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頁
[歷史同人] 當諸朝開始圍觀我的語文課 作者:春山有信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杜審言的心一下子揪了起來,茅草屋怎麽能擋住凜冽的寒風呢?他的孫子,竟落魄到住草堂,還被村中的小童欺負,屋裏連塊全然擋雨的地方都沒有!
萬裏悲秋,艱難苦恨,他忽然愈發能明白那《登高》詩裏為何會被解出那麽多悲意,家國動盪、親朋分隔、貧病潦倒……樁樁件件又是如何能承受?
太極宮裏的李世民同樣也是這麽想的,他順著水的展示快速讀著。
讀到"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麵為盜賊"時,他難掩氣憤;讀到"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裏裂"時,他痛心杜甫的遭遇;
讀到"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時,他想起安史之亂裏千千萬萬個如杜甫一般的百姓,嘆息流淚。
「國家動亂,給百姓帶來的了多少苦楚!難怪杜甫詩裏寫得如此傷懷,再心性堅定的人,都忍不住傾頹吧!」
可很快他就發現自己錯了——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唿!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李世民越念唿吸越急促,短短幾句念罷竟然至於瞠目,他忽然覺得自己小看了杜甫,小看了那一句"詩聖"。
推己及人已是難得,動亂之中寫一姓遭遇概及百姓也是詩家筆,可是杜甫自己居所殘破、潦倒不堪,竟然還想著大庇天下寒士,甚至為此不惜甘願自己凍餒至死,這是何等的聖人心性?!
堂下的魏徵等人俱是麵露動容,杜甫窮困至此,卻仍有如斯心性,賢良至此,若是安平時日,入朝為官,必是萬民之幸。
「杜甫,無愧詩聖之稱。」房玄齡對著水鏡遙遙拱手。
「有詩家如此,大唐之幸。"長孫無忌亦是拱手。詩已難得,更難得的,是那一片純然的憂國憂民之心。
未央宮。
劉徹斂眉,一聲感慨:「後世出了個好詩人。」
他雖然更喜歡李白的惝恍之思,可沒有人看到《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能不動容。
他是君王,富有天下,可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至誠,他自認尚難企及。
看了一眼堂下同樣有所震動的司馬相如,劉徹再次搖了搖頭:「汝不及也。」
正被結尾幾句震住忍不住有些鼻酸的司馬相如:……
陛下我早就有自知之明了您能別看一次說一次嗎?
他本來打算閑時也學著寫些詩,杜甫的詩可學性就很強嘛!現在……嗬嗬,他敢肯定他家陛下看了敢說一句東施效顰。
不寫了。
自取其辱。
作者有話要說:1.去年潼關破,妻子隔絕久……寄書問三川,不知家在否……幾人全性命?盡室豈相偶。——杜甫《述懷》
2.《春望》《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kpi完成了!接下來繼續扯,杜哥,就是這麽著作等身
第39章 登高6
三國。
曹植忍不住側目,連年戰亂,百姓流離,他亦有匡復之心,寫「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可杜甫在凍餒之時,仍能推擠天下萬姓,願以「吾廬獨破」換「天下寒士俱歡顏。」他閱遍前代經史,再沒有找到杜甫這樣的詩人。
「杜甫,聖人也。」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放出來之後,幾乎各個時空裏的人都對杜甫「詩聖」的稱號確信不疑。杜甫的詩不僅寫得好,還有親親仁民之情,深得三百篇精髓。
真誠高尚的情感總是格外感人,千古詩心,於文字中共振。不約而同的,如曹植、陶淵明、阮籍、謝靈運等人紛紛舉杯,遙敬後世那個偉大的靈魂。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被貶官的杜甫又一次踏上路途,兩京收復,安史之亂卻尚未平定。其時安祿山已被其子安慶緒殺死,郭子儀與李光弼、王思禮等人陳兵二十萬,在鄴城將安慶緒叛軍包圍,形勢一片大好。】
平盧。
安祿山悚然迴頭,看向自己的兒子安慶緒,心頭一陣火起,抬手就想打人,卻被旁邊的官軍製止住。
玄宗詔令已下,要將他押入長安,一應家小也一齊上路。安祿山動手不得,隻好狠狠地瞪著安慶緒,罵道:
「孽子,竟敢殺你老子!」
安慶緒卻一改往日恭敬,唇角露出幾分譏笑:「父親教得好。」
你能犯上,我便不能弒父嗎?
太極宮。
李世民聽到兩京收復,叛軍也已被唐軍合圍,一直吊著的心才略略落下幾分:「孽孫無用,所幸我大唐還有能打仗的將軍。」
武周。
武則天覺得郭子儀這個名字有些耳熟,便問一旁的上官婉兒。上官婉兒略一思索,笑道:「陛下記得沒錯,前些日子武舉,這郭子儀正是那一場的武狀元。」
武則天也想起來了,唇角也不由得帶了笑,略略沉吟:「郭子儀既平定叛軍,又留名青史,想來也是個不可多得的將才。」
上官婉兒聞聲知意,問道:「陛下可是要重用於他?」
武則天微一頷首,卻並不著急:「為國選材,不可隨意。你下詔,命他入宮見朕,朕要親自考校。」
天寶年間。
自水鏡講到安史之亂時,郭子儀便一直眉頭緊鎖。他是武舉出身,雖一直未受大用,但到底是大唐的官將,食君祿、為君憂,聽到安祿山叛亂,他恨不得衝到平盧,手刃這等狼子野心的小人。卻不想突然在上麵聽到自己的名字,還透露出自己與別人聯合將叛軍包圍!
杜審言的心一下子揪了起來,茅草屋怎麽能擋住凜冽的寒風呢?他的孫子,竟落魄到住草堂,還被村中的小童欺負,屋裏連塊全然擋雨的地方都沒有!
萬裏悲秋,艱難苦恨,他忽然愈發能明白那《登高》詩裏為何會被解出那麽多悲意,家國動盪、親朋分隔、貧病潦倒……樁樁件件又是如何能承受?
太極宮裏的李世民同樣也是這麽想的,他順著水的展示快速讀著。
讀到"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麵為盜賊"時,他難掩氣憤;讀到"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裏裂"時,他痛心杜甫的遭遇;
讀到"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時,他想起安史之亂裏千千萬萬個如杜甫一般的百姓,嘆息流淚。
「國家動亂,給百姓帶來的了多少苦楚!難怪杜甫詩裏寫得如此傷懷,再心性堅定的人,都忍不住傾頹吧!」
可很快他就發現自己錯了——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唿!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李世民越念唿吸越急促,短短幾句念罷竟然至於瞠目,他忽然覺得自己小看了杜甫,小看了那一句"詩聖"。
推己及人已是難得,動亂之中寫一姓遭遇概及百姓也是詩家筆,可是杜甫自己居所殘破、潦倒不堪,竟然還想著大庇天下寒士,甚至為此不惜甘願自己凍餒至死,這是何等的聖人心性?!
堂下的魏徵等人俱是麵露動容,杜甫窮困至此,卻仍有如斯心性,賢良至此,若是安平時日,入朝為官,必是萬民之幸。
「杜甫,無愧詩聖之稱。」房玄齡對著水鏡遙遙拱手。
「有詩家如此,大唐之幸。"長孫無忌亦是拱手。詩已難得,更難得的,是那一片純然的憂國憂民之心。
未央宮。
劉徹斂眉,一聲感慨:「後世出了個好詩人。」
他雖然更喜歡李白的惝恍之思,可沒有人看到《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能不動容。
他是君王,富有天下,可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至誠,他自認尚難企及。
看了一眼堂下同樣有所震動的司馬相如,劉徹再次搖了搖頭:「汝不及也。」
正被結尾幾句震住忍不住有些鼻酸的司馬相如:……
陛下我早就有自知之明了您能別看一次說一次嗎?
他本來打算閑時也學著寫些詩,杜甫的詩可學性就很強嘛!現在……嗬嗬,他敢肯定他家陛下看了敢說一句東施效顰。
不寫了。
自取其辱。
作者有話要說:1.去年潼關破,妻子隔絕久……寄書問三川,不知家在否……幾人全性命?盡室豈相偶。——杜甫《述懷》
2.《春望》《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kpi完成了!接下來繼續扯,杜哥,就是這麽著作等身
第39章 登高6
三國。
曹植忍不住側目,連年戰亂,百姓流離,他亦有匡復之心,寫「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可杜甫在凍餒之時,仍能推擠天下萬姓,願以「吾廬獨破」換「天下寒士俱歡顏。」他閱遍前代經史,再沒有找到杜甫這樣的詩人。
「杜甫,聖人也。」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放出來之後,幾乎各個時空裏的人都對杜甫「詩聖」的稱號確信不疑。杜甫的詩不僅寫得好,還有親親仁民之情,深得三百篇精髓。
真誠高尚的情感總是格外感人,千古詩心,於文字中共振。不約而同的,如曹植、陶淵明、阮籍、謝靈運等人紛紛舉杯,遙敬後世那個偉大的靈魂。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被貶官的杜甫又一次踏上路途,兩京收復,安史之亂卻尚未平定。其時安祿山已被其子安慶緒殺死,郭子儀與李光弼、王思禮等人陳兵二十萬,在鄴城將安慶緒叛軍包圍,形勢一片大好。】
平盧。
安祿山悚然迴頭,看向自己的兒子安慶緒,心頭一陣火起,抬手就想打人,卻被旁邊的官軍製止住。
玄宗詔令已下,要將他押入長安,一應家小也一齊上路。安祿山動手不得,隻好狠狠地瞪著安慶緒,罵道:
「孽子,竟敢殺你老子!」
安慶緒卻一改往日恭敬,唇角露出幾分譏笑:「父親教得好。」
你能犯上,我便不能弒父嗎?
太極宮。
李世民聽到兩京收復,叛軍也已被唐軍合圍,一直吊著的心才略略落下幾分:「孽孫無用,所幸我大唐還有能打仗的將軍。」
武周。
武則天覺得郭子儀這個名字有些耳熟,便問一旁的上官婉兒。上官婉兒略一思索,笑道:「陛下記得沒錯,前些日子武舉,這郭子儀正是那一場的武狀元。」
武則天也想起來了,唇角也不由得帶了笑,略略沉吟:「郭子儀既平定叛軍,又留名青史,想來也是個不可多得的將才。」
上官婉兒聞聲知意,問道:「陛下可是要重用於他?」
武則天微一頷首,卻並不著急:「為國選材,不可隨意。你下詔,命他入宮見朕,朕要親自考校。」
天寶年間。
自水鏡講到安史之亂時,郭子儀便一直眉頭緊鎖。他是武舉出身,雖一直未受大用,但到底是大唐的官將,食君祿、為君憂,聽到安祿山叛亂,他恨不得衝到平盧,手刃這等狼子野心的小人。卻不想突然在上麵聽到自己的名字,還透露出自己與別人聯合將叛軍包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