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頁
[歷史同人] 當諸朝開始圍觀我的語文課 作者:春山有信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三首李商隱的《蟬》,是懷才不遇的「牢騷語」。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蟬棲於高枝,餐風飲露,本來就吃不飽,又為什麽還要委婉哀鳴呢?其實這是在影射詩人自己,因為品性高潔,難於飽腹,所以發出了怨恨的叫聲。
李商隱這個人還挺……擰巴的,我們下次遇到課文再詳細講吧,後麵會學他的《錦瑟》。】
晚唐。
李商隱終於能體會到白居易的感受了:不是,別下次啊!我到底怎麽擰巴了你給我講清楚!
杜牧撇撇嘴,麵無表情地將李商隱寄來的信壓到書架最下麵。豈止擰巴,是拎不清!
【我們總結一下蟬的特性,在古典文學中,它是高潔、淒寒、孤寂的,「無論在什麽地方,都可以聽見它們的啼唱。」所以,那種悲涼的感覺也無孔不入,秋味也在這蟬鳴聲中,愈發深沉了。
但是鬱達夫又在這裏抖了個機靈,「這嘶叫的秋蟬,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樣,簡直像是家家戶戶都養在家裏的家蟲。」高潔的秋蟬嗎?隻棲於高樹嗎?也沒有那麽玄乎,在北京就和蟋蟀老鼠一樣啦,到處都是。】
虞世南李賀李商隱:……???
閉嘴吧,鬱達夫他根本就不懂!
奉天殿。
朱元璋大笑起來:「可不是,一個知了哪有那麽多情啊趣的,滿樹叫著鬧心,跟蟋蟀耗子也沒差。這鬱達夫寫得對!」
朱橚是個文化人,心裏覺得自家老爹這話槽點太多,但到底不敢開麥,隻好對著水鏡上的文字使眼刀。
前麵寫得都挺好的,怎麽非要扯個蟋蟀耗子呢?俗,太俗了!
【古典文學中代表文人雅趣的蟬,忽然被拉下神壇,走進了千家萬戶。大雅轉向了大俗,折射出鬱達夫審美趣味中生活化、平民化的一麵。大俗同樣是大雅,俗趣與雅趣,統一在了這故都的蟬鳴聲中。】
明朝。
馮夢龍高興地吟了半句俚詞:「門子壁虎兒得病在牆上坐,叫一聲蜘蛛我的哥,這幾日並不見蒼蠅過……平民妙趣,並不比文人雅趣少!」
他念的是新近整理出的民間歌詞,《掛枝兒》。雖則詞語淺薄,但活潑靈動,比之道學言語,竟不知可愛了多少。
另一邊,張岱對鬱達夫的欣賞同樣又深了幾分:「俗就是雅,雅就是俗,蟬和耗子又有什麽分別呢?依我看,鬱達夫是個妙人。」
【這種俗趣也延續到了下兩幅圖景中。秋雨,許多文人也寫過,「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梧桐葉上三更雨,葉葉聲聲是別離」,雨織得又細又密,連綿不絕。可是鬱達夫隻說了一句話——「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來」。
息列索落這個詞用得很有意思。秋雨時常會伴隨著冷風,落葉隨風舞著,雨滴答在耳中就仿佛七零八落似的,寫得既有畫麵感,又有聲音感,渲染出一片悲涼。
但他重點要寫的還是雨中的人——都市閑人。老北京的生活特點是很悠閑的,皇城根兒上,下棋逗鳥、喝茶談天、在雨後咬著煙管說些閑話,一天就過去了。這個「咬」字,就很有清閑的派頭,用得十分傳神。】
李世民輕咦了一聲:「這市民的意思,與朕想的原是不一樣?」
市為交易之所,裏坊多有人居,後世這樣說,難道市坊之間已經不再區分?
他微微沉思,先前還擔心這《故都的秋》之中有黍離之悲,但看文中對所謂都市閑人的描寫,卻也不是亂離之象。或許這種悲涼,當真是鬱達夫的個人審美趣味吧!
他搖搖頭,就是有些暮氣沉沉了」
第47章 故都的秋5
【最後是秋果奇景。秋天是一個豐收的季節,連小孩子都會說一句「金秋十月,碩果飄香,我們歡聚一堂……」好吧扯遠了,但鬱達夫卻用了一個詞:淡綠微黃。細葉之間淡綠微黃的果,同樣也是清清靜靜、淺淺淡淡的,和碩果纍纍之類的詞語完全搭不上邊。】
唐朝。
詩畫雙絕的王維不由自主點點頭,從色彩藝術的角度,這種淡而微細的顏色正是能給人清靜之感;而從文章的角度,既要表現悲涼,便不能選成熟之果實。
「文人趣性,自取景也可以見得出。」
裴迪也覺得這景致寫得如在眼前,不過他對前麵那句話更感興趣:「金秋十月,碩果飄香,我們歡聚一堂。這好像是賓禮迎客之語,怎麽他們用得這樣普遍?連稚童都會說。」
沒有經歷過九年義務教育並高中大學等一係列開學典禮的裴迪自然不知道這句話在未來的風靡程度,甚至覺得還挺朗朗上口。
【這裏,他將筆觸詳細地落到了不起眼的秋棗上。棗是細小的,比起其他果子來,體積好像沒那麽顯眼,但勝在普遍、常見。
「屋角、牆頭、茅房邊、灶房門口,它都會一株株地長大起來。」
大家一定發現了,這很符合鬱達夫這篇文章的取景標準,尋常、不起眼、帶點疏淡蕭瑟,於是那點悲涼的感覺就又出現了。
鬱達夫對北平的記憶與這些果樹相關,可細究起來,卻是不那麽美好。
當年,鬱達夫留學日本,迴國後曾出任北京大學講師。順便,他教的是統計學,不是文學。】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蟬棲於高枝,餐風飲露,本來就吃不飽,又為什麽還要委婉哀鳴呢?其實這是在影射詩人自己,因為品性高潔,難於飽腹,所以發出了怨恨的叫聲。
李商隱這個人還挺……擰巴的,我們下次遇到課文再詳細講吧,後麵會學他的《錦瑟》。】
晚唐。
李商隱終於能體會到白居易的感受了:不是,別下次啊!我到底怎麽擰巴了你給我講清楚!
杜牧撇撇嘴,麵無表情地將李商隱寄來的信壓到書架最下麵。豈止擰巴,是拎不清!
【我們總結一下蟬的特性,在古典文學中,它是高潔、淒寒、孤寂的,「無論在什麽地方,都可以聽見它們的啼唱。」所以,那種悲涼的感覺也無孔不入,秋味也在這蟬鳴聲中,愈發深沉了。
但是鬱達夫又在這裏抖了個機靈,「這嘶叫的秋蟬,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樣,簡直像是家家戶戶都養在家裏的家蟲。」高潔的秋蟬嗎?隻棲於高樹嗎?也沒有那麽玄乎,在北京就和蟋蟀老鼠一樣啦,到處都是。】
虞世南李賀李商隱:……???
閉嘴吧,鬱達夫他根本就不懂!
奉天殿。
朱元璋大笑起來:「可不是,一個知了哪有那麽多情啊趣的,滿樹叫著鬧心,跟蟋蟀耗子也沒差。這鬱達夫寫得對!」
朱橚是個文化人,心裏覺得自家老爹這話槽點太多,但到底不敢開麥,隻好對著水鏡上的文字使眼刀。
前麵寫得都挺好的,怎麽非要扯個蟋蟀耗子呢?俗,太俗了!
【古典文學中代表文人雅趣的蟬,忽然被拉下神壇,走進了千家萬戶。大雅轉向了大俗,折射出鬱達夫審美趣味中生活化、平民化的一麵。大俗同樣是大雅,俗趣與雅趣,統一在了這故都的蟬鳴聲中。】
明朝。
馮夢龍高興地吟了半句俚詞:「門子壁虎兒得病在牆上坐,叫一聲蜘蛛我的哥,這幾日並不見蒼蠅過……平民妙趣,並不比文人雅趣少!」
他念的是新近整理出的民間歌詞,《掛枝兒》。雖則詞語淺薄,但活潑靈動,比之道學言語,竟不知可愛了多少。
另一邊,張岱對鬱達夫的欣賞同樣又深了幾分:「俗就是雅,雅就是俗,蟬和耗子又有什麽分別呢?依我看,鬱達夫是個妙人。」
【這種俗趣也延續到了下兩幅圖景中。秋雨,許多文人也寫過,「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梧桐葉上三更雨,葉葉聲聲是別離」,雨織得又細又密,連綿不絕。可是鬱達夫隻說了一句話——「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來」。
息列索落這個詞用得很有意思。秋雨時常會伴隨著冷風,落葉隨風舞著,雨滴答在耳中就仿佛七零八落似的,寫得既有畫麵感,又有聲音感,渲染出一片悲涼。
但他重點要寫的還是雨中的人——都市閑人。老北京的生活特點是很悠閑的,皇城根兒上,下棋逗鳥、喝茶談天、在雨後咬著煙管說些閑話,一天就過去了。這個「咬」字,就很有清閑的派頭,用得十分傳神。】
李世民輕咦了一聲:「這市民的意思,與朕想的原是不一樣?」
市為交易之所,裏坊多有人居,後世這樣說,難道市坊之間已經不再區分?
他微微沉思,先前還擔心這《故都的秋》之中有黍離之悲,但看文中對所謂都市閑人的描寫,卻也不是亂離之象。或許這種悲涼,當真是鬱達夫的個人審美趣味吧!
他搖搖頭,就是有些暮氣沉沉了」
第47章 故都的秋5
【最後是秋果奇景。秋天是一個豐收的季節,連小孩子都會說一句「金秋十月,碩果飄香,我們歡聚一堂……」好吧扯遠了,但鬱達夫卻用了一個詞:淡綠微黃。細葉之間淡綠微黃的果,同樣也是清清靜靜、淺淺淡淡的,和碩果纍纍之類的詞語完全搭不上邊。】
唐朝。
詩畫雙絕的王維不由自主點點頭,從色彩藝術的角度,這種淡而微細的顏色正是能給人清靜之感;而從文章的角度,既要表現悲涼,便不能選成熟之果實。
「文人趣性,自取景也可以見得出。」
裴迪也覺得這景致寫得如在眼前,不過他對前麵那句話更感興趣:「金秋十月,碩果飄香,我們歡聚一堂。這好像是賓禮迎客之語,怎麽他們用得這樣普遍?連稚童都會說。」
沒有經歷過九年義務教育並高中大學等一係列開學典禮的裴迪自然不知道這句話在未來的風靡程度,甚至覺得還挺朗朗上口。
【這裏,他將筆觸詳細地落到了不起眼的秋棗上。棗是細小的,比起其他果子來,體積好像沒那麽顯眼,但勝在普遍、常見。
「屋角、牆頭、茅房邊、灶房門口,它都會一株株地長大起來。」
大家一定發現了,這很符合鬱達夫這篇文章的取景標準,尋常、不起眼、帶點疏淡蕭瑟,於是那點悲涼的感覺就又出現了。
鬱達夫對北平的記憶與這些果樹相關,可細究起來,卻是不那麽美好。
當年,鬱達夫留學日本,迴國後曾出任北京大學講師。順便,他教的是統計學,不是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