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頁
[歷史同人] 當諸朝開始圍觀我的語文課 作者:春山有信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父皇放心,兒等下去就把那新、舊唐書中甘露之變的舊事拿出來仔細研讀,咱老朱家,定然和前朝不一樣!」
【《賣炭翁》諷刺宮市製度,矛頭直指宦官,《重賦》直斥官吏欺壓百姓,《傷宅》對著達官貴人騎臉輸出,《輕肥》更是把內臣、大夫、將軍罵了個遍!
此時的白居易似乎也是以筆為木倉,向著黑暗的社會發出不平之鳴,辛辣的詩筆之下幾乎無人倖存,他自覺地和人民站在一起,這種情愫,大概在他早年的《觀刈麥》中就能初見端倪吧!】
白居易微微一頓:後世評他,果在人民一途麽?
而那些達官貴人們卻是臉都綠了:他還想怎麽罵?!
第58章 琵琶行8
水鏡一轉,屏幕上的顏色一下子明艷起來,上麵出現了一群木偶似的小人,小人穿著粗製短打,操著一把鐮刀,躬身在麥田裏吭哧吭哧地割麥,模樣惟妙惟肖,一下子便吸引了許多人的目光。
「這就是他們看的百戲嗎?」伶人們眼睛放光。
連本在等詩的白居易也被吸引了目光,滿以為楚棠會像之前那樣直接把詩句放出來,沒想到又開始整活兒了。
「後世總有奇趣。」
最開心的要數諸天萬朝的小孩子了,畫麵中的小人玩偶似的,比戲台上的人看著可親切有趣多了,紛紛目不轉睛地盯著,有的孩子甚至伸出小手試圖碰一碰,被家長飛快握住。
「噓——專心看。」
畫麵拉遠,一群婦人挑著擔子給在田間勞作的丁壯送來飯食,身旁的稚子也很聽話,抱著壺裝的湯湯水水和母親一起,麥田裏的男人毫無所覺,或者是根本不暇抬頭,仍舊揮汗如雨,旁白裏男聲響起——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達官貴人們悄悄鬆了口氣,還好,看來不是要罵他們。
東晉。
陶淵明對這幾句詩大為激賞:「造語平淡,淺切通俗,直寫田家勞作之景,清新而有逸趣,實是好句!」
他雖然不通稼穡之術,但到底是躬耕隴畝之人,對詩裏描寫的場景感到非常親切。不過,陶淵明看了看水鏡裏的畫麵,不覺又有點苦惱。
人家怎麽收成那麽好呢?小麥覆隴黃,對比一下他的: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陶淵明憂傷了,他決定,今晚就去找鄰曲的老農,好好請教一下種莊稼的竅門。
水鏡裏的男聲繼續——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陶淵明沒忍住嘆了一口氣,去歲他在西田收割早稻時,和田間的老農有過一些短暫的交談,從一年春至耕忙,到年末堪堪獲得一家口糧;從清晨下地幹活,到夜晚披著露水荷擔迴家,怎麽不是辛苦呢?
「田家豈不苦,弗獲辭此難。若是再趕上縣尉催稅,便是更無活路了。」
他這樣想著,就聽到水鏡裏的男聲疏忽停止,隻見一個麵黃肌瘦的婦人抱著孩子跟在割麥人的旁邊,左手拿著撿來的麥穗,右手掛一個破爛的竹筐,聲音悲切地講著自己的經歷:
「家裏的田地為了交稅全都變賣了,我們孤兒寡母的,隻好靠撿麥穗填飽肚子,聊以度日。」
說著,低低抽噎了兩聲。一旁的割麥人沉默了,水鏡下的眾人也沉默了。
陶淵明忽然覺得有幾分愧意,他尚有薄田,那農婦一家卻毫無立錐之地。
而那些達官貴人也是迅速臉色陰沉,高興得太早了,還是要罵他們。
這白居易怎麽那麽討厭呢?!
太極宮。
被《重賦》《輕肥》等詩打了一套組合拳的李世民已經麻了,他疲憊地捏了捏眉心:「朕總以為大唐治下的百姓定能安樂,可你們看看,才過百年……」
長孫無忌等人也知道陛下心中不好受,出言勸道:「天下治亂繫於帝王,百年之後誰又能測?陛下寬仁,一心為民,起碼我貞觀一朝,百姓並無此憂,餘下子孫事又怎麽是陛下能左右的呢?」
「是啊,」房玄齡也勸道,「貞觀二年,陛下心有蝗災致百姓不能活,生吞蝗蟲,誠感動天。陛下心有萬民,正當勵精圖治,如何要以後世子孫事自苦?」
李世民起身:「諸卿所言朕已知曉,隻是朕高居宮闈,如今讀了這些詩才知民間之狀,雖異代有分,而此時未嚐不有鞭長莫及處,朕欲選欽差,私服尋訪,查探民情,以觀治亂,時相敦促,諸卿以為如何?」
眾人對視一樣,紛紛拱手高聲:「陛下聖明!」
這邊君臣商議定,水鏡裏的動畫還未結束。鏡頭拉遠,畫麵倏然變換,一個身著官袍的人望著農婦的方向,輕輕垂下頭,神情悵然地低聲念道: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畫麵戛然而止,楚棠的聲音和視頻裏的聲重合——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雖然不一定準確,但是每當讀到這幾句詩,我總會想起以前看過的一篇文章。
作者在自己的畢業論文致謝裏說,我們國家頭部院校學費非常低廉,因為得到的政策扶持多,經費更為充足,而這些錢歸根到底是由普通勞動者的勞動轉化而來,通過稅收和撥款,最終用到我們的身上。
【《賣炭翁》諷刺宮市製度,矛頭直指宦官,《重賦》直斥官吏欺壓百姓,《傷宅》對著達官貴人騎臉輸出,《輕肥》更是把內臣、大夫、將軍罵了個遍!
此時的白居易似乎也是以筆為木倉,向著黑暗的社會發出不平之鳴,辛辣的詩筆之下幾乎無人倖存,他自覺地和人民站在一起,這種情愫,大概在他早年的《觀刈麥》中就能初見端倪吧!】
白居易微微一頓:後世評他,果在人民一途麽?
而那些達官貴人們卻是臉都綠了:他還想怎麽罵?!
第58章 琵琶行8
水鏡一轉,屏幕上的顏色一下子明艷起來,上麵出現了一群木偶似的小人,小人穿著粗製短打,操著一把鐮刀,躬身在麥田裏吭哧吭哧地割麥,模樣惟妙惟肖,一下子便吸引了許多人的目光。
「這就是他們看的百戲嗎?」伶人們眼睛放光。
連本在等詩的白居易也被吸引了目光,滿以為楚棠會像之前那樣直接把詩句放出來,沒想到又開始整活兒了。
「後世總有奇趣。」
最開心的要數諸天萬朝的小孩子了,畫麵中的小人玩偶似的,比戲台上的人看著可親切有趣多了,紛紛目不轉睛地盯著,有的孩子甚至伸出小手試圖碰一碰,被家長飛快握住。
「噓——專心看。」
畫麵拉遠,一群婦人挑著擔子給在田間勞作的丁壯送來飯食,身旁的稚子也很聽話,抱著壺裝的湯湯水水和母親一起,麥田裏的男人毫無所覺,或者是根本不暇抬頭,仍舊揮汗如雨,旁白裏男聲響起——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達官貴人們悄悄鬆了口氣,還好,看來不是要罵他們。
東晉。
陶淵明對這幾句詩大為激賞:「造語平淡,淺切通俗,直寫田家勞作之景,清新而有逸趣,實是好句!」
他雖然不通稼穡之術,但到底是躬耕隴畝之人,對詩裏描寫的場景感到非常親切。不過,陶淵明看了看水鏡裏的畫麵,不覺又有點苦惱。
人家怎麽收成那麽好呢?小麥覆隴黃,對比一下他的: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陶淵明憂傷了,他決定,今晚就去找鄰曲的老農,好好請教一下種莊稼的竅門。
水鏡裏的男聲繼續——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陶淵明沒忍住嘆了一口氣,去歲他在西田收割早稻時,和田間的老農有過一些短暫的交談,從一年春至耕忙,到年末堪堪獲得一家口糧;從清晨下地幹活,到夜晚披著露水荷擔迴家,怎麽不是辛苦呢?
「田家豈不苦,弗獲辭此難。若是再趕上縣尉催稅,便是更無活路了。」
他這樣想著,就聽到水鏡裏的男聲疏忽停止,隻見一個麵黃肌瘦的婦人抱著孩子跟在割麥人的旁邊,左手拿著撿來的麥穗,右手掛一個破爛的竹筐,聲音悲切地講著自己的經歷:
「家裏的田地為了交稅全都變賣了,我們孤兒寡母的,隻好靠撿麥穗填飽肚子,聊以度日。」
說著,低低抽噎了兩聲。一旁的割麥人沉默了,水鏡下的眾人也沉默了。
陶淵明忽然覺得有幾分愧意,他尚有薄田,那農婦一家卻毫無立錐之地。
而那些達官貴人也是迅速臉色陰沉,高興得太早了,還是要罵他們。
這白居易怎麽那麽討厭呢?!
太極宮。
被《重賦》《輕肥》等詩打了一套組合拳的李世民已經麻了,他疲憊地捏了捏眉心:「朕總以為大唐治下的百姓定能安樂,可你們看看,才過百年……」
長孫無忌等人也知道陛下心中不好受,出言勸道:「天下治亂繫於帝王,百年之後誰又能測?陛下寬仁,一心為民,起碼我貞觀一朝,百姓並無此憂,餘下子孫事又怎麽是陛下能左右的呢?」
「是啊,」房玄齡也勸道,「貞觀二年,陛下心有蝗災致百姓不能活,生吞蝗蟲,誠感動天。陛下心有萬民,正當勵精圖治,如何要以後世子孫事自苦?」
李世民起身:「諸卿所言朕已知曉,隻是朕高居宮闈,如今讀了這些詩才知民間之狀,雖異代有分,而此時未嚐不有鞭長莫及處,朕欲選欽差,私服尋訪,查探民情,以觀治亂,時相敦促,諸卿以為如何?」
眾人對視一樣,紛紛拱手高聲:「陛下聖明!」
這邊君臣商議定,水鏡裏的動畫還未結束。鏡頭拉遠,畫麵倏然變換,一個身著官袍的人望著農婦的方向,輕輕垂下頭,神情悵然地低聲念道: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畫麵戛然而止,楚棠的聲音和視頻裏的聲重合——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雖然不一定準確,但是每當讀到這幾句詩,我總會想起以前看過的一篇文章。
作者在自己的畢業論文致謝裏說,我們國家頭部院校學費非常低廉,因為得到的政策扶持多,經費更為充足,而這些錢歸根到底是由普通勞動者的勞動轉化而來,通過稅收和撥款,最終用到我們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