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


    年輕的司馬遷深深地覺得自己被震撼到了,他平素最喜歡那些遊俠義士英雄人物,而英雄往往落寞,百般磋磨不得脫,又讓人痛惜淚落。


    他覺得自己在林沖的身上好像看到了那些悲情寥落的英雄的影子,雖然林沖的性子過於忍耐,有著不可忽視的缺點,但那是一個活生生的人。而這個活生生的人借著施耐庵的文字,借著後世人的演繹,鮮活地立在了他麵前。


    「林沖之血肉,盡在此篇之中矣。」


    他再次確信了一句話:「施耐庵,超世之才!」


    文人各自感嘆,四野之間同樣熱鬧極了。


    林沖復仇一段,書中寫得鮮活,電視劇也拍得較為還原,甚至比起純文字在感官上的刺激更強一些。


    但這凜凜生風的打鬥模樣卻並未讓人覺得血腥殘忍,蓋因先前的林沖被欺負得太狠了,過得太憋屈了,一朝奮起,倒讓大家有種大仇得報的感覺。他們激動極了,有些人甚至在看的過程中就忍不住拍手稱快。


    「殺得好!就該像歌裏唱的似的,該出手時就出手!」


    水鏡裏的林沖真是好武藝,惡人就該殺!


    【迴到一開始的問題,林沖為何而忍?忍,不過是心存幻想,苟且求生;而他的狠,不過亦是絕境中的一種求生之舉。忍狠之間,唯一「生」字。那林沖為什麽會有這樣由忍到狠的轉變呢?相信大家心中已有答案。】


    明朝。


    羅貫中沉沉一嘆:「林沖所為,全在『逼不得已』四字爾。」


    話音剛落,仿佛應和似的,水鏡上出現了一個硃筆鮮紅的「逼」字。


    【不錯,是逼。我們將視角轉換,相國寺裏辱嬌妻是逼;白虎堂上設奸計是逼;野豬林中謀性命是逼;火燒草場斷後路還是逼。


    權貴階級就這樣一步步為了自己的私慾將林沖逼上一條不歸路,反過頭來又說他是賊配軍,是罪民。顛倒黑白,倒打一耙,不外如是!


    逼上梁山、官逼民反,水滸解說裏老生常談的兩個詞,在林沖的身上體現得最為淋漓盡致。】


    一番話說得抑揚頓挫,擲地有聲。


    未央宮中,劉徹輕輕嘖了一聲,大逆不道的言論聽得多了,他這時倒沒有自己預想中的那般生氣,修長的手指有節奏地在椅背上輕點,心思深沉的君王意態不明道:


    「楚棠的論調還真是,一如既往。」


    底下的有些大臣卻是聽著不舒服了,什麽權貴階級,高俅是官,他們也是官,這「權貴階級」豈不是指著他的鼻子罵?


    「反就是反,林沖戴罪之身,又身負數條人命,難道不是罪上加罪麽?」


    「就是,若任其快意恩仇,那朝廷律法何在,公序良俗何存?!」


    「小女無知之言!」


    有人開頭,後麵的話就好說多了,一個個廣袖端肅義正詞嚴的模樣,當真顯得公正無偏極了。


    上首的劉徹看著底下大臣吵吵嚷嚷的模樣忍不住在心裏冷笑,倒是小霍去病耐不住性子,爭辯了幾句「如果不是高衙內先起歹心,高太尉縱子行兇趕盡殺絕,林沖怎會如此」雲雲。


    唐朝。


    聽聞此言的杜牧幽幽一嘆,先前讀過的史書在腦中翻覆:「民睏乏則亂生,水滸題旨既在此,那嘯聚山林之好漢,未嚐不俱有無奈之意。」


    「奸賊在野,或亂一人一戶;奸賊居於朝,則亂之途愈廣矣。」


    另一邊的杜甫半是感嘆半是憂憤,他想起水鏡裏說的李林甫,位高權重,禍害朝綱,有賊如此,國如何平?


    【大家如果讀原著的話,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魯智深的故事裏,他為弱女出頭,後來又遭高太尉記恨,最終流落。林沖這一遭故事,亦是從高衙內欲行不軌開始。人物的行為都出於一種外力的壓迫,這其實是《水滸傳》這本書的一貫寫法。】


    楚棠貼出原著的目錄。


    【《水滸》的第一迴 ,王教頭私走延安府,九紋龍大鬧史家村。王教頭就是前麵說的那個因為得罪高俅不得不逃走的王進,在這一迴裏,作者詳細描述了高俅的發跡史。】


    水鏡上出現一段原文,赫然就是先前所說的高俅因蹴鞠之戲見寵於君等等,眾人這才知道原來楚棠當真並未誇張,高俅這太尉還真是踢球踢來的!


    趙匡胤當場臉黑了幾個度,其他宋人尤其士大夫也頗覺有些抹不開麵子,小說家言不盡為真,但它流傳度廣啊!


    汴京城裏。


    三蘇父子因著剛剛一閃而過的文字麵麵相覷:「書中寫的小蘇學士,不能是我們蘇家人吧?!」


    怪就怪這個姓太敏感了。


    蘇轍還有一句話沒說,小說野史多愛附會,或為權貴或為名流,以他們兄弟二人未來在國朝的聲名,這「小蘇學士」指的是誰還真不好說。


    【我們知道,水滸的主角是梁山好漢,一百單八將,那麽按照慣例,主角應該最先出場,可是書中卻偏偏先寫了一個高俅,還將他的發跡進行了細緻的描繪,這是為什麽?】


    蘇州。


    金聖歎眨眨眼,總感覺……自己好像又要出場了?


    果然——


    【根據金聖歎的說法,蓋不寫高俅便寫一百八人,則是亂自下生也;不寫一百八人先寫高俅,則是亂自上作也。


    如果先寫梁山好漢,那給人的感覺就是百姓無由生亂造反,但先寫高俅,小人得勢,反麵形象首先就立起來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歷史同人] 當諸朝開始圍觀我的語文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春山有信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春山有信並收藏[歷史同人] 當諸朝開始圍觀我的語文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