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頁
[歷史同人] 當諸朝開始圍觀我的語文課 作者:春山有信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鹹陽。
嬴政亦是麵露不屑:「叛投匈奴,小人行徑。」
倒是前麵提到的蘇武當真不錯,矢誌守節,風骨不墜,李陵既與他是好友,怎麽沒學來他的半分風骨?
【不過司馬遷為李陵講過好話,這也直接導致了他後半生的悲慘遭遇,具體大家學《報任安書》和《蘇武傳》的時候可以再做了解。】
剛剛還在高興的司馬遷:……
能被後世人說一句悲慘遭遇,未來的他到底是落入了何種窘境?李廣之孫,怎麽會投降匈奴呢?
【司馬遷覺得李陵事母至孝,對士卒很講信義,同時還作戰驍勇,可惜孤軍深入遭遇強敵,沒有後援,部下還叛變了。《蘇武傳》裏,李陵也提到說自己剛投降的時候精神恍惚,幾欲發狂,準備似時而動,效仿曹柯之盟。
說是後來漢武帝對李陵投降的事有所醒悟,派使者慰問李陵殘部,還派人去接李陵,但有謠傳李陵幫匈奴練兵,所以豬豬一氣之下,把他全家都殺了,李陵由是心灰意冷。
蘇武懂他的苦衷,二人之間還算友好,但對比之下仍是相形見絀。蘇武歸漢時,李陵為他送行,不無痛苦地唱,老母已死,雖欲報恩將安歸。
兩個人都是悲劇性很強的人物了,歷代多有討論,大家兼聽一下吧。文學史上也有蘇李詩,託名蘇武、李陵二人,「攜手上河梁,遊子暮何之。徘徊蹊路側,悢悢不得辭。」頗為深婉。】
李陵聽罷怔怔不能言,皇恩深重,自己竟是做了投降之人,又累及老母與旁人,無論究其如何,青史上總要記上一筆。他苦笑一聲,蘇武之誌,總非常人。
未央宮。
猶自生氣的劉徹臉色仍然不太好,得知李陵未來會投降的消息,幾乎立刻就想把他和李廣抓來問罪,聽到這番解釋心裏的氣才消了幾分,但嘴上還是有些不高興。
「哼,投降之人,朕略作懲處怎麽了。」
一旁的衛青沉默不語:殺全家什麽的,好像,也不是「略作」吧!
太極宮。
李世民略略嘆息:「李陵身陷重圍強戰不敵,其功仍有可書之處,後來種種,亦是令人唏噓。」
南宋。
垂老的辛棄疾悵然長吟:「將軍百戰聲名裂,向河梁、迴頭萬裏,故人長絕。」
中唐。
白居易有些不以為然:「不死於王事非忠,生降於戎虜非勇,棄前功非智,召後禍非孝,李陵比之蘇武,自有雲泥之別。」
【順帶一提,班固還沒來得及將《漢書》寫完就去世了,他的妹妹班昭受命幫他完成了餘下的部分。
班昭才學很高,當時的皇後和貴人們都視他為老師,後來鄧太後臨朝,還特許她參與政事。
但是吧,姐姐不該寫那本《女誡》啊!無論當時她的用意如何,後來這本書都被男權社會用作了施諸於女性身上的精神枷鎖,延及千年,直到五四時期才開始有所鬆動。】
未央宮。
劉徹的眼神又犀利起來,一字一頓:「太、後、臨、朝。」
不怪他警覺,從呂後專權開始,皇家便對這類事極為敏感。即使是他,登基之初也曾受製於竇太後,其中滋味,他最有感觸。蓋因太後勢大,外戚也定然趁機做大,如此,又焉有人將皇帝放在眼裏?若趁機生亂……
他心下微沉,又想起西漢、東漢之說,一時對大漢的將來充滿擔憂。
鹹陽。
嬴政聽到太後臨朝臉色也有些不好,但畢竟不是大秦的事,他也犯不著憂心,倒是對水鏡中所說的班昭生出幾分讚賞。他沒有太多男尊女卑的想法,隻覺班昭既可修史又有參政之才,倒比一般男子還要優秀幾分。
憶及先前提到的謝道韞,嬴政不禁想,後世如此,不知大秦是否也有些卓越女子。
不過……
「男權社會,是指男性主導?五四時期有所鬆動,這個五四,可有何特殊含義?」
他凝眸,那種隱然心驚的感覺又出現了。
漢朝。
班固既感動又敬佩:「妹妹,是為兄該謝你,你替為兄完成了史書的修撰,又得皇上及宮中諸貴人深恩,班家以你為榮!」
班昭同樣又是驚喜又是詫異,水鏡裏說的真的是她嗎?她未來竟能替兄修史,還參與朝政?!
此時的她畢竟年紀尚小,已然激動得兩頰通紅:「兄長不用言謝,修史亦是父親的誌向。可是,太後為何會臨朝呢?楚姑娘為何又說我不該寫《女誡》,男權社會又是什麽意思?曲和順從,女子之道,難道不是對的嗎?」
她將問題一股腦的拋出,想要麵前的兄長給她一個答案。
班固沉默不語,水鏡中的後半段話令人心驚,他熟讀史書,又關注漢事,太後臨朝,豈非外戚專權?難道大漢又出了一個呂後?
班昭見兄長目露思索,乖乖地沒有說話,一雙澄澈的眼睛卻是眨了眨,她看不到楚棠的樣子,但早就對這個隻聞其聲,不見其人的後世女子產生了好感。
她讀詩明史又妙語連珠,品評歷代而毫不見卑弱,無論是現實還是書史,班昭都未曾見過這樣明朗的女子。可她在提起《女誡》之時的嘆息是那樣明顯,雖不甚明白「男權社會」之意,但,自己的一本書竟成為了女性的千年枷鎖,豈非是害了歷代女兒?
覆在袖子下的手指輕輕絞起,班昭暗暗下定決心,修史可以,《女誡》什麽的,就不寫了吧?
嬴政亦是麵露不屑:「叛投匈奴,小人行徑。」
倒是前麵提到的蘇武當真不錯,矢誌守節,風骨不墜,李陵既與他是好友,怎麽沒學來他的半分風骨?
【不過司馬遷為李陵講過好話,這也直接導致了他後半生的悲慘遭遇,具體大家學《報任安書》和《蘇武傳》的時候可以再做了解。】
剛剛還在高興的司馬遷:……
能被後世人說一句悲慘遭遇,未來的他到底是落入了何種窘境?李廣之孫,怎麽會投降匈奴呢?
【司馬遷覺得李陵事母至孝,對士卒很講信義,同時還作戰驍勇,可惜孤軍深入遭遇強敵,沒有後援,部下還叛變了。《蘇武傳》裏,李陵也提到說自己剛投降的時候精神恍惚,幾欲發狂,準備似時而動,效仿曹柯之盟。
說是後來漢武帝對李陵投降的事有所醒悟,派使者慰問李陵殘部,還派人去接李陵,但有謠傳李陵幫匈奴練兵,所以豬豬一氣之下,把他全家都殺了,李陵由是心灰意冷。
蘇武懂他的苦衷,二人之間還算友好,但對比之下仍是相形見絀。蘇武歸漢時,李陵為他送行,不無痛苦地唱,老母已死,雖欲報恩將安歸。
兩個人都是悲劇性很強的人物了,歷代多有討論,大家兼聽一下吧。文學史上也有蘇李詩,託名蘇武、李陵二人,「攜手上河梁,遊子暮何之。徘徊蹊路側,悢悢不得辭。」頗為深婉。】
李陵聽罷怔怔不能言,皇恩深重,自己竟是做了投降之人,又累及老母與旁人,無論究其如何,青史上總要記上一筆。他苦笑一聲,蘇武之誌,總非常人。
未央宮。
猶自生氣的劉徹臉色仍然不太好,得知李陵未來會投降的消息,幾乎立刻就想把他和李廣抓來問罪,聽到這番解釋心裏的氣才消了幾分,但嘴上還是有些不高興。
「哼,投降之人,朕略作懲處怎麽了。」
一旁的衛青沉默不語:殺全家什麽的,好像,也不是「略作」吧!
太極宮。
李世民略略嘆息:「李陵身陷重圍強戰不敵,其功仍有可書之處,後來種種,亦是令人唏噓。」
南宋。
垂老的辛棄疾悵然長吟:「將軍百戰聲名裂,向河梁、迴頭萬裏,故人長絕。」
中唐。
白居易有些不以為然:「不死於王事非忠,生降於戎虜非勇,棄前功非智,召後禍非孝,李陵比之蘇武,自有雲泥之別。」
【順帶一提,班固還沒來得及將《漢書》寫完就去世了,他的妹妹班昭受命幫他完成了餘下的部分。
班昭才學很高,當時的皇後和貴人們都視他為老師,後來鄧太後臨朝,還特許她參與政事。
但是吧,姐姐不該寫那本《女誡》啊!無論當時她的用意如何,後來這本書都被男權社會用作了施諸於女性身上的精神枷鎖,延及千年,直到五四時期才開始有所鬆動。】
未央宮。
劉徹的眼神又犀利起來,一字一頓:「太、後、臨、朝。」
不怪他警覺,從呂後專權開始,皇家便對這類事極為敏感。即使是他,登基之初也曾受製於竇太後,其中滋味,他最有感觸。蓋因太後勢大,外戚也定然趁機做大,如此,又焉有人將皇帝放在眼裏?若趁機生亂……
他心下微沉,又想起西漢、東漢之說,一時對大漢的將來充滿擔憂。
鹹陽。
嬴政聽到太後臨朝臉色也有些不好,但畢竟不是大秦的事,他也犯不著憂心,倒是對水鏡中所說的班昭生出幾分讚賞。他沒有太多男尊女卑的想法,隻覺班昭既可修史又有參政之才,倒比一般男子還要優秀幾分。
憶及先前提到的謝道韞,嬴政不禁想,後世如此,不知大秦是否也有些卓越女子。
不過……
「男權社會,是指男性主導?五四時期有所鬆動,這個五四,可有何特殊含義?」
他凝眸,那種隱然心驚的感覺又出現了。
漢朝。
班固既感動又敬佩:「妹妹,是為兄該謝你,你替為兄完成了史書的修撰,又得皇上及宮中諸貴人深恩,班家以你為榮!」
班昭同樣又是驚喜又是詫異,水鏡裏說的真的是她嗎?她未來竟能替兄修史,還參與朝政?!
此時的她畢竟年紀尚小,已然激動得兩頰通紅:「兄長不用言謝,修史亦是父親的誌向。可是,太後為何會臨朝呢?楚姑娘為何又說我不該寫《女誡》,男權社會又是什麽意思?曲和順從,女子之道,難道不是對的嗎?」
她將問題一股腦的拋出,想要麵前的兄長給她一個答案。
班固沉默不語,水鏡中的後半段話令人心驚,他熟讀史書,又關注漢事,太後臨朝,豈非外戚專權?難道大漢又出了一個呂後?
班昭見兄長目露思索,乖乖地沒有說話,一雙澄澈的眼睛卻是眨了眨,她看不到楚棠的樣子,但早就對這個隻聞其聲,不見其人的後世女子產生了好感。
她讀詩明史又妙語連珠,品評歷代而毫不見卑弱,無論是現實還是書史,班昭都未曾見過這樣明朗的女子。可她在提起《女誡》之時的嘆息是那樣明顯,雖不甚明白「男權社會」之意,但,自己的一本書竟成為了女性的千年枷鎖,豈非是害了歷代女兒?
覆在袖子下的手指輕輕絞起,班昭暗暗下定決心,修史可以,《女誡》什麽的,就不寫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