問心無愧,敢不敢往刑獄走一遭,證明你的清白!」
沸水入滾油,殿中轟一聲炸開,喧譁盤旋而上。若禦史大夫言下之意是真,救駕之人亦是刺殺同謀。罪大惡極,罪不可赦。
高台靜默的垂簾驟起波瀾,數本奏疏砸地,扼停群臣議論。
「卿家慎言。」垂簾猶自振盪,縫隙裏漏出一點紅唇角,鳳丹堇開口,「當日宴上情急萬分,是稟祿捨命救駕!過錯是過錯,功勞是功勞。禦史將二者混為一談,說救駕殺敵是錯,難道要任由那夷狄人刺殺成功,毀我大朔社稷嗎?」
禦史大夫顫顫再跪:「臣萬萬不敢,殿下——」
「薛主事請命之時,攝政王嚴禁將昭清殿治成一言堂,言猶在耳。」禮部尚書上前兩步,高聲道,「禦史大人口快生亂,可掌事內監乃是殿下心腹,誰人不知。權宦之禍前朝為鑑,殿下若罔顧蹊蹺,連調查首肯都不應,豈非叫我等寒心,又怎能於朝野之上服眾?」
禦史大夫解下官帽,伏地叩首:「臣願證天理昭昭,請攝政王下令徹查司禮監。」
底下一眾老臣烏泱泱跪倒一片,齊聲高唿。
世家樑柱在劇變的浪潮中發出慘叫,多年同僚或貶或禁,或已淪為不可赦的罪人。燒斷繩索的鍘刀落到後脖子根,動輒身首異處。物傷其類的恐懼叫囂著,他們將矛頭指去當權者,要掀翻遲早砍向自己的斷頭台。
「臣有事啟奏。」大理寺少卿持笏於頂,迎著縱列兩旁盯來的目光向前,「大理寺奉命徹查夷狄刺禍,偶然得到人證。該人曾在掌事太監稟祿城外私宅中,與其密謀刺殺,以救駕名掙榮華富貴。事後稟祿意欲殺人封口,該人僥倖重傷逃脫。昨夜已從魯番州內返迴,如今就等在殿外,聽攝政王宣召。」
一剎靜,一剎沸反盈天。眾目睽睽下,垂簾一片死寂。
第149章 見天光(二)
「……他已經走上昭清殿,皇帝授予他傳宣之權。沒有刺殺這一出,他照樣榮華富貴享用不盡,何必畫蛇添足?」
今日昭清殿上的大戲不用敲鑼打鼓,王都城已然甚囂塵上。燕故一喬裝從定欒王府後門下轎,直奔靜室。
進門席簾被來人大袖掃得動盪不止,燕故一疾步走到今安案前,沉聲道:「王爺,是李代桃僵。」
今安正坐案後的蒲團上烹茶,銀鉗撿著燒紅的炭塊扔進爐中,猩紅火光滋滋。她半束著發,常服軟袖蓋上手背,濾進簾縫的日光鋪一身明明暗暗。今安專注眼前的茶湯,問:「李是誰,桃又是誰?」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稟祿:「勞王爺掛記,奴才已無大礙。」
掛不掛記的都是場麵話,彼此心知肚明。內廷執行的那場杖刑摁不住風聲,皇後盛怒,嚴懲護主不周的奴才。芻狗之流仗勢已久,能扼下勢頭,朝廷內外頗多慶幸言語。
殊不知宦官把控宮闈,一手遮天,正是壓垮前朝江山的最後一根稻草。文官恥於將大朔如今擬作前朝當時,也不得不引以為鑑。尤其這兩年,攝政王為女,所見局限,最易偏聽偏信。
以禦史、翰林學士為首的一批文官未雨綢繆,隔三岔五便寫出長篇大論,念到鳳丹堇耳朵長繭子。論功將付書玉抬舉到昭清殿前,一則是因大司徒犯錯不至貶謫,到底被削不少親信官職,鳳丹堇不能把這批世家老臣得罪得太徹底。二則就是用來分出職權,堵住悠悠眾口。
堵不住。
內監無權頂不破天,得權便往奸佞。這些年稟祿設私獄刑罰,內廷上下唯他馬首是瞻,種種劣跡已然成為言官的眼中釘肉中刺。從前滴水不漏,現在有錯可循,即要搶機削他氣焰,削下馬來。
「大司馬舉證鄧僉串通夷狄細作刺殺,是大義滅親,更是光明磊落。大司馬戎馬出身,自先帝在時鞠躬盡瘁,有目共睹。即便有攘敵平亂之功,也深知難脫嫌疑,便閉門不出,請刑部清查。」禦史大夫雙手持笏,聲音朗朗,「臣以為,所有與祭壇相關嫌疑人等,都應按此章程辦事!」
「臣附議!」禮部尚書越眾而出,「祭壇守備是鄧僉瀆職之失,放細作行刺。可祭文擺放護送是司禮監督管。送祭文的太監死了,刺客頂替,竟無一人察覺。究竟是這麽多人都瞎了眼,還是共犯一麵之詞!」
不少人從笏板上邊覷攝政王方向,再看她階下的稟祿。
「祭祀過去近一月,鄧僉為首的賊人已然論罪押上斷頭台,而你們今日才發現還有疑犯未抓。」鳳丹堇平鋪直敘道,「眾卿家,說的是這個意思嗎?」
禦史跪下,「臣愚鈍。驚聞罪人薛懷明貪汙勾結,牽涉重大,不敢擅自另論其它,打草驚蛇。可賊人氣焰日盛,萬萬不可再姑息下去。」
翰林大學士緊隨出列:「朝臣居前,內患難諫。三公既為表率肅清朝野,宮闈之內卻有奸佞矇混君聽。臣要參掌事太監稟祿,數年來行事無章,擅權僭越。屢犯私開刑獄、屈打成招、蔑視律法等數條罪名!」
殿中其餘官員閉口不言,靜到蹊蹺。今安看向半幅垂簾後的攝政王,女子金釵麵容俱藏屏障後,什麽也看不清。
目光往下,稟祿已經跪地磕頭,「奴才有罪。奴才罰的隻有宮人違令犯錯,一應口供證詞也都遞過刑部交底,再呈殿下,從不敢逾越律法——」
「大膽閹人,昭清殿前豈有你開口狡辯的資格!」禦史大夫並指斥罵,「就算祭祀之亂沒有你參與其中。當年陛下遇刺,抓住的夷狄細作也是死在你手上,這才斷了追查下去的線索。都說你禦前救駕有功,你若問心無愧,敢不敢往刑獄走一遭,證明你的清白!」
沸水入滾油,殿中轟一聲炸開,喧譁盤旋而上。若禦史大夫言下之意是真,救駕之人亦是刺殺同謀。罪大惡極,罪不可赦。
高台靜默的垂簾驟起波瀾,數本奏疏砸地,扼停群臣議論。
「卿家慎言。」垂簾猶自振盪,縫隙裏漏出一點紅唇角,鳳丹堇開口,「當日宴上情急萬分,是稟祿捨命救駕!過錯是過錯,功勞是功勞。禦史將二者混為一談,說救駕殺敵是錯,難道要任由那夷狄人刺殺成功,毀我大朔社稷嗎?」
禦史大夫顫顫再跪:「臣萬萬不敢,殿下——」
「薛主事請命之時,攝政王嚴禁將昭清殿治成一言堂,言猶在耳。」禮部尚書上前兩步,高聲道,「禦史大人口快生亂,可掌事內監乃是殿下心腹,誰人不知。權宦之禍前朝為鑑,殿下若罔顧蹊蹺,連調查首肯都不應,豈非叫我等寒心,又怎能於朝野之上服眾?」
禦史大夫解下官帽,伏地叩首:「臣願證天理昭昭,請攝政王下令徹查司禮監。」
底下一眾老臣烏泱泱跪倒一片,齊聲高唿。
世家樑柱在劇變的浪潮中發出慘叫,多年同僚或貶或禁,或已淪為不可赦的罪人。燒斷繩索的鍘刀落到後脖子根,動輒身首異處。物傷其類的恐懼叫囂著,他們將矛頭指去當權者,要掀翻遲早砍向自己的斷頭台。
「臣有事啟奏。」大理寺少卿持笏於頂,迎著縱列兩旁盯來的目光向前,「大理寺奉命徹查夷狄刺禍,偶然得到人證。該人曾在掌事太監稟祿城外私宅中,與其密謀刺殺,以救駕名掙榮華富貴。事後稟祿意欲殺人封口,該人僥倖重傷逃脫。昨夜已從魯番州內返迴,如今就等在殿外,聽攝政王宣召。」
一剎靜,一剎沸反盈天。眾目睽睽下,垂簾一片死寂。
第149章 見天光(二)
「……他已經走上昭清殿,皇帝授予他傳宣之權。沒有刺殺這一出,他照樣榮華富貴享用不盡,何必畫蛇添足?」
今日昭清殿上的大戲不用敲鑼打鼓,王都城已然甚囂塵上。燕故一喬裝從定欒王府後門下轎,直奔靜室。
進門席簾被來人大袖掃得動盪不止,燕故一疾步走到今安案前,沉聲道:「王爺,是李代桃僵。」
今安正坐案後的蒲團上烹茶,銀鉗撿著燒紅的炭塊扔進爐中,猩紅火光滋滋。她半束著發,常服軟袖蓋上手背,濾進簾縫的日光鋪一身明明暗暗。今安專注眼前的茶湯,問:「李是誰,桃又是誰?」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