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頁
[歷史同人] 當諸朝開始圍觀我的語文課 作者:春山有信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簡直胡言亂語!」
李白笑嗬嗬地給他斟了杯酒:「賀監勿氣,千載評說見仁見智,何必動怒呢?」
賀知章沒好氣道:「你這是認下了?」
李白搖搖頭:「我覺得我還是願意做官的。」
至於適不適合……他輕輕和賀知章碰了一下杯,但笑不語。
三國。
心情終於平復的曹操可算是能跟上水鏡的思路發表意見了:「要我看這話說得就不對,若那玄宗肯讓李白參與政事,讓他寫些詔書檄文,也比淨詠誦美人強啊!」
他想起建安五年,袁紹帳下才士陳琳所作的《為袁紹檄豫州文》,那真是才氣縱橫酣暢淋漓,他讀罷不覺驚出一身冷汗,連頭風都好了。
後來鄴城告破,陳琳被俘,他愛其才,任命其為司空軍謀祭酒,管記室,軍國檄文多出於陳琳之手,陳琳也從不曾讓他失望。
想到這裏,曹操又道:「我若讓孔璋詠誦美人,猶覺得折辱,李太白才學更甚於孔璋,這玄宗真是不知惜才啊!對待才士,他不如我。」
沉浸在自己未來悲慘經歷中的曹植掀起眼皮看了自家爹一眼,默默閉上了嘴,父親這動不動就要和人比上一比的毛病到底是什麽時候染上的?
漢初。
劉邦咂摸了一下:「乃公怎麽覺得,這李白生錯了時代?」
鹹陽。
嬴政表示贊同,不知怎的,李白總讓他想起曾經的那些人物,比如管晏、比如魯仲連,比如張相。與其說李白不適合做官,倒不如說他不適合那個時代。
【要弄清這一點,我們可以對李白的生平及政治理想做一個簡單迴顧,大家看ppt。】
【首先是李白的人生經歷。5歲-25歲,是他的讀書與蜀中遊歷期,蜀中道教氣氛濃鬱,生活其中的李白自然而然也受到了道教的影響;
大約在十八歲的時候,李白隱居於大匡山,跟隨趙蕤學習縱橫之術,所以他的身上當然也帶有縱橫家的印記;
蜀中還有任俠風氣,據說李白劍術也很了得,所謂「十步殺一人,千裏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戰國時期的俠士風概對李白也很有影響。】
漢初。
劉邦眼前一亮:「乃公說得沒錯,李太白倒像個戰國、秦漢之際的人物!」
他玩味著水鏡裏念叨的那幾句詩,十步殺一人,千裏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簡直把俠士形象和俠士精神寫透了。
「這幾句也是出自李白之手吧?怎麽不把全詩放出來?」
他實在太好奇了。
鹹陽。
嬴政眼中也露出幾分滿意,李白竟然修習過縱橫術!因為張相的原因,他對縱橫家的觀感還不錯。
【26歲至42歲是他的壯遊、求仕期。他「仗劍去國,辭親遠遊」,拜謁過李邕、裴長史、韓朝宗等人,希望能得到他們的舉薦,當然,沒人理他。】
李白:……
倒也沒必要說得這麽詳細。
賀知章大笑:「還是老夫慧眼識英才!」
被提到的李邕等人:謝邀,已經開始後悔了。
【後來李白又入長安求仕,但基本都無果,隻好黯然離去。直到42歲那年被唐玄宗詔往長安,接道詔書的李白可太高興了,「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他覺得自己又行了。】
未央宮。
劉徹沒忍住笑了一下:「真是個狂士。」語氣裏到底是有幾分欣賞。
成大事者,便該有這份自信、這份傲氣。
【42歲到44歲在長安入仕,供奉翰林,後遭排擠,被賜金放還;44歲~55歲,他再次漫遊;55歲-62歲,安史之亂時期,他做了永王李璘的幕僚,其後,唐肅宗以謀反罪鎮壓永王,李白也因為附逆永王而被流放夜郎,幸好玄宗還都,大赦天下,才得以返還;62歲,病逝於當塗。】
楚棠三言兩語敘述完畢,眾人看著水鏡上簡短的幾行文字,有些反應不過來。
「李白……就這樣病死了?」
劉徹覺得自己的濾鏡碎了。
他不是應該成仙了嗎???
同樣覺得濾鏡有點碎的還有杜甫,他待在原地,腦子裏下意識想到,若真如此,李白豈非一生抱負都未曾得展?
不同於其他人訝異於李白的死訊,興慶宮裏的李隆基豁然起身:「安史之亂?!這安史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
歷史上凡是被冠以xx之亂的名字,負麵影響都是極大,比如董卓之亂、七王之亂、八王之亂,大唐,在十多年後也會生亂?
他深吸一口氣,想到後麵的玄宗還都,安史之亂,會讓他把長安都丟了?!
同樣震驚的還有太極宮中的李世民,他剛平復不久的火氣又騰地一下上來了:「李隆基到底在幹什麽才會惹出這麽大的禍亂!」
之前聽楚棠說他昏聵,滿以為隻有沉溺聲色和任用奸小,沒想到在這兒等著,連長安都守不住,這就是他的大唐,這就是他李世民的子孫!
「二哥,你消消氣,」長孫皇後趕緊上來勸慰,「兒孫自有兒孫福,你這樣動怒也於事無補,氣壞了身子不值當。」
李世民閉著眼唿出一口氣,再睜開眼手指輕顫:「去,把稚奴叫來。」
「二哥?」
「治不了李隆基,朕還治不了他爺爺嗎?!把稚奴給朕叫來!」
李白笑嗬嗬地給他斟了杯酒:「賀監勿氣,千載評說見仁見智,何必動怒呢?」
賀知章沒好氣道:「你這是認下了?」
李白搖搖頭:「我覺得我還是願意做官的。」
至於適不適合……他輕輕和賀知章碰了一下杯,但笑不語。
三國。
心情終於平復的曹操可算是能跟上水鏡的思路發表意見了:「要我看這話說得就不對,若那玄宗肯讓李白參與政事,讓他寫些詔書檄文,也比淨詠誦美人強啊!」
他想起建安五年,袁紹帳下才士陳琳所作的《為袁紹檄豫州文》,那真是才氣縱橫酣暢淋漓,他讀罷不覺驚出一身冷汗,連頭風都好了。
後來鄴城告破,陳琳被俘,他愛其才,任命其為司空軍謀祭酒,管記室,軍國檄文多出於陳琳之手,陳琳也從不曾讓他失望。
想到這裏,曹操又道:「我若讓孔璋詠誦美人,猶覺得折辱,李太白才學更甚於孔璋,這玄宗真是不知惜才啊!對待才士,他不如我。」
沉浸在自己未來悲慘經歷中的曹植掀起眼皮看了自家爹一眼,默默閉上了嘴,父親這動不動就要和人比上一比的毛病到底是什麽時候染上的?
漢初。
劉邦咂摸了一下:「乃公怎麽覺得,這李白生錯了時代?」
鹹陽。
嬴政表示贊同,不知怎的,李白總讓他想起曾經的那些人物,比如管晏、比如魯仲連,比如張相。與其說李白不適合做官,倒不如說他不適合那個時代。
【要弄清這一點,我們可以對李白的生平及政治理想做一個簡單迴顧,大家看ppt。】
【首先是李白的人生經歷。5歲-25歲,是他的讀書與蜀中遊歷期,蜀中道教氣氛濃鬱,生活其中的李白自然而然也受到了道教的影響;
大約在十八歲的時候,李白隱居於大匡山,跟隨趙蕤學習縱橫之術,所以他的身上當然也帶有縱橫家的印記;
蜀中還有任俠風氣,據說李白劍術也很了得,所謂「十步殺一人,千裏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戰國時期的俠士風概對李白也很有影響。】
漢初。
劉邦眼前一亮:「乃公說得沒錯,李太白倒像個戰國、秦漢之際的人物!」
他玩味著水鏡裏念叨的那幾句詩,十步殺一人,千裏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簡直把俠士形象和俠士精神寫透了。
「這幾句也是出自李白之手吧?怎麽不把全詩放出來?」
他實在太好奇了。
鹹陽。
嬴政眼中也露出幾分滿意,李白竟然修習過縱橫術!因為張相的原因,他對縱橫家的觀感還不錯。
【26歲至42歲是他的壯遊、求仕期。他「仗劍去國,辭親遠遊」,拜謁過李邕、裴長史、韓朝宗等人,希望能得到他們的舉薦,當然,沒人理他。】
李白:……
倒也沒必要說得這麽詳細。
賀知章大笑:「還是老夫慧眼識英才!」
被提到的李邕等人:謝邀,已經開始後悔了。
【後來李白又入長安求仕,但基本都無果,隻好黯然離去。直到42歲那年被唐玄宗詔往長安,接道詔書的李白可太高興了,「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他覺得自己又行了。】
未央宮。
劉徹沒忍住笑了一下:「真是個狂士。」語氣裏到底是有幾分欣賞。
成大事者,便該有這份自信、這份傲氣。
【42歲到44歲在長安入仕,供奉翰林,後遭排擠,被賜金放還;44歲~55歲,他再次漫遊;55歲-62歲,安史之亂時期,他做了永王李璘的幕僚,其後,唐肅宗以謀反罪鎮壓永王,李白也因為附逆永王而被流放夜郎,幸好玄宗還都,大赦天下,才得以返還;62歲,病逝於當塗。】
楚棠三言兩語敘述完畢,眾人看著水鏡上簡短的幾行文字,有些反應不過來。
「李白……就這樣病死了?」
劉徹覺得自己的濾鏡碎了。
他不是應該成仙了嗎???
同樣覺得濾鏡有點碎的還有杜甫,他待在原地,腦子裏下意識想到,若真如此,李白豈非一生抱負都未曾得展?
不同於其他人訝異於李白的死訊,興慶宮裏的李隆基豁然起身:「安史之亂?!這安史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
歷史上凡是被冠以xx之亂的名字,負麵影響都是極大,比如董卓之亂、七王之亂、八王之亂,大唐,在十多年後也會生亂?
他深吸一口氣,想到後麵的玄宗還都,安史之亂,會讓他把長安都丟了?!
同樣震驚的還有太極宮中的李世民,他剛平復不久的火氣又騰地一下上來了:「李隆基到底在幹什麽才會惹出這麽大的禍亂!」
之前聽楚棠說他昏聵,滿以為隻有沉溺聲色和任用奸小,沒想到在這兒等著,連長安都守不住,這就是他的大唐,這就是他李世民的子孫!
「二哥,你消消氣,」長孫皇後趕緊上來勸慰,「兒孫自有兒孫福,你這樣動怒也於事無補,氣壞了身子不值當。」
李世民閉著眼唿出一口氣,再睜開眼手指輕顫:「去,把稚奴叫來。」
「二哥?」
「治不了李隆基,朕還治不了他爺爺嗎?!把稚奴給朕叫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