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句涉及的歷史事件大家也很熟悉,前者指的是秦末的農民起義,後者就是項羽攻入鹹陽城化身縱火隊長的事了,項羽是楚國人。】


    鹹陽宮。


    蒙恬率先按捺不住大罵出聲:「賊子安敢如此?!」


    一旁的蒙毅同樣憤憤:「當年王翦將軍破楚尚不曾焚燒楚宮室,項羽小賊簡直喪心病狂!」


    他怒氣沖沖地向上首的君王一抱拳:「陛下,臣請命去把這個項羽找出來,以絕後患!」


    「對!以絕後患!」


    其他人附和道,群情激奮地望向始皇。


    【大家知道太史公很欣賞項羽,曾作《項羽本紀》為之揄揚,認為他的功業可以比肩帝王。這固然是司馬遷的一家之言,但「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項羽的軍事才華是無可置疑的,他是一員悍將、一員猛將。


    可司馬遷同樣沒有迴避項羽的缺陷,就從他攻入鹹陽焚毀秦宮室這一行為來看,就純是為了泄私憤、報私仇而全然不具備一個為君者的眼光和氣度。


    順便,秦始皇「焚書」的事件曾在歷史上被人詬病不已,但研究表明,「焚書」是為了統一輿論、推行中央集權製度,而且也並不是所有詩書都被焚毀了,像宮室典藏以供博士研讀的儒書,還有農耕、技術、天文等其他學派的著作也都保留了下來,反倒是項羽這把火,嗯……】


    啊這……


    知道內情的人諱莫如深,尤其是漢初的一些君臣士人更是不自然地別開臉。漢代秦立,在很多問題上薄秦簡直是不成為的規定,也沒想到後人研究得這麽清楚啊!


    更多不知就裏的人難以置信:「怎會如此?先生講的難道都是錯的嗎?!」


    真正造成書史浩劫的,原來是秦末的起義烽火?


    「不可能!」有儒生情緒激動:「這分明是他們蓄意為暴君翻案,秦始皇焚燒典籍坑殺儒生史冊共見,如此暴虐分明是獨夫民賊!」


    「可話說迴來,」旁邊有人麵露猶疑:「《太史公書》似乎也未曾明言坑儒生吧。」


    太極宮。


    李世民對這些公案倒是清楚一二,跟著點評道:「秦失其鹿,天下共逐本無可厚非,然而項羽焚宮室逞兇行,天下見之,如何不恐懼膽寒?反是劉邦入鹹陽秋毫無所犯,楚漢之爭,勝負已分矣。」


    【杜牧的論史詩也寫過項羽: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兒。江東弟子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認為項羽不該為一時意氣自刎烏江,放棄東山再起的機會。


    但其實我們理性分析歷史人物,卻不得不承認王安石的看法,中原頹勢再難挽迴,江東弟子今猶在,肯與君王卷土來?】


    「說得好!」


    開口讚嘆的竟然是杜牧。


    「江東弟子今猶在,肯與君王卷土來。說得多好啊!」


    他沒有被人針鋒相對當眾「打臉」的憤怒與尷尬,有的盡是論家得見新辟觀點的欣喜和驚艷:「頹勢難挽,骨氣已衰,經此一遭,又有多少人能再次豁出性命追隨一個敗亡之人?況項羽未必就是那越王勾踐。王安石的眼光不可謂不獨到!」


    中唐。


    同樣作為懷古聖手的劉禹錫見獵心喜,當即將這兩首詩品味了好幾遍,忍不住讚嘆道:「好啊!一正一反各見其妙,杜牧以情入詩,王安石逆向起筆亦能不落窠臼,眼力可謂卓絕,此人胸中有丘壑啊!」


    由於自己也誌在革新,所以劉禹錫對這位北宋的變法先鋒很有好感,此時見了這兩句詩,更是恨不得一夢到那宋朝與王安石暢論古今了。


    他鋪紙,將楚棠提到的兩首詩一左一右抄錄在冊,越看越覺得喜歡:「一麵觀之難免有失偏頗,兼聽則明,古人誠不我欺!」


    劉禹錫一邊感嘆一邊忍不住皺眉:「可惜啊可惜,楚姑娘不曾將王安石的詩念全,無法一覽全詩之風采。」


    他遺憾極了,忍了又忍沒忍住,斟酌再三,提筆在前麵補了兩句。


    水鏡不餵飯,隻好自力更生了。王安石若不滿意續筆,那便入夢來同他切磋!


    秦朝。


    聽完這些話的蒙恬忍不住冷哼一聲,半是不屑半是驕傲道:「項羽莽夫安能與陛下相比?這樣的人留著也是禍患,陛下,不如讓臣去搜查一番吧!」


    他目光殷殷地看著嬴政,再次請求道。


    上首的嬴政不動聲色,不知在想些什麽,過了一會兒才開口道:「朕尚在,四方不敢亂動。」


    蒙恬等人急了:「可是以後……」


    話還沒說完,嬴政抬手製止:「將軍勿急,找當然要找,找到後且將他帶到鹹陽。」


    跪著的李斯心中一動,旁邊的蒙毅同樣明悟幾分,將他的猜測宣之於口:「陛下是想……?」


    嬴政看向他,頷首:「既是將才,朕倒要看看他是何等人物。」


    始皇的胸襟從不狹隘,或者說他對自己有絕對的自信,既然項羽是史書認定的將才,那嬴政當然不吝於分去一二考量。那人如果識時務,他便不懼這把刀刃,若當真冥頑不靈,那麽再殺也不遲。


    嬴政的眼光越過堂下眾臣投向天幕中的水鏡,它昭示了大秦之禍,也向他展示了一個個更廣闊的世界,抵達那個世界,他需要時間,更需要賢才。


    但……


    嬴政心中難免有些猶疑,項羽之前,仍有一場黔首作亂,可惜楚棠並未明言。原因之一當然是此事在後世極為知名,無需詳說,但想到楚棠一貫的立場,他又禁不住犯疑猜。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歷史同人] 當諸朝開始圍觀我的語文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春山有信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春山有信並收藏[歷史同人] 當諸朝開始圍觀我的語文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