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頁
[歷史同人] 當諸朝開始圍觀我的語文課 作者:春山有信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有一說一,我感覺魯仲連之所以就這麽毫不客氣地放下一段話就走了,有可能是覺得平原君侮辱他了,我義務幫助你你竟然要給我錢?你在侮辱我的人格,我跟你簡直沒什麽好說的了!
這樣一個人,有才華,有能力,還那麽瀟灑,簡直帥爆了好嗎?!直接是白哥的理想型啊!所以他說「吾亦澹蕩人,拂衣可同調。」我也是跟你一樣不慕名利的人,功成拂衣去是我們共同的誌向啊!】
眾人紛紛點頭,魯仲連義不帝秦的故事,一直是歷史上的美談,他們聽過無數次,卻是第一次聽到這麽……活潑的講法。
水鏡怎麽說的來著?帥爆了。雖然不太文雅,但不得不說,很貼切。
魯仲連帥爆了,三言兩語寫出魯仲連風采的李白也帥爆了!
鹹陽。
嬴政的臉色有些耐人尋味,他一直覺得,秦並六國一統天下,是萬世不祧之祖,可聽楚棠偶爾吟誦的詞句,頌秦的竟是少數?他又想起那句暴政,後世對大秦,就是這樣的看法嗎?
漢初。
劉邦吟誦著詩句,仿佛看到了歷史上那個倜儻不羈的高士,又從這高士的身上,看到了李白澹蕩的身影,他一手打著節拍,一邊輕輕搖頭:「唐朝不是戰國,李白做不了魯仲連咯~」
唐朝。
白居易輕笑,不置可否:「李白的想法還是太過簡單。」
北宋。
蘇轍也笑了起來:「魯仲連義不帝秦,本是載於《戰國策·齊策》的名篇,敘議相間,辯麗橫肆,當日父親講授之時曾再三詠嘆,沒想到如今聽說,竟是這樣一種講法,後世的語言和我們真是殊為不同啊!」
「我覺得挺有意思的,」蘇軾笑眯眯,「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既簡明又輕盈,暗含灑脫之氣,與魯仲連淡然離去之狀十分貼切。」
蘇轍搖搖頭:「這句倒也無妨,就是那最靚的仔……屬實是聞所未聞。」
蘇軾一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要敢於除舊更新嘛!」
蘇轍:兄長的歪理好像又多了一條呢!
【大家看,李白,修習的是縱橫之術,他的理想是成為管仲、晏嬰、範蠡、魯仲連那樣的人物,包括他的詩歌,都有大量的古體。可是,他生活在唐代呀!還是那個有著開元之治的唐代,經濟政治空前興盛,國力與日俱增,這是一個承平之世,而承平之世,不需要縱橫家。】
承平之世不需要縱橫家。
李白仿佛被當頭一棒,訥訥不能言,對麵的賀知章亦是沉默不語,他們好像從來沒有從這個角度來思考過。李白的確有才能,可這樣的才能是皇上需要的嗎?是如今的大唐需要的嗎?
沉默半晌,李白嘆了一口氣,緩緩道:「自古以來,多有生不逢時之人,白素來不曾作如此想,卻不料在後人看來,竟有不逢時之憾。」
旁觀者清,一旦被撬開一角,他忽然便能覺出幾分自己的不合時宜了。
賀知章也是感嘆:「老夫當日唿你為謫仙人,謂你從天界誤謫凡塵,現在看來,不是天界,而是古朝。」可惜這貶謫之所,是幸耶?還是不幸耶?
未央宮。
劉徹之前一直希望李白如果在他的武帝朝就好了,但聽到這裏,他忽然有一些懷疑,如果現在有人在他耳邊反覆陳說縱橫之術,他真的願意聽信並將那人委以重任嗎?
漢初。
預判成功的劉邦心情頗好,隻見他一邊敲著桌子一邊故作深沉道:「唉,若是李白生在那逐鹿中原之際,乃公倒也能嚐試用他一用。」
不說旁的,亂世縱橫,應該更適合他吧?
三國。
曹操一拍桌子,仿若醍醐灌頂:「李白應該來投奔我呀!我可以專門為他寫一首《短歌行》!」
然後把陳琳手上的檄文都交給李白來寫,這對他來說還不是小菜一碟?
正在府中的陳琳突然覺得背後一涼,並不知曉自己的老闆生了換掉自己的心思。
雖然,不一定換得掉就是了。
中唐。
白居易忽然想起李白的一句詩:「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人生道路如此廣闊,卻唯獨沒有我之出路,如今看來,這大道,是盛唐諸士的大道,而非太白的大道啊!」
【這裏好像是一個悖論,盛唐因李白而精彩,可在盛唐的李白,永遠無法實現自己的理想。似乎,他不是生來就不願做官,而是時代並沒有給予他機會;他不是不適合做官,而是不適合做盛唐的官。
說到這裏,我們再來讀一讀結尾那句詩,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是他夢醒之後的吶喊,他喊得那樣聲嘶力竭。
「生命在最困頓的時候,才會發出反抗的強音,他的傲岸不屈,建立在他作為一個士人不得誌的辛酸悲苦之上。一句穿越千古的名句背後,是一個生命所能承受的重量。」
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
或許,隻有杜甫,才真正懂得李白。】
長安院落。
賀知章輕輕嘆息:「吾不如也。」
李白神情愀然,眼眶卻有些微微泛紅:「伯牙子期,高山流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齊地。
杜甫沒忍住鼻頭一酸:「太白兄太苦了……」
世人隻見到他的詩文蓋世,哪裏能想到,他也隻不過是一個憔悴落寞的失意人呢?
這樣一個人,有才華,有能力,還那麽瀟灑,簡直帥爆了好嗎?!直接是白哥的理想型啊!所以他說「吾亦澹蕩人,拂衣可同調。」我也是跟你一樣不慕名利的人,功成拂衣去是我們共同的誌向啊!】
眾人紛紛點頭,魯仲連義不帝秦的故事,一直是歷史上的美談,他們聽過無數次,卻是第一次聽到這麽……活潑的講法。
水鏡怎麽說的來著?帥爆了。雖然不太文雅,但不得不說,很貼切。
魯仲連帥爆了,三言兩語寫出魯仲連風采的李白也帥爆了!
鹹陽。
嬴政的臉色有些耐人尋味,他一直覺得,秦並六國一統天下,是萬世不祧之祖,可聽楚棠偶爾吟誦的詞句,頌秦的竟是少數?他又想起那句暴政,後世對大秦,就是這樣的看法嗎?
漢初。
劉邦吟誦著詩句,仿佛看到了歷史上那個倜儻不羈的高士,又從這高士的身上,看到了李白澹蕩的身影,他一手打著節拍,一邊輕輕搖頭:「唐朝不是戰國,李白做不了魯仲連咯~」
唐朝。
白居易輕笑,不置可否:「李白的想法還是太過簡單。」
北宋。
蘇轍也笑了起來:「魯仲連義不帝秦,本是載於《戰國策·齊策》的名篇,敘議相間,辯麗橫肆,當日父親講授之時曾再三詠嘆,沒想到如今聽說,竟是這樣一種講法,後世的語言和我們真是殊為不同啊!」
「我覺得挺有意思的,」蘇軾笑眯眯,「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既簡明又輕盈,暗含灑脫之氣,與魯仲連淡然離去之狀十分貼切。」
蘇轍搖搖頭:「這句倒也無妨,就是那最靚的仔……屬實是聞所未聞。」
蘇軾一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要敢於除舊更新嘛!」
蘇轍:兄長的歪理好像又多了一條呢!
【大家看,李白,修習的是縱橫之術,他的理想是成為管仲、晏嬰、範蠡、魯仲連那樣的人物,包括他的詩歌,都有大量的古體。可是,他生活在唐代呀!還是那個有著開元之治的唐代,經濟政治空前興盛,國力與日俱增,這是一個承平之世,而承平之世,不需要縱橫家。】
承平之世不需要縱橫家。
李白仿佛被當頭一棒,訥訥不能言,對麵的賀知章亦是沉默不語,他們好像從來沒有從這個角度來思考過。李白的確有才能,可這樣的才能是皇上需要的嗎?是如今的大唐需要的嗎?
沉默半晌,李白嘆了一口氣,緩緩道:「自古以來,多有生不逢時之人,白素來不曾作如此想,卻不料在後人看來,竟有不逢時之憾。」
旁觀者清,一旦被撬開一角,他忽然便能覺出幾分自己的不合時宜了。
賀知章也是感嘆:「老夫當日唿你為謫仙人,謂你從天界誤謫凡塵,現在看來,不是天界,而是古朝。」可惜這貶謫之所,是幸耶?還是不幸耶?
未央宮。
劉徹之前一直希望李白如果在他的武帝朝就好了,但聽到這裏,他忽然有一些懷疑,如果現在有人在他耳邊反覆陳說縱橫之術,他真的願意聽信並將那人委以重任嗎?
漢初。
預判成功的劉邦心情頗好,隻見他一邊敲著桌子一邊故作深沉道:「唉,若是李白生在那逐鹿中原之際,乃公倒也能嚐試用他一用。」
不說旁的,亂世縱橫,應該更適合他吧?
三國。
曹操一拍桌子,仿若醍醐灌頂:「李白應該來投奔我呀!我可以專門為他寫一首《短歌行》!」
然後把陳琳手上的檄文都交給李白來寫,這對他來說還不是小菜一碟?
正在府中的陳琳突然覺得背後一涼,並不知曉自己的老闆生了換掉自己的心思。
雖然,不一定換得掉就是了。
中唐。
白居易忽然想起李白的一句詩:「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人生道路如此廣闊,卻唯獨沒有我之出路,如今看來,這大道,是盛唐諸士的大道,而非太白的大道啊!」
【這裏好像是一個悖論,盛唐因李白而精彩,可在盛唐的李白,永遠無法實現自己的理想。似乎,他不是生來就不願做官,而是時代並沒有給予他機會;他不是不適合做官,而是不適合做盛唐的官。
說到這裏,我們再來讀一讀結尾那句詩,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是他夢醒之後的吶喊,他喊得那樣聲嘶力竭。
「生命在最困頓的時候,才會發出反抗的強音,他的傲岸不屈,建立在他作為一個士人不得誌的辛酸悲苦之上。一句穿越千古的名句背後,是一個生命所能承受的重量。」
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
或許,隻有杜甫,才真正懂得李白。】
長安院落。
賀知章輕輕嘆息:「吾不如也。」
李白神情愀然,眼眶卻有些微微泛紅:「伯牙子期,高山流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齊地。
杜甫沒忍住鼻頭一酸:「太白兄太苦了……」
世人隻見到他的詩文蓋世,哪裏能想到,他也隻不過是一個憔悴落寞的失意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