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頁
[歷史同人] 當諸朝開始圍觀我的語文課 作者:春山有信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東觀扶桑曜,西臨弱水流。北極登玄渚,南翔陟丹邱。」他想像仙人一樣自由馳騁於天地之間。
曹植認為「崑崙本吾宅,中州非我家。」他想要「將歸謁東父,一舉超流沙」。
所謂「萬裏不足步,輕舉淩太虛。飛騰逾景雲,高風吹我軀」。這樣自由、無拘束的境地都是曹植在現實生活中達不到的。
天地雖廣,他卻隻在囚籠之中,對仙境的嚮往,實際就是對自由生活的嚮往。】
未央宮。
劉徹居然很有共鳴:「塵世困頓,怎及得上仙界逍遙,若是朕,朕也想遊仙。」
話音剛落,便看到底下的臣子一個個目光炯炯有神地盯著他。
劉徹:……
「看朕幹嘛?朕在認真談詩不知道嗎?」
眾臣:……
你最好是。
【根據這樣的文學傳統來看,李白在詩歌中對仙境的描繪,或許正是表達了他對自由之境的嚮往。長安雖然美,天子身側雖然榮耀,但他卻是被困住了,李白怎麽能被束縛住呢?
夢遊之中,寄託著他的追求。】
中唐。
韓愈悠悠一嘆,吟道:「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裏。李太白是鵬鳥啊!」
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
一旦欲要展翅,廟堂怎麽困得住他?
【詩無達怙,換個角度,看法便會不同。《夢遊》一詩的奇特就在於夢境的不確定性。它可能是李白所嚮往的自由境界,也可能是他精神上迷惘失意的反映,甚至包含著他對長安三年一夢的嗟嘆。正因如此,這詩才在給人奇譎多變、繽紛多彩的豐富印象的同時,又啟發了多方麵的聯想。
那麽,通過以上對夢境的解析,大家能聯想到出了一個怎樣的李白呢?】
作者有話要說:1.雷師告餘以未具等等大家熟悉風格吧,出自《離騷》
2.秦世不文是劉勰的觀點(就是寫《文心雕龍》的那個大佬),秦朝存在時間太短了沒發展出鼎盛的文學,文學史上除了介紹《呂氏春秋》再就是談了一下李斯。漢賦是從楚辭發展過來的,漢代文學開始楚風還是蠻濃的,豬豬就寫過楚辭體的詩,所以屈原的影響還真的蠻深遠的,又因為他生得早,看直播的時代都知道他,所以情感一下子就打通了,類似於「誒,這人我知道啊!」
3.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出自司馬遷《報任安書》,不知道大家上學的時候背過這一段沒有,放一下原段——
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
4.翩翩我公子,機巧忽若神。——曹植《侍太子坐詩》
誇他哥的。
5.東觀扶桑曜,西臨弱水流。北極登玄渚,南翔陟丹邱。——曹植《遊仙詩》
6.崑崙本吾宅,中州非我家。將歸謁東父,一舉超流沙。——曹植《遠遊篇》
7.萬裏不足步,輕舉淩太虛。飛騰逾景雲,高風吹我軀。——曹植《仙人篇》
8.這首詩的奇特在於夢境的不確定性,它可能是李白所嚮往的自由境界,也可能是他精神上迷惘失意的反映,甚至包含著他對長安三年一夢的嗟嘆。正因如此,這詩才在給人奇譎多變、繽紛多彩的豐富印象的同時,又啟發了多方麵的聯想。——葛曉音《天與巨高的藝術境界》
最後,武帝朝諸臣每日一問:怎樣管住一個時時刻刻都想去修仙的陛下
第31章 夢遊天姥吟留別10
「太白兄是追求自由,傲岸不屈的當世大才!」已然決定開始趕往長安的杜甫搶答道。
劉宋。
謝靈運一邊品著杯中的酒一邊搖頭:「寄情山水,且向園林尋一個安心處吧!」
他已經將這個異代之下的天才粉絲歸為同類了。
尋陽。
陶淵明悠然一嘆:「李太白可稱孤高傲世之人,保守本真,亦是另一種守拙行跡。」不願折節於仕宦,不願巧言於權偽,實在值得讚嘆。
很明顯,陶淵明也成了李白的粉絲。
未央宮。
劉徹仔細咂摸了一遍,迴答道:「朕還是覺得謫仙人這個稱謂適合他。」
李白確實像謫落凡塵的仙,要是謫落在他的武帝朝就更好了。
漢初。
劉邦笑道:「這位詩人豪放不羈,倒是很對乃公的胃口。」
曹操的詩雖然寫得不錯,但他對挾了漢家天子以令諸侯的人天然缺乏好感;陶淵明的詩也寫得好,但平淡真淳,不及李詩奔騰耀目,讀李白的詩,他覺得心中塊壘都被一掃而盡了。
劉邦摸了摸下巴:要不把李白的詩都抄下來,送給劉盈日日品讀,也好改改他的性子?
北宋。
蘇軾評價道:「太白既是神仙中人,借夢境書寫表達自由之追求,然則文脈之中,無奈、憤激之情可見。」
蘇轍覺得有趣:「兄長,你覺得李太白是否有從政之能?」
蘇軾看了他一眼,不置可否道:「賀監稱太白為謫仙人,既然是仙人,又豈可等閑視之?」
他說得不甚明白,蘇轍還想再問,水鏡已經在繼續了。
【相信大家應該都有自己的想法,他或許豪放不羈,或許消極避世,或許傲岸不屈,或許憤世嫉俗……但無可否認,他是大唐最耀眼的詩人,他有自己的解脫之道。】
曹植認為「崑崙本吾宅,中州非我家。」他想要「將歸謁東父,一舉超流沙」。
所謂「萬裏不足步,輕舉淩太虛。飛騰逾景雲,高風吹我軀」。這樣自由、無拘束的境地都是曹植在現實生活中達不到的。
天地雖廣,他卻隻在囚籠之中,對仙境的嚮往,實際就是對自由生活的嚮往。】
未央宮。
劉徹居然很有共鳴:「塵世困頓,怎及得上仙界逍遙,若是朕,朕也想遊仙。」
話音剛落,便看到底下的臣子一個個目光炯炯有神地盯著他。
劉徹:……
「看朕幹嘛?朕在認真談詩不知道嗎?」
眾臣:……
你最好是。
【根據這樣的文學傳統來看,李白在詩歌中對仙境的描繪,或許正是表達了他對自由之境的嚮往。長安雖然美,天子身側雖然榮耀,但他卻是被困住了,李白怎麽能被束縛住呢?
夢遊之中,寄託著他的追求。】
中唐。
韓愈悠悠一嘆,吟道:「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裏。李太白是鵬鳥啊!」
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
一旦欲要展翅,廟堂怎麽困得住他?
【詩無達怙,換個角度,看法便會不同。《夢遊》一詩的奇特就在於夢境的不確定性。它可能是李白所嚮往的自由境界,也可能是他精神上迷惘失意的反映,甚至包含著他對長安三年一夢的嗟嘆。正因如此,這詩才在給人奇譎多變、繽紛多彩的豐富印象的同時,又啟發了多方麵的聯想。
那麽,通過以上對夢境的解析,大家能聯想到出了一個怎樣的李白呢?】
作者有話要說:1.雷師告餘以未具等等大家熟悉風格吧,出自《離騷》
2.秦世不文是劉勰的觀點(就是寫《文心雕龍》的那個大佬),秦朝存在時間太短了沒發展出鼎盛的文學,文學史上除了介紹《呂氏春秋》再就是談了一下李斯。漢賦是從楚辭發展過來的,漢代文學開始楚風還是蠻濃的,豬豬就寫過楚辭體的詩,所以屈原的影響還真的蠻深遠的,又因為他生得早,看直播的時代都知道他,所以情感一下子就打通了,類似於「誒,這人我知道啊!」
3.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出自司馬遷《報任安書》,不知道大家上學的時候背過這一段沒有,放一下原段——
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
4.翩翩我公子,機巧忽若神。——曹植《侍太子坐詩》
誇他哥的。
5.東觀扶桑曜,西臨弱水流。北極登玄渚,南翔陟丹邱。——曹植《遊仙詩》
6.崑崙本吾宅,中州非我家。將歸謁東父,一舉超流沙。——曹植《遠遊篇》
7.萬裏不足步,輕舉淩太虛。飛騰逾景雲,高風吹我軀。——曹植《仙人篇》
8.這首詩的奇特在於夢境的不確定性,它可能是李白所嚮往的自由境界,也可能是他精神上迷惘失意的反映,甚至包含著他對長安三年一夢的嗟嘆。正因如此,這詩才在給人奇譎多變、繽紛多彩的豐富印象的同時,又啟發了多方麵的聯想。——葛曉音《天與巨高的藝術境界》
最後,武帝朝諸臣每日一問:怎樣管住一個時時刻刻都想去修仙的陛下
第31章 夢遊天姥吟留別10
「太白兄是追求自由,傲岸不屈的當世大才!」已然決定開始趕往長安的杜甫搶答道。
劉宋。
謝靈運一邊品著杯中的酒一邊搖頭:「寄情山水,且向園林尋一個安心處吧!」
他已經將這個異代之下的天才粉絲歸為同類了。
尋陽。
陶淵明悠然一嘆:「李太白可稱孤高傲世之人,保守本真,亦是另一種守拙行跡。」不願折節於仕宦,不願巧言於權偽,實在值得讚嘆。
很明顯,陶淵明也成了李白的粉絲。
未央宮。
劉徹仔細咂摸了一遍,迴答道:「朕還是覺得謫仙人這個稱謂適合他。」
李白確實像謫落凡塵的仙,要是謫落在他的武帝朝就更好了。
漢初。
劉邦笑道:「這位詩人豪放不羈,倒是很對乃公的胃口。」
曹操的詩雖然寫得不錯,但他對挾了漢家天子以令諸侯的人天然缺乏好感;陶淵明的詩也寫得好,但平淡真淳,不及李詩奔騰耀目,讀李白的詩,他覺得心中塊壘都被一掃而盡了。
劉邦摸了摸下巴:要不把李白的詩都抄下來,送給劉盈日日品讀,也好改改他的性子?
北宋。
蘇軾評價道:「太白既是神仙中人,借夢境書寫表達自由之追求,然則文脈之中,無奈、憤激之情可見。」
蘇轍覺得有趣:「兄長,你覺得李太白是否有從政之能?」
蘇軾看了他一眼,不置可否道:「賀監稱太白為謫仙人,既然是仙人,又豈可等閑視之?」
他說得不甚明白,蘇轍還想再問,水鏡已經在繼續了。
【相信大家應該都有自己的想法,他或許豪放不羈,或許消極避世,或許傲岸不屈,或許憤世嫉俗……但無可否認,他是大唐最耀眼的詩人,他有自己的解脫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