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鏡的底色變為沉沉的暗藍,圓月低垂,月下江邊,有人影縹緲,煢煢孑立。畫麵中間字符跳動,出現了那首《臨江仙》。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二更……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其記敘之淺淡、情理之圓融、格調之超脫,直讓人拍案叫絕。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這是《莊子》裏的句子,蘇軾喜歡莊子啊!」


    「夜闌風靜縠紋平。平靜的不止是夜風與江波,更是他的心境,蘇軾當真入了莊子的門徑!」


    「嗯?隻有我覺得『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很生動嗎?夜裏出去喝酒,結果被鎖在門外,家童唿唿大睡根本無法喚醒,所以他隻好拄著拐杖站在門外。看起來不像是大詩人,倒跟俺們小老百姓一樣了!」


    「你別說還真是!不過……」那青年學子撓了撓腦袋,遲疑著說道:「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蘇軾他不會……尋短見了吧?!」


    ?!


    【up特別喜歡「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這一句,豐神蕭散,感覺蘇軾就要「乘桴浮於海」了。


    不過這句確實給人的想像空間比較大,宋代人喜歡寫雜記閑談,有本書裏就寫,蘇軾和人遊玩,半夜作了這首詞,把衣冠掛到江邊,乘船飄然而去了。這可把時任黃州太守徐君猷嚇了一跳,還以為自己把朝廷的犯官給丟了,急吼吼駕車跑去查看。一到東皋亭,發現蘇軾鼻息雷鳴睡得正香,這才發現是個誤會,真是又好氣又好笑。】


    啊這……怎麽有些像在看《笑林》、《解頤》之類的感覺?


    未央宮。


    劉徹哈哈大笑:「這宋人的雜記寫得有趣,蘇軾也是個奇人吶!」


    他尋思著,大漢的文學也太貧瘠了,不說沒有後世那樣的好詩好詞,連好看的雜記都沒有!對比一下,他這個皇帝過得不好啊!


    北宋。


    蘇軾沉默了又沉默,最後還是忍不住笑了出來:「未曾想有朝一日我也會成為他人雜記中的閑談。」


    還未遇到這位名滿天下的大詩人的徐君猷搖搖頭,想像了一下楚棠描述的情景也是一樂。蘇軾其人當真有趣,他倒是想見上一見了。


    不過,他忽然嘆息一聲,二人的緣分若在黃州,那蘇軾豈不是還要歷一次烏台詩案?這麽想著,徐君猷的心思也淡下來了。


    他也不能期待人家被貶啊。


    另一邊,葉夢得越聽這個故事越覺得耳熟:好像,是我前些日子記在《避暑錄話》裏的吧?


    【居士,指的是在家修行佛法的人。白居易也叫香山居士吧!蘇軾真還挺喜歡白居易的。】


    唐朝。


    白居易嘴角微揚,沒有人聽到別人欣賞自己會不高興,更何況那個人還是個詩詞絕佳的大才子。


    輞川。


    王維聽得那句「居士」,眼眸亮了亮,聯想到蘇詞結尾的「人生如夢」,忽然有所明悟。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做如是觀。蘇軾與佛有緣。」


    話音剛落,楚棠放出第二則材料,恰好就是王維剛剛吟的《金剛經》。一旁的裴迪看著好友眼中的欣然沒有說話,他還是不懂信佛有什麽好的,不過蘇軾似乎,確實從中得到寄託?


    【他說人世間的一切緣起緣滅,就如同夢幻一般,像泡沫中的幻影,像露水、像閃電,剎那逝去無痕,我們應該以這種態度看待世間萬物。滔滔江水淘盡了千古風流人物,淘盡了周瑜的功業,自然也會淘盡他的苦難。


    人在痛苦的時候總會向宗教裏去尋求解脫,蘇軾在定慧院中與僧眾一起誦讀佛經,後來又造訪山寺,佛家的平和圓融慰藉著他,「如夢」一句,已有釋音。】


    客棧。


    蘇軾對這個答案並不意外,他笑著說:「先前父親雅好佛經,與名僧交遊、談論佛理,母親亦篤信佛教,寬仁慈愛。我長於父母膝下,經年之後異鄉漂泊,竟還受著二老的蔭庇。」


    說到最後,話裏已經有了慨然。


    蘇洵唇角動了動沒有說話,這個兒子機敏博學,頗通釋典,他向來是歡喜的。隻是,一想到兒子最終將目光重又投向那些佛經文字,竟是為了撫平心中驚惶傷痛,他心裏就難受得厲害。


    唐朝。


    白居易似有所感:「彼時東坡之上的我,該是與蘇軾一樣吧!」向釋典中求安寧。


    百代詩人,有哪個是心甘情願隱向山林?


    另一邊,向來對佛教頗有微詞的韓愈麵無表情,時下人心動盪,古道不存,九重之上的帝王也溺於佛理,他對佛教實在是沒有什麽好臉色。


    蘇軾信什麽不好要信佛,哪怕他信道呢?


    這個念頭剛在腦子裏轉了一圈,他就看到楚棠放出下一則材料了:【蘇軾的啟蒙老師是道士張易簡,成人後,他也經常與道士交往。他除了自號「東坡居士」外,還有一個不為人熟知的號——「鐵冠道人」。】


    韓愈:?這麽準?


    終南山。


    一聽到這個李白可來精神了:「道家風神,蕭散天外,我觀蘇軾『長恨此身』之句便有莊子之音,原來竟是吾輩中人!」


    誰不知曉,他李太白最愛尋仙問道。


    【蘇軾是四川人,蜀中道教氣氛濃鬱他有道緣倒也正常。李白也曾長在蜀地,唐宋兩位頂流,受到過同一種文化的滋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歷史同人] 當諸朝開始圍觀我的語文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春山有信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春山有信並收藏[歷史同人] 當諸朝開始圍觀我的語文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