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頁
[歷史同人] 當諸朝開始圍觀我的語文課 作者:春山有信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廟堂汙濁,帝王昏聵,統治階級無法保持自身的清明,那麽當然失去了對下民的約束力,甚至會變本加厲地去迫害下民,這樣,讀者看到的就不是下民不遜,而是朝堂不察。
換句話說,亂自上作,正是官逼民反的代名詞。】
好麽,不僅繞迴了官逼民反,還加了個亂自上作!
趙匡胤一口牙都要咬碎了。
太極宮。
李世民神情微沉,卻不似先前凝重,反是道:「如此說來,《水滸傳》之題旨,倒也堪稱雅正。」
作者有話要說:
本來的想法是探究忍與狠的原因,思考由忍到狠得轉變再引出官逼民反的主題,結果kuku把自己繞進去了,確信自己長了個狗腦子(允悲)
另外,無獎競猜,二鳳為什麽會覺得《水滸傳》題旨雅正~
1.備課思路參考gto教語文2.人習於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於眾為善。——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3.視頻還是央版水滸4.蓋不寫高俅便寫一百八人,則是亂自下生也;不寫一百八人先寫高俅,則是亂自上作也。——金聖歎評水滸
第126章 林教頭風雪山神廟6
◎曹雪芹:林黛玉倒拔垂楊柳又是什麽意思?◎
「晉靈公不君,則書史以戒;宋室廟堂昏,則以話本雜說垂範,以救人心。小說家而有史家筆法,確是雅正。」一直垂眼緘言的房玄齡認同道。
旁邊的孔穎達也接過話頭,他才高學富,曾為前代典籍作疏,也更擅長發明幽微:
「先時,周代設采詩之官以明得失,人有怨謗,歌之於詩,上達天聽。仁人君子,即賴此以諷諫其君。《水滸傳》言亂自上作,正是《詩經》風雅之意。」
以史為鑑是貞觀君臣的共識,李世民對二人的話深以為然:「當年隋室暴虐,海內沸騰,反隋之軍四起,何嚐不是因為亂自上作?」
他既嘆息又覺可戒,帝昏國亂,從古亦然。
君臣三人的談話俱是良正之言,想來傳世之書,必有補救人心之義。先時對「逼上梁山」已有所感的魏徵也忍不住跟著一抒己見:
「宋徽宗以小道為擅,高俅亦以小道見寵,上有無道之君,選任無道之臣,正人君子必不得寸進。正人君子不仕朝廷,奸佞大行其道,百姓必處其困。流人生,國本亂,自上而下,宋治之序已失矣。」
說罷,他斂容拱手,向著上首的君王躬身一拜。
禦座上的李世民沒有立即說話,他看著麵前的肱股之臣,賢明如太宗文皇帝當然聽出了臣子的意思,魏徵表麵說的是宋事,實則仍有向他諫言之意。
殿中諸臣,大多與他一樣經歷過隋末亂世,強大的隋朝在無道之君的手下兩世而亡,其衝擊力不亞於秦之速亡帶給漢世的驚心,所以貞觀君臣莫不以隋為戒,兼言前代史書。良史垂範,可知興替。如今後朝的詩文話本,仍在反覆述說相同的題旨,而魏徵不為避諱,向他直言,李世民慶幸朝中尚有如此良臣。
「魏卿。」他抬手示意魏徵免禮,喟然而嘆,「朕如今愈發明了汝之諫言。」
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者也。
君王正身,方能黜惡。
貞觀君臣看得出來,文人雅士對這些主題深韻的感受就更加敏感。
北宋。
蘇轍不無感喟道:「後人說兄長以詩為詞,將言誌之道引入詞章,一變『詞為小道』之說。話本雜說又在詞下矣,後朝文人卻仍以雅正相求,歸在諷諫。詩騷傳統,千載不滅矣。」
蘇軾點頭笑笑,心中卻難免沉重。那書中所寫,雖有虛構之言,可到底是未來的大宋,嘆服之餘,豈可不憂?
明朝。
施耐庵聽罷水鏡的講述幾乎忍不住想擊節讚嘆。金聖歎的名字先前就出現過,他有印象,沒想到這人不僅對林沖評得精評得準,連自己書中深意也能一一道出!
「『不寫一百八人先寫高俅,則是亂自上作。』此句深得我書中深旨!」
他的興奮溢於言表:「古人說文章知己,千載相知,某今日也信了這句話!」
黃安。
李贄也對金聖歎的觀點表示讚許:「水滸一百單八將俱是大力大賢有忠有義之人,蓋因宋室不競,冠履倒施,方有此禍。施耐庵作此書自有發憤之意,不可等閑觀之。」
一旁的好友耿定理驚奇地看了他一眼,竟有種鬆了口氣的感覺。天知道他聽到那句「亂自上作」時,心都提起來了,生怕麵前這人又要說出什麽君王才是德之賊也之類的話。幸好,這次沒作,不然他真的會被這位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好友嚇死。
笑了笑,耿定理想起什麽似的,說道:「我記得宏甫你也喜讀《水滸》,如你所言,你認為《水滸》題旨是在忠義二字?」
李贄頷首:「禮失而求諸野,宋江將聚義廳改為忠義堂,又舉『替天行道』之旗,替天而行道統。禮法失序於廟堂,卻存跡於江湖,是而華夏血脈不斷。《水滸》一書大有深意啊!」
好友語氣平和地同自己交流讀書心得,耿定理一邊聽一邊在點頭,心說李宏甫果然是當世大才見解卓越。他默默將這番話再三玩味,卻忽然咂摸出些許不對勁來:
「等等,你的意思是梁山一眾可以代表禮法正統?!」
換句話說,亂自上作,正是官逼民反的代名詞。】
好麽,不僅繞迴了官逼民反,還加了個亂自上作!
趙匡胤一口牙都要咬碎了。
太極宮。
李世民神情微沉,卻不似先前凝重,反是道:「如此說來,《水滸傳》之題旨,倒也堪稱雅正。」
作者有話要說:
本來的想法是探究忍與狠的原因,思考由忍到狠得轉變再引出官逼民反的主題,結果kuku把自己繞進去了,確信自己長了個狗腦子(允悲)
另外,無獎競猜,二鳳為什麽會覺得《水滸傳》題旨雅正~
1.備課思路參考gto教語文2.人習於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於眾為善。——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3.視頻還是央版水滸4.蓋不寫高俅便寫一百八人,則是亂自下生也;不寫一百八人先寫高俅,則是亂自上作也。——金聖歎評水滸
第126章 林教頭風雪山神廟6
◎曹雪芹:林黛玉倒拔垂楊柳又是什麽意思?◎
「晉靈公不君,則書史以戒;宋室廟堂昏,則以話本雜說垂範,以救人心。小說家而有史家筆法,確是雅正。」一直垂眼緘言的房玄齡認同道。
旁邊的孔穎達也接過話頭,他才高學富,曾為前代典籍作疏,也更擅長發明幽微:
「先時,周代設采詩之官以明得失,人有怨謗,歌之於詩,上達天聽。仁人君子,即賴此以諷諫其君。《水滸傳》言亂自上作,正是《詩經》風雅之意。」
以史為鑑是貞觀君臣的共識,李世民對二人的話深以為然:「當年隋室暴虐,海內沸騰,反隋之軍四起,何嚐不是因為亂自上作?」
他既嘆息又覺可戒,帝昏國亂,從古亦然。
君臣三人的談話俱是良正之言,想來傳世之書,必有補救人心之義。先時對「逼上梁山」已有所感的魏徵也忍不住跟著一抒己見:
「宋徽宗以小道為擅,高俅亦以小道見寵,上有無道之君,選任無道之臣,正人君子必不得寸進。正人君子不仕朝廷,奸佞大行其道,百姓必處其困。流人生,國本亂,自上而下,宋治之序已失矣。」
說罷,他斂容拱手,向著上首的君王躬身一拜。
禦座上的李世民沒有立即說話,他看著麵前的肱股之臣,賢明如太宗文皇帝當然聽出了臣子的意思,魏徵表麵說的是宋事,實則仍有向他諫言之意。
殿中諸臣,大多與他一樣經歷過隋末亂世,強大的隋朝在無道之君的手下兩世而亡,其衝擊力不亞於秦之速亡帶給漢世的驚心,所以貞觀君臣莫不以隋為戒,兼言前代史書。良史垂範,可知興替。如今後朝的詩文話本,仍在反覆述說相同的題旨,而魏徵不為避諱,向他直言,李世民慶幸朝中尚有如此良臣。
「魏卿。」他抬手示意魏徵免禮,喟然而嘆,「朕如今愈發明了汝之諫言。」
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者也。
君王正身,方能黜惡。
貞觀君臣看得出來,文人雅士對這些主題深韻的感受就更加敏感。
北宋。
蘇轍不無感喟道:「後人說兄長以詩為詞,將言誌之道引入詞章,一變『詞為小道』之說。話本雜說又在詞下矣,後朝文人卻仍以雅正相求,歸在諷諫。詩騷傳統,千載不滅矣。」
蘇軾點頭笑笑,心中卻難免沉重。那書中所寫,雖有虛構之言,可到底是未來的大宋,嘆服之餘,豈可不憂?
明朝。
施耐庵聽罷水鏡的講述幾乎忍不住想擊節讚嘆。金聖歎的名字先前就出現過,他有印象,沒想到這人不僅對林沖評得精評得準,連自己書中深意也能一一道出!
「『不寫一百八人先寫高俅,則是亂自上作。』此句深得我書中深旨!」
他的興奮溢於言表:「古人說文章知己,千載相知,某今日也信了這句話!」
黃安。
李贄也對金聖歎的觀點表示讚許:「水滸一百單八將俱是大力大賢有忠有義之人,蓋因宋室不競,冠履倒施,方有此禍。施耐庵作此書自有發憤之意,不可等閑觀之。」
一旁的好友耿定理驚奇地看了他一眼,竟有種鬆了口氣的感覺。天知道他聽到那句「亂自上作」時,心都提起來了,生怕麵前這人又要說出什麽君王才是德之賊也之類的話。幸好,這次沒作,不然他真的會被這位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好友嚇死。
笑了笑,耿定理想起什麽似的,說道:「我記得宏甫你也喜讀《水滸》,如你所言,你認為《水滸》題旨是在忠義二字?」
李贄頷首:「禮失而求諸野,宋江將聚義廳改為忠義堂,又舉『替天行道』之旗,替天而行道統。禮法失序於廟堂,卻存跡於江湖,是而華夏血脈不斷。《水滸》一書大有深意啊!」
好友語氣平和地同自己交流讀書心得,耿定理一邊聽一邊在點頭,心說李宏甫果然是當世大才見解卓越。他默默將這番話再三玩味,卻忽然咂摸出些許不對勁來:
「等等,你的意思是梁山一眾可以代表禮法正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