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頁
[歷史同人] 當諸朝開始圍觀我的語文課 作者:春山有信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朱元璋一聽就黑了臉,恨不得打死這個龜兒子,抬腳踹了上去:「不會說話就給咱閉嘴!」
挨了一下的朱樉仍在發懵,其他兄弟用憐憫的眼神看一他一眼,一致決定離這個頭腦簡單的人遠點。
唐朝。
白居易喃喃著水鏡上展示的話:「不獨令觀者感慨涕零,亦可懲創人心,為末世之一救……好啊!市井俚曲而付之以大義,裨補時俗懲創人心,此非聖賢不能道,孔尚任有俗筆而談雅正之心!」
晚唐。
杜牧斂容正襟危坐,一篇風月戲文竟有如此嚴正之旨,他對這篇和自己的辭賦對舉的文章期待極了!
北宋。
蘇軾麵帶讚嘆:「詩可言誌,詞可言誌,戲文亦可言誌,雅俗豈在形式邪?」
這《桃花扇》的題旨當真是雅正極了!
清代,淮揚。
興化宅中,孔尚任與老年冒襄相對落座,他們將水鏡裏的話聽得分明。這種被透露後事的感覺太過玄妙,他們一時都沒有迴過神來。
怔愣良久,冒襄堆疊的眼皮動了動,臂下用力撐著桌案,顫巍巍的就要起身。
對坐的孔尚任反應過來忙站起將人攙扶住:「冒老,您這是……」
冒襄並不言語,借著孔尚任的力氣站了起來,復又將手臂從他的手下抽出,退後一步站定,肅容拱手,長揖一禮。
孔尚任被他的動作嚇了一跳,忙將人扶起,急聲道:「冒老,您這是做什麽?晚輩豈能受您如有此大禮?」
冒襄是前朝遺老,明末南京四公子之一,此時已是八十歲高齡,他二人忘年相交,但孔尚任向來敬重這位老人,此時又豈敢受他的禮?當真是惶恐萬分。
冒襄抬頭,他當然明白孔尚任的意思。布滿溝壑的臉上帶了幾分笑:「老夫此舉,非為其他。」
冒襄拍了拍他的手示意對方勿要緊張,接著道:
「老夫生來,忝活八十春秋。昔日明亡之時,本該仿效諸賢,與故國同去,苟活如今,不過亦是以故國為念。易代之際,滄桑巨變,老夫雖歷其間間,仍猶覺惶恐,故每與你講述時,惝恍悲切不自勝。
明如何亡、國如何滅,這些年來老夫一直在思索,可幸你以如此雅正筆法,作史家三思,鼓震世人,老夫方知,這百裏奔走、一月盤桓、日夜相敘是值得的了。這禮,你受得。」
他言辭切切,說話間眼眶已然有些泛紅,仍不顧孔尚任的惶恐,執意掙開,躬身向他全了這個禮。
孔尚任無法,隻得生受了,復又扶人坐下,想對方年老不宜悲慟,有意讓人開懷,故意打趣道:「若是作得不好,冒老這禮可就白費了。」
冒襄笑著擺手:「聖人門徒,焉有不好?」
抬眼望向院中水鏡,光是這題旨,他的禮就行得值當。
【復社文人侯方域科舉不第,寓居淮揚,與秦淮名妓李香君結識,情定終生,這是再熟悉不過的才子佳人的開場。
但侯方域其時手頭拮據,未有妝奩之資,閹黨餘孽阮大鋮有意籠絡,重金替置,侯方域態度搖擺,而李香君深明大義,毅然拒絕,阮大鋮由此懷恨在心。這場結緣於明末的愛情,終於和時代政局聯繫在了一起。】
【其後國家動盪、侯李分離,闖王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皇帝自縊煤山,南明小朝廷建立,弘光帝昏庸逸樂;馬士英、阮大鋮結黨營私、倒行逆施;
江北四鎮不思齊心報國,乃至互相傾軋;手握重兵的左良玉揮師東進、直逼南京;有心抵抗的史可法麵對長驅直入的清兵孤掌難鳴,與軍民於揚州城死戰,最後跳水而亡。
坐擁江南富庶地、十萬軍民心的南明迅速滅亡,其存世,不過一年零一個月。】
【明亡何以如此速也?縱觀全劇,我們可以看到滿紙官紳士子,逃不過一個「私」字。馬士英所謂「幸遇國家多故,正我輩得意之秋」,江北四鎮主帥「沒見陣上逞威風」,倒是為了爭奪元帥軍帳的座位排列「早已窩裏相爭鬧」;
弘光帝立於危難不思進取,一心縱情享樂;連作為正麵人物的侯方域出場也曾道「鶯顛燕狂,關甚興亡」……統治集團腐朽、權奸誤國的題旨,在戲文中被反覆說盡,反是以李香君為首的倡優之流死守氣節,盡顯底層人物的光輝。】
【白骨青灰長艾蕭,桃花扇底送南朝。再不信輿圖換稿,江山都易主了。「眼見他起朱樓,眼見他宴賓客,眼見他樓塌了。」前賢後死,此時也不過檢點史冊,「放悲聲唱到老。」】
《桃花扇》的曲詞典雅流麗,奇而真、密而淡,筆筆又含哀情,兼之通俗曉易,輕而易舉便奪了眾人的心神。
興化宅中,冒襄早已是老淚縱橫:「桃花扇遞送南朝,老夫親眼送的南朝,親眼見的輿圖換稿啊!」
他捶桌大嘆,悲慟的情致讓孔尚任也紅了眼眶。易代之悲、幻滅之感,分明是有清一代共同的感受。
太倉。
吳偉業捧著故友所貽書冊自責不已:「死生總負侯贏諾,欲滴椒漿淚滿尊。我不如君啊……」
他的手死死捏著書卷,指甲蓋都泛起了青白。
東晉。
陶淵明神情愀然,先前談東晉之時,楚棠亦曾提到南明,此時詳敘,如此真切的易代之悲一下子就令他想起了眼下的時局。
如楚棠所說,不久的將來,晉室也會滅亡,風景不殊、河山有異的感慨,最終會成為每個晉人的悲哀,如此,又怎麽不是放悲聲唱到老呢?陶淵明掩麵而泣。
挨了一下的朱樉仍在發懵,其他兄弟用憐憫的眼神看一他一眼,一致決定離這個頭腦簡單的人遠點。
唐朝。
白居易喃喃著水鏡上展示的話:「不獨令觀者感慨涕零,亦可懲創人心,為末世之一救……好啊!市井俚曲而付之以大義,裨補時俗懲創人心,此非聖賢不能道,孔尚任有俗筆而談雅正之心!」
晚唐。
杜牧斂容正襟危坐,一篇風月戲文竟有如此嚴正之旨,他對這篇和自己的辭賦對舉的文章期待極了!
北宋。
蘇軾麵帶讚嘆:「詩可言誌,詞可言誌,戲文亦可言誌,雅俗豈在形式邪?」
這《桃花扇》的題旨當真是雅正極了!
清代,淮揚。
興化宅中,孔尚任與老年冒襄相對落座,他們將水鏡裏的話聽得分明。這種被透露後事的感覺太過玄妙,他們一時都沒有迴過神來。
怔愣良久,冒襄堆疊的眼皮動了動,臂下用力撐著桌案,顫巍巍的就要起身。
對坐的孔尚任反應過來忙站起將人攙扶住:「冒老,您這是……」
冒襄並不言語,借著孔尚任的力氣站了起來,復又將手臂從他的手下抽出,退後一步站定,肅容拱手,長揖一禮。
孔尚任被他的動作嚇了一跳,忙將人扶起,急聲道:「冒老,您這是做什麽?晚輩豈能受您如有此大禮?」
冒襄是前朝遺老,明末南京四公子之一,此時已是八十歲高齡,他二人忘年相交,但孔尚任向來敬重這位老人,此時又豈敢受他的禮?當真是惶恐萬分。
冒襄抬頭,他當然明白孔尚任的意思。布滿溝壑的臉上帶了幾分笑:「老夫此舉,非為其他。」
冒襄拍了拍他的手示意對方勿要緊張,接著道:
「老夫生來,忝活八十春秋。昔日明亡之時,本該仿效諸賢,與故國同去,苟活如今,不過亦是以故國為念。易代之際,滄桑巨變,老夫雖歷其間間,仍猶覺惶恐,故每與你講述時,惝恍悲切不自勝。
明如何亡、國如何滅,這些年來老夫一直在思索,可幸你以如此雅正筆法,作史家三思,鼓震世人,老夫方知,這百裏奔走、一月盤桓、日夜相敘是值得的了。這禮,你受得。」
他言辭切切,說話間眼眶已然有些泛紅,仍不顧孔尚任的惶恐,執意掙開,躬身向他全了這個禮。
孔尚任無法,隻得生受了,復又扶人坐下,想對方年老不宜悲慟,有意讓人開懷,故意打趣道:「若是作得不好,冒老這禮可就白費了。」
冒襄笑著擺手:「聖人門徒,焉有不好?」
抬眼望向院中水鏡,光是這題旨,他的禮就行得值當。
【復社文人侯方域科舉不第,寓居淮揚,與秦淮名妓李香君結識,情定終生,這是再熟悉不過的才子佳人的開場。
但侯方域其時手頭拮據,未有妝奩之資,閹黨餘孽阮大鋮有意籠絡,重金替置,侯方域態度搖擺,而李香君深明大義,毅然拒絕,阮大鋮由此懷恨在心。這場結緣於明末的愛情,終於和時代政局聯繫在了一起。】
【其後國家動盪、侯李分離,闖王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皇帝自縊煤山,南明小朝廷建立,弘光帝昏庸逸樂;馬士英、阮大鋮結黨營私、倒行逆施;
江北四鎮不思齊心報國,乃至互相傾軋;手握重兵的左良玉揮師東進、直逼南京;有心抵抗的史可法麵對長驅直入的清兵孤掌難鳴,與軍民於揚州城死戰,最後跳水而亡。
坐擁江南富庶地、十萬軍民心的南明迅速滅亡,其存世,不過一年零一個月。】
【明亡何以如此速也?縱觀全劇,我們可以看到滿紙官紳士子,逃不過一個「私」字。馬士英所謂「幸遇國家多故,正我輩得意之秋」,江北四鎮主帥「沒見陣上逞威風」,倒是為了爭奪元帥軍帳的座位排列「早已窩裏相爭鬧」;
弘光帝立於危難不思進取,一心縱情享樂;連作為正麵人物的侯方域出場也曾道「鶯顛燕狂,關甚興亡」……統治集團腐朽、權奸誤國的題旨,在戲文中被反覆說盡,反是以李香君為首的倡優之流死守氣節,盡顯底層人物的光輝。】
【白骨青灰長艾蕭,桃花扇底送南朝。再不信輿圖換稿,江山都易主了。「眼見他起朱樓,眼見他宴賓客,眼見他樓塌了。」前賢後死,此時也不過檢點史冊,「放悲聲唱到老。」】
《桃花扇》的曲詞典雅流麗,奇而真、密而淡,筆筆又含哀情,兼之通俗曉易,輕而易舉便奪了眾人的心神。
興化宅中,冒襄早已是老淚縱橫:「桃花扇遞送南朝,老夫親眼送的南朝,親眼見的輿圖換稿啊!」
他捶桌大嘆,悲慟的情致讓孔尚任也紅了眼眶。易代之悲、幻滅之感,分明是有清一代共同的感受。
太倉。
吳偉業捧著故友所貽書冊自責不已:「死生總負侯贏諾,欲滴椒漿淚滿尊。我不如君啊……」
他的手死死捏著書卷,指甲蓋都泛起了青白。
東晉。
陶淵明神情愀然,先前談東晉之時,楚棠亦曾提到南明,此時詳敘,如此真切的易代之悲一下子就令他想起了眼下的時局。
如楚棠所說,不久的將來,晉室也會滅亡,風景不殊、河山有異的感慨,最終會成為每個晉人的悲哀,如此,又怎麽不是放悲聲唱到老呢?陶淵明掩麵而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