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安等待足足二十多天後,欒毅總算等來了天子劉啟的單獨召見。
將韓睿扔在宮門外,欒毅跟著未央宮宦者令春陀,來到正在溫室殿休息的劉啟麵前。
大禮參拜過後,欒毅跪坐在下首,微微躬身等著劉啟的提問。
待等屏風後的史官準備好紙墨,遣身邊童子通知劉啟可以開始之後,劉啟坐上禦座,輕咳兩聲,開口道:“朕聞,卿不日將迎晁內吏之女過門,然否?”
欒毅沒有了往日提起婚事時的羞澀,坦然一拜道:“稟陛下,臣之婚事俱由家中長輩所定,微臣實不詳知。”
劉啟聞言,笑嗬嗬的捋起了胡須,麵色都溫和了些。
看似拉家常的兩句話,實則暗藏玄機於其中。
劉啟的話翻譯過來就是:這門婚事你滿不滿意呀?
欒毅坦然迴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我沒什麽意見。
至於為什麽要這麽欲蓋彌彰,這就是君臣獨對的潛規則了——屏風後坐著的,就是負責記錄皇帝一言一行的太史令司馬談。
跟在他身邊的小掉油瓶,亦是後世鼎鼎大名的人物——太史公司馬遷是也!
史官,對擔任者的要求極高,不止要求其詳細清楚的知道本朝前事,還得對前朝乃至前數朝的變遷曆史有所涉獵。
最重要的是——得保證隨時都能在那繁雜混亂的石渠閣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史料文檔。
秦末,項羽破釜沉舟,一戰擊潰由秦少府章邯,大將王離所率領的獄卒四十餘萬大軍,正式宣告了秦王朝的覆滅。
而其後,項羽一把火燒毀鹹陽宮,則宣告了自姬周起,在中原生根發芽,百花爭鳴的文學著作幾近絕跡。
——秦統一天下後,盡收天下百家著作及列國史書,藏於皇室檔案石渠閣中。
項羽烏江自刎,劉邦再度入鹹陽後,派蕭何從阿房宮的廢墟中整理出幸存的竹簡,如今盡皆存放於如今的長安石渠閣中;由史官負責看管。
這就要求史官必須對石渠閣了若指掌,精通故六國語言的同時,有相當深厚的史學造詣。
所以,史官,一般是由家族世襲的——也唯有如此,從兒子出生開始就生活在石渠閣,並教授曆史知識,才能勝任史官的工作。
言歸正傳;史官或許會在正是記史的時候惜字如金,但對皇帝的起居冊,絕對不會刪減一個字。
或者說,皇帝的每一句話,他們都會精研細讀,並以此作為對皇帝的評價。
所以,這種可能會讓史官得出‘皇帝聯合朝臣對付某人’結論的談話,都會通過隱晦而又顯得平凡的交談進行。
天子劉啟正了正麵色,嚴肅的切入正題:“還請都尉試言,雲中如今是何局麵?”
正事兒,就不需要避諱了。
欒毅鄭鍾一拜,沉吟片刻道:“微臣來時,郡守欒公曾言:雲中如今之困境有二。”
“其一者:戰員不足。”
見禦座上的劉啟微微昂首,欒毅解釋道:“去歲大戰,雲中郡兵傷亡超過七成;郡守欒公欲請奏陛下,征兵而實軍。”
劉啟點了點頭,食指規律的敲打在禦案之上:“依欒公之見,需兵何許,方可保雲中無憂?”
欒毅迴憶著出發前祖父交代的話,上身微微前傾道:“若要雲中固若金湯,非萬五之軍不可!”
劉啟微微一慎,想起身後尚有史官,勉強按捺住惱怒,委婉道:“以朕所知,雲中往年郡卒,常年維持在五千···”
言下之意就是:以前五千,現在一萬五,你家這是想造反?
欒毅小心的拭去額角的冷汗,繼而道:“陛下可知,去歲大戰,雲中幾將陷落?”
“是時,雲中守卒五千,一戰而亡三千餘;欒公征民夫義士逾萬,所存者也不過四千···”
聞言,劉啟瞠目結舌!
仔細迴憶一番,印象裏隻有戰兵死了一千多,和撫恤錢兩幾百萬···
眉頭劇烈抖動著,劉啟詢問道:“何以一戰亡萬人,朕卻不知?”
欒毅深深一拜,解釋道:“陛下,將士戰亡者不過千餘;然負傷者,數之不盡···”
“凡在城頭作戰者,幾乎人人帶傷,唯傷輕重不一而已。”
告罪一聲,欒毅將衣袖挽起:“就是微臣,也險些在戰中失了右臂···”
看著欒毅手臂上,那道自手腕直至肩膀,卻依舊沒有到盡頭的猙獰傷口,劉啟沉默了。
“都尉是說,因戰負傷者,多數因傷而亡?”
欒毅點點頭,放下挽起的衣袖:“陣亡將士尚有朝廷撫恤,此負傷而亡者,卻連撫恤都無。”
“雲中常有百田之家,家中青壯從軍,一朝因戰負傷,數年間便賣兒賣女,委身為奴···”
聽到這裏,劉啟才對這件事有了足夠的重視!
百田之家,就是劉漢政權最為鐵杆的支持者——自耕農階級。
國家的農稅來源是他們;軍隊的兵員是他們——就連供養皇室的賦,大部分都由他們承擔!
而每一個自耕農家庭的破滅,都表示劉氏失去了一家鐵杆粉絲。
要知道,稅賦是按戶口為單位交的!
每少一戶自耕農,就等於少了一戶納稅人——奴隸又不種田,交哪門子的稅?
心中暗暗將負傷將士的撫恤之事記在心裏,劉啟繼續問道:“此事朕知矣,其二者何?”
欒毅沉吟許久,硬著頭皮道:“其二者,錢糧無多···”
如果說,受傷戰士的撫恤問題,稍稍讓劉啟感到一絲鬱悶的話,這一件事,就真的讓他茫然無措了!
雲中···
好像是挺窮,但以前魏尚在的時候,不也是好好的?
從沒見朝廷特地撥款給雲中啊?
看出劉啟的困惑,欒毅深深俯首道:“匈奴入侵之時,時值秋收;因戰事故,雲中去歲幾乎無糧產出。”
“雲中城牆亦因戰事損毀,修築所耗者甚多,雲中府庫已是不餘分文;微臣家中,亦是數月不見肉糜···”
聽著欒毅旁敲側擊之語,劉啟感覺臉上一陣騷紅——聽這意思,欒布都到了私自出錢貼補府庫支出的地步了?
正要再問,就見欒毅微微掃了一眼身後,又搖搖頭,劉啟心中了然。
嗬笑著走下禦階,扶起欒毅:“雲中之困局,朕知矣,愛卿迴雲中時告欒公知:一應錢糧兵馬,不日就撥至雲中。”
欒毅趕忙一拜:“臣代欒公謝陛下隆恩。”
劉啟強笑兩聲,拉起欒毅的手就像長信宮走去:“朕正好要去見見太後,不如同往?”
欒毅再拜:“臣,遵旨。”
說著,劉啟拉著欒毅,就朝著長信宮的方向走去。
殿內,屏風後的司馬談放下手中的筆,揉了揉酸澀的手腕;指著案上雜亂的竹條,對身邊的愛子交代道:“收起來,迴去束理歸檔。”
·
剛走出溫室殿,劉啟臉上的溫和就消失不見,對身邊的春陀使了個眼色,就快步向前走去。
看著在二十步外怒目圓睜的陛下,和周圍戒嚴的禁中武士,欒毅心中暗道一聲苦也,便哭喪著臉來到劉啟身邊。
“到底怎麽迴事?”
“魏尚在的時候雲中何時缺過錢兩?”
微微抬眼,看著劉啟鷹隼般尖銳的目光,欒毅也顧不上為尊者諱了。
“陛下,昔日魏公掌雲中而自給自足者,俱因私與胡通商···”
說完,欒毅頭都不敢抬,下巴都快要把鎖骨戳透!
“你給朕說清楚,到底怎麽迴事!”
天子劉啟此時覺得,老爹給自己的一個腦子有點不夠用了。
魏尚與匈奴有來往!
朕還跟劉濞是把兄弟呢!
欒毅小心的措辭道:“先帝時,雲中亦是入不敷出,然朝堂諸公以‘雲中軍無功’為由,駁迴了魏公所求錢糧···”
“魏公無錢無糧,雲中地處軍機要地,又不得不重兵把守,魏公便隻得以鹽茶以換取匈奴之牛羊,售賣得利,以養雲中守軍···”
劉啟皺著的眉頭慢慢鬆開,眼神中帶上了一絲怪異的苦澀。
欒毅或許是不知道,又或者是說的客氣了些,作為當時的監國太子,他能不知道內情?
當時,魏尚在朝堂上還人人喊打呢!
每年幾百上千萬的錢糧撥過去,換來的卻是一次次損兵折將,誰心裏能舒服?
再加上魏尚因‘偽造斬首數額’被先帝所記恨,當時名為監國,實為背鍋的太子劉啟,又怎麽可能通過對雲中的錢糧撥付?
“真沒想到,先帝一朝意氣用事,竟逼魏公行賈事···”
明眼人都能看出來,雲中那個局麵,根本不是魏尚沒做好;相反,他已經非常出色了。
換一個人過去,鬼知道雲中被攻破多少次了——看看去年,魏尚才身故幾個月,雲中就險些被匈奴人的一個部落攻破了!
但是。
皇帝,是不會錯的。
就算錯了,也不可能承認自己錯了。
就像後世的阿瞞,哪怕知道自己錯殺了蔡瑁、張允,也不會承認自己錯了,而是將計就計,以此激勵士卒勇敢作戰。
靜默許久,劉啟開口道:“故雲中守魏公,長者也,必不會行此等醃臢之事;都尉道聽途說之言,朕就當從未聽聞。”
欒毅如蒙大赦:“臣失言,陛下贖罪···”
將韓睿扔在宮門外,欒毅跟著未央宮宦者令春陀,來到正在溫室殿休息的劉啟麵前。
大禮參拜過後,欒毅跪坐在下首,微微躬身等著劉啟的提問。
待等屏風後的史官準備好紙墨,遣身邊童子通知劉啟可以開始之後,劉啟坐上禦座,輕咳兩聲,開口道:“朕聞,卿不日將迎晁內吏之女過門,然否?”
欒毅沒有了往日提起婚事時的羞澀,坦然一拜道:“稟陛下,臣之婚事俱由家中長輩所定,微臣實不詳知。”
劉啟聞言,笑嗬嗬的捋起了胡須,麵色都溫和了些。
看似拉家常的兩句話,實則暗藏玄機於其中。
劉啟的話翻譯過來就是:這門婚事你滿不滿意呀?
欒毅坦然迴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我沒什麽意見。
至於為什麽要這麽欲蓋彌彰,這就是君臣獨對的潛規則了——屏風後坐著的,就是負責記錄皇帝一言一行的太史令司馬談。
跟在他身邊的小掉油瓶,亦是後世鼎鼎大名的人物——太史公司馬遷是也!
史官,對擔任者的要求極高,不止要求其詳細清楚的知道本朝前事,還得對前朝乃至前數朝的變遷曆史有所涉獵。
最重要的是——得保證隨時都能在那繁雜混亂的石渠閣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史料文檔。
秦末,項羽破釜沉舟,一戰擊潰由秦少府章邯,大將王離所率領的獄卒四十餘萬大軍,正式宣告了秦王朝的覆滅。
而其後,項羽一把火燒毀鹹陽宮,則宣告了自姬周起,在中原生根發芽,百花爭鳴的文學著作幾近絕跡。
——秦統一天下後,盡收天下百家著作及列國史書,藏於皇室檔案石渠閣中。
項羽烏江自刎,劉邦再度入鹹陽後,派蕭何從阿房宮的廢墟中整理出幸存的竹簡,如今盡皆存放於如今的長安石渠閣中;由史官負責看管。
這就要求史官必須對石渠閣了若指掌,精通故六國語言的同時,有相當深厚的史學造詣。
所以,史官,一般是由家族世襲的——也唯有如此,從兒子出生開始就生活在石渠閣,並教授曆史知識,才能勝任史官的工作。
言歸正傳;史官或許會在正是記史的時候惜字如金,但對皇帝的起居冊,絕對不會刪減一個字。
或者說,皇帝的每一句話,他們都會精研細讀,並以此作為對皇帝的評價。
所以,這種可能會讓史官得出‘皇帝聯合朝臣對付某人’結論的談話,都會通過隱晦而又顯得平凡的交談進行。
天子劉啟正了正麵色,嚴肅的切入正題:“還請都尉試言,雲中如今是何局麵?”
正事兒,就不需要避諱了。
欒毅鄭鍾一拜,沉吟片刻道:“微臣來時,郡守欒公曾言:雲中如今之困境有二。”
“其一者:戰員不足。”
見禦座上的劉啟微微昂首,欒毅解釋道:“去歲大戰,雲中郡兵傷亡超過七成;郡守欒公欲請奏陛下,征兵而實軍。”
劉啟點了點頭,食指規律的敲打在禦案之上:“依欒公之見,需兵何許,方可保雲中無憂?”
欒毅迴憶著出發前祖父交代的話,上身微微前傾道:“若要雲中固若金湯,非萬五之軍不可!”
劉啟微微一慎,想起身後尚有史官,勉強按捺住惱怒,委婉道:“以朕所知,雲中往年郡卒,常年維持在五千···”
言下之意就是:以前五千,現在一萬五,你家這是想造反?
欒毅小心的拭去額角的冷汗,繼而道:“陛下可知,去歲大戰,雲中幾將陷落?”
“是時,雲中守卒五千,一戰而亡三千餘;欒公征民夫義士逾萬,所存者也不過四千···”
聞言,劉啟瞠目結舌!
仔細迴憶一番,印象裏隻有戰兵死了一千多,和撫恤錢兩幾百萬···
眉頭劇烈抖動著,劉啟詢問道:“何以一戰亡萬人,朕卻不知?”
欒毅深深一拜,解釋道:“陛下,將士戰亡者不過千餘;然負傷者,數之不盡···”
“凡在城頭作戰者,幾乎人人帶傷,唯傷輕重不一而已。”
告罪一聲,欒毅將衣袖挽起:“就是微臣,也險些在戰中失了右臂···”
看著欒毅手臂上,那道自手腕直至肩膀,卻依舊沒有到盡頭的猙獰傷口,劉啟沉默了。
“都尉是說,因戰負傷者,多數因傷而亡?”
欒毅點點頭,放下挽起的衣袖:“陣亡將士尚有朝廷撫恤,此負傷而亡者,卻連撫恤都無。”
“雲中常有百田之家,家中青壯從軍,一朝因戰負傷,數年間便賣兒賣女,委身為奴···”
聽到這裏,劉啟才對這件事有了足夠的重視!
百田之家,就是劉漢政權最為鐵杆的支持者——自耕農階級。
國家的農稅來源是他們;軍隊的兵員是他們——就連供養皇室的賦,大部分都由他們承擔!
而每一個自耕農家庭的破滅,都表示劉氏失去了一家鐵杆粉絲。
要知道,稅賦是按戶口為單位交的!
每少一戶自耕農,就等於少了一戶納稅人——奴隸又不種田,交哪門子的稅?
心中暗暗將負傷將士的撫恤之事記在心裏,劉啟繼續問道:“此事朕知矣,其二者何?”
欒毅沉吟許久,硬著頭皮道:“其二者,錢糧無多···”
如果說,受傷戰士的撫恤問題,稍稍讓劉啟感到一絲鬱悶的話,這一件事,就真的讓他茫然無措了!
雲中···
好像是挺窮,但以前魏尚在的時候,不也是好好的?
從沒見朝廷特地撥款給雲中啊?
看出劉啟的困惑,欒毅深深俯首道:“匈奴入侵之時,時值秋收;因戰事故,雲中去歲幾乎無糧產出。”
“雲中城牆亦因戰事損毀,修築所耗者甚多,雲中府庫已是不餘分文;微臣家中,亦是數月不見肉糜···”
聽著欒毅旁敲側擊之語,劉啟感覺臉上一陣騷紅——聽這意思,欒布都到了私自出錢貼補府庫支出的地步了?
正要再問,就見欒毅微微掃了一眼身後,又搖搖頭,劉啟心中了然。
嗬笑著走下禦階,扶起欒毅:“雲中之困局,朕知矣,愛卿迴雲中時告欒公知:一應錢糧兵馬,不日就撥至雲中。”
欒毅趕忙一拜:“臣代欒公謝陛下隆恩。”
劉啟強笑兩聲,拉起欒毅的手就像長信宮走去:“朕正好要去見見太後,不如同往?”
欒毅再拜:“臣,遵旨。”
說著,劉啟拉著欒毅,就朝著長信宮的方向走去。
殿內,屏風後的司馬談放下手中的筆,揉了揉酸澀的手腕;指著案上雜亂的竹條,對身邊的愛子交代道:“收起來,迴去束理歸檔。”
·
剛走出溫室殿,劉啟臉上的溫和就消失不見,對身邊的春陀使了個眼色,就快步向前走去。
看著在二十步外怒目圓睜的陛下,和周圍戒嚴的禁中武士,欒毅心中暗道一聲苦也,便哭喪著臉來到劉啟身邊。
“到底怎麽迴事?”
“魏尚在的時候雲中何時缺過錢兩?”
微微抬眼,看著劉啟鷹隼般尖銳的目光,欒毅也顧不上為尊者諱了。
“陛下,昔日魏公掌雲中而自給自足者,俱因私與胡通商···”
說完,欒毅頭都不敢抬,下巴都快要把鎖骨戳透!
“你給朕說清楚,到底怎麽迴事!”
天子劉啟此時覺得,老爹給自己的一個腦子有點不夠用了。
魏尚與匈奴有來往!
朕還跟劉濞是把兄弟呢!
欒毅小心的措辭道:“先帝時,雲中亦是入不敷出,然朝堂諸公以‘雲中軍無功’為由,駁迴了魏公所求錢糧···”
“魏公無錢無糧,雲中地處軍機要地,又不得不重兵把守,魏公便隻得以鹽茶以換取匈奴之牛羊,售賣得利,以養雲中守軍···”
劉啟皺著的眉頭慢慢鬆開,眼神中帶上了一絲怪異的苦澀。
欒毅或許是不知道,又或者是說的客氣了些,作為當時的監國太子,他能不知道內情?
當時,魏尚在朝堂上還人人喊打呢!
每年幾百上千萬的錢糧撥過去,換來的卻是一次次損兵折將,誰心裏能舒服?
再加上魏尚因‘偽造斬首數額’被先帝所記恨,當時名為監國,實為背鍋的太子劉啟,又怎麽可能通過對雲中的錢糧撥付?
“真沒想到,先帝一朝意氣用事,竟逼魏公行賈事···”
明眼人都能看出來,雲中那個局麵,根本不是魏尚沒做好;相反,他已經非常出色了。
換一個人過去,鬼知道雲中被攻破多少次了——看看去年,魏尚才身故幾個月,雲中就險些被匈奴人的一個部落攻破了!
但是。
皇帝,是不會錯的。
就算錯了,也不可能承認自己錯了。
就像後世的阿瞞,哪怕知道自己錯殺了蔡瑁、張允,也不會承認自己錯了,而是將計就計,以此激勵士卒勇敢作戰。
靜默許久,劉啟開口道:“故雲中守魏公,長者也,必不會行此等醃臢之事;都尉道聽途說之言,朕就當從未聽聞。”
欒毅如蒙大赦:“臣失言,陛下贖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