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位、名聲、金錢她統統都不缺,就連她的丈夫都是太子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所以,在徵求了林默涵的意見之後,康熙除了頒布了一道對林默涵充滿溢美之詞的聖旨外,便把所有的封賞都給到了林家眾人的身上。
於是,在禦駕班師迴朝的第二日,浩浩蕩蕩的隊伍便迫不及待地從皇宮出發,捧著聖旨和裝載著金銀器物的二十餘輛馬車敲鑼打鼓地來到了林家。
林如海由文定伯晉升為文國公,賈敏被冊封為超品誥命國公夫人,黛玉被冊封為福禧郡君。
其實康熙原本不必這般大肆封賞,畢竟等將來胤礽登基之後,林家作為皇後的母家,按例林如海會被冊封為承恩公,林家早晚都會有一個板上釘釘的國公之位。
不過,康熙仍舊頒布了這道聖旨,這是在明明白白地告訴眾人,林家是多麽地令他滿意。
這無疑讓林家的榮耀更上一層樓,因為他們養出了一個好女兒。
更加令眾人艷羨的是,康熙還恩準了林家的國公爵位可以多沿襲一代。也就是說,將來林赫瑾小朋友繼承爵位時,仍舊可以做文國公,等到他的下一代才會降為侯爵。
林家這次的爵位晉升全部都因為林默涵而得來,全京城的人家都沸騰了。
自古以來,都是男子在外建功立業,然後封妻蔭子。闔家的前途皆係男子一身,家中男子若是爭氣,便能享受榮耀。若是個不爭氣的,不管你女眷有多麽大的本事,都隻能老老實實地跟著男子喝西北風。
大家早已習慣如此,直到這次康熙大肆封賞林家。
自康熙即位以來,對於爵位賞賜十分地吝嗇,如原來的四王八公這等對朝廷不再有貢獻的甚至會被連降好幾級,所以林家這次的晉位實在太令人羨慕了。
而這也表明,太子妃雖然是女子,可是她在這次與準噶爾的戰役中確實獲得了無可爭議的戰功,所以皇上才會這般大張旗鼓地封賞於她。
跟隨禦駕從前線迴來的武將們對此甚至連一丁點反對的聲音都沒有,林默涵是當之無愧的巾幗英雄!
經此一事,不但她這太子妃的地位穩如泰山,日後林默涵的子女乃至娘家都會高人一等。
然而,武將們雖然很安靜,但朝堂之上,卻不乏有些頑固的大臣提出異議,認為林默涵雖然打了勝仗,但是卻也傷了許多人命,於婦道上實在有虧,如此心狠手辣之人根本當不得太子妃之位,更遑論日後母儀天下了。
他們糾結了一幫同樣氣憤不已的儒生跪在紫禁城的大門前,斥責林默涵牝雞司晨,沒有女子之德,要求康熙下旨廢黜她,另選溫良貞順的大家閨秀為太子妃。
其實朝堂之上的大多數都對康熙封賞林家沒有意見,尤其是那些武將們,他們心中十分清楚準噶爾之難纏,尤其是那噶爾丹,前去抵抗他的多少有名有姓的大將都鎩羽而歸,而此人卻被太子妃輕鬆剿滅,他們才不管太子妃是男是女,隻知道他們心中十分地敬佩這樣的英雄。
明眼人都能瞧出來,倘若放任準噶爾這般發展壯大下去,他們必定會成為大清的心腹大患。
滅了準噶爾,相當於將困擾大清邊境多年的毒瘤徹底清除。不但如此,還讓大清的版圖擴大了許多,連帶著震懾了蒙古諸部,可保大清邊境二十年平安有餘。
這樣天大的功勞也隻是讓林大人的爵位連升兩級而已,叫他們說再怎麽賞賜也不為過的,這幫又酸又臭的文臣們居然敢往紫禁城的門前跪,實在是太令人氣憤了。
不少在戰場上跟著林默涵打過仗的將領和士兵們更是氣的牙癢癢,歷來戰功後獲得封賞都是應當應分的,這些課都是他們拿性命換來的。
若不是太子妃,他們甚至很有可能會打一場敗仗。
畢竟他們這些人在邊關吹了大半年的西北風,卻一直未有進展。
他們這些大老粗倒是不怕吃苦,但是誰也不想白白吃苦受累卻什麽功勞都沒有撈著,若不是跟著太子妃,他們別說能夠剿滅準噶爾了,能在那大王子的突襲之下安全地撤離就算保全皇上的體麵了。
如今因著太子妃他們帶著榮譽滿載而歸,不但自此光宗耀祖可以卸甲歸田河親人們團聚,甚至還得了無數的賞賜,眼看著大好的日子就在眼前,這幫吃飽了沒事兒幹的迂腐老朽們居然敢說太子妃不配母儀天下?!
真當他們這些從戰場上迴來的人個個都是不敢出頭的縮頭烏龜不成?
倘若由著他們這幫酸儒們詆毀太子妃,那以後誰還瞧的起他們這些武將?
於是,許多聽說了此事的將士們急匆匆地趕到了紫禁城的門前。
隻見那領頭之人一頭白髮,正梗著脖子跪在最前方,高聲地喊著:「皇上啊皇上,請聽老臣肺腑之言,太子妃林佳氏粗魯嗜殺,難以擔當女中典範之任。皇上不但不將她貶斥,反而大肆封賞,難道是想天下女子都去戰場上行殺人奪命之事嗎?自古以來,女子都應安分守己,好好在家中相夫教子才是。太子妃此舉駭人聽聞,實在起了個反麵的作用,此風斷斷不可長啊!萬望皇上聽老臣一言,倘若日後天下女子都有樣學樣,誰在後宅照料家事?將來這些女子不服管教、不敬夫婿必將夫婦失衡,鬧的家宅不寧,我等在前朝為官之人又怎能心無旁騖地為國盡忠啊!皇上!皇上!」
所以,在徵求了林默涵的意見之後,康熙除了頒布了一道對林默涵充滿溢美之詞的聖旨外,便把所有的封賞都給到了林家眾人的身上。
於是,在禦駕班師迴朝的第二日,浩浩蕩蕩的隊伍便迫不及待地從皇宮出發,捧著聖旨和裝載著金銀器物的二十餘輛馬車敲鑼打鼓地來到了林家。
林如海由文定伯晉升為文國公,賈敏被冊封為超品誥命國公夫人,黛玉被冊封為福禧郡君。
其實康熙原本不必這般大肆封賞,畢竟等將來胤礽登基之後,林家作為皇後的母家,按例林如海會被冊封為承恩公,林家早晚都會有一個板上釘釘的國公之位。
不過,康熙仍舊頒布了這道聖旨,這是在明明白白地告訴眾人,林家是多麽地令他滿意。
這無疑讓林家的榮耀更上一層樓,因為他們養出了一個好女兒。
更加令眾人艷羨的是,康熙還恩準了林家的國公爵位可以多沿襲一代。也就是說,將來林赫瑾小朋友繼承爵位時,仍舊可以做文國公,等到他的下一代才會降為侯爵。
林家這次的爵位晉升全部都因為林默涵而得來,全京城的人家都沸騰了。
自古以來,都是男子在外建功立業,然後封妻蔭子。闔家的前途皆係男子一身,家中男子若是爭氣,便能享受榮耀。若是個不爭氣的,不管你女眷有多麽大的本事,都隻能老老實實地跟著男子喝西北風。
大家早已習慣如此,直到這次康熙大肆封賞林家。
自康熙即位以來,對於爵位賞賜十分地吝嗇,如原來的四王八公這等對朝廷不再有貢獻的甚至會被連降好幾級,所以林家這次的晉位實在太令人羨慕了。
而這也表明,太子妃雖然是女子,可是她在這次與準噶爾的戰役中確實獲得了無可爭議的戰功,所以皇上才會這般大張旗鼓地封賞於她。
跟隨禦駕從前線迴來的武將們對此甚至連一丁點反對的聲音都沒有,林默涵是當之無愧的巾幗英雄!
經此一事,不但她這太子妃的地位穩如泰山,日後林默涵的子女乃至娘家都會高人一等。
然而,武將們雖然很安靜,但朝堂之上,卻不乏有些頑固的大臣提出異議,認為林默涵雖然打了勝仗,但是卻也傷了許多人命,於婦道上實在有虧,如此心狠手辣之人根本當不得太子妃之位,更遑論日後母儀天下了。
他們糾結了一幫同樣氣憤不已的儒生跪在紫禁城的大門前,斥責林默涵牝雞司晨,沒有女子之德,要求康熙下旨廢黜她,另選溫良貞順的大家閨秀為太子妃。
其實朝堂之上的大多數都對康熙封賞林家沒有意見,尤其是那些武將們,他們心中十分清楚準噶爾之難纏,尤其是那噶爾丹,前去抵抗他的多少有名有姓的大將都鎩羽而歸,而此人卻被太子妃輕鬆剿滅,他們才不管太子妃是男是女,隻知道他們心中十分地敬佩這樣的英雄。
明眼人都能瞧出來,倘若放任準噶爾這般發展壯大下去,他們必定會成為大清的心腹大患。
滅了準噶爾,相當於將困擾大清邊境多年的毒瘤徹底清除。不但如此,還讓大清的版圖擴大了許多,連帶著震懾了蒙古諸部,可保大清邊境二十年平安有餘。
這樣天大的功勞也隻是讓林大人的爵位連升兩級而已,叫他們說再怎麽賞賜也不為過的,這幫又酸又臭的文臣們居然敢往紫禁城的門前跪,實在是太令人氣憤了。
不少在戰場上跟著林默涵打過仗的將領和士兵們更是氣的牙癢癢,歷來戰功後獲得封賞都是應當應分的,這些課都是他們拿性命換來的。
若不是太子妃,他們甚至很有可能會打一場敗仗。
畢竟他們這些人在邊關吹了大半年的西北風,卻一直未有進展。
他們這些大老粗倒是不怕吃苦,但是誰也不想白白吃苦受累卻什麽功勞都沒有撈著,若不是跟著太子妃,他們別說能夠剿滅準噶爾了,能在那大王子的突襲之下安全地撤離就算保全皇上的體麵了。
如今因著太子妃他們帶著榮譽滿載而歸,不但自此光宗耀祖可以卸甲歸田河親人們團聚,甚至還得了無數的賞賜,眼看著大好的日子就在眼前,這幫吃飽了沒事兒幹的迂腐老朽們居然敢說太子妃不配母儀天下?!
真當他們這些從戰場上迴來的人個個都是不敢出頭的縮頭烏龜不成?
倘若由著他們這幫酸儒們詆毀太子妃,那以後誰還瞧的起他們這些武將?
於是,許多聽說了此事的將士們急匆匆地趕到了紫禁城的門前。
隻見那領頭之人一頭白髮,正梗著脖子跪在最前方,高聲地喊著:「皇上啊皇上,請聽老臣肺腑之言,太子妃林佳氏粗魯嗜殺,難以擔當女中典範之任。皇上不但不將她貶斥,反而大肆封賞,難道是想天下女子都去戰場上行殺人奪命之事嗎?自古以來,女子都應安分守己,好好在家中相夫教子才是。太子妃此舉駭人聽聞,實在起了個反麵的作用,此風斷斷不可長啊!萬望皇上聽老臣一言,倘若日後天下女子都有樣學樣,誰在後宅照料家事?將來這些女子不服管教、不敬夫婿必將夫婦失衡,鬧的家宅不寧,我等在前朝為官之人又怎能心無旁騖地為國盡忠啊!皇上!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