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頁
[歷史同人] 當諸朝開始圍觀我的語文課 作者:春山有信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郭子儀一時心情大振,雖然有些遺憾未來的自己沒能親手殺死安祿山,但父債子償,安慶緒既然敢弒父篡立,可見也不是什麽好東西。他摩拳擦掌,仿佛已經穿越到了十幾年後,指揮大軍為大唐剪除叛亂。
洛陽。
李白神色微訝:「竟然是他。」
杜甫麵露狐疑:「太白兄在說誰?」
「郭子儀。當年我在並州遊歷,他不意犯刑,有性命之憂,我見他識見卓絕,故略施援手,所以有過幾麵之緣。」
李白簡單地將他和郭子儀的舊事敘述了一遍。當年在並州,郭子儀聲明尚且不彰,隻在行伍之間,但虎目炯亮,通兵法而曉奇謀,李白對他印象頗深,所以一聽水鏡提起他的名字,就想起來了。
杜甫聽罷瞭然地點點頭,眼裏頗有些敬佩:「太白兄古道熱腸,又慧眼識才,當年這一救,也算是救了大唐。」
杜甫對偶像向來不缺乏溢美之詞,更何況李白這件事做得確實厚道。
被這位小友吹了無數彩虹屁的李白擺擺手:「子美嚴重了,我隻為朋友,郭子儀能得重用,參與平叛,亦是大唐之幸。」
雖然暫時歇下求仕之心,但李白到底是心憂天下的文士,看了滿眼苦詩,生民離亂,他同樣迫不及待希望未來的朝廷能夠迅速平定叛亂。
【可惜唐肅宗這時候要出來秀操作了,他生性多疑,並不信任郭子儀等人,在軍中不設統帥,反倒是派個宦官去當什麽觀軍容使,總監大軍。這波,實際上不就成了太監當統帥嗎?如朕親臨哦!
唐肅宗親手埋下一顆雷。當時糧草也不是很充足,結果顯而易見,明明穩操勝券的唐軍又白送了。】
太極宮。
李世民一拍桌子,忍不住張口就罵:「荒唐!讓宦官監軍,也虧他想得出來!君臣相疑本就是大忌,更何況是戰時?眼看大好的形勢被斷送,百姓又要無辜遭受多少苦難?!」
未央宮。
劉徹也是冷嗤一聲:「不設統帥,聯軍便無法得到統一指揮,宦官監軍,不過是借君王之勢,一朝得誌,妄自指手畫腳,嘖,唐軍焉能不敗?」
他想想又在心裏氣悶,二十萬大軍啊!就這麽白送了。李隆基是敗家子,這唐肅宗也不遑多讓。
鹹陽。
嬴政瞳孔微張,屬實是沒想到還能來這麽個操作,眼裏閃過一絲不屑:「愚蠢!」
旁邊的王翦和蒙氏兄弟設想一下自己在前方打仗,趙高在帳中當監軍的樣子,心裏就是一凜,紛紛目露熱切地盯著上首的君王:還是陛下好!
被看了三眼的嬴政一頓,隨即明白過來,神情緩和了幾分,開口道:「三位將軍放心,我大秦必不會出現此等荒唐之事。」
北宋。
趙匡胤嘆了口氣:「魚朝恩後來雖然被殺,此職作廢,但宦官已成氣焰,那甘露之變……不僅是藩鎮難防,內廷的宦官也是一大禍患啊!」
明朝。
熟讀這段歷史的朱元璋也是搖頭:「宦官本為內廷伺候之人,不該給予過大權力,因其一朝得誌,難免為非作歹,那東漢的十常侍、唐朝的甘露變,都是殷鑑。」
朱標亦通讀經史,如今聽朱元璋這話,心頭更是受教,當即開口安慰道:「父親放心,我大明必不會出現這樣的事。」
朱棣在一旁跟著點頭:「是啊是啊,父皇和大哥教得好,我們大明才不學那些。」
見到兩個兒子如此聽話,朱元璋難得看到朱棣沒有吹鬍子瞪眼,隻是冷著臉道:「知道就好。」
朱元璋對他老朱家的種還比較放心,讓宦官做大這種事,一定不會發生在他的大明。
天寶年間。
郭子儀的滿腔熱血被澆了個透心涼:「怎會如此……」他難以置信地喃喃,二十萬大軍,竟是這樣敗了?
他第一次對高高在上的君王生出幾分怨懟,盡管此時的他並不知曉那肅宗是誰。
【這一戰,安史叛軍差點又重新占據東都洛陽。唐軍大敗,官兵散亡,叛亂猶未平定,兵員急需補充,朝廷下令徵兵。
當時的的杜甫從河南往華州赴任,一路途經新安、石壕、潼關,看到了道旁橫骨、家室皆淨、健婦持門;看到了新婚的妻子送別自己的丈夫,殷殷叮囑「努力事戎行」;
看到「寂寞天寶後」,無家可歸、再一次被徵兵的獨身漢獨對空室,悲憤嘆息;看到了「子孫陣亡盡」的老者告別垂老的妻子,毅然踏上兵戈之路……
是的,奠定杜詩詩史地位的「三吏」、「三別」出現了!
《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
他的詩裏沒有高軒風雅、仕途落寞、幽怨不平,隻有戰亂年代普通百姓的血淚,和雖則受盡苦楚,卻仍在為自己的家園奔赴戎機的赤血丹心。
杜甫,和人民站在一起。人民的詩人,出現了。】
楚棠將這幾首詩都放了出來。滾動的屏幕上是宋體的小字,諸天萬代的人都看到了被後世譽為「詩史」的傑作。
李世民通紅著眼,仿佛透過水鏡上的詩作,看到了那夜的石壕村,穿著官服的差役在夜色下徵兵不絕,一個老翁倉皇之間逾牆躲藏,而他的老妻戰戰兢兢地開門,對官差陳述自己家中的慘狀,最後竟是自己隨軍而去。
洛陽。
李白神色微訝:「竟然是他。」
杜甫麵露狐疑:「太白兄在說誰?」
「郭子儀。當年我在並州遊歷,他不意犯刑,有性命之憂,我見他識見卓絕,故略施援手,所以有過幾麵之緣。」
李白簡單地將他和郭子儀的舊事敘述了一遍。當年在並州,郭子儀聲明尚且不彰,隻在行伍之間,但虎目炯亮,通兵法而曉奇謀,李白對他印象頗深,所以一聽水鏡提起他的名字,就想起來了。
杜甫聽罷瞭然地點點頭,眼裏頗有些敬佩:「太白兄古道熱腸,又慧眼識才,當年這一救,也算是救了大唐。」
杜甫對偶像向來不缺乏溢美之詞,更何況李白這件事做得確實厚道。
被這位小友吹了無數彩虹屁的李白擺擺手:「子美嚴重了,我隻為朋友,郭子儀能得重用,參與平叛,亦是大唐之幸。」
雖然暫時歇下求仕之心,但李白到底是心憂天下的文士,看了滿眼苦詩,生民離亂,他同樣迫不及待希望未來的朝廷能夠迅速平定叛亂。
【可惜唐肅宗這時候要出來秀操作了,他生性多疑,並不信任郭子儀等人,在軍中不設統帥,反倒是派個宦官去當什麽觀軍容使,總監大軍。這波,實際上不就成了太監當統帥嗎?如朕親臨哦!
唐肅宗親手埋下一顆雷。當時糧草也不是很充足,結果顯而易見,明明穩操勝券的唐軍又白送了。】
太極宮。
李世民一拍桌子,忍不住張口就罵:「荒唐!讓宦官監軍,也虧他想得出來!君臣相疑本就是大忌,更何況是戰時?眼看大好的形勢被斷送,百姓又要無辜遭受多少苦難?!」
未央宮。
劉徹也是冷嗤一聲:「不設統帥,聯軍便無法得到統一指揮,宦官監軍,不過是借君王之勢,一朝得誌,妄自指手畫腳,嘖,唐軍焉能不敗?」
他想想又在心裏氣悶,二十萬大軍啊!就這麽白送了。李隆基是敗家子,這唐肅宗也不遑多讓。
鹹陽。
嬴政瞳孔微張,屬實是沒想到還能來這麽個操作,眼裏閃過一絲不屑:「愚蠢!」
旁邊的王翦和蒙氏兄弟設想一下自己在前方打仗,趙高在帳中當監軍的樣子,心裏就是一凜,紛紛目露熱切地盯著上首的君王:還是陛下好!
被看了三眼的嬴政一頓,隨即明白過來,神情緩和了幾分,開口道:「三位將軍放心,我大秦必不會出現此等荒唐之事。」
北宋。
趙匡胤嘆了口氣:「魚朝恩後來雖然被殺,此職作廢,但宦官已成氣焰,那甘露之變……不僅是藩鎮難防,內廷的宦官也是一大禍患啊!」
明朝。
熟讀這段歷史的朱元璋也是搖頭:「宦官本為內廷伺候之人,不該給予過大權力,因其一朝得誌,難免為非作歹,那東漢的十常侍、唐朝的甘露變,都是殷鑑。」
朱標亦通讀經史,如今聽朱元璋這話,心頭更是受教,當即開口安慰道:「父親放心,我大明必不會出現這樣的事。」
朱棣在一旁跟著點頭:「是啊是啊,父皇和大哥教得好,我們大明才不學那些。」
見到兩個兒子如此聽話,朱元璋難得看到朱棣沒有吹鬍子瞪眼,隻是冷著臉道:「知道就好。」
朱元璋對他老朱家的種還比較放心,讓宦官做大這種事,一定不會發生在他的大明。
天寶年間。
郭子儀的滿腔熱血被澆了個透心涼:「怎會如此……」他難以置信地喃喃,二十萬大軍,竟是這樣敗了?
他第一次對高高在上的君王生出幾分怨懟,盡管此時的他並不知曉那肅宗是誰。
【這一戰,安史叛軍差點又重新占據東都洛陽。唐軍大敗,官兵散亡,叛亂猶未平定,兵員急需補充,朝廷下令徵兵。
當時的的杜甫從河南往華州赴任,一路途經新安、石壕、潼關,看到了道旁橫骨、家室皆淨、健婦持門;看到了新婚的妻子送別自己的丈夫,殷殷叮囑「努力事戎行」;
看到「寂寞天寶後」,無家可歸、再一次被徵兵的獨身漢獨對空室,悲憤嘆息;看到了「子孫陣亡盡」的老者告別垂老的妻子,毅然踏上兵戈之路……
是的,奠定杜詩詩史地位的「三吏」、「三別」出現了!
《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
他的詩裏沒有高軒風雅、仕途落寞、幽怨不平,隻有戰亂年代普通百姓的血淚,和雖則受盡苦楚,卻仍在為自己的家園奔赴戎機的赤血丹心。
杜甫,和人民站在一起。人民的詩人,出現了。】
楚棠將這幾首詩都放了出來。滾動的屏幕上是宋體的小字,諸天萬代的人都看到了被後世譽為「詩史」的傑作。
李世民通紅著眼,仿佛透過水鏡上的詩作,看到了那夜的石壕村,穿著官服的差役在夜色下徵兵不絕,一個老翁倉皇之間逾牆躲藏,而他的老妻戰戰兢兢地開門,對官差陳述自己家中的慘狀,最後竟是自己隨軍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