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頁
[歷史同人] 當諸朝開始圍觀我的語文課 作者:春山有信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兩首詩雖同為七言句,但那李詩僅四句,韻腳安排與二哥的也不盡相同,想是唐朝的詩文,已經疊代更新了。」
曹操目露讚賞,他的四子文才最是敏捷,一下子便發現不同:「不錯,這詞句倒也清麗,子建,你屆時仿作一首,不,三首,看那李白比起我兒如何。」
曹植:……
爹你不會是覺得自己寫的比不過所以才讓我寫吧!
「一枝紅艷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
劉徹玩味著詩句,仿佛能看到那花露凝香的妃子情態,不覺心生神往,想這李白不愧的水鏡盛讚,寫美人獨具一格。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這漢宮說的是大漢吧!後麵的飛燕是漢宮的美人,朕怎麽沒見過?」
咳……底下的大臣不自覺咳嗽一聲,已然知道自家陛下腦子裏在想些什麽。
「想必是後代哪位陛下的妃子,故而如今不得見。」為避免冷場,有人謹慎地開口,說出自己的揣測。
劉徹道:「這飛燕能名傳後世,想必也是個美人。可憐飛燕倚新妝,豈不是說我大漢的美人比不上他唐朝的貴妃?」
眾臣:……
這比不比得上難道是很重要的事情嗎?!
唐朝。
孟浩然目露讚賞頻頻點頭:「先寫貴妃美貌,再述君王盛寵,最後將牡丹、妃子、君王合於一首,獨具匠心,李太白果真高才!」
上官儀對這三首詩真是越看越喜歡,他行走宮廷,也要寫些應製詩作,卻沒見過有誰能將應製詩寫得如此自然,不見斧鑿痕跡。雖是抑神女、飛燕而揚貴妃,卻毫無諂媚之態,仿佛當真是欣賞一個絕世佳人一般,瀟灑從容,這李供奉不愧是一等一的詩人。
太極宮。
李世民倒沒像其他人一樣對李白的詩大加讚賞,他內心剛壓下的憂慮又泛起來了:若李白果為當世大才,皇帝的做法便是輕視了他;若是俳優之類人物,一個貴妃,一個吹吹捧捧的文人,那皇帝又豈是聖主明君的樣子?
長安院落。
李白並不知曉自己的詩在各個時空引起的波瀾,隻斂著神情暗自思忖。
他是商人之子,無法科考,故而隻有舉薦這一條路,他為此拜謁過許多人,也曾在長安潦倒,路上顛沛,如今幸得賀監舉薦、天子垂青,能有入仕之機,大道就在眼前。可如水鏡展示,陛下似乎隻讓他作詩,那他的報國之誌……
【《清平調》三首嚴格來說應該是應製詩,皇帝專門讓他給自己的寵妃楊貴妃吹彩虹屁的。可李白是誰?大唐頂流,盛唐詩壇第一人,粉絲從唐朝排到2023年,他寫的應製詩能是應製詩嗎?那是仙品!這幾首詩能歷千年而不衰,當然也能征服當時的天子。】
眾人雖聽不懂大唐頂流、粉絲之類的,但並不妨礙他們理解這是在誇李白。他們又驚又疑,《清平調》三首美則美矣,但也沒法和前麵的《歸園田居》、《短歌行》比啊!更別說還有那楚國的屈子,這李白憑什麽能得到後人這麽高的評價?
但這驚疑的人不包括杜甫,聽到自己的偶像在後世這麽有名,杜甫他早已經喜不自勝。
沒錯,李白就是大唐詩壇第一人!
可這樣的才士自己竟然還無緣得見,真是太令人遺憾了。杜甫小小地心酸了一下,在心裏盤算著自己與偶像的距離,開始思考是不是盡早結束齊趙之遊,赴長安拜訪一番。
【公元742年,大明宮的大門終於為李白敞開,大唐最尊貴的天子唐玄宗辭輦步迎,接見於他。當年唐太宗見吐蕃使者,尚且還是坐在輦車上,唐玄宗竟然下輦,站起來迎接李白,這是多麽大的禮遇啊!】
被拿來對比的李世民總算是露了個笑臉:「禮賢下士,該是如此。」
這皇帝還不算昏聵。
李隆基麵露自得:「李太白名滿天下,朕辭輦下迎禮遇於他,便是給天下才士做榜樣,這又有什麽值得說的呢?」
話雖如此,但嘴角卻是忍不住上揚。
高力士見狀迎合道:「陛下禮賢下士,那曹操欲效仿周公,可見得陛下對李供奉的禮遇?陛下此舉想必也將傳頌萬代,為歷代明君禮賢的典範!」
「說得好,朕不僅是要給天下才士看,還要給後世的君王看!」
「陛下英明神武,自是得後世仰望。」
長安城中,李白的庭院裏已然多了一個人,赫然便是那銀青光祿大夫兼正授秘書監賀知章。他此前一直向皇上舉薦李白,皇上聞之也有意動,賀知章浸潤官場,知道此事八九不離十,便放心了大半。
他性情放達,頗好杯中之物,今日聽說市坊有好酒,正欲趁閑出來尋覓一番,便看到了水鏡裏的種種,尤其那《清平調》三首真是令人讀之齒頰生香,當下也顧不得尋酒了,直接便來到了李白的居所,此時聽得水鏡敘述李白入宮後的種種榮寵,當即笑道:
「你這個謫仙人,可是讓天子卻輦咯。」
李白擺擺手:「陛下深恩,白必當以國策報之。」
當年管仲為齊王謀,魯仲連義不帝秦,謝安高臥東山而談笑靜胡沙,他李白入仕,便是要做這樣的人物,安天下而後歸五湖。當今聖上如此禮遇,他更當竭盡全力,一展所學,建功業而安社稷!
【剛入宮的李白誌得意滿,他相信自己在能在這位英明的聖主手下一展治國安邦策。但是吧,有句話怎麽說來著,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李白滿以為自己可以效仿自己的偶像謝安大展拳腳,卻不想最後的結局不過是娛樂帝王後被賜金放還。】
曹操目露讚賞,他的四子文才最是敏捷,一下子便發現不同:「不錯,這詞句倒也清麗,子建,你屆時仿作一首,不,三首,看那李白比起我兒如何。」
曹植:……
爹你不會是覺得自己寫的比不過所以才讓我寫吧!
「一枝紅艷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
劉徹玩味著詩句,仿佛能看到那花露凝香的妃子情態,不覺心生神往,想這李白不愧的水鏡盛讚,寫美人獨具一格。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這漢宮說的是大漢吧!後麵的飛燕是漢宮的美人,朕怎麽沒見過?」
咳……底下的大臣不自覺咳嗽一聲,已然知道自家陛下腦子裏在想些什麽。
「想必是後代哪位陛下的妃子,故而如今不得見。」為避免冷場,有人謹慎地開口,說出自己的揣測。
劉徹道:「這飛燕能名傳後世,想必也是個美人。可憐飛燕倚新妝,豈不是說我大漢的美人比不上他唐朝的貴妃?」
眾臣:……
這比不比得上難道是很重要的事情嗎?!
唐朝。
孟浩然目露讚賞頻頻點頭:「先寫貴妃美貌,再述君王盛寵,最後將牡丹、妃子、君王合於一首,獨具匠心,李太白果真高才!」
上官儀對這三首詩真是越看越喜歡,他行走宮廷,也要寫些應製詩作,卻沒見過有誰能將應製詩寫得如此自然,不見斧鑿痕跡。雖是抑神女、飛燕而揚貴妃,卻毫無諂媚之態,仿佛當真是欣賞一個絕世佳人一般,瀟灑從容,這李供奉不愧是一等一的詩人。
太極宮。
李世民倒沒像其他人一樣對李白的詩大加讚賞,他內心剛壓下的憂慮又泛起來了:若李白果為當世大才,皇帝的做法便是輕視了他;若是俳優之類人物,一個貴妃,一個吹吹捧捧的文人,那皇帝又豈是聖主明君的樣子?
長安院落。
李白並不知曉自己的詩在各個時空引起的波瀾,隻斂著神情暗自思忖。
他是商人之子,無法科考,故而隻有舉薦這一條路,他為此拜謁過許多人,也曾在長安潦倒,路上顛沛,如今幸得賀監舉薦、天子垂青,能有入仕之機,大道就在眼前。可如水鏡展示,陛下似乎隻讓他作詩,那他的報國之誌……
【《清平調》三首嚴格來說應該是應製詩,皇帝專門讓他給自己的寵妃楊貴妃吹彩虹屁的。可李白是誰?大唐頂流,盛唐詩壇第一人,粉絲從唐朝排到2023年,他寫的應製詩能是應製詩嗎?那是仙品!這幾首詩能歷千年而不衰,當然也能征服當時的天子。】
眾人雖聽不懂大唐頂流、粉絲之類的,但並不妨礙他們理解這是在誇李白。他們又驚又疑,《清平調》三首美則美矣,但也沒法和前麵的《歸園田居》、《短歌行》比啊!更別說還有那楚國的屈子,這李白憑什麽能得到後人這麽高的評價?
但這驚疑的人不包括杜甫,聽到自己的偶像在後世這麽有名,杜甫他早已經喜不自勝。
沒錯,李白就是大唐詩壇第一人!
可這樣的才士自己竟然還無緣得見,真是太令人遺憾了。杜甫小小地心酸了一下,在心裏盤算著自己與偶像的距離,開始思考是不是盡早結束齊趙之遊,赴長安拜訪一番。
【公元742年,大明宮的大門終於為李白敞開,大唐最尊貴的天子唐玄宗辭輦步迎,接見於他。當年唐太宗見吐蕃使者,尚且還是坐在輦車上,唐玄宗竟然下輦,站起來迎接李白,這是多麽大的禮遇啊!】
被拿來對比的李世民總算是露了個笑臉:「禮賢下士,該是如此。」
這皇帝還不算昏聵。
李隆基麵露自得:「李太白名滿天下,朕辭輦下迎禮遇於他,便是給天下才士做榜樣,這又有什麽值得說的呢?」
話雖如此,但嘴角卻是忍不住上揚。
高力士見狀迎合道:「陛下禮賢下士,那曹操欲效仿周公,可見得陛下對李供奉的禮遇?陛下此舉想必也將傳頌萬代,為歷代明君禮賢的典範!」
「說得好,朕不僅是要給天下才士看,還要給後世的君王看!」
「陛下英明神武,自是得後世仰望。」
長安城中,李白的庭院裏已然多了一個人,赫然便是那銀青光祿大夫兼正授秘書監賀知章。他此前一直向皇上舉薦李白,皇上聞之也有意動,賀知章浸潤官場,知道此事八九不離十,便放心了大半。
他性情放達,頗好杯中之物,今日聽說市坊有好酒,正欲趁閑出來尋覓一番,便看到了水鏡裏的種種,尤其那《清平調》三首真是令人讀之齒頰生香,當下也顧不得尋酒了,直接便來到了李白的居所,此時聽得水鏡敘述李白入宮後的種種榮寵,當即笑道:
「你這個謫仙人,可是讓天子卻輦咯。」
李白擺擺手:「陛下深恩,白必當以國策報之。」
當年管仲為齊王謀,魯仲連義不帝秦,謝安高臥東山而談笑靜胡沙,他李白入仕,便是要做這樣的人物,安天下而後歸五湖。當今聖上如此禮遇,他更當竭盡全力,一展所學,建功業而安社稷!
【剛入宮的李白誌得意滿,他相信自己在能在這位英明的聖主手下一展治國安邦策。但是吧,有句話怎麽說來著,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李白滿以為自己可以效仿自己的偶像謝安大展拳腳,卻不想最後的結局不過是娛樂帝王後被賜金放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