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頁
[歷史同人] 當諸朝開始圍觀我的語文課 作者:春山有信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陛下,」辛棄疾單膝下拜,言辭切切,「嶽元帥之事,係千古奇冤。嶽元帥之心,唯血池報國。陛下已為元帥昭雪,庶幾可稍慰元帥英魂。當務之急是重振旗鼓、再拾決心,繼承元帥、宗老將軍等諸位先輩將領之遺誌,雪恥國恨、收復汴京、再振山河,如此,方可告慰前人啊!」
他的話擲地有聲,趙眘也從剛剛的傷感中恢復過來,振奮了些許精神,手上用力將人扶起,道:「辛卿說的是,先前是朕想岔了,幸虧有這水鏡,否則……」
辛棄疾順著他的力道站起來,退後一步拱手,認真道:「陛下言重。亡羊補牢,為時未晚,大宋,還有機會!」
【不過人民從來愛憎分明,西湖之上、棲霞嶺旁、元帥葬塚,秦檜夫婦、萬俟卨、張俊四人的銅像永遠跪在嶽飛的麵前,為他們的罪惡懺悔。
歷史不會忘記,人民不會為忘記。為惡的,一時之快,千載罵名;為善的,時人嘆惋,百世流芳。】
水鏡上,四個垂首下跪的銅像不閃不避出現在眾人麵前,連帶的還有廊柱上那一幅對聯: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
「好!幹得好!」
百姓個個拍手稱快,他們向來喜歡聽忠良的故事,自然也見不得忠良蒙冤,此時見那四個人的銅像整整齊齊地跪在嶽元帥墓前,並且要永久跪下去就覺得分外解氣。
「哼,這四個殺千刀的小人,若是俺路過那裏,定要好好給嶽元帥磕個頭,再狠狠地扇那四個人幾巴掌!」
有漢子大聲說到,引得周圍人紛紛附和。而同時代已經有一些俠士勇者暗自帶了兵刃,開始打聽水鏡上的四人此時居住何方,預備將他們千刀萬剮。
反正這種人,也沒有活著的必要了。
其他王朝,嬴政劉徹李世民等人略一思索,幹脆命人也仿建了一個風波亭,以記忠良警惡名。時代相隔,即使再痛惜,他們也沒法為嶽飛做些什麽,便讓諸天萬朝的人都記得他的功勳、他的冤屈,讓諸天萬朝的人,都唾罵那些無恥佞臣吧!
於是,由秦至唐,一座座風波亭拔地而起,建成以後,總有百姓自發前往,拜嶽王,順便掌摑秦檜。而親眼看到這一幕的官員更是心神巨震,連行事都小心謹慎了許多。史書刀筆可以不怕,但鑄像留恥就由不得他們等閑視之了。
北宋。
趙匡胤有些疲憊地招手:「讓畫師將上麵嶽元帥的像臨摹一份,使人裝裱後懸在朕的寢宮。」
他要用忠良的血警示自己。
【其實宋朝真的是一個很神奇的朝代,物質、精神文明高度發達,骨頭卻是軟到不行。澶淵之盟打了勝仗還要賠錢也是千古奇聞,還有人覺得打仗花費的錢比議和花費的錢多所以寧願花錢買和平。求和,是宋朝對外的主要政策。其實也有有識之士認識到了這樣做的不妥,比如蘇洵。】
被點名的蘇洵應聲抬頭,就見水鏡裏已經貼出了他的舊作。
【蘇洵的這篇《六國論》是下冊的課文,我們在這裏順便一起講一下。在這篇文章中,蘇洵率先提出了一個觀點: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蘇洵認為,六國敗亡的原因不在於自己不夠兵強馬壯、不善於作戰,而在於賄賂秦國。為了是自己的論點更加完整,他還補充了「不賂者以賂者喪」的條件——不賄賂秦國的國家因為賄賂秦國的國家而滅亡,是因為他們失去了強大的援手,不能獨自保全,所以最終仍落腳在「弊在賂秦」上。】
鹹陽。
李斯等人小心翼翼地打量了一下上首君王的神色又迅速低下了頭。
誰懂,前腳還在吃宋朝的瓜,後腳戲就唱到自己身上來了。
【蘇洵指出,秦國由於賄賂而得的土地比實際作戰而取得的土地多出百倍,而諸侯乞和交出的土地自然比戰敗而喪失的土地也要多出百倍了。
遙想先祖創業艱難,子孫把土地送出去卻是這樣輕易,可土地到底是有限的,秦國的欲望又是貪得無厭的,以地事秦不就像抱薪救火嗎?這裏蘇洵主要針對的是韓、魏、楚三國。
下一段他又轉入了對燕、趙、齊的論述,齊國依附秦國,燕趙兩國「用武而不終」,最終三國同樣相繼覆滅。緊接著提出對策,假設六國如果不賂秦,通力合作,就不會落得戰敗而亡的下場,層層遞進。
七國爭雄的背景實際上是紛繁複雜的,蘇洵在此也並不是要為六國復盤,他有他的現實目的。
從宋太祖趙匡胤抑製武人開始,雖然北宋雖然杜絕了軍閥作亂,但相應地也造成了軍事上的衰退,木倉杆子不硬腰杆子自然也不硬,至蘇洵的時代,遼、西夏因為北宋求和之策的「滋養」,已經相當囂張,歲幣貢銀的負擔實際是壓在百姓的身上,蘇洵認識到了這些弊端,所以托古事而諷當朝。
於是在結尾他說: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於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苟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蘇洵這篇文論寫得短小精悍,文氣暢達,觀看水鏡的大多都是內行,自然知曉其中妙處,如賈誼、司馬遷、韓愈、柳宗元等人早就在第一時間將之抄錄在紙上以反覆閱讀,歐陽修範仲淹等人也是頻頻點頭,誇讚蘇洵論點精當見解卓越,甚至已然動了寫摺子麵呈君王的心思。
他的話擲地有聲,趙眘也從剛剛的傷感中恢復過來,振奮了些許精神,手上用力將人扶起,道:「辛卿說的是,先前是朕想岔了,幸虧有這水鏡,否則……」
辛棄疾順著他的力道站起來,退後一步拱手,認真道:「陛下言重。亡羊補牢,為時未晚,大宋,還有機會!」
【不過人民從來愛憎分明,西湖之上、棲霞嶺旁、元帥葬塚,秦檜夫婦、萬俟卨、張俊四人的銅像永遠跪在嶽飛的麵前,為他們的罪惡懺悔。
歷史不會忘記,人民不會為忘記。為惡的,一時之快,千載罵名;為善的,時人嘆惋,百世流芳。】
水鏡上,四個垂首下跪的銅像不閃不避出現在眾人麵前,連帶的還有廊柱上那一幅對聯: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
「好!幹得好!」
百姓個個拍手稱快,他們向來喜歡聽忠良的故事,自然也見不得忠良蒙冤,此時見那四個人的銅像整整齊齊地跪在嶽元帥墓前,並且要永久跪下去就覺得分外解氣。
「哼,這四個殺千刀的小人,若是俺路過那裏,定要好好給嶽元帥磕個頭,再狠狠地扇那四個人幾巴掌!」
有漢子大聲說到,引得周圍人紛紛附和。而同時代已經有一些俠士勇者暗自帶了兵刃,開始打聽水鏡上的四人此時居住何方,預備將他們千刀萬剮。
反正這種人,也沒有活著的必要了。
其他王朝,嬴政劉徹李世民等人略一思索,幹脆命人也仿建了一個風波亭,以記忠良警惡名。時代相隔,即使再痛惜,他們也沒法為嶽飛做些什麽,便讓諸天萬朝的人都記得他的功勳、他的冤屈,讓諸天萬朝的人,都唾罵那些無恥佞臣吧!
於是,由秦至唐,一座座風波亭拔地而起,建成以後,總有百姓自發前往,拜嶽王,順便掌摑秦檜。而親眼看到這一幕的官員更是心神巨震,連行事都小心謹慎了許多。史書刀筆可以不怕,但鑄像留恥就由不得他們等閑視之了。
北宋。
趙匡胤有些疲憊地招手:「讓畫師將上麵嶽元帥的像臨摹一份,使人裝裱後懸在朕的寢宮。」
他要用忠良的血警示自己。
【其實宋朝真的是一個很神奇的朝代,物質、精神文明高度發達,骨頭卻是軟到不行。澶淵之盟打了勝仗還要賠錢也是千古奇聞,還有人覺得打仗花費的錢比議和花費的錢多所以寧願花錢買和平。求和,是宋朝對外的主要政策。其實也有有識之士認識到了這樣做的不妥,比如蘇洵。】
被點名的蘇洵應聲抬頭,就見水鏡裏已經貼出了他的舊作。
【蘇洵的這篇《六國論》是下冊的課文,我們在這裏順便一起講一下。在這篇文章中,蘇洵率先提出了一個觀點: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蘇洵認為,六國敗亡的原因不在於自己不夠兵強馬壯、不善於作戰,而在於賄賂秦國。為了是自己的論點更加完整,他還補充了「不賂者以賂者喪」的條件——不賄賂秦國的國家因為賄賂秦國的國家而滅亡,是因為他們失去了強大的援手,不能獨自保全,所以最終仍落腳在「弊在賂秦」上。】
鹹陽。
李斯等人小心翼翼地打量了一下上首君王的神色又迅速低下了頭。
誰懂,前腳還在吃宋朝的瓜,後腳戲就唱到自己身上來了。
【蘇洵指出,秦國由於賄賂而得的土地比實際作戰而取得的土地多出百倍,而諸侯乞和交出的土地自然比戰敗而喪失的土地也要多出百倍了。
遙想先祖創業艱難,子孫把土地送出去卻是這樣輕易,可土地到底是有限的,秦國的欲望又是貪得無厭的,以地事秦不就像抱薪救火嗎?這裏蘇洵主要針對的是韓、魏、楚三國。
下一段他又轉入了對燕、趙、齊的論述,齊國依附秦國,燕趙兩國「用武而不終」,最終三國同樣相繼覆滅。緊接著提出對策,假設六國如果不賂秦,通力合作,就不會落得戰敗而亡的下場,層層遞進。
七國爭雄的背景實際上是紛繁複雜的,蘇洵在此也並不是要為六國復盤,他有他的現實目的。
從宋太祖趙匡胤抑製武人開始,雖然北宋雖然杜絕了軍閥作亂,但相應地也造成了軍事上的衰退,木倉杆子不硬腰杆子自然也不硬,至蘇洵的時代,遼、西夏因為北宋求和之策的「滋養」,已經相當囂張,歲幣貢銀的負擔實際是壓在百姓的身上,蘇洵認識到了這些弊端,所以托古事而諷當朝。
於是在結尾他說: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於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苟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蘇洵這篇文論寫得短小精悍,文氣暢達,觀看水鏡的大多都是內行,自然知曉其中妙處,如賈誼、司馬遷、韓愈、柳宗元等人早就在第一時間將之抄錄在紙上以反覆閱讀,歐陽修範仲淹等人也是頻頻點頭,誇讚蘇洵論點精當見解卓越,甚至已然動了寫摺子麵呈君王的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