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則是麵露激動:水鏡說杜李王孟,那個李一定是李太白!自己與太白兄並稱了!!


    【還是迴到王維的論陶詩,「陶潛任天真,其性頗耽酒。」以詩心見詩心,王維確實入木三分。


    「任真」是陶淵明的品質,一方麵是熱愛自然,一方麵是拒絕一切虛偽矯飾。陶淵明的歸隱固然是如他自己所說的「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但也有對道德人格的堅守。】


    【歸隱之後的陶淵明生活實在潦倒,你怎麽能指望一個士大夫在種田上有多高的天賦呢?所以他的現狀是「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甚至,有時候他還要出去乞食。】


    水鏡上放出了他的《乞食》詩,顏延之抬眼去看:「行行至斯裏,叩門拙言辭。主人解餘意,遺贈豈虛來……」


    他念不下去了,他想說兄長你受苦了,卻在看到對方淡然的神色時將話咽了迴去,即使惶惶如喪家之犬,兄長仍然心有持守,世俗苦楚,於他似乎無有掛礙。


    北宋。


    蘇軾也在讀水鏡上的詩,即使他早已默誦於心許多遍:


    「……談諧終日夕,觴至輒傾杯。情欣新知歡,言詠遂賦詩……乞食之事對士人來說不可謂不窘迫,然而先生在主家饋贈時候便能放下掛礙,與之言談終日,飲酒賦詩,欣欣然似有遇知交之意,可知先生之心,安平和樂。」


    蘇轍道:「當日吳均曾有『望峰息心』之句,靖節先生之和樂,是因他對經綸事物已然息心,故而安貧樂道,而我等後人,便是望先生而息心吧!」


    兄弟二人相視一笑,一切盡在不言中。


    【但他並沒有後悔自己的選擇。孔子說,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以。於是陶淵明以詩明誌,「先師有遺訓,憂道不憂貧。」他確實是聖人之徒。


    迴到最初的問題,陶淵明的選擇歸隱,是否體現了一種消極的人生態度?答案當然不是。


    從當初因為「親老家貧」出仕,到最後不為五鬥米折腰歸於田園,陶淵明可以說親身參與了晉宋兩代的動盪。


    他也曾嚐試匡扶晉室,然而每一次都所託非人,麵對汙濁的世道和骯髒醜惡的統治集團,一個書生能做什麽呢?他隻能拒絕,隻能離開,以這種決然的姿態進行抗爭。他的歸隱,何嚐不是對世俗的反抗?


    我沒有辦法再造新天,我也不願與你們合作,我們橋歸橋,路歸路,道不行,乘桴浮於海!】


    「說得好!」王績豁然站起,神色激動。「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先生是真名士!」


    宣州,謝朓樓上,李白大聲吟誦著詩句:「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白居易搖頭感慨:「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陶潛也是一流人物。」


    曹營。


    曹操嘆道:「後世之課文將陶詩與我之作編在一起,應是想將我二人的人生態度作以比照,使學子各有感悟,這份用心倒也難得。」


    許都。


    曹植道:「父親進取,以詩招降;陶詩恬淡,以隱居明誌。究其本源,倒也算同歸。隻是丈夫生於天地,當建金石之功,辭賦隻是小道罷了。」


    楊修一拱手:「棄身鋒刃端,性命安可懷。公子與陶先生不同,是要做一番大事業之人,修願隨公子,實現心中大誌。」


    「好!」曹植臉上盡是少年意氣,重重地拍了一把楊修的肩膀,「德祖果然是我的知音!」


    【「靜念園林好,人間良可辭。」陶淵明給出了自己的態度,最初的他,是一隻失群的鳥兒,「日暮猶獨飛」,「徘徊無定止,夜夜聲轉悲。」


    他找不到自己的棲身之處,桓玄、劉裕、劉敬宣,抑或後來的彭澤,都不能讓他獲得心靈的安定。


    但還好,人間尚有寄託,「因值孤生鬆,斂翮遙來歸。勁風無榮木,此蔭獨不衰。」


    鬆樹能抗嚴寒,向來是堅貞的象徵,「孤生鬆」更代表了一種非同一般的膽氣。


    這隻鳥在經歷了疲倦的飛翔之後,終於選定了這棵鬆樹,他於空中斂翮落下,將生命交託給它——「託身已得所,千載不相違。」


    這棵鬆樹就是陶淵明的選擇,我們可以說它代表躬耕田園的生活,但想來,應該有更深沉的意義。】


    【元嘉四年,檀道濟來訪,勸陶淵明出仕,陶淵明拒絕了他。同年,陶淵明卒於潯陽。他的朋友顏延之獲知,為他寫作了一篇誄文。】


    驟然聽到水鏡提到自己,顏延之卻沒有絲毫在意,他一臉緊張的看著陶淵明,眼中滿是驚惶不可置信:「兄長,你……」


    現在已經是元嘉元年,兄長,隻有三年壽數了!


    陶淵明卻是不甚在意:「人固有一死,你又何必傷心,我尚有三四年的酒喝,足矣!」


    【顏延之在後世雖然不如陶淵明出名,但當時亦是文壇翹楚,和謝靈運、鮑照並稱元嘉三大家。他和陶淵明是忘年交,二人曾在尋陽有兩度交往,是文學史上的一段佳話。在誄文中,顏延之高度肯定了陶淵明的人品與文學成就。】


    水鏡將誄文放了出來,諸天萬代都看到了他們的情誼。


    【在誄文的序言中,顏延之寫到:有晉徵士尋陽陶淵明。此時劉裕已經取代晉室,顏延之亦在劉宋任職,可他還是稱陶淵明為晉人;所謂徵士,指德高征而不就者。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歷史同人] 當諸朝開始圍觀我的語文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春山有信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春山有信並收藏[歷史同人] 當諸朝開始圍觀我的語文課最新章節